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动画“民族化”利弊
2012-04-29李南周梅
李南 周梅
[摘要]中国动画“民族化”80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民族题材、民族绘画、片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大跃进环境下,有人把“民族形式”赋予了政治内涵,演变为“民族化”口号,并与“爱国”、“为工农兵服务”的政治立场联系起来,形成“主题化、民族化”的教条法则,有悖于“民族化”的初衷。“民族化”不是外壳形式和原装故事的图解,而是内在的民族思想与精神构建。在动画产业化潮流中,抛弃极端的“民族化”口号,将有利于解放思想,丰富动画题材,同时加快与国外先进动画技术的对接,学习他们的成功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化”。
[关键词]中国动画;民族化;故事模式;中国元素
中图分类号:J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4-0077-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10年度规划项目“中国动画的主要缺失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YJA760028)、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动漫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20111108)、西南民族大学2011年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1XWD-S0504)成果。
作者简介:李南(1961-),男,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动画学;周梅(1975-),女,重庆人,四川大学文学硕士,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学。四川 成都640041
一、中国早期动画“民族化”的荣誉与成绩
中国早期动画所指为1949至1985年。1981年日本动画夹带广告进入中国,1986年后美影厂流出人才近百人。这时由于电视走入中国家庭,中国动画处于电影动画向电视动画的转型期。动画由国家统购的计划经济转为面向市场经济。国有动画人才向沿海深圳、大连外资企业流动。
1955年春,作为代表新中国动画水准的美影厂厂长特伟提出“敲喜剧风格之门,探动画民族形式之路”的口号,同年12月指出:“美术片适宜于搞童话、神话、民间故事之类,这是符合美术片特性,美术片要在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要从民间故事、童话、神话、寓言中挖掘源泉。不尊重民族遗产、民族风格,是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映,对民族遗产的轻视,就是缺乏爱国主义精神。”[1](P.330)1956年8月,动画《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意大利获奖,但却被误以为是前苏联的影片。“所有的鸟类连同它们的动作、语言和歌唱,都远不是中国民族的,我们的拟人化无疑是要拟中国的人,而不是拟外国的人。而这部影片几乎都是拟外国的人。因此,尽管我们应该肯定这部影片的技巧上的成就,却不能不指出它在艺术风格上是缺乏独立性格和中国民族形式的。”[2](P.66)同年12月的《骄傲的将军》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人物动画作品,在中国动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运用了大量京剧表演程式、音乐、脸谱、动作等,在民族题材、民族绘画、舞台表演上下足了功夫,成为中国动画学习的样本,影响中国动画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如1990年由长影出品的《皇帝与医生》,仍将京剧表演模式搬上动画。
这时美影厂建造五大车间,分别为制作动画、木偶、剪纸、水墨、折纸5大片种。
木偶片一开始被认为是舶来品,但查阅相关史料后人们认为中国早在汉代就已有木偶,认为可借鉴中国福建提线木偶戏,“吸取舞台木偶表演上的节奏感,可以加深木偶片动作的‘偶味。”[3](P.71)1955年《神笔》最早在国际上获奖,使木偶片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代表作有《神笔》《一个新足球》《双胞胎》《半夜鸡叫》《孔雀公主》《阿凡提》等。
