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职业教育需求看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构建

2012-04-29郭苏华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16期
关键词:发展瓶颈需求校企合作

摘 要 职业教育需要有效的校企合作来支撑,但是目前面临着两大瓶颈:理想的合作企业难求、校企利益共同体难建。在对这两大瓶颈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模式,它能够超越单一企业的有限功能,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不违背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有利于解决校企合作方面的一些主要问题。

关键词 职业教育;需求;校企合作;发展瓶颈;利益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6-0005-05

一、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实施中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是基于以下认识: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是通过特殊的培养模式完成的。其培养模式包括两部分: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两者都具有特殊性。

从办学模式来看,职业教育不能闭门办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需求决定招生规模,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开辟畅通的就业途径。但产业和企业无时不在发展变化,因此,职业学校不能一劳永逸地在原有办学方式和格局上停滞不前,而应该不断对产业发展信息、行业技术信息、企业用人需求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作为决定学校发展方向、安排教学内容的依据,所以它应始终与产业就业市场或就业需求方保持紧密联系。

从教学模式来看,职业教育以技能为核心的教学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第一,要确定企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技能。由于生产方式转变和生产技术发展都是极为迅速的,职业学校教育必须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才能跟上发展步伐。第二,职业学校必须营造能够训练技能的环境。在当前技术密集、分工日益细密的生产状况下,学校要提供完全满足学生技能训练需求的条件比较困难。同时,由于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实训要求也在变化,完全靠学校一己之力来建设一个实训环境难以实现,需要企业提供一定的实训岗位来满足教学需求。第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组织与设计,需要有丰富实际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校企合作瓶颈一:理想的合作企业难求

(一)企业难以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最重要的依托,但不是任何企业都可以作为职业教育的合作对象。合作企业需要为职业教育提供三方面支持:一是提供就业岗位;二是提供训练场所;三是提供能够参与教学的技术人员。

要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必须与具备以下条件的企业进行合作:第一,要与企业建立高度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双方的信任和诚意足以使企业愿意把一些岗位的人才培养任务交给学校。第二,企业的生产方式比较先进,能够提供技术岗位。第三,企业具有较高的前瞻性,能够充分把握企业和技术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它必须是有一定规模并具有现代产业先进特征的企业。

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单个企业难以提供稳定的、有一定规模的就业岗位。企业是根据需求决定生产,所以企业的生产目标取决于市场,而岗位安排是生产目标确定以后的事。但职业学校必须在提前确定就业岗位,从而为教学阶段留下足够的时间。这要求企业必须超前提供并预留就业岗位给学校毕业生。也就是说,职业学校需要合作企业具有高度预见性和计划性,但在高度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对企业提出这样的要求是一种苛求。

(二)企业难以提供高技术的训练场地

职业学校需要企业提供的训练场地应该是学校难以提供的、有技术内涵的生产场地。在学校可以提供一定的训练条件的前提下,需要企业提供与先进技术联系紧密,与生产全局联系更紧密,与学生就业岗位有直接联系的训练场地。

企业以生产为主业,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岗位都要服从生产和营利的需要。在没有一定要求的前提下,企业可以提供一定的训练场地。事实表明,企业在提供低端技术生产岗位作为训练场地方面有较高的积极性。甚至有些企业的技术含量极少的岗位,专门让职业学校的学生以训练的名义上岗操作,以通过支付较低的劳动报酬赚取利润。而这与职业学校对企业需求的目标恰恰相反。职业学校需要企业提供的岗位应该是有技术含量、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技术岗位,从而帮助学生全面训练和掌握系统的技术。但是,企业不能够或者不愿意提供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作为训练场所,更不愿意提供全套的技术岗位。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生产要求不允许。既然是作为训练场地,就可以肯定操作者是不熟练的人员,让这样的人员占据与企业生产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岗位,具有很大的风险,企业是不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的。二是从企业作为竞争者的利益考虑,企业不愿意为一个非企业员工培养关键技能。因为即使是企业正式员工,培养员工的关键能力也需要进行忠诚度的考量,以保证这些能力不被员工带到竞争对手的企业。

