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研究
2012-04-29李圣刘龙
李圣 刘龙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实例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发展的视角对山东省传统武术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对传统武术资源进行保护,从传统武术观念、武术旅游、申遗、文化内涵、竞赛、养生功法、伤科秘方、技击特征、后备人才等几个方面,对传统武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武术资源;武术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养生;技击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5-0033-04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
1.2 逻辑分析法、实例分析法: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针对实例进行归纳和推理。
1.3 专家访谈法:走访部分相关专家学者,为本研究寻求更多的理论支持。
2 山东省传统武术资源的现状
山东省是武术大省,传统武术资源非常丰富。山东武术遍及全省,分布于鲁东、鲁中、鲁北、鲁西北、鲁
西、鲁西南、鲁南几个大的区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和流派(表1)。其中螳螂拳是全国九大名拳种之一,螳螂拳和查拳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2)。山东省习武风气浓厚,自古就有“齐人隆技击”之美誉。在历届全国武术之乡评选中,山东省有众多市、区、县入选(表3)。山东省武术人才济济,全国闻名的数不胜数(表4)。
3 传统武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武术拳种资源开发不平衡,很多内容濒危
1979年武术资源挖掘整理时出版发行的武术书籍相当一部分在近年来已经绝版。传统武术目前开展得比较好的山东省特色拳种有洪传陈式太极拳、螳螂拳等,其中以洪传陈式太极拳为最。像孙膑拳、牛郎棍、查拳、四通捶、地龙经等拳种传承练习者非常少,处于濒危状态。
3.2 没有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武术是非奥运会项目,政府和各级武术行政管理机构所拨的有限经费,主要用于竞技武术项目的训练、竞赛活动和日常工作。近几年,在竞技武术力争进入奥运会的声浪中,“举国体制”的天平更加向竞技武术项目倾斜。
3.3 传统武术竞赛市场的空间发展受到限制
目前,国内的武术比赛以竞技武术比赛为主,国家也主要以竞技武术模式向国际推广。因此,传统武术竞赛市场空间不足限制了传统武术活动的发展。传统武术依然只停留在民间表演献艺、交流和一些有限的比赛上。无法与官方组织的正式的竞技武术比赛相媲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统武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偏见。
3.4 各类学校对传统武术的传播不够,传统武术后备人才资源断层
竞技武术模式的发展对传统武术最大的影响则是对传统武术后备人才资源供给的严重割断。目前,我国竞技武术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模式。高等体育院校武术系、体校武术专业、武术学校等的招生模式以及省市武术队的训练模式都是按竞技武术模式运行。导致传统武术丧失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规范化空间,后备人才断层。
3.5 传统武术缺乏时代特征
传统武术虽然表现出了鲜明的传统特色,却在浓厚的历史色彩反衬下,显得缺乏时代特征。其一,缺乏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从理论科学化、流派特色化、技术规范化、功能实际化等方面对其进行必要的整理和系统研究。其二,传统武术的社会化、产业化仅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政策还不完备、不规范、不系统。其三,在传承方面,仍然局限于口传身授的带徒传艺方式,未能借助现代教学和传播方式,推广力度不够。其四,宣传力度不够,特别是传统武术信息的交流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3.6 观念误区
一种误区是守旧。有些人对传统武术创新存在疑虑和批评,认为今天的武术竞技完全是用西方体操比赛的办法,技术发展上则提出“高、难、美、新”的口号,完全是全盘西化的武术路线。他们反对创新,因循守旧,从而将传统武术与世界体育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割裂开来。另一种误区是完全西化。完全用西方体育的理论解释、分析和改造我们民族的东西,将传统武术加上西方和世界体育的脚注。主张用西方精细科学来解释和改造中国武术,而完全放弃阴阳五行等中国武术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内涵。
4 对策