剪纸片为1958年万古蟾发明,它汲取中国皮影、窗花、剪纸等艺术形式,属皮影戏的创新片种。“它采用我国民族形式,吸收皮影戏的特点制作的,”[4](P.63)1981年周克勤的《猴子捞月》采用拉毛染色剪纸技术,色彩鲜明,背景润色、丰富细腻,虽然猴身、猴脸大都为侧面。影片融入电子乐伴奏,动作欢快,内容丰富,具有时代感,极大地丰富了剪纸片的表现力,在国际上荣获两项大奖。1984 年剪纸片《鹬蚌相争》,将水墨与剪纸动画相结合,丰富了剪纸片细腻的动作表现,拓展了表现空间。剪纸片其他代表作有《猪八戒吃西瓜》《渔童》《金色的海螺》等。
水墨动画于1960年问世,第一次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动画制作中,表现出毛笔画在宣纸上的效果,打破了动画片“单线平涂”的模式,在国际上引起轰动。《小蝌蚪找妈妈》其造型取自齐白石的水墨画,音乐由古琴和琵琶乐曲组成,节奏、动作舒缓,荣誉5项国际大奖。水墨动画的代表作还有《牧笛》《山水情》等。以上三个片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传承古人方法,借以表现传统或现代故事。
折纸片为虞哲光独创发明,其原理由儿童折纸手工劳作改造而来,“因低幼儿童才从事折纸手工劳作,……无疑对于低幼儿童有一种亲切感。”[5](P.71)1960年后共有5部出品,《聪明的鸭子》是其代表。
中国动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动画片是《大闹天宫》,该片题材取自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历时四年于1964年完成。上海美影厂为万籁鸣先生配备了精兵强将和最大的财力,投资近百万元。造型出自张光宇、张正宇先生之手,孙悟空、二郎神有中国戏剧脸谱的元素,哪吒、玉皇大帝有年画的元素,四大天王取自佛庙的雕塑造型元素,七仙女取自敦煌壁画,背景为中国金壁山水画。严定宪回忆说:“走民族路,特伟请京剧演员来授课,我们不用真人模特,是自己学习京剧表演设计的孙悟空动作。”①节奏、对白、动作、音乐充满京剧韵味,舞台动作与角色动作结合起来。该片荣获4项国际大奖,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奇迹与巅峰之作,是50年来无法逾越的一个坎。
1981年阿达的《三个和尚》取材于中国民间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影片由漫画家韩羽担纲角色设计,人物、背景采用中国画的单色平涂、散点透视、“计白当黑”等留白设计,音乐为木鱼、响板、二胡、板胡、坠胡、锁呐等民族乐器,人物行走采用舞台程式,动作节奏舒展。
1978-1985年期间,中国动画参加日本、英国、西柏林、埃及、丹麦、美国、罗马尼亚、捷克、南斯拉夫、意大利、葡萄牙、加拿大、法国、厄瓜多尔等国际赛事获奖频繁,并于1985年加入阿西发国际动画协会,中国动画不袭他人、努力创新、独树一帜,表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美术与戏剧戏曲特征,区别于美、英、法、加等动画强国,得到国际动画界的赞誉。此时的水墨动画《牧笛》,动画片《三个和尚》《天书奇谭》《蝴蝶泉》,剪纸片《鹬蚌相争》《猴子捞月》, 木偶片《阿凡提》等,都是民族风格动画的鼎盛期代表。
中国动画是凭借中国各行业顶尖艺术人才的通力合作,如造型由知名画家华君武、韩羽、黄永玉、李少文、黄永玉、韩美林、程十发、刘巨德、张光宇、潘絜兹、胡永凯等设计,齐白石、李可染的美术风格被引入到动画造型中,剧本大部分由获奖少儿文学作品改编,作品由国家收购,随故事电影一并播出,并没有经过市场考验。由于当时的国力和动画人才有限,一年一计划,大都限定在10分钟左右,年产30-40本,在批判美国无意义动画,多次参加欧洲艺术动画赛事后,中国民族动画的独特性与欧洲的艺术家个性动画有一种无言的契合,从世界动画发展的角度看,这属于艺术探索短片,不属商业动画范畴,而“艺术动画在国外是艺术家个人所投资的,”②据统计,美影厂美术片从1949年到1985年底共生产了275部,有29部作品荣获45项国际奖,上世纪80年代初,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在国际动画界获得了“中国动画学派”称号,这已成为难以复制的经典。
二、中国早期动画“民族化”的弊端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动画提出“民族形式”道路其意区别于前苏联动画,但在大跃进环境下,有人把“民族形式”赋予了政治内涵,演变为“民族化”口号,并与“爱国”、“为工农兵服务”的政治立场连接起来,形成“主题化、民族化”的教条法则。在动画产业化的今天,其实际后果有悖于“民族化”的初衷。
(一)传统题材与现实、未来题材的冲突
