APP下载

一战期间英日在中国棉业市场的力量消长论析

2012-08-15王小欧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棉纱纱厂棉布

王小欧

(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一战期间英日在中国棉业市场的力量消长论析

王小欧

(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其棉纺织工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傲居世界首位,占有着世界棉业市场大部分的份额。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使英国的优势地位遭到了挑战。当英国忙于争夺欧洲霸权、无暇东顾之时,日本正在逐渐吞噬着其最重要的海外棉业市场之一——中国。整个一战期间,日英在中国棉业市场上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日英;中国棉业市场;力量长消

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其工业革命又最早发生于棉纺织业。在将棉纺织业带入机器生产的时代后,英国一直在世界棉业生产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棉纺织业也随之成为英国的三大出口产业之一。与成熟的英国棉纺织业相比,日本棉纺织业的机器化生产起步较晚。19世纪60年代,当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已达到繁荣的顶点时,日本的棉纺织业才开始进入机器生产阶段。然而,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棉纺织业的发展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尤其是在一战期间,因英国忙于欧战、无暇东顾,日本借机迅猛地抢占了英国棉制品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中国棉业市场。

日本棉业的机器化生产较英国几乎晚了130年。当1840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并进入中国棉业市场的时候,日本的棉纺织业尚处于手工工场阶段。直至1890年,日本棉业界才开始有棉纱出口。但是,由于当时日本纺织业尚处于创业过后的艰难时期,生产还不能够自给,所以出口数量微乎其微,仅有31包[1]。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中国的惨败,日本获得了中国支付的两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这笔赔款为日本棉纺织业的扩大规模提供了客观的经济条件。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又出台了关于棉纱出口免税的规定,有力地推动了日本棉纺织业的向前发展。1904年的日俄战争再次为日本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日本棉纱逐渐开始打开海外市场。至一战前,日本对中国的棉纱棉布的出口数量逐年增长。1910年,日本成功地将印度从中国粗纱市场挤出。除了商品输出外,自1902年起,日本还开始在华设立纱厂,进行资本输出。但直至1914年3月,日本在华的棉业力量仍很有限,总共才有棉工厂2家,纱锭95872枚,织机886台。而当时的英国则已在华设立了5家棉工厂,共拥有纱锭193668枚,织机800台[2]。一战的爆发使这种局面发生了变化,从1914年到1918年这五年中,日本在华设立的上海纱厂(1908年建立)和内外棉公司(1911年在中国境内建立上海第三厂)都有所发展。上海纱厂于1916年着手建立第三工厂,1918年新厂开工;内外棉公司于1915年在上海建立第五厂,1916年,建立青岛第一厂,1918年,收买华人经营的裕源纱厂并改为上海第九厂。此外,日本还于1918年在华创设了日华纺织公司。日华纺织公司由富士纺织日本棉花,伊藤忠商事等公司出资组成,其第一工厂的前身是德美华三国合资的鸿源纺织公司。1918年,中国修改棉纱进口税则,把原来的单一从价税改为复杂从价税。这对于以对华出口粗纱为主的日本来说极为不利,与其在本国生产棉纱出口中国,不如直接在中国设厂。于是,日本加快了在中国设厂的步伐。由于一战期间日本纺织机器的生产尚无根基,扩张建厂仍然需要求助于英国等国,而此时的英美等国正忙于军火生产,所以1914至1918年间日本在中国新建的纱厂数量并不多。尽管如此,日本已经开始由单纯出口向资本输出转型,且很多工厂已经在筹划之中,不少华商纱厂也被日人资本打入,甚至受其控制(有的华商纱厂初开办时即有日资渗透,有的华商纱厂因资金困难而抵押于日商)。1918年,中国境内共有141.9万枚纱锭,其中,英国占17%,日本则超越英国占有总锭数的21%[2]。即英国在华拥有纱锭241230枚,日本在华拥有纱锭297990枚,英国在华纱锭数比1914年仅增长25%左右,而日本的同期增长则为211%。需要指出的是,战前日本的棉纱出口主要以10支、12支、16支、20支等粗纱为主,与印度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也主要在粗纱方面,因此与以对华出口细纱的英国的冲突并不大。但是,一战的爆发让英国暂且退出了中国棉业市场,中国细纱市场出现了极大的空缺。于是,日本纱厂生产开始趋向细支化。1913年的纱产量中有80%是20支以下的粗纱,中上级细纱只占20%;到了1918年,粗纱的成份降至69%,细纱则升至31%[3]。这必然与一战后试图重返中国棉纱市场的英国产生矛盾。

经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本相继从中国商人手中夺得朝鲜棉布市场,又与美国比拼于中国粗布市场,胜出后夺取东三省和华北各省的粗布市场。但是,中国的华中和华南一带的棉布市场全在英国的手中,英国在华棉业市场仍拥有绝大的权威。1904至1913年,在中国的棉布进口总额中,英国布占50~70%,日本仅占3~18%[3]。一战开始后,英国无暇东顾,兰开夏的棉货不能够越过苏伊士运河而东进,日本布借机陆续夺取了英国布旧有的中国市场。与棉纱相比,日本在一战期间的棉布生产和棉布出口都略胜一筹。英国货退出中国市场后,中国市场的棉布需求远大于棉纱需求。为迎合市场,日本的机织业的发展较纺业迅速得多。与1913年相比,1919年日本的纱锭数只增加了44.5%,而纱厂附设织机数则增加了83.3%[4]。从1913年到1919年的6年中,日本棉布的出口量增加了7倍,日本棉布出口额占生产额的比率由1913年的26%增长到1918年的43%[4]。1913-1919年,日本布出口中国的数值从19,000,000海关两递增至85,000,000海关两,英国布则由58,000,000海关两降至35,000,000海关两。1913年,在中国的进口棉布中,英国货占56%,日本货占18%;1917年英国货减至33%,日本货增至55%;1919年,英国货再跌为26%,日本货则进至62%[4]。

