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显生态大学主题特色的环境法教育模式研究

2012-04-29李媛媛

关键词:生态文明

李媛媛

摘要:保障生态文明实现最重要的两方面内容有生态伦理道德的建立和二是生态环境的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完善。这两方面分别是生态大学建设中生态文化和生态教育建设的应有目标。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环境法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生态大学;生态文明;环境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7-0015-03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大学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

无论我们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使之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当代人及后代人的需要,我们人类都不可能永远存在,我们且不说地球的寿命到底有多少,暂定地球长寿,但历史证明任何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物种都有灭绝的一天,从而出现适应环境的新物种,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不要被自己创造出的魔鬼而毁灭[1]。对人类历史,人们众说纷纭。考古学认为,人类起源至今已有300多万年,但美国学者根据基因测定的结果排序推算,人类起源到现在只有14万年。我们就按多的算也只有300多万年,而恐龙却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狂妄自大的人类认为自己无往不胜,一直要控制自然[2],如果一直按这样的思路发展下去,其结果就是我们人类还不如恐龙在地球的存在时间长,相对于整个历史长河来说,人类将真的成为璀璨却短暂的过往。

正像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所说,“所有的污染都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的,污染是人类生活必然的副产品”[3], “要想让所有化学致癌物在现在或将来能够全部从现代化世界上消失,这可能是不现实的。但是,相当大比例的化学致癌物绝不是生活的必需品”[4],“我们大家在生活中都经常提心吊胆怕某些原因可能恶化我们的环境,从而使人变成一种被淘汰的生物而与恐龙为伍”。“这种高污染的现状在二十年前已经开始并决定了。对于人而言,这是十足的悲哀。关键在于,杀死自己的杀手不是天外来客,而是人类自己”[5]。

罗马俱乐部的创始人贝切利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创造了技术圈,入侵生物圈,进行过多的榨取,从而破坏了人类自己明天的生活基础。因此,如果我们想自救的话,只有进行文化价值观念的革命[6]。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我们提出生态文明。正如学者指出的“当今世界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巨大变革时期。它主要表现为‘三重转变,即人类文明形式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世界经济形态由资源经济和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转变,社会发展道路由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7]在我国,2007年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

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二)生态大学的提出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传统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到今天的生态发展模式,大学也相应地经历传统大学、绿色大学到现在提出的生态大学。也就是说,虽然大学教育的生态化道路极富挑战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我们从生态的角度研究大学教育,是完全符合现代大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的。

“1998年l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首次高等教育大会,大会认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他们能够融合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通过学习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所需课程,获得适当的职业资格,包括高水准的知识与能力……”[8]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学就不断地超越自己,逐渐形成了与工业文明相一致的大学教育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以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为基础,过分强调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改造和征服大自然的能力,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人类与自然的对抗,对抗的结果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这样,现代大学教育就历史地、逻辑地和生态危机的生成、发展联系在一起。生态危机所造成的生态家园的失落,不可避免地成为21世纪大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9]。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美一些知名大学先后启动一些行动计划。如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绿色大学”、加州大学的“校园环境规划”、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环境议程”、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校园绿色行动”等。在中国,环境保护于1978年首次被写入宪法,此后一直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清华大学在1998年首次提出,把清华大学建成“绿色大学”的全新的办学理念,旨在围绕本体自然的教育这一核心,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落实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中,提出建设“绿色大学”的内涵、目标与主要内容,也有学者提出了“绿色大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2005年,浙江农林大学提出建设全国首座生态大学,随后关于生态大学的研究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开展起来。很多人认为生态大学就是绿色大学,但实质上这是错误的认识,正像学者所说,绿色大学“由于视角的局限,这些计划和行动,多是在论述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强调大学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较少用生态化理念指导高等教育”[10]。其实, 关于教育生态学在国外由来已久,国外学者虽然对教育生态学研究对象认识不一致,但是“他们都强调生态学的基本精神:综合、联系、平衡”[11]。目前很多学者一提到生态大学,就提出要以生态中心主义作为大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实际上这是混淆了两个概念,即生态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它提出环境伦理学的中心问题应该是生态系统或生物共同体本身或它的亚系统,而不是它所包括的个体成员。生态中心主义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环境的利益与人类个体的权利和利益相协调。而生态主义是指在生态学原则中包括开放性、动态性、多样性和竞争性等原则的指导下,把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食物链的一环。生态大学应该以生态主义为基本价值取向。

