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民间曲艺融入地方高校的文学及文化教学

2012-04-29石艳梅

文学教育 2012年11期
关键词:文化教学文学

内容摘要:从历史的延续性来看,任何现代性都不可能与传统割断,古典传统文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当代艺术们家取之不尽的源泉,它总能为当代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所以今天的高等文学教育与民间曲艺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更是相互渗透和联系的。例如邳州评词中的诸多书目《施公案》、《三侠五义》、《封神演义》、《聊斋》、《西游记》、《水浒传》等都是民间艺人改编自古典名著。在讲述古代文学的相关内容时给同学们介绍一些民间曲艺中的内容,无疑类似于注入一种新鲜血液。

关键词:民间曲艺 文学 文化教学

邳州,古称邳国、下邳,民国元年始称邳县,1992年10月撤县设邳州市。邳州地理位于悠悠的京杭大运河畔,该河贯穿南北,把徐州、邳州、扬州紧紧连在一起,优越的地理位置使邳州与外界的文化、商贸和人际交流甚密,为邳州民间曲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沃土。此外,乾隆二十五年(1760)编修的《沂州府志》中记载:“邑本水乡,村外之田辄目曰湖。十岁九灾,所由来也。而游食四方,浸以成俗。迫于饥寒,久而习为故事。”[1]可见乾隆年间郯城、徐州、临沂一带旱涝灾害不断,百姓无以为生,只得四处逃荒要饭。为了便于乞讨,人们就寻找一种方式——唱戏或说书,以此来替代“叫门子”,艺人管它叫“跑坡”。这些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就演变成了多种独特的民间曲艺形式。其主要曲种有琴书、大鼓、渔鼓、拉魂腔、评词、坠子等等,多达数十种,在苏北、鲁南、豫东、皖北一带颇为流行,“据1956年民间艺人登记,邳州市的琴书艺人33名,评书艺人13人,鼓书艺人33名,坠子艺人4名,渔鼓艺人2名。1957年10月,邳州市曲艺协会成立,共有会员165人。1960年,琴书艺人秦德林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刘少奇接见,誉为‘曲艺战线上的一面红旗。1961年运河书场建立,开展写新书、唱新书活动,到翌年8月,穿凿新书段195个,长篇新书18部。”[2]其曲艺品种多、书目多、曲目多、艺人多、活动多,成就显著,居江苏省曲艺大县之列,使邳州成为了著名的“曲艺之乡”。虽在文革时期,邳州的部分民间曲艺曾一段时间遭遇查封,但80到90年代仍是邳州曲艺发展的“黄金时代”,酒楼、茶馆、书场、庙会、城市街头、农家场院,乃至婚丧嫁娶中,都有曲艺艺人们的身影,他们大多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群众,或是为了养家糊口,或是排遣生活的苦闷,或是农闲时的消遣娱乐,又或是宣扬地方的风土人情。不仅仅只是为了生计、赚钱,他们也在享受着表演与创作的乐趣,这也让广大民众在那个物质贫乏、生活艰辛的年代,能从曲艺演出中拓展视野,获取审美愉悦,接受道德教育。它们演出的形式或是地道的土产,或是由外地传入,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创造而逐渐形成的具有邳州地方特色的曲种。多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涉及百姓疾苦、含冤陈雪、婆媳纷争、夫妻婚姻、邻里关系等,距离群众很近,如柳琴戏《喝面叶》、《王天宝下苏州》、《张郎休妻》、《马前泼水》、邳州评词《童林后传》等[3]。当然,也有不少曲目反映的是乡间俚语、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武侠故事等,如韩广仁的渔鼓表演《九姐大出嫁》(又名《大陪送》)就讲述了清康熙年间刘墉为官清正、为民扬眉吐气的故事。邳州民间曲艺的语言是以邳州方言形式说唱,多是原汁原味的大白话,诙谐幽默,活泼俏皮,通俗易懂,许多曲艺的语言还很押韵,朗朗上口,散发着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因而一直深受邳州人的喜爱。这些民间曲艺是邳州本土大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百姓的精神盛宴。

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曲艺的发展日渐萎靡,许多曲艺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改行,放弃了曲艺的继续表演。1956年成立的邳州柳琴剧团,在1995年到1996年间也基本解散了,剧团中许多著名的艺人陆续调离该团,如今爱好邳州曲艺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邳州的民间曲艺、剧目有哪些,怎么唱,一些传统的曲目已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就连群众喜闻乐见的大鼓、琴书、弹词等曲艺的发展现状也是如此。

