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4例周期性麻痹的治疗体会

2012-08-15刘洋贠江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5期
关键词:补钾血钾周期性

刘洋 贠江

周期性麻痹是临床常见疾病,发作时常伴有血清钾含量的改变,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骨胳肌弛缓性瘫痪或无力,尤以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最常见,为对本病的临床特点有更全面的认识,现收集我院近几年来收治的24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作一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2011年,我院收治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24例,女6例,男18例,男:女为3∶1;,均符合史玉泉主编的《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提出的诊断标准[1]。均查血钾、心电图,并结合临床表现确诊。年龄16~51.4岁,平均34.6岁。诱发因素:饱餐4例,劳累10例,剧烈运动4例,腹泻3例,酗酒2例,诱因不明1例。职业:农民和野外工作者17例。

本组24例中,并发甲亢症5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肌力0~4级,腱反射减弱22例,正常2例,多数以下肢和近端为重,发病初期可有出汗、肢体酸胀、针刺感、心慌等症状,多在夜间睡眠或清晨起床时发作。胸闷者2例。吞咽、呼吸困难者2例,24例患者血清钾均低于正常值,最低为1.8 mmol/L,心电图T波改变(低平,双向、倒置)20例,ST段下移0.05 mv,出现融合波及QT间期延长17例,窦缓3例,窦性心律不齐5例,频发室性早搏1例。

1.2 治疗方法 多数患者采用口服补钾与静脉补钾同时进行的方法,部分患者单用口服补钾。肌力多晚于血钾恢复,少数同步恢复,待肌力、血钾均恢复后,口服氯化钾1~2 g/次,3 0:/a,治疗3~5 d,补钾总量为6~25 g。大多数病例在开始补钾治疗后24 h内血钾恢复正常,少数在2~3 d后恢复,本组3例呼吸肌受累者均实行心电监护,密切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

2 结果

全部病例经过口服和静脉注射钾后,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预后良好。

3 讨论

钾离子浓度在肌膜的两侧只有维持正常比例时,才能为ACh的去极化产生正常反应。肌膜才能维持正常的静止电位,而在患者中,常因进食较大量碳水化合物或剧烈运动所诱发。电位稍有变化即产生钠离子在膜上的通路受阻,肌细胞内膜经常处于轻度去极化状态,而且很不稳定,从而不能传播。在疾病发作期间病肌对一切电刺激均无反应,处于瘫痪状态[2]。以周期性发作肌无力合并低血钾症为特点,本病的临床特点: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以20~40岁的青壮年期发病居多。②一般在夜间入睡后或清醒时发现麻痹,头面部肌肉很少受累,眼球运动也不受影响,患者神志清楚,构音正常,但严重病例可累及呼吸肌而造成死亡或因严重的心律失常而死亡。③诱发因素为:饱餐、寒冷、感染、过度劳累、剧烈运动、创伤、情绪激动、焦虑、月经,一般多易于在饱餐后或剧烈活动后的休息中发病。④甲亢患者常以低钾性瘫痪作为首发症状,此时极易误诊,应重视对病因的查找,尤其对反复发作者更应注意排除甲亢。故对疑诊为周期性麻痹的患者,均应做甲状腺功能检测。⑤治疗时采用高钾低钠饮食。重症病例可用氯化钾静脉滴注与氯化钾口服合用。⑥可见急诊患者可及早行心电图检查,发现异常,便可先于生化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及治疗,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心电图检查阳性率较高,但复杂多样,可呈典型的低钾性改变。同时提高警惕,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本病的腱反射,一般认为减弱或消失;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在临床上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尽可能避免使用可促进钾离子转移到细胞内的物质,如胰岛素、碱性液体、葡萄糖酸钙和高渗糖液体等。在治疗上应尽早尽快补钾,而且以口服补钾为主要补钾途径,在治疗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血钾监测,及时调整补钾剂量。

[1]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99-901.

[2] 侯熙德.神经病学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07.

猜你喜欢

补钾血钾周期性
慢速抗阻训练:周期性增肌的新刺激模式
强化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高钾血症患者血钾水平的影响
心力衰竭患者血钾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及住院死亡的关系
谨防血钾异常与猝死
补钾过多、过快,谨防高钾血症
数列中的周期性和模周期性
血钾异常伤心脏
一类整数递推数列的周期性
静脉补钾300例的合理性分析
为何会发生低血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