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三园”德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2-11-27茆仁忠
茆仁忠
(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淮安 223005)
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德育理论指导下,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德育范型,或者说,是在一定的德育原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固的德育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是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许多中职学校仍旧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以至于中职德育工作进展缓慢。因而,创新中职学校德育模式既有其相应的时代背景,又有其迫切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加强德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指出:“要遵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淮安市教育局每年组织开展全市职业学校德育创新工作汇报会,通过总结、汇报、展示、交流,推动各职业学校不断创新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载体,形成各具特色的值得推广的德育育人模式和管理机制,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以一所淮安市级中等职业学校为例,该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有技能、肯吃苦、会创新”的淮安劳动力品牌为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拓宽德育工作渠道,丰富德育活动形式,重视德育工作创新,努力探索新时期做好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三园”德育工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三园”德育模式和示意图
“三园”德育模式是以德育活动为主线的“活力校园、魅力家园、和谐乐园”模式。营造“活力校园”(活力德育)是“三园”德育模式的基础;构筑“魅力家园”(魅力德育)是“三园”德育模式的核心,也是构建职业学校特有的、赖以生存的精神内核;搭建“和谐乐园”(和谐德育)是“三园”德育模式的落脚点。其中,德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载体,是贯穿“三园”模式的主线。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德育活动让求知学技的校园,转化为充满亲情和魅力的家园,转化为学生终生难忘的精神乐园。
二、“三园”德育模式实施路径
(一)营造活力校园,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丰富思想内涵。
一是建立主题教育活动机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德育需要引领。学校按照“月月有主题,系系有特色,班班有亮点”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开展“文明礼仪”“职业道德”等六大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打造淮安职教品牌和培养学生的“肯吃苦”精神,重点开展以“吃苦奉献”“诚信敬业”“文明守纪”为主要内容的“三育”系列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效。
二是建立阳光体育活动机制,培养学生团体协作意识。阳光体育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创举。学校按班组织阳光体育跑操活动,每天组织评比和表彰。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开展军体拳、健美操、扇子舞、锣鼓队、跳绳等多个“阳光体育”训练项目,一方面增强了学生体质,另一方面展示了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三是建立学生社团正常活动机制,拓展学生自我提升的空间。学生社团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一起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组织。学校社团从最早的“创业”文学社不断发展,目前已建立了人文类、文体类和专业类等24个社团。社团正常开展活动,每学期开展评比与表彰,每年的社团巡礼已成为学生的一个重要节日。在学生活动开展、专业学习和能力提高上,社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大批人才从社团中走了出来。
“三园”模式示意图
四是建立书香校园活动机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品位。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学校定期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演讲、征文等比赛,提高文化品位。每年举行读书节活动,评选借阅之星,激励同学们读书,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构筑魅力家园,激励学生追求卓越,提高精神品质。
一是坚持以名人班级创建为引领,积极强化学生的创先争优意识。学校在创建优秀班集体基础上,结合地方和职教特色,扎实开展“周恩来班”和“邓建军班”等名人班级的创建活动,通过周恩来伟大人格和职业能手敬业精神感染和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目前,学校有三个市级“周恩来班”,十个校级“周恩来班”、“邓建军班”。
二是坚持以企业文化进校园为抓手,努力培养学生的敬业奉献精神。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这既是培养现代职业人的需要,又是职业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和魅力。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每年组织千余名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了解、把握和理解企业文化。学校在实训场所和德育管理中大力推进企业的“7S”管理,既实现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融合,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对社会负责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是坚持以开展“三创”活动为重点,不断增强学生超越自我的勇气。对职业教育而言,素质教育就是要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实、转化到创造活动和创业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这既是职业学校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又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升华。学校通过举办讲座、主题班会、考察学习等多形式开展“三创”教育;通过举办创业访谈,开办创业园,鼓励在校生创业,不断彰显职业教育的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特色。通过开展技能比赛、创新比赛和文明风采大赛,激励师生不断创新、创优,让师生在追求卓越中不断超越自我。
(三)搭建和谐乐园,促进学生言行规范,追求身心和谐。
一是构建“三全”管理格局,确保校园平安。平安是和谐的前提,和谐是平安的深化。学校积极推行三级管理,力求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职责明确。优化德育队伍,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德育工作委员会,组建德育讲师团,实施德育导师制度、辅导员专兼职制度、“青蓝工程”结对制度,形成了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管理格局。近年来,学校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在校生犯罪率为零,2010年被评为淮安市安全工作先进校。
二是构建“三结合”管理制度,形成管理合力。学校积极实施三结合制度,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生管理网络。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通报学生在校情况,与家长配合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学校与开发区东湖办事处开展社区共建,为学生实践、创业提供基地。与周恩来纪念馆、刘老庄七十二烈士纪念馆等联合共建校外德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通过联合教育和引导,学生的社会责任、热爱家乡等情感得到了培养。
三是进行师生欣赏教育,创建和谐乐园。渴望被欣赏是人的一种基本精神需求。恰当的激励、欣赏可以使弱者变成强者,使庸者变成智者。学校要求教师采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成长,让学生在被表扬中增加自信。利用校内宣传阵地,大力宣传优秀教职工、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事迹,让师生在欣赏与被欣赏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拼搏、争创辉煌的校园精神,并不断感染、影响每一个师生,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的和谐乐园。
三、“三园”德育模式实施成效
“三园”德育模式实施“活力”德育、“魅力”德育、“和谐”德育,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情感需要和教育规律,改变传统的忽视道德主体需要,轻视人文关怀,注重教条灌输的经验型、工具性、单项式的德育教育模式,建立科学、民主、参与式的新型德育教育模式,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德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两年,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风采”大赛组织奖、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军训工作先进集体、淮安市教育工作目标考评优胜单位、淮安职教品牌建设先进单位、淮安市安全工作先进校、淮安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与创新大赛特别贡献单位、淮安市服务地方经济先进单位、淮安市职教创新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2010年淮安市职业学校德育创新工作展示比赛中,“三园”德育模式荣获一等奖。
(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有突破。
近年来,学校学生在职业学校各类大赛中取得了骄人战绩,充分体现了“三园”德育模式的培养成果。2010年,在省创新大赛中获得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共有11件新型、实用型创新作品获得国家专利,有3件创新作品在全国第19届发明展览会上获得一金一银一铜的佳绩;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在国家级“文明风采大赛”中获得2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10个优秀奖。2011年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2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
四、“三园”德育模式实施中的反思
德育模式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无限循环发展的过程。我们在“三园”德育模式实施过程中,感觉到企业在配合学校开展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上缺乏动力;全员育人的氛围和德育工作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对实施的成效有较大的影响。这些都应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重视,加以解决。
[1]刘根华.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2]张永玉.新时期德育创新模式构想[J].教育学术月刊,2010,(3).
[3]吴庆军,翟翠娟.面向社会需求探索中职德育教育模式[J].保定学院学报,2011,(1).
[4]黄志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J].职教通讯,2010,(5).
[5]秦阿维,麻素青.创新职校德育模式培养企业适用人才[J].中等职业教育,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