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2016-11-29高少才苟小军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孙思邈养生治未病

高少才+苟小军

摘要:孙思邈是唐代名医,又名药王,不仅治病疗效高,用药精当,而且养生有道,本文从中医治未病观引出孙思邈的治未病观,进而阐释孙思邈的养生理论,孙氏认为中医治未病观点的源自《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四气调神”养生与“四时五行”养生的精神是想通的,这说明养生与治未病的思想也是遥相呼应的。总体来讲,孙思邈的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对于现代养生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应当深入细致地进行研究。

关键词:孙思邈;治未病;养生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9-0012-03

1中医治未病观的提出

中医治未病观点的提出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一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二是《灵枢·逆顺》说的“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势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这两段经文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观点,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学术界基本认同中医“治未病”包含两个方面,或者说是两个层次,一是未病先防,一是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着重于养生修炼,既病防变侧重于超前临床。

2中医治未病观的临床演义

扁鹊所著《难经·七十七难》说:“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张仲景对于治未病的阐释侧重于临床治疗,发挥了《难经》学说,在其所著《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说:“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由此可见,张仲景认为中医治未病的要义是既病防变,也就是中医治病的高明之处,不是西医所谓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治疗模式。中医治未病的实质其实就是辨证知机、辨证论治,理论根据主要是整体观念、天人相应。

3治未病观的解说

孙思邈对于治未病的解释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千金要方·卷一序例》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孙思邈认为治未病是上医的水准之一,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谓的上工层次,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二是《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讲:“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故老子曰: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此则道德之指也,岂假服饵而祈遐年哉。”孙思邈此处讲养生的要旨也是治未病,然后才是求长寿。孙思邈治未病观应该是包含在“养性”即养生范畴当中,养生的前提是治未病,终极目标则是长生、长寿。

4孙思邈的养生理论研究

孙思邈的养生理论内涵丰富,《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篇中就囊括了养性、导引内视、居处、按摩、调气、服食、禁忌、房中补益等八项内容,《千金翼方》卷十二养性、卷十三辟谷、卷十四退居、卷十五补益篇中又作了较为详细的补充和发挥,概括为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论、饮食、房室、反俗、医药、禁忌等十个方面,限于篇幅,本文就重点讨论养性内容。由于孙思邈养生理论的核心观点也是源自《黄帝内经》,即性命双修,养性第一。孙思邈在讲养生理论时,非常重视《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千金要方》直接引用《黄帝内经》原文有多处,较多引述《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等经文内容,本文就节选概引其精华予以研究。

41孙思邈《素问·上古天真论》选文分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篇节选概引了《素问·上古天真论》的部分经文,即“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至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代异耶?将人失之也?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则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避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其志闲而少欲,其心安而不惧,其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合于道数,故皆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就这段经文内容的内涵,可谓是博大精深,岐伯讲出了度百岁的秘诀,就是要求智者养生务必做到“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同时也指出了导致半百而衰的反常生活方式,即“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在这里孙思邈也指出了“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上乘法门是“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42孙思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选文分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篇节选概引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部分经文,即“岐伯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力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名异,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强健,年老复壮,壮者益理。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味,能纵欲快志,得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孙思邈讲述此经文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知道如何“法则阴阳”,这从“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的前段经文,即“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可以明显看出。孙思邈认为养生的关键是调“七损八益”,方法就是“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味,能纵欲快志,得虚无之守”,字面意思虽然一目了然,但实践起来就并不那么简单了。

43孙思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选文分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篇节选概引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部分经文,即“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为变,则奉长者少。夏三月此为蕃莠,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毋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 疟,则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毋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则奉藏者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毋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则奉生者少”。紧接着又节选概引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部分经文,即“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天人相应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根基之一,孙思邈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节选经文接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节选经文的下文,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代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就充分说明一点“四气调神”养生与“四时五行”养生的精神是想通的,同时治未病观点的提出也是源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明养生与治未病的思想也是遥相呼应的。总体来讲,孙思邈的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对于现代养生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我们应当深入细致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北京中医学院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

[2]江苏省中医学校金匮教研组金匮讲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8

[3]张登本神农本草经全注全译[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4]唐孙思邈著,李景荣等校释备急千金要方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孙思邈养生治未病
孙思邈巧用大蒜治痢疾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从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说”看《论语》中的养生学
武术功法运动的养生价值探微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浅论庄子的养生之道
古有“治未病”,今有“亚健康”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