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同文》 口部字辨析

2012-08-15刘炯炯

文教资料 2012年4期
关键词:语源字源音义

刘炯炯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一、关于《〈说文〉同文》及其性质

《〈说文〉同文》出自黄侃先生笺识、黄焯先生编次的《说文笺识四种》一书,是《说文笺识四种》中的一种。这是黄侃先生在大徐本《说文》上的批注,由他的侄子黄焯先生整理而成。《〈说文〉同文》分为上、下两部分,由“某同某某”、“某与某同”及类似的批语汇编而成,如“诰同告、谕”、“具同共、扛又同弄”。《〈说文〉同文》是用“音义统一”的方法联系同出一源的字,按照音义关系及相关程度为标准可分为“音同义同”、“音近义同”、“音近义近”几种情况。 如:“警同儆”,《说文》:“警,戒也。 ”又:“儆,戒也。 ”段注:“儆与警音义同。 ”《尚书·大禹谟》:“帝曰:‘来禹,降水儆予。 ’”传:“儆,戒也。 ”“警、儆”都在见纽、青韵,是双声叠韵关系,二字属音同义同。再如“茁同出”,《说文》:“茁,草初生出地貌。 ”又,“出,进也。 ”《战国策·齐策》:“无所出其计矣。”高诱注:“出,犹生也。”“茁、出”都有“出生”这一义素,且“茁、出”精、透邻纽,无韵,二字音近义近。

由于黄侃先生是随文而批,并未整理成书,并且他只言其同,未言其所以同,因此关于《〈说文〉同文》的性质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但根据书中的内容,黄焯先生的开篇叙述,以及语言学家们的研究,现在被认为是字源学的著作。

黄焯先生在《〈说文〉同文》开篇写道:“先叔父季刚先生尝就其音义之相同或相通者,类聚而比次之。注云‘某同某某’或云‘某与某同’。盖章君《文史》所列,并自下己意,其于文字孳生演变之迹具为彰显。 ”[1]从此段话可得知《〈说文〉同文》是黄侃先生根据他的老师章太炎先生《文始》所列。《文始》学术界早有定论,认为它是系统地探讨语源的创始之作。况且我们拿《〈说文〉同文》与《文始》相对照,很容易就能发现《〈说文〉同文》中十之七八取自《文始》,可见二者有着直接继承关系。此外,黄侃先生还在《文始》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及思想,从而使得字源学的理论更加系统和完善。

同源字现象在我国先秦时代的典籍中就已经出现,“声训”就是古人字源观念在字义训释中的反映。真正自觉系统地研究字源问题是从清末民初的章太炎、黄侃开始的。章、黄二人论述了字源学的原理,分析了同源字产生的原因和途径,阐明了字源研究的意义及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最早给“同源字”下定义的是王力先生,他给同源字下的定义是:“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音同义近的字,叫做同源字。”“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又说:“我们所谓同源字,实际就是同源词。”[3]张世禄先生说:“所谓同源词,是指音近义通或者音同义近,可以认为同一词源,即表示相关意义的音素所派生出来的词。”[4]王蕴智先生在《同源字、同源词说辨》中说道:“凡语音相同相近,具有同一语义来源的词叫同源词。”通过分析不同学者对“同源字”的阐述,我们可以认为,音近义通是同源词的标志,音近义通的字往往有着共同的语源。

二、《〈说文〉同文》口部的基本类型及例析

在《〈说文〉同文》中口部字的同文词例共54条,但每条并不都是两两组合在一起,往往是一条多字,这就使得各字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说文〉同文》在字音上以关系的远近作为词义训释的依据,同时也注意到了同源字在字形上的密切联系。因此本文就以每条词例中的第一个例字为主线,用第一个例字跟其下属各字的音义相关及相关程度为标准,分类说明。并根据黄侃先生“音义统一”的方法辨释,在声韵关系上以王力先生所定的关系标准进行联系。《〈说文〉同文》的基本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音同义同