动画“民族化”提出后,仅有两种题材符合要求,一是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神话、童话、成语、谚语等,二是少数民族题材。“美术片可以搞些轻松愉快的东西,遗产丰富极了,不要硬搞现实的东西。”[1](P.334)“我们的美术片,已探察到了美术片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民族化和群众化的特色,是测验我们文学艺术创作成败关键之所系。在人物的塑造和音乐等等方面,作了探索,多方面地形成了民族风格。有了民族化,都必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也就有了群众化。”[8](P.31)在这样的思维下,现实、未来、小动物与架空题材就不在一条起跑线上了。编剧热心于改编,疏于原创。1949到1985年间四部国产动画大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金猴降妖》一律呈现古人智慧与形式。
产业动画创意需要娱乐,需要艺术家个体对世界、社会、人性不同的理解和观察。孩子们不仅需要古老的文化思想的教育与传承,也需要对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意志、品质、性格、价值观的观照,包括社会认知、未来科技社会的幻想和探索,为走向现实社会做铺垫。日本动漫的自编自导,每周的新故事,家庭生活、校园、体育、侦探推理、搞笑、冒险、科幻题材的大量涌入,表现青少年成长与青春期烦恼故事,贴近生活,满足了青少年的认知需求。而我们过多地依赖老故事,不会讲新故事,尤其未来科幻故事题材严重缺失。
(二)历史故事演绎的偏颇与中国元素重构的缺位
《大闹天宫》是《西游记》前七回的呈现,《三个和尚》是民间的谚语,《猴子捞月》是水中捞月歇后语的演化,《鹬蚌相争》是成语;长影的《雁阵》《牛冤》《猴子下棋》《鹰》《人与神像》《痴雀》《舞马》等都取材于古代的寓言和传说。国产动画热衷于传统名作改编,并以表现作品原貌为己任,导致国产动画整体缺乏想像与创造。“可惜的是‘中国学派在改编时,多为中规中矩的改编,未能有效融入现实精神,进行现代化阐释。”[9](P.146)历史题材必须与现实精神相结合,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才是动画成功的秘诀。相比之下,美国动画《小美人鱼》《阿拉丁》《大力士海格力斯》《花木兰》都是花了数年时间在故事情节上下功夫,在保留基本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重构,使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更符合时代精神。
如《小美人鱼》,安徒生原著的结局是小美人鱼化作浪花,牺牲自己照亮别人。但改编成动画片后,美人鱼说出心声,嫁入皇宫。此情节更符合人们对美好结局的向往,也符合现代社会沟通、合作、交流新理念;《阿拉丁》原著描写贾方仅是对物的贪欲,但在影片中变成对权利的贪欲,成为阿拉丁的情敌,使戏剧冲突非常激烈;《大力士海格力斯》更是颠覆了原作,原作中的大力士海格力斯在古希腊神话中是野性狂暴的大英雄,狂暴时杀死许多无辜的人包括其音乐老师,而在动画中为十足大英雄;这种描写就如同易中天评价曹操是十足大英雄一样,让人充满好奇。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本是替父从军,立功后不受皇帝封官,归家孝顺老人。但美国人将她描写成军营中爱上军曹,战场受伤,被发现女儿身后,弃之雪山,但她跟踪匈奴兵救出京城百姓和皇帝,最后归家并赢得军曹爱情,是有血有肉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全新演绎。
1999年后美影厂的《宝莲灯》《勇士》《木兰花》《少年岳飞传奇》等也开始了中国元素的重构描写,元素的重构已成为今日中国电影的时尚,如《让子弹飞》《画皮》《杨家女将》《关云长》《赤壁》《白蛇传说》等。2011年金德龙在中国动画年会上说:“古老题材,不能原样照搬,也不能搞怪,需要艺术的创意。”
(三)古老艺术与现代动画电影的差异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特定的生存空间和社会生活土壤,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发展,古老艺术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如年画、挂历、门神,随着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的提高,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木偶戏、剪纸、皮影戏、京剧,已于2006年上了中国申遗第一批目录。这些古老艺术与动画的结合能被今天在电视、电脑前成长起来的年轻观众所接受吗?