二、生态文明、生态大学与环境法教育

保障生态文明需要实现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生态伦理道德体系的建立,二是对生态环境的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完善。对第一个方面,我们亟须生态教育相关立法,而对第二个方面,有赖于环境法教育来实现,高素质的环境法人才是保证。“在一千多年中,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坚守人与传承者,曾经改变了它所在的社会,甚至成为变革中的巨大力量”[12]。而作为生态大学,首当其冲要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在强调大学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的基础上,用生态化理念指导高等教育。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四个特征:开放性、动态性、多样性和竞争性。开放性代表的是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整个系统与外部之间要不断地进行能量、物质交换;生态系统时时都要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是生命体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多样性是指系统内要物种多样并存;而竞争性是指各物种优胜劣汰的过程,通过竞争达到系统的和谐平稳[13]。

正像浙江农林大学周国模校长所说生态大学同样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多样性和竞争性的特征;应包括生态校园、生态教育和生态文化。生态伦理道德的建立是生态大学中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而培养高素质的环境法人才是生态教育的目标之一。由于目前我国尚没有生态教育法,大学中的生态教育之任务只能暂时由环境法课程来承担,但也仅仅是承担了部分生态教育的功能。

教育模式既包括宏观的培养模式,也包括微观的教学模式。现在环境法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承载生态大学建设,迎接生态文明之重托。虽然2007年环境法课程纳入大学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我国环境法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环境法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当前环境法培养模式忽视学科特点,激励性不

够。环境法是交叉学科,不同于传统法学,目前我国的环境资源保护法包括两大块内容:一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育法,二是环境污染防治法。这些内容都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资源、环境等知识和环境伦理学的相关知识。但目前我国没有环境教育立法,目前的环境法课又无力担负起如此重任,导致很少有学生以生态环境的忧患为己任,追求自己的学历、发展的居多。而目前我国的环境法培养模式,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都没有体现环境法这一交叉学科的特点。同时,我国的环境法一直未能挣脱传统法学的桎梏,一直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作为指导,而“生态文明”观无疑为环境法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我们的学术界,正如钱学森指出:“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我曾讲过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时和一些权威辩论的情况,其实这在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平常的事。……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14]而在环境法教育过程中,此种情况更甚。由于环境法的非直接经济利益的性质,如若没有一个很好的培养模式来保障环境法人才的培养,我们生态大学的建设将是不完整的,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将是不可能的。

2.当前环境法培养模式中的培养对象狭窄,不受重

视。早在1999年11月,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成立和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来自全国各高校的近百名代表联合签名,呈请国家教委将环境法学课程作为全国法律院、系学生的必修课和全国高校学生的共同课予以规定,直到2007年环境法才作为16门法学核心课之一,但很多学校仍规定14门核心课,并未开设环境法课程,开设此课的大部分学校的开课时间都安排在大学第四学年,除了想考环境法研究生的学生之外,其他学生如考公务员的、考司法考试的、找工作的、考其他专业研究生的,甚至出国的,都不考此门课程,基本没人安心听课。而真正想考环境法研究生的学生比例很少,有的学生实在没有其他办法才读环境法研究生,但却艳羡着其他专业的研究生。而所谓作为高校学生共同课则没有任何回应,各种考试也很少涉及环境法,足见政府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传统的法学学科,这也违反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二)环境法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环境法教学资金不足,教学手段单一、枯燥:理论不足,实践不够。

