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时事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2-04-29高本光

中小学德育 2012年9期
关键词:信息传播品德与社会

高本光

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尽管对小学生开展时事教育十分重要和紧迫,但现状却并尽人意,主要表现在:重视不够;随意性强;存在片面倾向。改变小学时事教育的现状,充分发挥时事教育的育人功能,统一认识是前提,教师作用是关键,常态化开展是保证。

关键词:时事教育;信息传播;品德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编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9-0018-03

在当今信息传播速度更加迅捷、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范围更加广阔的时代,小学生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国家发生的事、世界发生的事,对他们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因此,引导小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其作出正确的判断,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但目前小学时事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存在形式单一、效果不尽人意的问题。笔者拟结合多年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学校和老师对开展小学时事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总体来看,目前小学时事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重视不够。一些学校为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而临时安排的所谓“时事教育活动”,仍停留在口头上说得多,实际做得少的“有名无实”状态。有的老师认为,学校连品德与社会课都不能正常开设,哪有精力开展时事教育活动!小学课程多,课时紧,能学好语文、数学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开展时事教育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影响考试成绩,对时事教育的功能和意义产生怀疑。

第二是随意性强。许多学校开展的时事教育活动,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在课堂上作“标题新闻”式的发布。这种“为讲时事而讲时事”的教育方式,往往是只摆事例而不讲道理,没有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我们知道,目前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时事资料有限,教师对如何开发时事教育资源,如何利用主流媒体资源开展时事教育心中没谱。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兼课多,工作量大,再加上平时对时事内容了解有限,缺乏时事教育的经验和针对性的资料,对时事教育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整合,更是信心不足。许多老师担心不能把握好时事教育的尺度和分寸,会走过场,成为摆花架子,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是存在片面性倾向。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进行时事教育,能使时事教育内容既活泼又新鲜,从而增强教育效果。但是,有的老师认为小学生分析能力差,所以在时事教育中只讲正面事例,不敢举反面典型;有的老师为了迎合学生的不良心理,讲大道理吞吞吐吐,讲小道消息却眉飞色舞。这种片面性教育危害极大,它阻碍了小学生辩证地认识事物,甚至会给小学生造成认识上的误区。须知,正面事例能够振作学生的精神,增强学生的信心和愛国热情;反面事例能够让学生产生危机意识,激发斗志,但容易使小学生看不到希望而失去信心。教师在选择使用反面事例时,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长规律,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例,如此才能让时事教育达到应有的育人的目的。

二、对策研讨

开展以当前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时事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但是,当前小学时事教育的现状与国家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相距甚远。怎样才能改变目前小学时事教育的现状,充分发挥时事教育的育人功能呢?笔者认为,统一思想是前提,教师的作用是关键,常态化是保证。

1.统一认识是前提

时事教育究竟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课程?为什么要开展小学时事教育?怎样开展小学时事教育?对于这些问题必须有统一的、明确的认识,决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知道,时事教育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现在的小学生思维活跃,关心国内外大事,渴望接触社会,渴望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简单结论,希望通过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周围事物和世界,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平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与其它教师和相关部门沟通,并养成读报、收听收看新闻和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的习惯,用剪报、摄影等方式积累素材。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习惯。可以通过开展诸如每日两分钟轮流播报新闻或见闻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把时事教育融入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把社会热点作为教学情境,可以丰富和提升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由此可见,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开展小学时事教育的意义,把开设好小学时事教育课当作育人的重要工作来抓。

2.教师的作用是关键

在小学时事教育中,学生是主体,但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知识、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局限,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大事,在时事教育的选题、评论和分析中难免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急需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要在较短时间内改变目前小学时事教育的现状,充分发挥时事教育的育人功能,关键是发挥教师的作用。品德与社会教师作为小学时事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要认真学习《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时事教育的意见》(教基一厅[2012]4号)。经常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关心的问题,明确小学时事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等,把准教学方向。

第二,要摸清小学时事教育的疑点、难点。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加强时事教育的针对性,关注教育目标达成度,而不能只以开展活动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准。

第三,要关心国内外时事,随时注意收集有意义的时事素材,用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材料,对小学生进行时事教育。选择时事材料要有知识性、时效性和适用性,最好从《半月谈》、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上获取,同时使用好《时事画刊》和《时事课堂》等音像资料。

第四,要结合品德与社会教材,让学生了解重要时事材料的背景,创造机会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在具体实施中,要克服偏离时政的口头小作文演讲、漫无目的应付式的读报和罗列几个小新闻读读了事等不当做法。

3.常态化是保证

改变小学时事教育的现状,解决小学时事教育“有要求无课时无教材”的现实问题,全面推进小学时事教育,努力实现小学时事教育常态化是很有必要的。笔者认为,时事教育常态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拓展小学时事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时事教育的形式生动活泼,多种多样,可以让小学生人人参与,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结合品德与社会教学进度,借助校园文化资源,可以开展一周要闻时政演讲、时事论坛活动,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办黑板报、时事知识竞赛、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等活动。这些活动能有效地拓展时事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小学时事教育的实效。

渗透课堂教学。时事教育具有时效性、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是活的国情教育。积极探索学科教学和时事教育的整合,把时事教育和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弥补教材內容的滞后性和抽象性。时事教育是品德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进行小学时事教育时,必须以品德与社会教材中阐述的基本观点为指导,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帮助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从而提高小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道德规范教育内容的教学,可以把当代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引入课堂;对于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法律常识教育内容的教学,可以把媒体报道的守法、护法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对于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国情教育内容的教学,可以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的相关素材引进课堂。

开发时事热点校本课程。立足品德与社会课堂,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改进课前五分钟时事点评的操作方式和评选机制,从导课环节、问题情境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形成有效的时事教育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的模式;可以在日常教学中研究时事热点主题的选择、目标的设定、资源的开发、活动形式和授课方式的改进,初步形成时事热点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形成时事教育常态化的实践范式,建立时事教育常态化的评价激励机制。

小学时事教育具有巨大的育人价值,教师要充分发挥各地时事教育资源的优势,创新小学时事教育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学时事教育活动,切实提高时事教育实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福建福州350001)

责任编辑徐向阳

猜你喜欢

信息传播品德与社会
浅析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的信息传播实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及对策
新媒体信息传播中的汉字视觉艺术呈现及发展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