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民众心理障碍的叙事治疗应用
2012-04-29王菊
[摘要]叙事治疗是受后现代主义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心理疗法,它能充分尊重咨询者的主观能动性,并把心理问题进行外化处理,把个人心理问题进行社会化处理,在全世界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将叙事疗法应用于灾区民众的心理疏导也应该是能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叙事治疗;灾区;民众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4-0083-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藏彝走廊民间文学的教育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09YJC751073)结题论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产业背景下的凉山彝族文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BMZ056)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菊(1971- ),女,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彝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彝族文化、民族文化、民族文学。四川 成都 610041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2010年4月14日发生了青海玉树地震,2012年6月24日,云南丽江市宁蒗和四川凉山盐源县又发生了5.7级地震。当地的经济和财产损失十分大,其实对于当地人而言,这些物质的损失是短暂的、可以弥补的,而遭遇并经历了地震带给人们的精神恐慌和失去亲人的情感痛苦却是更长久的且难以弥补的。面对这种现实状况,国内外众多的志愿者深入灾区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同时国家也陆续给灾区配备了许多心理治疗的老师和仪器设备。这些方法和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大多是一种外部干预的方式,通过外力来帮助灾区民众走出心理的阴霾。而本文试图提出应用叙事的治疗方式来引导灾区民众从内心中正视现实,从想象中征服困难,从行动中笑对人生。
“叙事治疗”,是由澳大利亚的米歇尔?怀特(Micheal White)和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森(David Epston)合著的《从叙事方法到治疗的终点》提出并运用到心理治疗和社会工作领域的。从2003年以来,国内学者对家庭问题、婚姻问题、社会问题、青少年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等尝试着运用叙事治疗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对策性研究,已经发表了相关文章近二十余篇。这种叙事治疗对于经历地震而来的各类人群通过一系列的外化对话、重塑对话和听众参与式治疗等等,把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地震造成的恐慌等心理问题逐渐外化,把消极的自我认同转变为积极的自我认同,帮助地震遭遇者从地震造成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从而能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一、心理问题外向对象化——将人与问题分离
经历了强大地震而劫后余生的人们不时沉浸在对地震的恐慌、地震造成的惨烈现状和失去亲人的痛苦中,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的这种遭遇是别人无法理解和感受的,在每一天的生活中甚至睡梦中都不时会出现发生地震的幻觉、亲人死亡惨状的再现、地震改天换地的面貌……他们把自己人生中遭遇的突如其来的变化紧紧锁闭在自己的心里,痛苦地忍受着、煎熬着。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地修复心灵的这种创伤。但是,只要是有过重大变故的人们在自己将来的人生中难免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更有甚者会一直在地震的梦魇中过活。他们内在的心理问题要是不及时进行疏导的话,特别是对于将来还有漫长人生之路要走的孩子们来说,在他们的性格和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正式形成以前,不及时进行心理抚慰必将影响他们将来的健康发展。
政府在地震灾区每个乡镇和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义务地为灾民包括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叙事疗法的外化对话,“外化对话能让人们体验到自己不是问题。问题成为了问题本身,并不是这个人。”[1](P.1)这样把贴有所谓心理问题标签的人的问题逐渐外化了,将问题与人分开,问题是问题,而人是人,这样能将前来寻求心理帮助的人能被自信地认可为正常人,从而能给予他去解决外化的心理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自己去面对和解决呈现出的各种心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治疗师可以引导来访者从经历地震而产生的绝望、痛苦、失落、悲伤、沮丧的心境中走出来,把自己的问题叙述出来并能对之进行描述和命名,并鼓励他们在轻松点的对话中,对外在化的问题计划出解决的办法和步骤。通过这种方式,首先消除了来访者将心理问题内化的顾虑,其次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当做客体来对待,最后还能鼓励来访者作为改造客体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勇敢而且机智地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逐渐解除对自己的消极认同思想。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由心理问题的特殊性决定的。
