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肠同治治疗肺炎肺热腑实证理论浅析

2012-08-15张富亮蔡琦玲胡国华

天津中医药 2012年5期
关键词:风温表里津液

张富亮,蔡琦玲,胡国华

(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 300100)

肺炎是肺实质的炎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内和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临床上急性肺炎以发热、咳嗽、咯痰、胸痛、大便干等为主症,抗生素是目前治疗肺炎的首要手段,疗效肯定。但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病原体的变迁和抗生素的耐药性上升,肺炎的治疗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例如肺炎高热而出现腹部胀满、便秘等消化道症状,中医在这方面优势明显,为中医中药治疗肺炎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中医认为肺炎多属风温肺热病,实证居多,临床症见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属肺热腑实证。故肺肠同治是治疗肺炎肺热腑实证的重要方法。

1 肺炎肺热腑实证病机

风温肺热病出自《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中焦篇》第17条曰:“喘促不宁,痰涎壅盛,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温热病邪进入气分,肺热壅盛,煎熬津液,炼液为痰,痰热滞肺而致肺失宣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腑气不通,而成肺热腑实之证。故本病病机关键在于肺热腑实,外邪侵袭人体,肺首当其冲,肺受邪则宣发肃降之功受制,大肠传导糟粕功能受阻,腑气不得通,外邪入里化热,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便秘、腹满等症[1]。

2 肺肠同治立法依据

2.1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基础 肺与大肠相表里源于《内经》,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证实,经过后世医家不断发展,该理论已成为中医脏腑表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脏腑相合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核心理论之一,“肺合大肠”语出《内经》,《灵枢·本输篇》言:“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肺为脏属阴。”大肠为腑属阳,两者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相合为用,通过经络的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2]。

2.2 肺病及肠的理论探讨 一是肺气虚而无力推动,则肺气不能肃降,可使大肠传导迟缓,而引起排便困难[3-4],正如《妇人大全良方·卷八》曰:“肺主气,肺气不降,则大肠不能传送。”且若痰热闭肺,不能通调津液于大肠,则招致肠燥腑气不通,引起便秘,正如《石室秘录·卷三》曰:“大便闭结者,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是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行于大肠,而肾经之水仅足自顾,又何能常流以润溪涧哉。”二是表现为肺热移于大肠,导致便秘。如肺津受损,阴虚生热,下遗大肠,而便难。《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曰:“肺中常有津液,润养其金,故金清火伏。若津液伤,则口渴气喘,痈痿咳嗽。水源不清,而小便涩。遗热大肠,而大便难。”

3 肺炎肺热腑实证治疗原则

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病及肠”,“肺合大肠”,“清肺需通腑,腑气通则肺气宣”理论,肺炎肺热腑实证应采用通里攻下、肺肠同治的治疗大法,上宣肺气,使肺气通,以达止咳、化痰、平喘的作用,下通腑实,使腹中积滞得以疏导,已达到釜底抽薪的治疗效果。

4 讨论

风温肺热病位在肺,病理特点为热奎肺气,气机郁闭,其肺闭的关键是火热内郁而不得宣散[5-6]。临床多出现潮热便秘,腹胀,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针对高热且伴有便秘的患者,西医只限于解热、抗病毒及预防感染的治疗,不能完全有效阻止病情的发展且不良反应大,另外临床上抗生素的滥用及耐药性的产生给患者的积极治疗造成极大危害。鉴于此,笔者根据临床多年经验及中医基础理论建立了通里攻下,肺肠同治的治疗大法,也为临床治疗肺炎提供了新思路。

[1]何 牧,宫晓燕.新宣白承气汤治疗风温肺热病的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2):75-76.

[2]段少华,王浩.“肺与大肠相表里”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4):201-202.

[3]李际强,李振洁.试论“肺合大肠”及其临床意义[J].江西中医药,2005,36(11):9-10.

[4]张小虎,古继红,区永欣,等.《黄帝内经》“肺气肃降”思想及其临床应用探讨[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1):24-25.

[5]张国俊,刘恩顺,王东强,等.从《伤寒论》看肺肠相关[J].天津中医药,2010,27(4):299-300.

[6]孟苗苗,付 敏,郑 莉,等.ALI/ARDS脏腑证候颁布及肺肠相关特征的初步调查[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0(4):215-217.

猜你喜欢

风温表里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风温”概念演变探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玉钢1080m3高炉提高风温实践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曹永华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彭子益运用乌梅白糖汤治疗风温初起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