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学生公民素养调查与研究报告
2012-04-29陶元红吴薇杨昌弋
陶元红 吴薇 杨昌弋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重大社会转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公民社会的建立。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市中学生公民素养的现状,增强公民素质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新时期合格公民,我们于2011年月12开展了重庆市中学生公民素养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内容与问卷设计、施测
本次调研主要从公民意识、公民能力、公民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问卷,采用的是自编调研问卷。在中学生公民意识方面重点了解中学生的国家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环境意识、公共意识等方面的情况。在公民能力方面,主要了解中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参与能力等。在公民价值观方面,主要了解中学生是否具有尊重与平等,崇尚科学等公民价值观念。
借助“重庆德育网”(www.cqdy.com.cn)网上调研平台,调查采用网上问卷方式进行。全市抽取了39个区县、7所委直属中学9000名学生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155份,其中城市学生问卷3370份,城镇学生问卷1300份,农村学生问卷3485份,获取了107万个真实数据,问卷有效率达到90.6%。
二、调查结果与结论
(一)公民意识
1.中学生的国家意识
调查显示,学生对“当你听到台独分子举行集会,妄想将台湾独立于中国版图和领土之外的消息时,你感到——”这一问题的回答,选择“愤慨”“有点愤慨”“非常愤慨”的分别为30.06%,14.64%,47.86%。三者合计达92.56%。可见我市大多数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国家主权信念坚定,反对图谋分裂祖国、有损国格的行为,有着较强的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充满信心。但也有少数中学生(7.44%)在面对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大是大非面前有无动于衷的表现。
2.中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强。在“做班级扫除时,当值的所有同学都走了,剩下你一人时”,有65.75%的学生选择“坚持一个人做完清洁”,20.98%的学生选择“勉强完成所有清洁任务”,8.68%的学生选择“只完成自己的任务”,只有4.59%的学生选择“大家都走了,自己也走”;在“民主选举班干部时,有一位同学与你关系特别不好,但他确实适合担任班上的某个职务”时,有95.34%的学生选择投他的票,只有4.65%的学生选择“肯定不投他的票”。这一数据表明,多数同学知道在选举中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能公正地投下对他人的认同票,体现出较强的集体责任感。
3.中学生的民主意识
调查显示,在对“班上民主选举班干部,候选人由班主任一人‘说了算”这一问题的看法上,有70.18%的学生认同“通过恰当的方式,给老师提出意见,候选人应由同学自己报名产生”,反映出大部分中学生己初步具备民主选举意识,积极希望参与班级决策、管理。但仍有14.49%的学生“意识到这应当是每个同学都享有的权利,但出于对老师的权威的畏惧,只好作罢”;10.36%的学生“心有不满,但还是忍了,不提意见”;4.97%的学生“感觉无所谓,反正对此不感兴趣”。可见,部分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盲目服从教师的权威,过分依赖教师的决策,缺乏民主观念和主体精神,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学校、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民主管理意识尚需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4.中学生的环境意识
调查显示,在“社会正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呼吁人们生活作息时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以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此,你的看法——”选项中,80.9%的学生选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应该积极响应”。“下晚自习了,别的班教室空无一人,却灯火通明”,有72.85%的学生会随后关灯,有14.10%的学生会提醒有关人员关灯。这反映出当前我市广泛、深入开展的“五个校园”建设工程已初显成效,中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观念得以明显增强。
5.中学生的合作意識
在“你所在的小组承担了班上出黑板报的任务,同学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一位同学在完成任务时遇到了困难,他想得到你的帮助”选项中,19.35%的学生选择“我完成自己的任务就行了,不必管他”;11.18%的学生选择“我的任务还没完成,没时间帮助他”; 42.4%的学生选择“等我的任务完成后再帮助他”;27.06%的学生选择“放下自己还没做完的活儿,帮助他先解决”。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采取不予合作的态度,这说明我市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尚待进一步加强。
此外,我市大多数中学生都知道法律是神圣的,法律具有权威性和威慑力,知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违法必究的道理,碰到民事纠纷知道应诉诸法律解决。但数据也反映出,中学生的法制意识与现代民主法制观念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网络条件下,如何讲究网络道德和在网上应当如何遵纪守法还不太明确。从调研数据来看,我市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公共意识,大多数学生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维护公共利益、恪守公共道德。但也有部分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不强,不能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在公共场所排队时有插队现象,面对需要救助的老人会装作视而不见。
(二)公民能力
1.中学生的沟通能力
当与朋友、同学发生意想不到的矛盾时,68.6%的学生选择理性处理,或冷静后认识到错误就致歉,或积极沟通,努力化解误会、矛盾甚至冲突。在“当你与同学、好友或家长发生意见分歧,你会——”选项中,只有11.18%的学生选择“反对他们的意见,坚持己见”,85%的学生则采取“尊重他们的意见,但会坚持自己的想法”或“积极沟通,尽量达成共识”的态度。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较强的人际沟通欲望和交流能力,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妥善处理好与同学、教师、家人等各种人际关系。