(三)企业难以提供高素质、高技术的指导人员

就教学内容而言,从逻辑上说,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内容都应该是在就业后能够有用、对就业有帮助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很大一部分只有在企业内的、充分了解企业岗位情况的人员才能充分、全面地掌握。这些人员应成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必要补充。

但是,企业提供理想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面临很多困难。首先是时间和精力的问题。企业技术人员如果是一般的乃至低素质的人员,对学校教学不会有很大帮助。而如果是一个高素质的技术人员,他必然将大量精力用于企业管理和发展,而且,企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也要求其全身心投入。当然,学校通过弹性时间安排,能够得到这些企业人员的暂时帮助,但让他们用较多的时间参与教学则有一定的难度。其次是技术或技能的专利问题。学校最需要企业人员提供的关键技术和技能,可能也就是企业出于竞争需要而必须保密的内容。企业人员个人很难决定哪些内容可以公开,哪些不宜公开。第三,企业提供人员的规模有限,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的全部要求。企业提供的人员,就个体来说,素质和技能再高,只局限在有限的领域内。学校要求企业各个技术领域的人员都参与教学,是一种不现实的奢求。第四,企业人员没有教学经验,缺乏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即使是高素质、高技能的企业人员,对学校的教学工作也难以有很大帮助。

三、校企合作瓶颈二: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障碍

只有在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紧密联系以后,才能形成理想的校企合作关系。

首先,就职业学校的招生和就业要求来看,紧密的合作是一种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向学校提供有预期需求的岗位。一般来说,企业与对应学校要建立有成效的合作,合作时间必须在五年以上。

其次,就企业能够提供的岗位来说,只有紧密合作才能使企业提供技术关键岗位和系统的各类技术岗位。紧密合作的内涵是,企业与学校只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后,企业用人意向和学校培养意愿高度一致,企业才愿意为自己未来的员工提供训练岗位,保证培养的人才是为企业所用的人才,保证企业承担的风险是可以补偿的。

第三,就企业派出技术人员参与职业教育来说,只有紧密的合作才能使企业愿意让技术人员把技术和技能的最新信息传达给学校,把具体的操作要领教给学生。

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普遍的愿景是把两者利益完全捆绑在一起,建成校企共同体,在此权且称之为“周全型”校企利益共同体[1][2][3]。这种共同体的建立面临以下客观障碍。

(一)利益共同体建立的两难抉择

不是任何校企利益共同体都可以形成所需要的紧密合作,校企合作在许多方面可以结成利益共同体,但是很难说这些共同体都能达到职业教育需要的理想目标。如从企业利益出发,如果学校可以提供场地和实习学生构成的劳动力,企业非常愿意与学校合作建立工厂或车间。也就是学校出地、出人力,企业出技术、出资金,校企目标一致,有共同利益。这种合作模式确实是一种利益共同体。但是这种合作却不是职业教育需要的合作。能否与某一企业合作,就要看它能不能提供长期、有质量的就业岗位,能不能提供关键技术岗位,能不能提供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如果是一个低端产品的企业,或只愿意提供实习岗位,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提供教学资源、就业资源的企业,就难以达到理想的合作要求。就我国目前的企业状况而言,理想企业并不多。

(二)市场经济决定了校办企业和企业办校的高风险

通过校办企业或企业办校的方式,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需要承担如下两方面风险。

首先,企业本身的发展前途和命运难以把握。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前提是:企业的发展是稳定的,这样,就业、技术的资源和信息才有价值。如果企业转产或倒闭,学校就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即使企业稳定发展,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也可能面临岗位饱和、不能够吸纳新员工的问题。在技术信息方面,则可能面临企业技术老化、与整个产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从而难以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训练场地和师资。另外,还有企业本身运行难以掌控的问题。如果是企业办校,那么学校的命运就完全依赖于企业,与企业共存亡。如果是校办企业,企业受市场的制约,则不能始终保持学校要求的、有利于办学和教学的发展方向。