在将心理问题外化处理的过程中,心理治疗师的态度和方法是非常关键的。心理治疗师不应该是先入为主和盛气凌人的态度,将来访者定位成他与问题是混为一体的、他是有问题的,这样会传递给来访者“我是病人,我是有心理问题的人,我跟其他人不一样……”的感觉,就会影响将心理问题外化处理的外化对话的进行。治疗师应该采用记者似的问询方式,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才能有助于来访者体验到自己与问题是可以分开的,从而协助他们发现、揭露、描述问题的特征、表现和打算应对的方式等等。心理治疗师还可以采用一定的对话技巧,如:1)引导来访者将来访者的问题进行拟人化处理或打比方,把问题描述为可以征服和改造的对象,或者说给这个问题下一个定义,这样心理问题就变成了更明确的对象,能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是非常能干的,自己是有能力最后征服对象,或者说能与之分道扬镳的。2)引导来访者对问题在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描述,在听取来访者的宣泄叙述中,发现一些细节并从积极的方面来进行强调和引导,这样能帮助来访者树立信心,让来访者积极面对未来的生活。3)引导来访者对问题的影响进行评价,这样能让来访者充分对自己的生活和问题进行反思,审视自己生活的经历,并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自己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邀请来访者的家庭成员或关系密切的人员参与到整个对话过程中,通过平等对话来评估自己的问题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让来访者更能客观地面对这个对象化的问题。4)引导来访者对自己对问题想象评估的原因进行思考,这样有助于来访者形成较为积极的自我认同的结论,这其实是对以往生活中的问题的一种否定。在否定的基础上,会自然流露出来访者对肯定生活方式的认可和趋同。总之,通过将心理问题外化的方式,可以帮助来访者重拾信心、重建自尊,以回到健康的生活轨道上来。
据杨艳杰在其《地震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所载:灾区青少年学生发病率31.3%,“其中比较明显的有:强迫为35.8%,人际关系敏感为30.7%,焦虑为24.1%,抑郁为22.6%,敌意为20%,恐惧为15.3%。”[2]借助外化对话的叙事疗法,心理治疗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焦虑、敏感、抑郁、恐惧等外化为自己之外的客观对象,自己作为生活的主人与生活中的问题之间界限变得清晰,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定义自己与问题的关系,并鼓励他们勇敢地征服这些心理问题。
个案一:治疗师(后面简称“治”),病人(后面简称“病”)
治:你最近有什么感觉或行为?能否描绘一下你的感觉?
病:一种莫名的感觉或无法抑制的行为。
治:你觉得这种感觉或行为对你自己的生活或你身边各种人的关系有何影响呢?
病:…………
治: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种情况是不仅仅属于你的?它只不过是你身边的一种外化的东西而已?它并不是始终粘附着你的?
病:…………
治:如果这种感觉和行为远离你而去,你会如何开始新的生活呢?
病:…………
治:相信你能面对这种变化吗?你将如何面对这些感觉或行为远离你的生活?你打算怎样来生活?
病:…………
“外化对话为人们重新定义他们的自我认同,重新开始他们的生活,追求他们珍惜的东西提供了很多可能性。”[1](P.35)在充分肯定主体能动性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健康有序的新生活的创建当中。
二、心理问题意向性理解——重塑历史与未来
内向性理解会把行为描述为自我中的特定要素,在心理问题上就会表现为“我是有心理问题的人”的思维方式,人与问题纠结在一起,从出发点开始就认为自己是问题的源泉,这样非常不利于来访者把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外化处理。内向性理解会减少来访者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而通过意向性理解,来访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推动生活的改变;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赋予生活意义;人们通过努力主动实现追求的目标,塑造自己的生活。”[1](P.63)这样能引导来访者重新理顺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重新对自己的生活以及生活的环境和人群产生认同意识,消除来访者的麻木感、杂乱感和受挫感,增强自己的主动感、条理感和征服感。按照迈克尔?怀特的观点,意向性理解可以帮助来访者缓解孤独感、迷茫感、缺失感、徒劳感、沮丧感等。[1](P.65)
根据来访者的叙述,治疗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来访者重塑自己与生活中的重要人或物、对自己心理问题有很大关联的人或物的关系的历史,重塑对当前生活和未来生活的投射的认同。在来访者的叙述中,治疗师可以帮助来访者整合丧失的关系,以帮助他们重建和他们失去所爱的人的关系,这能处理来访者的空虚感、凄凉感和绝望感,重新定位与自己所爱的人或物的关系,可以给来访者的情绪进行纾解。因为来访者对日常生活中的困扰、烦恼在叙述给治疗师听的过程中,治疗是可以引导来访者从新的角度重新来编码这些情节,把这些事件变成自己的、积极的、有意义的故事,以新的态度来重新对待自己的故事。治疗师要善于发现和敏锐地发现来访者叙述中闪光的、积极的、主动的一些细节,来对来访者进行积极的引导,以唤起来访者认同的感觉,让来访者认为别人对自己生活的理解和重视,这样有利于鼓励来访者对自己的故事进行深入的挖掘,与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人或物之间的关系展开双向理解,唤起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来对行为及对人对自己的定位形成积极的结论。
个案二:
治:你的这种感觉或行为其实并不是单单你才会有的,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当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面对像你这样的情况?你能告诉我一些你自己生活中的记忆深刻的事吗?