然而,我作为一名地方高校执教的文学教师,以服务社会、服务地方为宗旨,以培养综合应用型文科人才为目标,深切意识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是一种过渡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化”向“现代中国文化”转变的进程,是一种传统经典与现代创新的承继转换呈现多元化的复杂状态。从历史的延续性看,任何现代性都不可能与传统割断,古典传统文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当代艺术们家取之不尽的源泉,它总能为当代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所以今天的高等文学教育与民间曲艺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更是相互渗透和联系的;例如邳州评词中的诸多书目《施公案》、《三侠五义》、《封神演义》、《聊斋》、《西游记》、《水浒传》等都是民间艺人改编自古典名著。明代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也是评书艺人们津津乐道、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书目。另外,古代邳州的柳琴戏中的经典剧目《三元记》、《陈妙常追舟》、《桃花扇》、《孟姜女哭长城》、《昭君和番》、《打狗劝夫》、《墙头记》、《玉环记》[4]等也都改编自古典戏曲中的传统剧目。在讲述古代文学的相关内容时给同学们介绍一些民间曲艺中的内容,这无疑类似于注入一种新鲜血液。其间的人与事无不投射出现实社会人生的缩影,其中浸润着的深厚文化传承与习俗理念,民族文化共同的心理积淀,都会以新的观点、新的视野吸引学生,加深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感悟,提高其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具体来讲,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作品会被艺人们改编传唱下来,例如:《三元记》一剧就是因为其题材故事宣扬主人公冯商做好事(待主赏金、见色不淫、失马归槽)广积阴德,从而造福于其子冯京连中三元的故事。这是非常符合市民百姓们的道德审美标准和行为理念的,正如《曲海总目提要》著录中所云:“后世艳称科目之盛。以为必有阴德致之。故举厚德卓行”,“后人着色,但以劝励为善,有裨名教,不嫌增饰也。”[5]另外,如《打狗劝夫》是改编自明初南戏作品《杀狗记》,其实和《孟姜女哭长城》、《昭君出塞》等题材一致,都是宣扬妇女贤德、惩恶扬善的风化伦理剧,自然会深受百姓喜欢和接受。

其次,在分析某一作品时,可以将民间的文稿展示给学生们,让他们领略其中的发展变化,从而进一步思考发展变化的原因,评价故事改编的优劣。例如将邳州民间曲艺中的传统短篇剧目《潘金莲拾麦》的内容[6]与原著明代人情小说《金瓶梅》的相关章节进行比较,点评其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改变,探讨其中变化的原因。学生会发现其中情节更为简练、集中了,人物形象更为生动了,表现手法更为本色,语言更为活泼。其中一段还借用了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描写罗敷美貌的侧面烘托的夸张手法来描写潘金莲的美貌。而且改变了潘金莲的淫妇与狠毒形象,将她塑造为一个坚贞、质朴、刚烈的劳动妇女形象;武松的形象也是简笔勾勒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还有《水浒传》中武松过十字坡的一段文字描写。其中铺垫和悬念重重,一环扣一环,紧张而生动,把武松和孙二娘的形象塑造得更为真实和可爱。由此可见,通过这些分析,自然就会给学生树立一个纵向的立体的文学史观,而且也自然会让学生领悟到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文艺思潮乃至一个时代审美趋势的变迁与形成。

最后,在实践教学环节,力图引领学生走进民间,走近民间曲艺,走访民间艺人。在学校搭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平台之上,真诚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为学生讲课,体味原汁原味的民间曲艺,体味民间艺术的感人魅力。例如请邳州评词艺人周少俊先生为学生们讲一课,便让学生深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大家都深深为他的气质、学识所折服。此外,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为学生提供一些研究方向,带领他们去参观一些民间艺人的演出(柳琴戏)。去拜访民间老曲艺家,去搜集宝贵的曲艺资料(因为民间曲艺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因此流传下来的文本资料很少,也弥足珍贵)。去编演一些优秀的剧目。去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都是我们高校教师和年轻学者应该做到的。因为“曲艺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的文化心态、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历史事件、事态人情、道德原则等都在曲艺艺术中得到表现,在相当漫长的时期,曲艺是中原百姓接触文化知识的主要窗口,今后也仍然是一个重要窗口”。[7]

参考文献:

[1]庄雪梅.文艺生活柳琴戏的探索和研究.2009年第2期

[2]邳州在线.邳州民间曲艺[图][EB/OL].http://www.pzzx.com/news_type.asp?id=10558,2009-5-12/2012-04-08

[3][4]陈登琴.邳州曲艺志[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321

[5][清]佚名.曲海总目提要.卷十八“三元记”条.大东书局出版1928:879。

[6]陈登琴.邳州曲艺志[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394-401

[7]张凌怡,刘景亮,李广宇.河南曲艺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13.

※ 基金项目:本文为作者主持的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古代佚本戏曲研究”(10YJC760058)兼徐州工程学院科研项目“邳州民间曲艺研究”(XKY2010404)阶段性成果之一。

石艳梅,徐州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古代戏曲与小说方向。

猜你喜欢

文化教学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浅议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析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文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