4.1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首先各级相关管理部门领导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决定传统武术资源是否开发、如何开发的根本性问题。如果相关领导认识到传统武术在整个中国武术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改变只重金牌项目、任传统武术自然发展的局面,出台合理的政策大支持,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引导传统武术界解放思想,破除迷信、门户之见,排除旧观念的约束和固定形式的羁绊,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巧于筛选,勇于创新,使他们成为传统武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导力量。再次,加强科学化意识,在传统武术的研究中引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论。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观众观念。给传统武术进行炒作,炒得大家都清楚,才会去看、去练。
4.2 开展“申遗”工作,保护、挖掘传统武术资源
传统武术大多采用师傅有保留地传授徒弟的方式来延续,这种载体不稳定的传承方式,使其生命相当脆弱,如果不加以保护,这些民间传统武术将会迅速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跟各族人民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反映了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来保护我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程下,关注对传统武术资源的保护,意义重大。因此,省政府和体育部门应十分重视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目前山东的查拳和螳螂拳已经成功申请加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3加强武术旅游资源开发
近年来,随着“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参加各种以体育为载体的旅游活动。武术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术与旅游交叉融合而产生的具有旅游和武术特点的新型产业。我们要充分利用山东省众多武术之乡、名拳之乡的优势,开发武术旅游资源,以旅游度假的时尚方式招揽游客,宣传山东传统武术,以武引游、以游兴商、以商促武。可以借鉴少林寺、武当山在武术旅游方面成功的经验,开发我们独具特色的传统武术旅游资源。仅2006年,少林景区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1亿元,可见少林武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水泊梁山加子午门武术、胶东半岛加螳螂拳、泉城济南加陈式太极拳等都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4.4 努力挖掘传统武术资源的文化内涵,多途径开发武术资源
传统武术精神是在武术发展历史的实践中形成的日求精进的尚武精神、舍身救难的侠义作风、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和心存天下的爱国情怀。简而言之,传统武术精神是尚武精神、爱国情怀。武术精神是传统武术文化的灵魂,也是传统武术历久不衰的内在动力。而如今,人们对传统有着这样那样的误解,要改变人们对传统武术认识偏差的现象,首先要改变沿袭已久的表现形式,找准定位,将传统武术资源的文化内涵与武术表演相结合,弘扬武术精神,让人们在欣赏武术的同时得到文化上的熏陶和启迪。
4.5 突出保健,开发养生功法和伤科秘方资源
在现代社会,工业化、自动化的大机器生产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现代社会的“文明病”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人们更崇尚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锻炼”的体育观念。从体育运动中获得健康、长寿的体育价值取向日益增强。
传统武术各个流派都有系统的养生功法,在健身强体功能上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促使神经疲劳的恢复,消除大脑紧张和预防各种现代“文明病”等方面,具有其他体育项目难以替代的优势。传统武术保留了比较有疗效的药方,经不断积累、筛选,这些伤科秘方以家传方式留传下来。如果这些养生功法资源和伤科秘方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既可为人类造福,又能为传统武术的发展积累资金。
4.6 发展社区传统武术馆社的框架模式,加强武术学校对传统武术的传播
据统计山东省众多的武术馆校几乎都分布在农村或城市的周边地区,而大中城市却很难见到武术馆社,尤其是传统武术馆社。城市往往是当地文化、经济、交通、人才交流的中心,其文化氛围及群众受教育程度远远高于农村。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人们的健身意识、休闲意识的加强,以社区为中心的都市生活不断兴起。因此,大力发展社区武术馆社是推广、发展民间传统武术的良好机遇,有利于促进传统武术向产业化、社区化的方向发展,并通过城市社区向周边不断地辐射发展。
加强武术学校对传统武术的传播。山东省各地、市县已建立的武术学校众多。其中以宋江武校为最,200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武术名校”,排在第一位。我们应采取措施改变武术学校的竞技武术培养模式,大力传播和推广传统武术,以产生良好效应。
4.7 借鉴竞技武术及其他体育项目的竞赛形式,开发传统武术竞赛资源
传统武术竞赛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向制度化、规范化、多样化、多元化发展。从社会群体对传统武术的需求来看,传统武术在中老年人当中比较有市场,但青少年市场则严重缺乏。因此,传统武术竞赛资源的开发,可适当借鉴竞技武术的竞赛形式,开设更多的适合青年人参与的传统武术竞赛项目,大力开发小型多样的比赛,提高兴趣,以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习传统武术。以比赛表演形式,推动民间传统武术的交流发展。