病:…………
治:这些事中你现在是如何来认识这些细节的呢?你觉得有什么最让你记忆犹新?
病:…………
治:从你的描述中,我了解了你所认为的一些事情,从中认识到了你的坚强、正直、善良(各种褒义词)……你认为这些行为给你带来了什么?给你造成了什么影响?有机会的话,你还会做这种同样的事吗?
病:…………
治:我(或XX)也有过这种经历,也痛苦过、挣扎过,经过努力我(或XX)也走出来了。我相信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曾经做过的好事、好的想法能继续下去,迎接新的生活?试试看,谈谈你对未来生活的想法、步骤?
病:…………
在地震灾区,人们很多是因为失去了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人:亲人、爱人、老师、同学等,失去了重要的物:钱财、房屋、物件、牲畜等等,失去了自己生长、生活多年的熟悉的环境……而造成了自己心理障碍。面对这些人民群众,鼓励他们对自己的历史和未来进行意向性理解,用重塑对话的形式来改写或重塑自己过往的故事并构建将来的美好人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具体的心理咨询过程中,治疗师可以采用两种提问的方式来实现对来访者的引导:第一种提问方式:“请你重新描述生活中你认为重要的人或物对自己生活的贡献或影响是什么?”,这样可以让来访者透过重要的人或物的眼睛来看自己,重新定位对自己存活进行丰富的理解和描绘,鼓励来访者只有自己好好地生活才能告慰已经失去的重要的人和物。第二种提问方式:“你能存活下来非常不容易了,请你重新描述你对这个重要的人或物做了什么贡献?” 鼓励来访者回忆或构想自己曾经或将来如何塑造好自己的人生角色来面对这个重要的人或物,对自己为什么能活着及怎样才能活得更好有新的理解和新的动力去实现。在循循善诱的过程中,让来访者能在自己故事中自己与他人他物的关系通过梳理进行重塑,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自己和自认为重要的人或物共同影响的结果,在治疗中重拾信心重构自我认同,让自己自信地笑谈过往和建设未来,让来访者增强信心,对自己将来美好生活的创建也是对自己失去的重要的人或物的报答和告慰。失去亲人和家园的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的叙事治疗,可以逐步走出心理阴影,自信地处理好与已失去的人或物的关系,重拾信心,重建家园,重塑过去和未来。
三、心理问题的听众式参与——换位与还位思考
征得来访者和协助者的同意,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可以邀请协助者参与其中,先由来访者叙述自己的故事,协助者悄悄作为听众认真听;后来由协助者讲自己听了来访者叙述的感受、体会或自己相类似的故事,让来访者听。这样,有利于“来访者通过重新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也可得到自己的生活和别人共同重视的东西之间建立关联的体验。”[1](P.106)通过这种方式,协助者的任务不是向来访者提供建议、做结论、给判断或者讲道德故事,而是针对来访者的叙述讲其中哪些对自己有吸引力,让自己想到了些什么,自己的个人经验是什么,以及听了这个故事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了些什么变化等等。在这个协助者参与的过程中,可以让来访者感到自己并不孤独。这些协助者可以是与来访者有关联的家庭成员、朋友、同学、同事、邻居等熟人,也可以是与来访者不认识的其他社会人群。来访者与协助者之间互为听众的换位复述自己的故事,又还位思考自己的生活,可以帮助来访者提炼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后进行描述。
在这个听众式参与的心理治疗环节,具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来访者讲述自己的故事;第二个阶段,协助者复述所听到的来访者故事,就其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自己的阐释和理解,这样有助于对来访者的故事重新包装、点缀和衍生,大大超越和丰富了原来的故事。来访者能听到与自己产生共鸣的叙述,通过相互生活故事的交叉演绎,可以透过协助者的视角来调整自己的故事,重新定位自己;第三个阶段,来访者复述协助者的复述。来访者在听了别人的复述后,治疗师可以向来访者进行提问,如:“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意象?”“为什么你对这部分感兴趣?”“你是否被别人的复述所感动?为什么?”等等。让协助者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到治疗过程中,给来访者鲜活的真实的换位思考的空间和参照,可以让来访者重新来认识以往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和关系。这三个阶段可以不断地循环运用在多次的心理咨询中,它的优点在于:一方面,来访者可以得到宣泄,另一方面,来访者可以得到调整的参照,在与协助者产生共鸣的同时,减少或削弱了来访者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对于协助者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若双方许可也可以相互见面对话。在听众角色互换的过程中,能唤起来访者的共鸣,能丰富来访者的故事,同时也能让来访者感觉自己并不孤单、自己更有力去面对自己的困境和担心。