1.噭同嘂

《说文》:“噭,吼也。 一曰噭呼。 ”又:“嘂,高声也。 一曰大呼也。”按,“噭、嘂”都在见母、宵部,双声叠韵。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噭,当作口也。吼也。”《诗·小雅·北山》:“或不知叫號。”《释文》:“叫本作嘂。”《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昭公于是噭然而哭。 ”“噭”《说文》引作“嘂”。 在“大呼、大叫”义上二者相同。《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夏育、太史噭叱呼。”《周礼·春官宗伯》:“大祭祀。夜呼旦以嘂百官。”

2.呭同詍

《说文》:“呭,多言也。诗曰:无然呭呭。”又:“詍,多言也。诗曰:无然詍詍。”按,“呭、詍”都在余母、月部。表示话多义。《通训定声》:“按,呭即詍字之或体。”

3.唏别义同欷

《说文》:“唏,笑也。从口欷省声。一曰哀痛不泣曰唏。”又:“欷,歔也。 ”按,《方言》:“唏,痛也。 哀而不泣曰唏。 ”《说文》:“歔:欷也。 ”《一切经音义》:“欷歔,涕泣貌。 ”《仓颉篇》:“歔:泣余声也,亦悲也。”“唏、欷”都在晓母、微部。“唏”的‘一曰’与“欷”义相通。

4.啗同啖

《说文》:“啗,食也。 读与含同。 ”又:“啖,噍啖也。 从口,炎声。 一曰噉。 ”按,《说文》:“噍,齧也。 ”“齧,噬也。 ”“噬,啗也。”通过“啖、噍、齧、噬”之间的转训,可知“啗、啖”同义。《通训定声》:“啗与啖微别。自食为啖,食人为啗。”“啗、啖”都在定母、谈部。《汉书·王吉传》:“妇取枣以啖吉。”师古曰:“啖,谓使食之,音徒滥反。啖亦啗字耳。”

5.咸同諴

《说文》:“咸,皆也,悉也。 ”又:“諴,和也。 ”按,“諴”,《尚书·大禹谟》:“至諴感神。 ”传曰:“至和感神。 ”《尚书·无逸》:“咸和万民。 ”传训:‘咸’为‘皆’,桂馥谓借‘咸’字。 ”《小尔雅·广言》:“皆,同也。 ”“咸”有“都、同”的义项。 凡事同而和,故“諴”也有“同”这一义素。 “咸”、“諴”都在匣母、侵部。

以上几例字音相同,意义也没有什么差别。有的训释全都相同,如“呭、詍”;有的训释字面上有差异,但实际上意义是相同的,如“唏、欷”的字面解释看不出有什么联系,但字的意义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会将其贮藏义完全地表现出来。因此只有在文献中我们才可以看出字的隐藏义,从而判断出它们的同源关系。就文字本身的使用和发展来说,我们不能认为同源字就是记录同一个词语的文字,倘若多个词语的语源相同,那么这些词语的记录文字仍为同源字。如“呭、詍”二字是或体(异体),异体字是形体有差别,但音义完全相同,它们记录的语源就是同一个,因此它们是同源字。根据高亨 《古字通假会典》“噭与嘂”为通假字,二字音相同,借“嘂”记录“噭”义。“嘂”作为本字时记录自身的语源,当它作为“噭”的借字时,记录的却是借字的语源,因此本字与借字也可以是同源字。

(二)音近义通

我们根据王力先生所定的声韵关系为标准判断“口部”字的声韵,凡是符合他所定的准双声、旁纽、准旁纽、邻纽标准的,就是声纽关系较近;凡是合乎他所定的对转、旁转、旁对转、通转的,那么韵部关系就较近。

1.噣同咮

《说文》:“噣,喙也。 ”又:“咮,鸟口也。 ”按,《说文》:“喙,口也。 ”《诗·曹风》:“不濡其咮。 ”毛曰:“咮,喙也。 ”《玉篇》:“不濡其咮。 ”《广雅·释亲》:“噣,口也。 ”“咮、噣”都有“口”这一语素。“噣、咮”都属端母,“噣”韵在屋部,“咮”韵在屋部,屋、侯对转,二字音近。