折纸片出了5部作品后就再没有作品问世,剪纸片是皮影戏的传承,“皮影与剪纸,受平面造型所限制……通常的手法是采用侧面形式,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各种人物的性格与社会身份等级特征加以程式化,进行强烈的夸张。”[6](P.31)它在自身的结构上,就不会有细致的表现,在产业动画的今天,在册的中国4000家动画企业,未见或少见生产剪纸片。其原因就是程式化的表演,意象的打斗、上下左右平面的移动,正、侧两面的造型限制了其表现力,皮影戏在旅游点可以让旅客猎奇回忆过去,但现在已被Flash动画所取代。水墨动画的写意表现,不易修改与细腻刻画的特性,其制作成本是一般动画的3-5倍,实现产业化实属不易,以上三个品种今天已逐渐淡出市场。
动画为国粹剪纸、皮影戏、水墨画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尤其是2010年,又在上海世博会制作出了水墨画动画。目前,水墨动画传承人已不多,并已老迈,理应申请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美日动画强调高科技,追求写实仿真技术后的夸张,是利用绘画追求仿真的电影语言。“‘中国学派之所以能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得名,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彰显美术性来实现的。”[7](P.146)我们是以呈现古老民族艺术形式为目的,这就是两者的区分。“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内容与导演的风格问题,主题是为儿童服务,并没有在观众中进行调查过是否喜欢?”③2012年1月24日长影美术片第一任厂长钟泉如是说。
在动画电影争先恐后使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技术面前,中国动画的皮影、京剧、水墨画等民族形式更显得落后与曲高和寡。
(四)西方绘画的仿真与中国绘画写意的背离
西方绘画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画匠的科学发现,包括比例、明暗学、透视学、解剖学、印象派的色彩发现,是科学地认识物象、描绘物象建立起来的仿真绘画体系。它的优点是以大自然为师,每个画家都可建立自己的形式体系。对于动画的背景透视造型,色彩透视关系,人物、动物动态造型,西方绘画可建立可靠的近于仿真的绘画影像元素。美国动作的弹性与速度,日本宫崎骏的飞行感,近年美国数字动画技术,如无纸动画,3D人物动画、3D仿真捕捉动画,都是以仿真为基础理念,通过绘画彰显真实夸张的电影氛围。如《白雪公主》的真人表演,《美食从天而降》中的上万只汉堡从天而降的实验等。
“我们认为既然是动画片,就应该像画,当然是活动的画。”[8](P.76)动画“中国学派”中呈现着中国绘画、舞台剧写意的理念,“敦煌壁画里有许多动物造型,以及民间玩具也是这样。动画片在动作造型上是应该采取夸张的、更洗练的手法.要更多从民族传统学习,可学的范围很广,壁画、玩具、民间剪纸里的形象都是很丰富的。”[6] (P.36)中国传统绘画没有明暗、透视、解剖、色彩的冷暖对比,呈现的是固有色平涂,散点透视,从左到右的空间观念等,向民间美术学习,只能建立静态造型,在动作上只有戏剧、皮影戏可借鉴。影片中运动人物缺乏,节奏慢,缺乏推、拉、摇、移、俯视、仰视、近大远小的纵深感,限制了动画的电影语言。“在人物造型、表情、动作以及场景、色彩等方面, 剪纸、皮影、泥塑的艺术表现力天然地不如当下主流动画的表现力强。”[9](P.53)这期间仅有两部动画《小号手》《草原英雄小姐妹》属仿真写实方法,虽被业界广为赞颂,但仅仅是昙花一现。前任中国动画学会会长金国平说“没有必要禁锢动画电影的风格,就连国画都在不断变化,何况是动画。”[10]现代动画中,写意程式的方法已被细致的慢镜头所取代,动画中的激烈武打动作已向电影看齐,习惯了民族化的中国动画显然跟不上动画的时代潮流。
(五)美日全球化的题材选择与中国动画题材的自我封闭
据严定宪回顾,“我们的创作方法是学习前苏联和美国。”①美国在全世界选择经典故事进行再创造的比例达95%,几乎将4大文明古国过滤了一遍,我们却只在本国寻觅。我们为什么不能将世界经典的安徒生、格林故事拿来改编呢?事实上我们的动画中是不允许有外来痕迹的,“象《一幅僮锦》写的虽是少数民族的故事,可是看得出在编剧构思上还有一些地方是受了外来的影响。”“《美丽的小金鱼》……就是洋味太重,缺乏民族风格。”[6](P.32)《我为歌狂》(2000年)是美影厂第一部描写校园生活题材的动画,受到青少年的追捧。“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这是我人生买过的第一张专辑。在那个十一二岁懵懂的年纪里,”[11]业界却认为该片“主要表现在动画形象和绘画风格普遍缺少民族特点,模仿气息浓重(最近推出的大型动画片《我为歌狂》,无论形象设计还是绘画风格都过于明显地模仿日本卡通)。这不是说动画不可以学习和借鉴外来的新颖表现手法,但民族个性乃是民族艺术存在和发展精魂。”[12](P.24)