在某种程度上,协助者复述的效果远远超过了治疗师的复述效果,因为协助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并与来访者互换听众的角色,帮助来访者换位反思自己的生活,而且还能还位回到自己来构思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地震以来,灾区的人们已经有很多都走出了灾害的和失去亲人的阴影。有些从身体到心理已经健康有序生活的人们(不仅包括汶川地震中的遭遇者,而且还包括了在其他时间其他地点遭遇过各种灾害的人们),可以作为心理治疗师对还没有走出阴影的人们的心理治疗的协助者。与心理咨询来访者有关的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等也可以作为心理治疗者的协助者参与其中。从来访者的叙述中,心理治疗师要善于抓住来访者讲述的一些似乎不太重要的事件或细节加以引导,这样的方式也可用在协助者的身上,让来访者重新描述、重新评估和重新证明这些事件的作用、效果和影响,并让来访者从协助者的身上感受到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遭遇的共鸣,协助者的生命的故事和对生命的意义及价值的理解,有助于来访者有勇气来面对自己现在遇到的困境,从而能勇敢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在得到相同经历的人们的认可和支撑的相互谈话中,在相互合作的互动中,来访者的个人自主性会得到增强,自我负责的能力也能得到体现,这些都非常有助于来访者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重新焕发出自己生命的光彩。
四、结论
总之,对于灾区人们的创伤性经验,即“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到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长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3]运用叙事疗法把由于外在的变故造成的高度刺激的心理的问题外向化处理,能将心理咨询来访者藏在心理的有问题的自我认同转变为较期待的自我认同,把自我与问题分开,这样每个人都成为了自己问题的专家,会找到打败、征服自己问题的方法,逐渐愈合创伤,会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力量。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可以根据来访者的叙述中的不同故事帮助来访者将这些故事产生新的意义,带给来访者想要的切合的可能性,帮助来访者重新检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逐渐回到正常的生活。
叙事疗法与以往的心理疗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叙事疗法鼓励和引导心理来访者做回自己的专家的位置,给来访者极大的决定权和自主权来面对自己的问题,治疗师是陪伴和引导的角色,这样可以让来访者充满自信地去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借助叙事疗法的外化对话、意向性理解和听众式参与等等方法,可以让灾区的民众坦然而自信地面对自己的创伤性经验的心理问题。透过来访者的故事,治疗师可以引导来访者开放性地思考,得出开放性的结论,让来访者的自主权受到充分尊重,这样非常有利于来访者敞开心扉,逐渐帮助来访者增加积极的自我认同,也就更能增强心理治疗的效果。再加上一些协助者的参与,来访者的孤独感也会逐渐消失,在与协助者互为听众的互动中,产生的共鸣更能激发来访者重建生活的信心和决心。灾区民众可以把自己因创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外化处理,让自己与问题剥离开来,自己用于面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意向性理解,让自己处理好与自己认为重要的人或物的关系,重新构建新的关系和创建新的生活;互为听众的方式,让自己能从别人的身上得到启发产生共鸣,治疗师加以适当的治疗和疏导。因此,叙事疗法可以充分尊重灾区民众意愿,充分鼓励灾区民众的主观能动性来面对自己的灾难性创伤和创建美好生活。相信,叙事疗法在对灾区民众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方面的作用应该是很大的,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澳]迈克尔?怀特.叙事疗法实践地图[M]. 李明,党静雯,曹杏娥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2] Liu Binzhi. Summary of the Studies on the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Reconstruction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J]. Youth Exploration, 2011,(2).
刘斌志. 汶川地震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的研究综述[J]. 青年探索,2011,(2).
[3] [奥]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M]. 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收稿日期:2012-06-25 责任编辑:许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