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夏感》的写作特色
2012-04-29王飘
内容摘要:《夏感》是当代散文家梁衡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现收编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作品以具体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夏天的独特感悟,是当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一。现笔者就其写作特色谈谈看法。
关键词:《夏感》 写作特色 对比 语言
《夏感》是当代散文家梁衡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现收编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作品以具体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夏天的独特感悟,是当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一。下面笔者就《夏感》的写作特色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善于抓住特征写景
作品以“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开篇,独句成段,不仅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体概括,也突出了作者臆想中夏天的总特征——紧张、热烈、急促,对下文起着提领的作用。作品的主体部分,就是围绕这三个特征来具体地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写夏天的自然景象,实写了山坡上密密的草、林带上长墙般的黛色绿烟、烦人的蝉、火红的太阳、翻滚的麦浪、浮动的热风、麦子的香味等,虚写了炉子上的一锅水、海湾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虚实相映,从不同的感觉角度表现夏天的“热烈”,突显蓬勃的生命力。写夏天的色彩,紧扣“金黄”,“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农作物迸发出旺盛的活力,“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作者笔下的夏天是“急促”的。写夏天农民劳作的景象:“快割,快割”“快打,快打”“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既写出了农民劳作的辛苦,又突出了农民生活的忙碌,烘托出夏天旋律的“紧张”。
二.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作品围绕表现主题的需要,多处运用巧妙的对比。用春天“芊芊细草”“淡淡绿烟”“轻飞曼舞的蜂蝶”与夏天“密密的后发”“黛色长城”“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作比较,间接描写了夏天的特征。“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春之色为冷的绿”、“秋之色为热的赤”,拿夏天的色彩与春秋的色彩作对比,衬出作者对夏天的特殊感悟——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表达对夏天的情感态度,也是通过对比来揭示的。“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这里用“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夏天“苦涩的汗水”对比,表达了对历代文人们不大喜欢夏天原因的推测;“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这里通过“有闲情逸致的人”与“我”的对待夏天不同态度的对比,强调了作者描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使主题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三.语言极富表现力
《夏感》的语言恬淡平实,却耐人品嚼,其原因之一就是作者极力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这首先表现为注重遣词炼字。比如“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句中“扑打”一词写出了麦浪的气势;“涌”在这里描写田野麦浪翻滚的一种动态情景,给人以美感。再如,“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里“挑”字让读者感受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举”写出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喜悦之情,“匍匐”形象地写出了瓜秧在地上蔓延的姿态。诸如此类词语的运用,准确而生动,表现力极强。同时,《夏感》的语言,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增强其形象性和感染力。比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体了。“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运用拟人手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既生动又形象。“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来形容,就具有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
通过对《夏感》的品赏,我们可以感到,作品敢于履新涉奇,其所创造的清隽境界、丰厚高致的美感和英华吐纳的语言,实在令人由衷地叹服。
王飘,河南省叶县昆阳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