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后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化解对策:一种人力分流的视角
2012-04-29李崇爱,向文洪
李崇爱,向文洪
摘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农村义务后教育人力资源分流的平衡器,可以缓解普通高中教育的压力,推动农村教育的改革,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下中等职业教育要确定面向农村、建设农村的功能和目标,创新教学内容,建立发展“五位一体”互动的管理模式,优化教育资源才能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关键词:义务教育后;中等职业教育;人力分流
中图分类号:G71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9-03
农村义务教育后是指农村地区已经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后的青少年,在我国其平均年龄大致在15~16岁。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是指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学生个人意愿及家庭条件,把完成了义务教育的青少年有计划、分层次、按比例地引导并配置到不同的渠道,其目的是使每个义务教育后的青少年获得最佳的学习环境,得到最佳的发展机会。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国家财力有限,教育能力整体较弱,义务教育后特别是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后优质教育资源依旧稀缺,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十分必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急需大量不同结构层次的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娴熟劳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显然难以满足这一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农村青少年文化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缓解社会劳动力结构性矛盾。
一、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50.32%生活在农村,全国有95.1%的小学、87.3%的初中、71.5%的高中设置在县镇和农村。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农村城市二者经济包括教育呈非均衡发展,而中小学重点学校教育制度使得农村基础教育雪上加霜,农村学生义务教育后升入高中并顺利升入大学的渠道近年来越来越狭窄,农村青少年在义务教育后面临一次大的人力分流,而且这种分流正在日益异变为一种强制性分流。第一,这种人力资源分流更多的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与现实安排为导向,具有社会性的特征。第二,这种人力资源分流以家长和社会为主导,以学生成绩和家庭条件而非学生的兴趣与能力为标准,具有替代性特征。第三,这种分流当下有四种渠道:升入普通高中、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在家务农、外出打工。据有关统计,2008年全国约2000万初中毕业生中约有825万能够升入普通高中,有560多万人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两者的比例接近6∶4。此外还有700万左右的初中生未接受任何培训进入社会。整体而言,近年来升入高中与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比例起伏不大,外出打工比例剧增在家务农比例剧减,呈明显非均衡化态势。
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资源分流的平衡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传统产业改造、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等挑战,农村经济发展也呈现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趋势,既需要一批高、精、尖的能起引领作用的高端技术人才,也需要大批有良好职业道德、娴熟职业技能和强劲就业创业能力的普通应用型专业人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处于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农村现代化技术性人才的摇篮,也是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资源分流的平衡器。
(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可以增加农村学生受教育机会,缓解普通高中教育的压力
近几年来,农村的义务教育得到了基本普及,但由于历史等原因,义务教育后教育资源依旧稀缺,农村学生义务教育后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明显低于城市学生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当前教育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之问的矛盾尚不能完全缓解的形势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以就业创业为目标、培养学生基本职业技能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既可实现农村教育多元化,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也可以破除农家子弟独挤高考独木桥的局面。
(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发展农村教育的现实选择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始终未能跳出以高考为重心与终极目标的窠臼,近年来高考偏袒城市、大学里寒门学子身影渐少的批评声日渐高涨,改革呼声日趋强烈。2001年启动的基础课程改革被寄以厚望,但实施十年来其隐含的城市取向依然存在并招致批评,教育无望论在一些农村盛行。相对来说,职业教育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等优点而适合解决当今农村实际问题。在教育人力分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普通应用型专业人才,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可以促进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基以此,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虽不是农村教育最理想的措施,却是最现实的选择。
(三)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我国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石。破除城乡教育二元分割的格局,就必须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使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和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教育现代化。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不仅面向农村,更是面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探索农村基础教育向现代化与乡村特色共存的农村基础教育的演进和蝶变的路径之一。
三、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堪忧
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城市中颇具规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实用技术人才,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当下,随着社会教育需求在质上的提升、普通高等教育的扩招等影响,城市中等职业教育不再辉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更是惨淡经营,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目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二大类,一是“以升学为本”,就是以学生升学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并最终沦落为高考指挥棒的附庸。二是“以工商为主”,学校为城市中的第二、第三产业培养大量技术性和服务性应用型人才,以学校的就业率为落脚点。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其职业性、区域性、多样性、灵活性。“以升学为本”的目标定位错误在于把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相等同起来,使中等职业学校成为普通高中学校的仿制品。“以工商为主”的定位则混淆了中等职业教育在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差异性,把农村变为了城市的人才基地,城市的吸附作用导致农村人才流失,影响农村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也必然导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
(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式陈旧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方式陈旧,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与环境的变化。其表现有三:一是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多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沿用普通高中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上强调专业理论知识忽视职业技能的操练,课堂教学理论多,实践操作课程少。娴熟的职业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最终获得,实践教学时数不够或是流于形式必将影响学生日后的就业、创业。二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备陈旧。很多农村职业中等学校依旧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缺少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三是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传统的专业没有及时淘汰而新型专业未能及时申办。
