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成性评价提高专业选修课成效浅议
2012-04-29李洋安海燕
李洋 安海燕
摘要:本文指出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没有动力和热情,成效不佳,而形成性评价具有反馈及时性、评价目标动态性、评价主体多元化、内容全方位、着眼于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性和责任感,增进师生、生生间的沟通合作,提高教师热情和业务水平等,可以有效提高专业选修课的成效。
关键词:专业选修课,形成性评价;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7-0068-02
一、高校专业选修课的尴尬境地
专业选修课是高校按照人才目标培养的要求,针对学生专业方向、学科发展趋势,为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完善学生知识智能结构而开设的供学生自由选择修读的课程[1]。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为了使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与支撑,我国高校普遍开始为学生开设大量丰富的专业选修课。不可否认,专业选修课从开始设置以来,确实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凸显,考研、考公务员,成为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的中心任务。在这样的学习动机驱使下,高校的一部分专业选修课便处在尴尬的境地。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尤其是考查形式的专业选修课,得不到大学生的广泛重视。一部分学生只把它们作为获得学分的形式,抵触教师的严格要求,选修课或者成为他们的自习课,或者成为他们的睡觉课,或者成为他们的娱乐课。
面对这种现状,高校教育者们一直都在苦苦探寻解决方法,他们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精选教学内容,努力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课内外增加丰富的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由被动变为主动。而这一系列的努力,并没有明显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仍然处于被动地位,这也是教育者最头疼的问题。这一方面说明,要提高高校选修课的成效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说明,在教学工作中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这就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在一门课程结束时,由教师对学生是否达到某一标准进行一次性评价的评价方式。虽然在期末成绩中,有30%—40%的平时成绩,但是平时成绩基本只包括平时作业和出勤两项内容,这种评价方式很难对学生起到及时的督促、引导和激励的作用,更加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要提高专业选修课的成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关键要从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改革做起,以形成性评价方式和手段来弥补终结性评价的不足。
二、形成性评价的特点
形成性评价源于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认知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即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形成”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监控与评价,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反馈,并将评价中收集到的信息用于调整和完善教学,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进步及提高教学质量[3]。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比,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反馈的及时性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比,其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它的及时反馈性。终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过程结束时对学生的评价,考核的就是学生学习的最后结果。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每个学期都有新的学习任务的大学生来说,起不到真正的反馈督促作用。形成性评价强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情况,及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作出调整,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真正对学生起到反馈作用。
(二)目标的动态性
由于形成性评价具有反馈的及时性,它还具备评价目标动态性的特点。在及时反馈中,教师和学生可以针对学生现实的学习情况,及时地对过高或过低的学习目标进行调整,从而使学习目标总动态地保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
(三)主体多元化
终结性评价往往只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一人唱主角,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形成性评价则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以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可以是小组之间的评价[4]。在这样的多元主体评价中,形成性评价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使学生处于积极的主动地位,成为评价的主动参与者,积极执行者。
(四)内容的全方位
终结性评价的内容往往局限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形成性评价的内容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也包括对在学习过程中情感与态度提升的评价,更包括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各种综合能力的评价。学生在形成性评价中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出现,而不再是传统评价方式中的单纯的知识容器。
(五)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
终结性评价设置在学期末各门功课结束时,评价的标准是一个统一的教育目标,用学生间的成绩作比较。而形成性评价设置在每个学习阶段之中或之后,直接指向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真正为师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同时形成性评价强调的评价指标是每个被评价者在学习过程中与自身相比是否有改进或提高。所以形成性评价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比,注重的是每个学生的进步,即每个学生是否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形成性评价的优点
基于形成性评价以上的特点,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比,具有以下突出优点。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责任感
形成性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必须要积极地参与起来。同时,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反馈,学生随时内省自己的状态,从而作出及时的调整。所以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极大地促动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主性和责任感[5]。形成性评价的目标是动态性的,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无法达到过高学习目标带来的挫败感,成功的喜悦势必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性评价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学生可以从各个方面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同时形成性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和态度的养成,以学生自身的进步为评价标准,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增进生生间、师生间的沟通合作
形成性评价中教师和学生是时时互动的,教师要全方位地了解他的学生,不再只是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考查,更要跟踪学生的情感和思想,这样必然会促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而且灵活的评价方式可以使师生间的互动沟通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形成性评价不仅看重学生的自评,也看重学生间的互评,尤其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这样不但可以起到使学生互相鼓励、互相监督的作用,更强调合作性学习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种合作性学习对学生将来踏入社会,适应团体的分工和协作无疑是一种锻炼和准备。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形成性评价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主人翁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动力。而学生的热情和动力、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会使教师受到感染,成为教师的热情和动力。同时,形成性评价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广泛的知识背景,还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精神、灵活的教学手段、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责任心。也就是说,形成性评价同样会督促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四、形成性评价可以有效促进专业选修课的成效
基于以上对形成性评价特点和优点的探讨,高校专业选修课可以使用形成性评价来提高专业选修课的成效。专业选修课缺乏成效的首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动力、缺少热情,而形成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使学生意识到要对自己负责,学会自主学习、积极钻研。同时形成性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对自己的知、情、意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每一阶段的进步都会成为下一阶段前行的动力,学生会真正地由被动变主动,从而巧妙解决教育者最头疼的问题。学生有了兴趣,有了热情,变得积极主动,专业选修课的成效自然会大大提升,从而开设专业选修课的初衷、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与支撑的目的也就实现了。同时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之间会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推动学生的积极发展。所以,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有效提高高校专业选修课成效的好办法。虽然任何一种新的尝试都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形成性评价在高校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为了学生的未来和发展,高校教育者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以新思想、新方法提高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梁天全.高等师范院校选修课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
报,2006,(3).
[2]张润.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自主性的促进机制研究[J].河
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3]张晓松,卢艳,刘红梅.论形成性评价与学生自主学习能
力的培养[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利学版,2008,
(1).
[4]杨芝瑛.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问题研究
[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5]陈建华.利用形成性评价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可行性研
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