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联络口译中译员的角色

2012-08-15邹德艳刘风光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译员联络口译

邹德艳,刘风光

(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44)

论联络口译中译员的角色

邹德艳,刘风光

(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44)

联络口译译员应该正确定位自身在口译活动中的角色,努力做到既能够把握适度的“中立”,不“过分参与”,又能够适时地通过“客户教育”和“讲者教育”,发挥自己在口译进程中的能动性,真正成为口译活动中语言和文化交流的促进者。

联络口译;译员角色;译员能动性

“联络口译(或双边口译)指的是双语译员同时以两种语言为讲不同语言的交际方进行轮回交替口译”[1]。Gentile和Ozolins的定义更为简洁:“同一译员进行两个语言方向的口译即为联络口译”[2]。实际上,这个定义是为了将联络口译区别于会议口译。根据国际会议通用的方式,不论是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基本上都只由译员进行单方向的口译,即从外语译入母语。只有少数小语种(如汉语和阿拉伯语)的译员需要做外语和母语之间的互译,因为很难找到英语为母语,又可以将这些小语种翻译成英语的译员。联络口译这种口译形式适用于不同的工作场景,如医疗口译、法庭口译、商务谈判口译、陪同口译等。

一、联络口译中译员角色的意义

在联络口译的历史实践中,译员不得不承担口译以外的多重角色。正如Franz Pochhacker和Miriam Shlesinger所指出:“从广泛的历史角度上讲,译员经常作为全能的中间人出现,除了翻译之外,他们还承担许多繁杂多样的任务”[3]。在所有类型的口译活动中,联络口译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其他。事实上,在联络口译中,各方之间的互动和参与程度为所有口译类型之最。联络口译译员能否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对口译活动的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联络口译中译员角色的探讨能够在理论上为译员的训练和行为提供有效的指导。因此,本文着重论述联络口译中的译员角色。

二、译员角色的研究及其发展

译员最初因其起到的中介作用被描述成“信息传递者”、“指导者”和“谈判者”等等。直至20世纪口译职业化之后,才出现了更具体、详细描述译员角色的词语,译员的角色也逐渐成为了译员职业道德和从业标准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译员处于口译活动的中立位置,没有话语自主性(不能确立交际主题、不能改变主题、不能加入自己的意见,还要对讨论的主题保密等等),译员的功能曾经被比喻成“机器”,将一种语言差不多以字对字的方式翻译成另一种语言[4]。之后这种译员为机器的功能论又逐渐衍生出“忠实的回声”、“通道”、“管道”、“开关设备”、“传送带”、“调制解调器”或“输入-输出机器人”等描述译员角色的比喻性词语[5]。其他类似的比喻还有“窗口”、“桥梁”、“电话线”等等,不一而足。

根据Franz的解释,“这种将译员比喻为隐身翻译机器的观点实际上深深植根于法庭口译,因为长久以来,法律这一职业都拒绝给予法庭译员口译的自由度,而只将译员的角色限制在‘逐字翻译’的范围内”[5]。随着人们对于口译活动认识的逐渐深入,更多的研究者认为译员的角色远不是“隐身人”或“翻译机器”,而是重要的“交际促进者”、“文化中间人”和“跨文化中介者”,“译员最理想的角色不仅仅是充当语言中间人,而同时也应充当文化中间人”[6]。

三、译员角色的“双重层面”

“译员的角色具有‘双重层面’:社会对译员的期望和态度可以被称为‘规范层面’;译员对自身角色的态度可以被定义为‘个人层面’”[2]。在“规范层面”上,社会的不同层次对译员的认识不尽相同,有的认识可能与译员在“个人层面”上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很相近,这当然有利于口译工作的顺利进行。但不可否认,多数情况下,针对译员的角色,社会和译员有不同的认识和期望,两者很难做到统一和重合。可以说,一个社会中翻译工作的职业化程度越高,“规范层面”和“个人层面”二者的重合度越高;反之,一个社会中翻译工作的职业化程度越低,二者的重合度越低。

具体来说,对于译员的角色和任务,社会的“规范层面”上比较普遍的期望和态度可能是:译员应该是万事皆通的“翻译机器”;交际语言无论是何种难度和速度,译员都应该可以应付;译员应该是雇用方的一份子,一定要将雇用方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必要时应该牺牲译员“不偏不倚”的原则;作为客户的“服务员”,译员应该为客户提供多种服务,如拎包、跑腿、打下手等等。而在“个人层面”上,译员对自身角色和任务的定位有不同的理解:译员不是万事皆通、万事皆能的,需要雇用方在口译活动中自始至终给以足够的配合和协助,如尽早提供背景资料、注意控制交际的语速和难度、确保译员的工作环境和设备供应等等;译员虽在经济上依靠雇用方,但后者不应因此暗示或强迫译员进行违背其职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行为;译员不是“秘书”或“服务员”,提供翻译以外的服务,“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必定影响译员的翻译质量。由此可见,译员角色的“双重层面”和两者的不吻合为译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四、联络口译中译员能动性的发挥

