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的课堂 有效的教学
2012-04-29陈喜
陈喜
摘要:笔者从不同角度对一堂关于“蒸发”的观摩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评析,以期与广大同行交流。
关键词:教学流程;公开课,常态课;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1(S)-0027-3
2011年11月份,市教研室组织青年教师优质课观摩与评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来自全市的11名选手按照同课异构的要求,执教同一个课题“蒸发”,经过展示和角逐,一位蔡老师的课时环节设计巧妙,教学过程流畅,师生互动热烈,受到了评委和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作为一名物理学科评委,听后感触颇深,现将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及笔者的些许思考整理成文与大家共同交流。
1教学流程回放
第一环节:质疑激趣,引入新课
师:通过前一节学习,知道物质有哪几种状态?学生回答“固态、液态、气态”。引导当条件改变时物质状态可以变化吗?举例说明。
学生议论并迅速举手回答:可以。
学生1:夏天吃冰棒时,冰棒化成水。
学生2:雨过天晴,地面上的水被晒干,水变成了水蒸气。
学生3:家用液化气,使用时,液化气由液态变成气态。
学生4:卫生丸,放在衣柜里一段时间,会变小,同时还能闻到卫生丸的气味,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学生的发现可谓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
教师启发提问:以上同学们举出的实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思考作答。
师生共同归纳:当条件改变时,物质可以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我们称这一过程为物态变化,本节课我们就共同探究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自然进入新课。
点评:首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明确物质三态,为导人做好铺垫。再提出问题“物质状态可以改变吗?”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交流体验。建构概念
师:汽化有几种方式?学生看书后回答:“蒸发和沸腾。”
师又问:什么叫蒸发?你能举出一些例子说明吗?
点评:此处教师要求学生先思考、再讨论交流。当时教室内出现一片静默,而后或是小声议论,部分性急的学生开始举手。教师暗示学生不要急于回答,提醒他们再多想一些实例。教师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是给大部分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过了五分钟,学生开始回答。
学生5:潮湿的衣服变干了,是蒸发的现象。
学生6:雨过天晴,路面变干了。
学生7:洗过头发,过一会儿头发就干了。
学生8:夏天,好长时间没下雨了,池塘里的水位下降了。
学生9:汽油放在开口的瓶子里逐渐变少了……
接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相互质疑,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此时教师话锋一转,问全班同学:你能给蒸发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吗?你判断某现象是否为蒸发现象的依据是什么呢?最后师生共同小结,什么是蒸发现象以及蒸发现象的识别。
点评:学生举出的事例多种多样。有的叙述不清、说明不准,有的甚至还存在错误。教师始终面带微笑,对学生回答没有丝毫苛求之意,更多的是信任的目光。放开手,让学生勇敢地回答问题。如果此时教师不及时给予鼓励,有些学生就慢慢失去探究的勇气和信心。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始终是一个欣赏者,而不是“法官”。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师:同学们举出许多有关蒸发的现象,并明确蒸发的含义。下面请你猜一猜发生蒸发现象的同时还发生了什么?
此时学生们一时无语,毕竟大部分学生没有想过这一问题。
师:好,下面我请同学们做个实验,先把桌子上的棉球蘸一些酒精,擦在手背上,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点评:学生们一听做实验,劲头上来了,个个动手实验,形成浓厚的探究氛围。
一会儿工夫,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了。
学生10:就一会酒精变没了。
学生11:手背感到很凉快。
学生12:手背不仅有点凉,还有点麻的感觉……
教师用鼓励的语言说:同学们说说看,酒精没有了,上哪去了呢?学生齐答:蒸发了,变成了酒精气体了。这说明同学们对蒸发现象已很熟悉了。
接下来教师设问:在刚才的实验中,手背为什么感到凉呢?你们能猜猜看可能是什么原因?
学生13:酒精渗入皮肤里了。
学生14:酒精温度比皮肤温度低。
学生15:酒精蒸发要吸热……可谓真假难辨。
师:大家这么多说法,哪一种猜想是对的呢?我们应怎么办?学生齐答:用实验来证明。
师:对,实验是猜想的试金石,那设计怎样的实验呢?
学生们讨论交流,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设计出把酒精擦在温度计玻璃泡上,与另一支温度计进行比较,看它们的示数有无变化。
师:为什么会下降呢?说明了什么?
学生自然得出:酒精蒸发需要吸热,从而降低了玻璃泡的温度。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师: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举出这方面的例子。学生积极踊跃,课堂精彩纷呈。
点评:教师一个个不经意的问题,引出学生们的激烈讨论,展开了学生探究的思维空间,把他们的观点和思考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们在自我讲述自己的观点或以自己的观点驳倒对方,或以自己的发现寻找求证。思维的碰撞迸发出知识的渴望,演绎出最美好的人生哲学。
第四环节:初步应用,拓展提高
师: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变成针状的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减慢蒸发”。
师:同学们,给你一盆水,要想减慢水的蒸发你可以想出哪些办法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看课本p36“生活·物理·社会”——“火洲”里的坎儿井。
由学生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形成结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面空气流速。
师:要想使刚洗过的衣服尽快变干,你应怎么办呢?
学生积极踊跃发言,相互补充,课堂气氛和谐融洽。
点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富有梯度,让学生更容易进入情境,学习新知。虽然有些新知结论并不完整,还有待完善和补充,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这样的氛围里他们的学习自由度大了,热情度也高了,更容易展现自己了。
2课例特色评析
2.1亮点与特色
本节课设计体现了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遵循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具体地讲,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四个特点:
2.1.1设计教学顺畅,符合学生认知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模式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因此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就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一条重要途径。本节课从质疑激趣引入新课——交流体验建构概念——合作探究寻找规律——初步应用拓展提高四个环节完成教学,整个教学流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
从直觉思维到逻辑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并能借助情景设置、设疑、猜想、探究、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活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并能全神贯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2.1.2创设生活情境,注重思维激活
课堂设计的四个教学环节,有三个环节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也培养学生从物理的角度观察生活,提出问题的能力,明确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并为之服务。师生互动中,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有效的培养。
2.1.3凸显探究过程,重视意义建构
在学习“蒸发吸热”时,教者让学生首先观察和感知蒸发现象,进而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教师的精致设计,让我们深深明自在探究式教学中应理性地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根据教材内容有的放矢,开放学生自由思维空间,让学生像鸟儿一样在蓝天自由地翱翔。
2.1.4关注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学生的参与度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有效问题,组织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在这样的思维活动中,教师给予的是更多的鼓励和赞赏,而不是轻易的否定,否则后续的学习活动不会再有进行式。
2.2思考与启示
1“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课堂靠什么互动?靠问题。靠什么样的问题互动课堂才能精彩?靠有效问题。“有效问题”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激活”上,一是激活学生思维,二是激活学生活动过程。判断问题是否“有效”,要看通过问题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中心地位,能否使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等得到充分的发展。可以说蔡老师《蒸发》一节的教学设计较好体现有效问题的应用。
2作为公开课,对常态课的教学会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问与思并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放下包袱,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自由发挥,教师只要善于积累这方面的组织能力、调控能力与技巧就行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要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备课,但真正上具体的一节课,只要花十几分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