美国就是大量使用他国民族元素,保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目的是让故事真实起来。如《大力士海格力斯》的古希腊陶瓶人物造型元素,《阿拉丁》的阿拉伯元素,《狮子王》的非洲原始音乐与非洲风光元素,《钟楼怪人》的法国元素,《埃及王子》的古埃及壁画、雕塑元素,《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的中国元素等。日本手塚治虫将《三眼神童》主角设计为玛雅文明后裔,《铁臂阿童木》第二集《埃及阴谋团的秘密》、第三集《基督的眼睛》设计为埃及和欧洲背景,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天空之城》《未来少年柯南》背景设定在欧洲工业时代,其中《哈尔的移动城堡》的女主人公设定为欧洲人,《高达》系列动画的欧洲背景等。日本动画的想像空间扩大到不仅仅是一个海上岛国的范围,而是将全世界的元素和未来科幻融入其中,其作品具有世界影响。民族极端化的中国动画,没有现实题材更无未来幻想,不敢越雷池半步,害了保守自闭症。
美影厂一直是中国动画的火车头,中国的动画从业者几乎都和它有紧密联系。如长影厂美术片分厂、辽宁科教、八一、南影厂动画车间、央视、辉煌动画等。动画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没有错,只是在具体执行中,受到极“左”思潮的束缚。在经历了80年代的百人南下大逃亡,90年代30多人走入大学教学后,中国学派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在美影厂,而是扩展到社会企业、高等学府、对外加工企业等。近年的《宝莲灯》《勇士》《马兰花》《西柏坡》《美猴王》《哪吒传奇》《三国》《秦汉英雄》等出自美影厂、央视、辉煌动画的作品仍能代表业界的最高水准。他们更需要清晰的盈利模式与播出平台。中国仿造日本的盈利模式,向电视动画倾销,但美影厂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资金涉足电视动画。一部10分钟的动画成本高达10-30万元,但在电视台播出一次只有几百元收入。政府在扶持动画产业时,优先扶持火车头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所以调整动画针对儿童市场的盈利模式,将动画观众转向成人化,与电视台联姻或许是一剂良方。
三、结论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这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民族形式仅代表一个方向,全盘“民族化”不是“百花齐放”。用固定形式来填装内容,实际上是一种束缚。“‘民族化如果作为一种‘标准,则夸大了中国文化的功能和独特性,走向文化保守主义,”[13] (P.63)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人对世界的认知是不断发现和修正的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是站在民族狭隘性和保守性的立场而盲目排外,固步自封……‘民族化是一个针对外来文化的口号,‘民族化的论调与现代化步伐是相当不合拍的,并又引申说,在文化问题上鼓吹走‘民族化的道路,必然意味着今随古制,崇尚国粹。”[14](P.31)由于美日动画的强势,我们明明知道需要学习其方法,踩在巨人的肩上前行,但又害怕染上哈美哈日的病毒,形成“学也不是,不学也不行”进退两难的境地。过去我们是采取“堵”的方法,“在动物形象上还有股洋味,没离开狄斯耐那条道路,”[6](P.36)只引进意识形态相同国家动画,将无意义动画像米老鼠、唐老鸭的作品拒之千里之外,现在是采取 “流”的方法,让其部分进入,使民族动画参与到竞争中去发展,已是一种进步。“以往过于‘强化民族化与目前的过于‘淡化民族化都是不足取的,‘民族化不是简单的传承还原,而创新性的运用方是关键之所在!”[15](P.63)
中国动画已发展80年,与美声、钢琴、油画、电影一样,已溶化在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中。民族化已不是外壳形式和原装故事的图解,而是内在的民族思想与精神构建。应该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态,以自信豁达的开放思想,去迎接数字时代的全新挑战,创造出具有普世现实价值和中国元素的新故事,才能获得与故事电影、电视剧、电子游戏一样的生存空间,中国动画方能加入到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潮流中。
注释:
① 2011.01,作者采访一级导演严定宪。
② 2011.12,作者电话采访一级导演曲建方。
③ 2012.01.24, 作者采访长影美术片第一任厂长钟泉。
参考文献:
[1] 上海电影志办公室编辑组.上海电影史料[M]. 上海:上海电影志办公室,1995.