1.译员的中立和过分参与

译员应在口译活动中保持中立,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真实可靠,对交际双方才都是公正、公平的。为了做到中立、公正,译员在接受口译工作之前就应该作出选择。如果译员发现口译的主题是自己无法接受的,例如,自己是素食主义者而口译的主题是屠宰业;自己是几个孩子的母亲而交际一方是恋童僻罪犯;又如,交际一方是犯罪嫌疑人,而他/她是自己相识的人,自己无法在口译中做到不偏不倚,就应该放弃接受口译工作。一旦接受了口译工作,译员又该如何做到中立呢?这一点比较困难。在口译实践中,如果译员不能时刻牢记自己的角色,可能会过分参与口译活动,造成自己的角色与交际一方重合。比如,在医疗口译中,有的译员会因为自己对病人所得疾病有些了解,在将病人所述病情翻译给医生的时候,随意将自己认为与病情无关的叙述漏译。再比如,在警察对嫌疑人进行盘问时,有的译员因为经历过很多这样的场合,认为自己经验很丰富,就擅自省却翻译的环节,自己为嫌疑人记录口供。这些情况都属于“角色超载”或“角色冲突”[3]。以上情况由于译员本身没有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造成了过分参与。其实,有时候因为客户对译员的角色认识错误,不自觉地给予译员过多的参与权限,致使译员陷入两难的境地。商务谈判口译中比较常见的情形是交际一方雇用译员之后,就认为译员是自己这方的顾问或间谍。因此,雇用一方经常会要求译员评价另一方,向译员询问另一方是否有诚意合作、是否愿意继续谈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译员是否应该将交际一方进行的耳语或隐秘的谈话告诉交际的另一方呢?如果译员真的依靠自己的双语优势,充当雇方的顾问或决策人员,那就会大大影响译员作为交流促进者的角色,损害译员公平、公正进行翻译的职业道德。译员应清楚自己的角色是交际双方的中间纽带,绝非第三方讨论人,应该避免过分参与到交际活动中。有的情况下,交际方与译员攀谈,要求译员加入讨论或发表意见,译员应婉言拒绝,对自己的角色加以澄清,将交际重新带回正确的轨道上。

2.客户教育

在口译活动中,译员面对的客户可能是翻译中介组织、活动组织者或者交际其中一方的讲话人。为了确保口译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译员(或翻译中介组织)有必要在口译活动之前对客户进行“教育”,让他们了解口译是怎样进行的,译员应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做不了什么,口译过程中客户需要做些什么协调或配合的工作等等。客户都希望获得高质量的口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其交流的意愿。但是高质量的翻译最终产品需要高质量的原材料,也就是好的源语材料,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获得高质量的口译服务,客户应该给予译员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客户应该帮助译员进行准备,为译员提供背景资料和信息,如有专业术语,会提前提醒译员;有些情况下,客户还要让译员知道谈判的目标,如谈判前已经有一定进展,应让译员知晓相关情况。以上提及的是比较理想的客户素质。在口译实践中,情况往往复杂得多。客户的讲稿往往并非定稿,总会经过反复修改、补充,经常在口译活动开始前的最后一刻才定下来。如果译员拿到定稿时才发现其与最初提供的稿件大相径庭,就会很被动。因此,译员必须主动询问,如有可能,主动要求拿到最新修改的稿件,并尽量向客户解释译员事先知晓口译内容的重要性,争取客户的理解和配合。

3.讲者教育

有些情况下,译员除了应该在翻译之前争取客户配合并在翻译过程中适时进行角色澄清之外,还需要在口译活动过程中进行讲者教育(有时口译活动中的客户和讲者二者角色重合)。交际一方的多个讲者一同讲话时,译员根本没有办法翻译所有的话语;有的时候讲者语速过快、过慢或者较少停顿。在这种情况下,译员有必要对讲者进行必要的提示、纠正或讲解,以确保翻译的质量。在讲者结束之前打断讲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如有必要打断讲者,可以在一个“意群”结束后,即一个完整的意思或观点已经表达完后进行。如果选择得当,这样的打断恰好是在应该进行自然断句的地方;口译结束后,译员还应该用眼神或点头等身体语言向讲者示意可以继续;译员不应该在讲者讲话中间的关键点打断讲者。作为独立的行为人,译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多重角色,发挥自己能动的主体性作用,成为交际双方的得力助手和合作者。