除设立纺织厂外,日本还在中国设立了控制原料生产和交易的洋行及其它机构。为了在中国就地得到适用的棉花原料,三菱财团于1916年以石家庄为中心,在华北各地实施改良棉种的计划,以收购改良棉为条件向农民发放棉花良种。1918年,东洋拓殖会社也在山东向日籍“和顺泰”棉花商店贷款20万元,委托其在胶济路沿线推广优良棉种和收购改良后的棉产品。此外,大仓、住友等日本财阀在东北设立满洲棉花会社,专门从事辽河流域的棉花改良及收购。一战期间日本对中国棉业市场的抢占为一战后日本棉业的继续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从三十余家日本纺织联合会会员公司的记录来看,他们的股息率,1915年下半期为15.5%,1916年同期为23.5%,1917年同期为41.1%,1918年同期为47.7%,1919年同期已高达51%[4]。高利润让日本棉业积累了庞大的资本力量。1914年加入日本纺织联合会的42家公司157家工厂的已付资本只有85,820,424圆,公积金36,639,349圆;到了1919年,加入日本纺织联合会的已有54家公司190家工厂,拥有已付资本165,758,695圆,公积金139,073,869圆[3]。日本在棉纺织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巨额资本,为日本的侵华野心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中国的大门最早被英国打开,直至1913年,英国仍控制着中国华中、华南的棉业市场,在中国的棉业市场上还拥有着强大的势力。但是,一战的爆发使中国棉业市场上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战结束之时,日本棉业界已经获得了足以向外进行侵略的资本力量。就贸易利益而言,日本是一战中获利最为丰厚的国家,在各个产业部门中,纺织工业获利最丰。经过一战,日本在中国棉业市场取得了巨额利润,将棉业势力深入中国并站稳脚跟,拥有了即使是在战争过后也可以与英国抗衡于棉业市场的能力。同时,随着丰厚利润的增长,日本的侵略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最明显的即是对华“二十一条”的提出和西原借款。

日本在中国棉业市场的迅猛发展为其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中国棉业市场上的日长英消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令英国警醒。英国开始逐渐意识到,日本的胃口并非仅局限于中国的东北和华北,而是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大陆的政治经济霸权。尽管兰开夏的一些棉业资本家对于一战期间的失利不以为然,“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将不再能够垄断棉业生产”,认为战后的低谷是“暂时的”[5],但是,一战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的政治家们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了日本经济发展可能给英国所带来的威胁。他们毫不犹豫地认为,如果允许日本继续这样下去,英国在中国以及亚洲的商贸、战略地位将承受严重的挑战。1919年,英国官方更是指出,日本是有着最差个性的德法两国的集合体,即德国的军国主义和法国的商贸独占主义[6]。对英国来说,不希望也不允许任何一个国家垄断拥有着庞大人口数的将带来丰厚贸易额的中国市场。在1921年6月30日的内阁会议上,首相劳合·乔治就曾提醒其内阁成员们注意:“中国正在苏醒,对华一人1英镑的贸易总额,相当于对日一人10英镑,最后就有可能达到4,000,000,000英镑”[7]。但是,英国昔日的盟友——日本正在试图这样做,而且已经在一战期间的中国棉业市场上有所“作为”,并且已经对英国的在华棉业利益造成威胁。不仅如此,日本在中国棉业市场上取得的“优异”成绩还令日本对华的侵略野心有了实现的可能。日本独霸中国的倾向与英国长久以来奉行的“均势政策”必然产生矛盾,于是,英国政治家们开始重新审视英日关系,并重新思考与日关系的定位。

[1]金国宝.中国棉业问题[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杜恂诚.日本在旧中国的投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3]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4]王子建.日本之棉纺织工业[M].北平:社会调查所,1933.

[5]FREDAUTLEY:Lancashire and the Far East[M].London:Thoemmes Press,1996.

[6]WILLIAMROGER LOUIS:British strategyin the Far East 1919-1939[M].London:Oxford Univ.Pr.,1971.

[7]CAB:23-26-56(21)-5,30/6/1921

The Decline and Growth of Anglo-Japanese Powers in the Chinese Cotton Market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WANG Xiao-ou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China)

As the oldest capitalist country,Britain finishe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most earliest,her power of cotton industry was the No.1 in the world for a very long time,and occupied the most parts of the cotton market.But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Britain had to be busy scrambling for the European supremacy,and had no time to take care of the eastern cotton market,Japan used the good chance to corrod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tton markets of Britain——China.During the war,the powers of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Chinese cotton market had a remarkable change.

Japan and Britain;the Chinese cotton market;the decline and growth

K14

A

1008-178X(2012)08-0040-03

2011-12-25

王小欧(1978-),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日本史和世界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棉纱纱厂棉布
要为“乡人”谋一条生路
安徽省民族工业的近代化
——以芜湖县裕中纱厂为例
五四时期劳动问题的双重面向——以厚生纱厂招工事件为例
单梳经编织物编织过程对棉纱毛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2019年2月我国棉布出口量同比下降34.18%
人棉纱市场展望:变局中寻求定局
半自动棉纱换壳机设计
棉布情怀
米染染的碎花棉布裙
上海纱厂工人代表大会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