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课程教学有效性构建探析
2012-04-29吴约珥
自身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传授音乐,将声与乐完美结合,实现个人发展。声乐不同于其他的理论课,它是一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并且在实践中融入艺术性,实现音乐的再创造。本文将就目前的高师声乐课程教学现状,探析声乐课程在高等师范学校的有效性构建。
关键词:高师声乐;实践;教学
高师声乐是一门以“学”和“教”为主线的课程,“学”是指让学生学习声乐基础、学习演唱技能,学习如何鉴赏音乐。而“教”则是强调高师声乐课的师范性,是在课程学习中教导学生如何将声乐精髓延续下去,培养学生的教学本领,这也是高师声乐课区别于普通学校声乐课的地方。然而我国目前的高师声乐教学现状并不乐观,许多学校把“学”放在首位而忽视了“教”的培育。
将师范性的教学方法引入声乐课程教学是构建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师范性教育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开放性。师范教育倡导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互动性越强,学生参与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将开放性的师范教学应用到声乐课堂中,让学生在开阔的思维情景中学习基本声乐知识和歌唱技巧,并且体会声乐教学的方法。二、综合性。教师的知识面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对课外知识和综合能力要求也很高。高师音乐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创新,加强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的培训。三、角色性。角色性是指对教师这一角色的理解和把握。在高师声乐课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未来社会声乐的传授士,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教师”角色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角色认同感,并且提早适应角色,了解角色任务。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分享体验的教学方法加强高师学生对教师角色的适应性。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种途径:1、学生通过旁听、观摩教师上课的方法技巧,进行归纳总结,为日后正式走上讲台积累经验。2、学生与教师互换角色,教师听讲学生授课,教师在旁听中记录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学生在讲台上体验声乐课教学的同时把自己所学知识表达出来,不仅锻炼了教师角色授课能力还巩固加深了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3、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角色扮演。这种方式可以在课下进行,时间空间限制小,可行性和实效性强。角色互换的方式锻炼了学生临场反应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接纳理解知识的能力,为日后的声乐教育事业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教”在高师声乐课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师声乐课程的“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的个人声乐水平和发音特征都是因人而异的,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音乐课程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觉到被尊重和理解,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在发声练习时,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声音特质划分难度层次。声乐不同于其他专业,不能千篇一律的大范围规模教育,因为声乐是有灵魂和生命力的,具有动态变化性。
目前的高师声乐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理论重于实践的现状,有些学校过度重视声乐理论或者书面技巧,考试也以卷面考试为主,实践演练只是作为教学的调味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理论讲解或者教师演示的途径使学生掌握知识,忽视了让学生实践的重要性。声乐课的实践环节就好比鱼与水的关系,密不可分。学声乐如果不发音去练习,永远都不可能真正了解一段音乐,歌唱技巧是在不断的练习中熟练起来的,从吸气到吐气,再到气沉丹田放声歌唱,每一步的技巧和方法都需要在实践练习中熟知。
高师声乐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包含以下几种:一、组建小型合唱团。通过学生自由组合的形式组建团队,在学习之余组织表演,在与同伴共同享受声乐快乐的同时提升歌唱能力。合唱团可以利用团队内部资源创造表演机会,积累舞台表演经验。二、组织学生开展以“声乐”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如爱心慈善义演。让学生在义演中感受人间温情,同时积累舞台表演经验。声乐本身就与现实密不可分,社会实践又更进一步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实践中升华对音乐的理解,激发再创造灵感。三、新颖独特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式。比如击鼓传花,拿到绣球的同学进行歌唱表演,结束后让其他同学进行打分。既锻炼了学生胆量和表演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声乐鉴赏的能力,并且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声乐是传达声与乐的艺术,是演唱者与音乐之间的互动交流,在高师教育中将师范性、针对性、实践性融入声乐,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培养一批优秀的声乐人才和教师骨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美韩德森.歌唱艺术[M].南京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吴约珥,男,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