2.咽同嗌

《说文》:“咽,嗌也。”又:“嗌,咽也。”按,“咽、嗌”互训,都是指咽喉。 “咽、嗌”皆属影母,“咽”韵在真部,“嗌”韵在锡部,真、锡通转。《战国策·秦策四》:“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春秋榖梁传·昭公十九年》:“哭泣歠饘粥。嗌不容粒。”

3.啗同嚵

《说文》:“啗,食也。读与含同。”又:“嚵,小啐也。”按,《集韵》:“嚵,小饮也。 ”“小啐”即小口饮之,有“食”这一义素,“啗”、“嚵”义相通。 “啗”在定母,“嚵”在崇母,定、崇邻纽,“啗、嚵”皆属谈部。

4.嗛同嘾

《说文》:“嗛,口有所衔也。 ”又:“嘾,含深也。 ”按,《通训定声》:“嗛,谊与含略同。故鼠之以夹藏食者曰鼸。”《尔雅·释兽》:“鼸,鼸鼠。”注:以颊里藏食也。“嗛、嘾”都表示口中含有某物。“嗛”在溪母谈部,“嘾”在定母侵部,溪、定纽无关,谈、侵旁转。如《史记·大宛列传》:“乌嗛肉,蜚其上。”《庄子·马蹄篇》:“大甘而嘾。 ”

以上几例声音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意义相通,这种情况在《〈说文〉同文》中占的比例最大。陈建初先生在《黄侃先生所批“说文同文”初探》一文中的数据显示:“音近义通是同文的基本成分,约占总字数的90%”[5],这种现象在“口部”也有所体现。以上音近义通的“同文”,如果单就意义而言,又可以分为各种关系。它们有的异名同实,如“噣”与“咮”;有的是互训,如“咽”与“嗌”等,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关系。

(三)音异义同

1.啗同肴

《说文》:“啗,食也。 ”又:“肴,啗也。 ”按,“啗”,《汉书·霍光传》:“与从官饮啗。”颜注:“啗,食也。”《汉书·王吉传》:“妇取枣以啖吉。”《广韵》:“啖与啗同。”《说文义证》:“肴,啖也。”《说文》:“啖,噍啖也。 ”“啗”定母谈部,“肴”匣母宵部,声纽不同韵部不同,二字义同。

2.嚘同唸

《说文》:“嚘,语未定皃。 ”又:“唸,□也。 从口,念声。 诗曰:民之方唸□。 ”按,《汉书·东方朔传》:“伊優亚者,辞未定也。 ”《说文》:“□,唸□,呻也。 ”孙炎曰:“人愁苦呻吟声也。 ”二字都有“声音不表达具体内容”之义。“嚘”影母幽部,“唸”端母元部,声纽不同韵部不同,二字义同。

“音异义同”的部分若用黄侃先生本人的声韵标准,我们有理由或根据推论,它们都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的。

三、结语

《〈说文〉同文》在字音上采取的声韵标准比较严格,一般取旁转、旁对转、通转;在意义上,含有较为清晰的义通条例。通过对口部字的研究,这些特点也都得到了体现。就《〈说文〉同文》本身来说,通过它我们可以找到《说文》中同出一源的字。但从整个语源学来看,《〈说文〉同文》给传统语源学做了总结,同时近现代的新语源学也由这里起步。我们可以说,《〈说文〉同文》在汉字语源学的发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1]黄侃,黄焯.说文笺识四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陈建初.黄侃先生所批“《说文》同文”初探[J].古汉语研究,1990,(2).

[4]殷寄明.语源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陆宗达,王宁.训诂学的知识和应用[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语源字源音义
求“源”有度,识字有“法”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探寻字源妙处多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随文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
《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训诂与“因声求义”
“莎鸡”音辨
论语源关系的系统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