其次,企业利益与学校利益以及学生利益之间难以平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一切行为都以能否营利为评判标准。当营利目标与教学目标发生矛盾时,企业为了生存,不可能屈就学校的要求。松散型的校企合作面临着这一突出的困境,而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也同样会面临这一问题。例如,企业为了满足增产的需要,把学生用于训练的时间转用于一般的生产劳动;企业根据自己的岗位要求,提出将没有广泛适用性的技能作为教学内容,从而使到其他企业就业的学生缺乏价值;企业不愿意把关键岗位作为学生的训练岗位等。

(三)制度和政策的限制难以突破

企业与公共事业单位的功能不同,也难以混合。职业学校在公共财政的支持下,为公民提供教育服务,企业则以营利为目的(如果企业是以办学为主业,如一些民办教育企业,它们又不是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合作要对象)。学校的公共财政支持特征,使之在市场化经营中受到限制。如果出现企业与学校合一的实体,既能接受公共财政支持,又能生产经营,既能享受政府资金,又能参与生产竞争,就违反了公正和公平原则,也容易导致腐败,这种模式难以被市场化的规则所认可。而且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设备或其他资源,也往往受到一些制度的制约。

四、“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体:一种可行的模式

在肯定只有紧密型校企合作共同体才能真正发挥效力这一前提下,学校与广泛的企业建立联系,可以部分解决企业与学校难以合作的问题,但是从根本上实现完全有效的校企合作,必须寻找新的途径,构建新的模式[4][5],如“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体,或称之为相对紧密的职业教育集团。

(一)“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体既有紧密的形态,又有超越有限企业的广泛功能

“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体是一种职业教育集团模式,是一个有多所学校和企业参加,并举办自己实业的教育组织。这些学校和企业通过把一部分资产或资金(而不是全部)投入集团,建成一个可以共享的实体,使集团成为一个具有法人地位、有利益捆绑的组织形态,而不是目前校企合作普遍呈现的仅以项目协议为纽带的松散型组织。这个实体是经营教育教学内容、提供教育训练、产学项目合作、技术开发平台和招生就业信息平台的一个机构。它既具有参与成员特别是企业的广泛性,也具有成员之间在利益基础上联系的紧密性。要具备以下功能:

一是解决单一企业难以预置就业岗位的问题,可以实现学生在整个产业或岗位群中选择就业岗位。企业用人需要选择,学生就业也需要选择,这在松散型的校企合作中难以实现。在“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体中,由于有许多企业和学校参与,就有了选择空间。集团不受单一企业发展盛衰的影响,而是与集团对应的整个行业或区域经济相联系。

二是解决企业技术和技能适用面窄、不能完全满足职业学校教学需求的问题。“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体把技术和技能知识进行整合后形成教学内容,具有广泛的适应面,例如可以适应行业大部分企业相关岗位的技术要求。在确定相关岗位通用技术和企业特定岗位专门技术的界限,以确定最合理的教学内容时,“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体的专业机构可以通过精细调研,做出明智的决定。

三是解决企业难以提供关键技术岗位或成套技术岗位的问题。企业基于生产质量或竞争的需要,难以提供关键技术岗位,而学生为了提高技能,实现就业,又必须经过这些岗位的训练。这个矛盾问题的解决已超出企业的能力,但可以由企业外的、但与企业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训练机构来解决,训练机构的岗位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可以提供菜单式的训练项目,从而最有效地达到训练目的。因此,能够提供这些训练条件的应该既不是单个职业学校,也不是单个企业,而是一批学校和一大批企业共同组建的组织,即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集团共同建设的一批训练中心,是通过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投资建成的,既可以减少一个学校或企业建设此类训练中心的资金和运行管理困难,又可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企业人员的训练需求,发挥更大效益。

(二)“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体通过实际利益吸引企业参与

“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全部校企合作都通过项目来体现,所以企业的利益也通过项目来实现。学校的主业是教育,企业与学校的根本利益并不一致,但是企业通过集团内的各种合作可以实现自己的利益。这样就理顺了学校和企业两类主体的关系,有利于开展健康、长期、可行的合作。