[2] Jin Xi.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Animation Film[J]. Film Art, 1959,(10).
靳夕. 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J]. 电影艺术,1959,(10).
[3] 程中岳. 木偶片动作表演艺术散论,美术电影创作研究[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4] Fang Cheng. Encouraging New Achievements[J]. Chinese Film, 1959,(4).
方成. 可喜的新成就[J]. 中国电影,1959(4).
[5] 方润南. 折纸片初探,美术电影创作研究[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6] Yang Hansheng, Zhang Ding, Wu Zuoren, Chen Baichen, Wu Zuoren. Discussing about Animation Film[J]. Film Art, 1960,(2).
阳翰笙,张仃,吴作人,陈白尘,吴作人.座谈美术电影[J]. 电影艺术,1960,(2).
[7] Li Sanqiang. Rereading “Chinese School of Animation”[J]. Film Art, 2005,(3).
李三强. 重读“中国学派”[J]. 电影艺术,2005,(3).
[8] 从一句话到一部动画片,三个和尚(S)[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9] Li Chaoyang. “Globalization” and“Contemporization”: on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inal Destination of the“Nationalization”of Chinese Animation[J].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6).
李朝阳. “全球化”与“当代化”——谈中国动画“民族化”的起点与归宿[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10] 连接:http://q.sohu.com/forum/3/topic/3726666,下载时间:2011-12-12
[11] 连接:http://music.douban.com/subject/2003217/,下载时间:2011-12-12
[12] Pan Wei. A Choice from Localization to Globalization — the Exploration of Schooling Model of the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in Animated Science[J]. Journal of Jilin College of the Arts, 2002,(2).
潘薇. 从本土化走向全球化的选择——关于动画学研产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探索[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2,(2).
[13] Li Zhen. On the Concept of Chinese Animation since 1949[J]. Contemporary Cinema, 2009,(12).
李镇. 中国动画60年“观念系统”浅议[J]. 当代电影, 2009,(12).
[14] Huang Shixian. From Dispute about “Nationalization” of Films to Awakening of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National Culture[J]. Arts Criticism, 2009,(8).
黄式宪. 从电影“民族化”之争到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觉醒[J]. 艺术评论, 2009,(8).
[15] LI Nan, WANG Gang, XIAO Ou. “Legend of the Rabbit” — New Benchmark of National Animation[J]. Journal of Ethnology, 2011,(5).
李南,王钢,晓欧. 《兔侠传奇》:民族动画新标杆[J]. 民族学刊, 2011,(5).
收稿日期:2012-05-10 责任编辑:许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