(三)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短缺
目前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中,公立学校教育经费基本上来源于上级主管部门划拨经费,私立学校基本上靠学费维持正常运转。地方政府部门由于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历史传统、政绩考虑等等原因,在教育经费投放上又往往整体向高等教育倾斜,而在中等教育中又向普通教育倾斜。经费渠道来源单一和教育经费投放的不合理导致中等职业教育投资比例过低、经费短缺,而处于底端和弱势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首当其冲,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
(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师资水平整体不高
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统计,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分科专任教师共有61万人左右,在校学生数约为5100万人,中等职业教师紧缺可见一斑。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中教师待遇普遍低于普通学校,且少了高考升学率可量化的比较更容易形成职业倦怠,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中教师的流失。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紧缺的同时,其整体素质不高也相当突出,教师的专业知识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实践技能,缺少获取新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五)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部分学生进入学校后感到沮丧、烦躁、自卑,甚至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其原因,一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和我国目前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社会氛围下,职业教育被看成了简单体力劳动的培训机构,是致仕无望的无奈选择。二是由于职业教育生源多是普通中学筛选后学生,本身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相对较低,对职业学习产生了一些畏难和抵触心理。三是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初次就业待遇偏低,待遇提升的幅度不大,影响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三、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明确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下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农村、建设农村的功能和目标
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具有社会性,必须依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按一定的计划、层次、比例引导部分农村义务教育后学生继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使义务教育后的人力分流呈均衡化发展,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新的探索。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以及就业创业能力为主,是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培养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普通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因此,将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定位于农村是其创办的初衷,更是其发展的根本。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立足于具有巨大潜力的农村市场,服务于“三农”,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当地独特物产、文化艺术以及风俗民情相结合,培育现代化农村的开拓者和建设者,走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道路。
(二)创新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五位一体”互动的管理模式
随着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人力分流的替代性将逐渐减少,强制性将向自主性转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应抓住机遇,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发展创新适应这一变化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笔者认为“政府为主导,学校为关键,学生为主体,行业为指导,社会为保障”五位一体互动的管理模式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选择。“政府为主导”就是在国家的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制定结合地方实际的具体可行的教育政策,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拓宽经费渠道、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学校是关键”就是学校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规律,力争在教学体系、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领域实现质的提升。“学生为主体”要求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方向,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训练创新思维,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行业为指导”要求行业为学生实践提供平台,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知识、经验以及资金的外援。“社会为保障”就是社会要全力从舆论导向、政策宣传、价值观念上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民众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认知和认同度。
(三)建构科学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内容体系
教育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其教育内容必须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前提、职业技能教育为基础、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并实现三者的融合。职业道德教育应在引导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规划未来,使他们成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一定职业道德的人。职业技能教育要改变传统的关注知识点、追求系统化的观念,根据未来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业岗位需要,构建既注重基础理论又吸收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既能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又能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农村职业基础教育只有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才能办出特色、赢得市场。创业能力的培养要致力于培养中职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并善于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
(四)以整合教育资源为途径办出职业教育品牌特色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通病是过度注重“大而全”和“遍地开花”,导致每个学校办学理念、教学体系、管理模式、专业设置雷同,浪费了教育资源又不能保障教育质量。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顺应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根据各校办学特色通过新建、迁建、扩建等形式,撤(合)并一批职业学校,使农村职业学校的布局合理,从而优化教学资源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效应。对专业设置由“大而全”转向“小而精”,整合专业设置,实行专业“强强联合”,突出优势和特色专业,形成职业学校品牌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1).
[2]袁桂林.我国农村学校教育诸政策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02).
[3]陈冰.我国义务教育后分流政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5,(13).
[4]李洪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7.
[5]朱茹华.从教育分流意向看我国农村初中教育分流现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李崇爱(1967-),男,邵阳学院政法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职业教育研究;向文洪(1988-),男,邵阳学院政法系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