4.译员发挥能动性的限度

虽然译员在联络口译中有很大的空间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但是译员并不能为所欲为地施加或发挥这种能动作用。适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译员可以推动交际的顺利发展;滥用控制力则会将交际引向歧途,最终可能导致交际失败。那么,译员到底在口译活动中可能或可以施加多大的控制力呢?一直以来口译研究界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因为这个问题非常微妙,口译活动的场景多种多样,应对的方式相当个人化,理论对此的操控性不强,不可能达成量化的标准来加以衡量。正如Wadensjo指出的:“在现实中,没有绝对、明晰的标准来定义什么样的口译方式才是‘好的’。在不同的活动类型中,主要各方具有不同的目标结构、关注、需求、愿望和承诺,这些都对译员提出不同的要求”[7]。虽然没有固定的标准可以遵循,但在联络口译中,译员可以对以下几点加以考虑:首先,联络口译的场合千差万别,没有一种解决方式适合所有的场合。但是一般来讲,场合越正式,译员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越小,对口译活动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也就越小。正式的场合中,交际各方的行事和语言都非常正式,不会留给译员施加过多影响力的空间;相反,在不太正式的场合,交际各方可能变得很随意,译员与交际方的互动增多,这时就需要译员对交际进程进行适度的控制,及时对本身的角色进行澄清和纠正,根本原则当然是要力图保证交际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另外,译员自身控制场合的能力非常重要。这种能力综合了译员的双语水平、知识储备、认知能力和临场经验等等。控制场合能力较高的译员会综合衡量各种场合中的临场状况和交际方的关系,应用自己的语言、文化知识和口译经验,在恰当的地方对口译活动进行恰当的控制。最后应当指出的是,译员所发挥的能动作用是否能够真正推进交际过程还取决于交际方的态度与努力。只有交际中的各方都积极支持译员的工作,对译员的角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才能为译员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并最终与译员一起顺利、有效地完成交际。正如Roy所说:“译员并不是决定口译活动成败的唯一因素。活动中的三方都参与,并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交流的成功或失败”[8]。

五、结语

译员的角色在口译研究中是个永恒的主题。作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口译形式,联络口译是双向进行的口译活动,各方之间具有更大的互动空间,需要译员进行更多现场即兴的翻译及处理,是最富有活力及变化的一种口译交流方式。译员角色的“双重层面”和两者的不吻合为译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在联络口译中,译员需要在角色定位上把握正确的方向:在不违背译员职业准则和标准的前提下,既不“过分参与”,又能够把握适度的“中立”,适时发挥自身对口译活动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力争成为合格的“文化协调者”和“交际促进者”,让“遗憾的艺术”少一点遗憾,多一份精彩。

[1]Shuttleworth,Mark&Cowie,Moira.Dictionaryof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93.

[2]Gentile,Adolfo,Ozolins,Uldis and Vasilakakos,Mary with Ko,Leong and Ouynh-Du,Ton-That.Liaison Interpreting---A Handbook[M].Melbourne:Melbourne UniversityPress,1996:17.

[3]Pochhacker,Franz and Shlesinger,Miriam.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Taylor&Francis Group,2002:339.

[4]Knapp-Potthoff A.and Knapp K.Interweaving Two Discourses——The Difficult Task of the Non-Professional Interpreter.Interlingu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Ed.By J.House and S.Blum-Kulka.Tubingen:Gunter Narr,1986:152.

[5]Pochhacker,Franz.IntroducingInterpretingStudies[M].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 Taylor&Francis Group,2004:147.

[6]Kondo,M.and H.Tebbl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negotiation and interpreting.Conference Interpreting:Current Trends in Research.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preting:What do we knowand how?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158.

[7]Wadensjo,Cecilia.Interpretingas Interaction[M].NewYork:Addison WesleyLongman,1998:287.

[8]Roy,Cynthia B.Interpretingas a Discourse Process[M].New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0:100.

On the Interpreter’s Role in Liaison Interpreting

ZOUDe-yan,LIUFeng-guang
(School ofEnglish Studies,Dalian UniversityofForeign Languages,Dalian 116044,China)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aison interpreting and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interpreters’role,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an interpreter should determine his role in liaison interpreting.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two dimensions to the interpreter’s role,i.e.the “nomothetic dimension”,the expectations and attitudes which a social system has of the interpreter,and the “ideographic dimension”,the interpreter’s own attitudes towards that role.The conclusion is that a liaison interpreter should correctly identify his role in interpreting,trying to“stay neutral”and to avoid“over-participation”,taking initiatives to appropriately“educate the client”and“educate the speaker”,in order tobecome the real language and culture facilitator in interpreting.

liaison interpreting;the interpreter’s role;the interpreter’s initiative

H059

A

1008-178X(2012)07-0034-04

2012-02-19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0DYY007);大连市社科院课题(2011DLSK223);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ZH101)。

邹德艳(1976-),女,辽宁建平人,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副教授,双硕士,从事口笔译研究。

猜你喜欢

译员联络口译
让人大代表联络站不止于“联络”
近Hermite流形上联络的关系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