同时加强民间传统武术的比赛表演,增进技术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通过比赛的形式,推动民间传统武术向前发展。首先要克服现在任何武术比赛都与竞技武术雷同的弊端,形成民间特色的比赛模式,竞赛的主体内容必须严格限制区分,突出不同拳种特色。其次,要根据不同层次的比赛制定或采用不同的规则,尤其是在民间打擂方面,可单独制定规则,放开限制,如对散打拳套进行改革,让指头解放出来,使民间各拳派技法充分得以施展。
2004年11月在佛山举办的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就是一个可以推广的范例。它第一次破天荒的把传统武术的功力推为武术正式比赛的项目,第一次把套路背后的灵魂推到比赛的赛场。展现了中华武术的真功绝技,吸引了观众。真正体现了“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传统武术思想。另外借鉴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的形式,我们可以积极推行武术职业比赛。传统武术职业化有着极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4.8 制定政策在学校体育中增加传统武术的内容,开发后备人才资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在我国近代体育(西方竞技体育为主)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对于中国传统武术来讲,它在我国绝大多数青少年意识中却变得很陌生,将其替代的则是一些新鲜的外来事物。因此,应该组织专家对流传广泛的民间传统武术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创编出一些易学、易练、易于推广普及的传统套路,增加到学校体育教材中去。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大、中、小学传统武术的开展,发挥学校传统武术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作用,可以根据大、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把传统武术的考试列入“体育达标”的标准中去;多渠道加强传统武术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建设;与教育部有关部门商定定期举办全国大、中、小学传统武术比赛等。高等体育院系武术专业则可设立有代表性的传统武术内容的专修课,如太极拳专修、形意拳专修等。聘请民间传统武术的掌门人任课或培训师资。在招生时留出名额,专门招收有传统武术特长的学生,成立传统武术班。同时也可刺激基层体校、武校开设传统武术课程,给高校培养和输送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4.9 抓住传统武术的技击特征,继承、开发技术资源
作为一种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技击是传统武术的本质特征,是其技术的核心。离开了攻防技击,武术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就不能区分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的异同。例如,在研究武术和其他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时(如舞蹈、体操、杂技、戏剧等),如果忽视了武术的技击特点,就会过分注重它们形式上的相近,或某些动作上的相同,而看不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也就很难论证它们的关系。传统武术的本质是一种技击技术,格斗的技术,打人的技术,强调这一点不是为了强调打人,而是提醒武术需要格斗来提供营养、促进其发展;武术从格斗中脱胎而来,也必将在实际格斗中得到发展。因此在开发传统武术资源的过程中要认真把握住武术格斗这一特点,否则,就无法把握武术的基本运动规律。
参考文献:
[1]许庆华,辛双双.论武术资源及其开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
[2]郑春先,惠振宇.中国武术的资源结构和开发策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5).
[3]王美娟,李圣,等.山东省传统武术发展策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4).
[4]许红霞.道家思想观视阈下的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初探[J].山东体育科技,2010,(1):53-55.
[5]邱海洪,王俊云,陶晓斌.“武林大会”平台上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思考[J]. 山东体育科技,2010,(1):56-58.
[6]阳媛媛,黄承,陈永辉.休闲视阈下我国民间武术文化价值的开发[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9-42.
[7]胡双上,任若男.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9,(6).
[8]民族传统体育论集编委会.民族传统体育论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9]王若穷,王朝军.青奥会视域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11,(6):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