一是集团为企业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高技能人才,可以避免单一校企合作关系下订单培养需要承担的风险。集团可以根据企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同时学生也有广泛的选择空间,既可以保护学生的利益,也减少了企业要承担的义务。此外,可以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利益交换建立“现代师徒制”,学徒和企业的关系也可以维持协议用工的关系,而不必沿袭人身依附关系。这种制度通过有效机制的建立,在“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体中是可行的。

二是集团层面举办的训练机构本身就应该是具有企业特征的实体,不仅在经营上运用企业模式,也可以为其他集团成员企业提供生产场地,可以通过生产赢得实际的利益。机构承担的这些生产任务,作为有一定技能要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熟练水平的学生的训练项目,能够转换为学习任务。机构可以选择有教学价值的生产任务,避免简单的生产,保护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同时,可以承担企业由于设备、技术和人员等原因难以完成的部分生产任务,减少企业运行成本。机构可以由企业投入建立车间,也可以在企业里举办具有训练功能的车间,这就是把厂中校、校中厂的格局,转变为厂中有教室、机构有车间的模式,从而有利于机构在比较灵活的体制下,根据产业发展进行改造、升级、转型。

三是机构本身是盈利的,保证了投资企业的利益。由于是在教育体制之外建立的机构,所以坚持了教育不盈利的宗旨,同时又保护了企业利益,从而维持了这一机构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生命力。集团的盈利方向和方式受到参与成员特别是学校的制约,确保各类业务活动以服务集团的教育教学为宗旨。

(三)“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体不违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

集团作为一个“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体,是学校、企业、政府都拿出部分资源或资金建设一个“第三方实体”,它保证了企业和学校仍然保持自己的主业,在工商管理和教育管理两个体系下分别承担自己的责任,有利于资金投入和利益分配的合理与清晰。就政府投入来说,它比政府直接给企业免税等优惠政策更容易操作,也有利于保证这些投入不致流失。就学校投入来说,如果是公立学校,本质上是政府投入的一种变化形式,是政府通过协作、参股、转让、托管、租赁、捐赠支持职业教育的具体体现。就企业或其他非公有社会组织来说,它们可以在这一共同体中得到了利益,如果从政府投入或学校投入中取得,实际就是政府承诺的给予企业奖励的那一部分;如果从企业或其他民间投资中取得,就应当视同民办教育机构取得的利益,予以认可。

(四)“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体的组建方式

“共建型”实体的生存发展诉求和利益杠杆可以带动集团组织和机制的优化,使参加集团的学校都能真正得利。要加入集团的企业成员,应通过准入制度经过遴选,具备一定的资质并有明确的意愿才能允许进入。在集团发展初期,由于企业成员的利益还难以体现,需要政府通过鼓励政策,把一批高新企业或发展势头好的大型企业吸引进来。

“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雏形,目前已在学校层面和集团层面有所呈现,如比较通行的校内办厂、厂内办校等,一般都不是在学校里办一个工厂或在企业里办一所学校,而是把部分企业的车间搬到校园,或在企业办实训车间或实训教室。这种模式其实已具有“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体的主要特征,即找准了双方合作的点,又保持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目标,这种合理的部分合作具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些合作可以成为“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体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振洪.校企利益共同体:实现校企利益诉求的有效载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8):83-85.

[2]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70-72.

[3]周世青.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校企一体化办学[N].人民日报,2011-10-27.

[4]刘洪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1(5):10-13.

[5]孙健.广东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广东省10所院校的调查问卷的分析[EB/OL].中国高职高专网.

Construc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Benefit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mand

GUO Su-hu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Educational Science Academy of Shanghai,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mands for the support of effectiv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hich confront with two bottleneck problems: the ideal cooperated enterprises are difficult to find and the school-enterprise benefit community is difficult to build. The co-constructe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was put forward based on deep analysis, and it can exceed the limited function of single enterprise, build reasonable benefit mechanism, without prejudice to the principles of market economy, and is good for solving the main problem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dem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bottleneck; benefit community

收稿日期:2012-03-25

作者简介:郭苏华(1956- ),男,上海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史志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教育政策,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发展瓶颈需求校企合作
我国成人教育呈现瓶颈滞胀状态的原因分析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对于我国房地产发展的几点思考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