2.拘泥于教材,案例陈旧、生硬、不鲜活,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考试方式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应降低考试在期末成绩中的比例。

三、完善环境法教育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环境法培养模式的建议

1.建立符合环境法学科特点并体现生态大学主题

特色的环境法教育模式。尽快开展终身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普及环保基本知识,促进环境道德观的建立。环境法研究生应该有其他相关专业背景,实行宽进严出的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培养模式。现阶段,在没有环境教育的情况下,由环境法课程暂时承担环境教育的部分任务,使环境法课的学生具备基本的环境科学等相关知识。同时,应以生态大学为依托,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这正是生态学原理中“开放性、动态性、多样性和竞争性”的体现。

2.2007年,虽然环境法课程已经纳入法学专业的核心课,但是很多学校没有开设此课。“当前全球正处于人口最多,人均资源最少,可运用的科学技术对环境破坏能力最强的世纪之初。我们的地球家园如今已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人类已被大自然推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15]。人类正经历着自然的惩罚,没有环境法学,人类将入万劫不复之深渊,所以环境法学虽乃后起之秀,却厚积薄发,可谓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

幸福学研究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这是由人的内在价值决定的,发展就一定会面临环境问题,学习环境法课程,掌握环境法基本知识,比我们掌握英语还要重要,“希望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调查了解到的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课程设置一般情况,找出我们与人家相比共同的科目及内容都有哪些。我们不妨称之为‘世界共同课。对这些与世界各国教育内容相通的课程,予以重点保护,规定严格的考试测评标准,不许学校或教师随意破坏。”[16]而环境法就是这样一门应该作为世界共同课的课程,对建设生态大学,实现生态文明具有决定性作用。相对应的,各种考试也应加大环境相关知识及环境法的考核。

(二)完善环境法教学模式的建议

1.加大环境法的教学投入。设立专门机构,通过学校、政府组织、社会、国际等各方面筹集资金作为环境法教学之用。环境法课不应以讲授为主,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调研、演讲、辩论、实地考察等,还可引进诊所式教育入日常教学。同时,环境教育目前无法可依,环境法课应暂时承担起部分生态教育的责任,这就要求环境法课以生态环境知识——生态环境伦理——生态环境法知识为路径,并对这三部分实行不同专业教师的分段教学。

2.应以正发生的实际案例为教学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共鸣。可不订教材,每次准备鲜活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展开讨论,每次课设定不同的主题,以案例入手讲理论,并可设定特定环节由学生主讲。

3.要改革考试制度,不以一考定终身,期末考试占最多30%的比例,其他如调研、演讲、辩论等占一定的比例。分组的情况,一般每组3人,小组人员成绩相同,如若代表小组做主题汇报的可视表现情况考虑是否加分。

参考文献:

[1][2][3][4][5][美]蕾切尔·卡逊;吕瑞兰,李长生译.寂

静的春天导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2010:32,91,

30,79,69.

[6]陈泉生.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4.

[7]刘思华.加强可持续发展经济研究,促进中国经济可持

续发展[J].新疆农垦经济,1999,(5).

[8]王晓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主

要内容[J].世界教育信息,2000,(5).

[9]张忠迪.论大学教育生态化[J].教育评论,2009,(1).

[10]刘贵华.新世纪大学教育的“生态化”路向[J].未来与

发展,2001,(2).

[11]范国睿.美英教育生态学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2).

[12]孙宁华.论大学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引领[J].中国高等

教育,2009,(20).

[13]周国模.普及生态理念、建设生态大学[EB/OL].http:

//www.huaue.com/xzft/2009102094716.htm.

[14]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

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EB/OL].http://www.chinanews.

com/gn/news/2009/11-05/1947844.shtml.

[15]陈泉生.环境法学基本理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

版社,2004:608.

[16]马弘毅.大国崛起的动力后劲来自教育革命[J].网络

科技时代,2007,(3).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
基于TOPSIS法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读《有机马克思主义》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发挥检察职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美丽乡村之景观改造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