2.中学生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调查显示, 我市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较强。在“新一届学生会选举即将拉开帷幕,公示栏内张贴出了候选同学的照片和简介,你将怎样投下自己的一票”选项中,75.68% 的学生选择“认真阅读候选人材料,了解情况后再投票”。在面对“离学校门前不远处常有乱摆摊点的现象,影响了行人的通行和街道的美观,很多人都有不满”问题时,67.8%的学生选择“调查分析现状及成因,提出对策交给有关部门进行整改”。结果表明,我市中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较强,更可贵的是,他们能够采取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体现出较强的参与能力。
(三)公民价值观
1.尊重与平等
在对“一名餐馆的服务生,由于未及时满足顾客送去一包纸巾的要求,在顾客以不买单相要挟的情况下,只好给顾客当众下跪请求原谅”问题的看法上,有63.21%的学生选择“服务员可以给顾客道歉,但不应该给顾客下跪”;50.88%的学生选择“顾客对服务员提出批评可以,但不应当让其下跪”。但仍有11.92%的学生选择“顾客是上帝,餐馆服务不周到,服务员就应该下跪”,这反映出少数学生仍局限于狭隘的“功过惩罚”观念,未能真正树立起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现代公民观念。
在对“班主任安排刚刚转来的明显口吃的同学作你同桌,你会作何反应”选项中,85.11%的学生表示“乐于接受,尊重同学之间的差异性”或“先接受下来看看吧,说不定我也能接受这样的人”。表明我市中学生能主动地、自觉地对自己、对他人作出尊重的反应,能够自觉表现出尊重别人的意见、权利、人格、价值的行为。
2.中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等三个紧密关联部分组成,只有具备了科学素养的公民,才能够自觉抵制伪科学、抵制邪教等对自己思想和公共生活的侵袭。在“中高考前,有考生家长带着孩子或是瞒着孩子到庙宇烧香许愿,你认为——”选项中,有70.95%的学生选择“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表明多数学生已具备了相应的科学认知,并能作出正确的科学判断。但另一方面,仍有12.1%的学生选择“能保佑考出好成绩”,40.63%的学生选择“多少有些心理安慰”, 23.92%的学生则同时选择“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和“多少有些心理安慰”。可见,迷信依然存在于部分学生心中,学生的科学精神仍比较欠缺,学校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还存在较大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培育社会主义国家合格公民
当代社会开放、多元的价值观对中学生思想带来许多冲击;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虚拟与现实等文化的交织冲突,给学生成长带来困惑;网络等新兴媒体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新的挑战。良好的公民素养不仅可以增加社会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为国家、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还可以修复人与社会道德的缺失,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必须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必须具有理性的爱国精神和国家安全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学校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进一步加强中学生的公民教育,将提高中学生的公民素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要结合时代需求,进一步丰富学校公民教育的内涵
学校公民教育要注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注意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公民所需要的基本品德。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大爱之心。人的宽容、同情、热心公益等优秀品德都是在大爱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有大爱,社会才能和谐。二是培养学生的责任之心。人只有感到自己的言行关乎社会的道德责任,才会在乎良心的呼喊,才会承担起和谐社会需要的道义。三是诚信之心。诚信能让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信任,让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和支撑。四是公义之心。如平等待人、允许在“规则下的自由”、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享有民主等,这些是公共生活所必需的基本品德。同时,学校还应该进一步丰富现代公民教育的内涵,如:努力培育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彼此包容共存,培育个体差异基础上的积极沟通和合作精神,培育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法制意识,培育尊重个体价值和权益基础上的见义勇为和社会关怀等。
(三)重建学校公共生活,让学生在参与学校公共生活过程中提升公民素养
目前,我国广大中小学校的公共生活并不健全,學校管理尚不够民主,学生的组织也缺乏活力。这就要求学校逐步改变教育方式,建立新型学校公共生活制度,如建立学生听证会制度,就学生诉求举行听证会,把校园内外的现实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广泛听取学生意见,营造一种学校公共生活场景。建立班级民主生活制度,民主选举班委、实行班委轮换制等,让学生在班级中过一种有秩序的民主生活。学生通过学习处理校园公共财政、公共规则、公共矛盾等问题,为将来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奠定基础。这样,学校教育就不再只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是为学生未来发展着想,从小培养他们具有责任心、权利意识、平等观念,懂得尊重别人。唯有如此,学校的公民教育价值才能得到彰显。
(四)开展公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中提高公民实践能力
公民素质培养的起点在学校,主阵地为社会。本次调查充分显示了,我市中学生公民意识增强,但公民实践能力不足。为此我们应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培育中小学生参与、解决公共问题的品德与技能,促进其人生智慧的生成。学校应大力开展公民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中的公共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尽可能了解政府是如何处理这些公共问题的。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大力培育学生关注、参与国家、社会公共事务的精神和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使其对国家、社会有更深刻的认同感,逐步形成稳定的公共情感、公共观念和公共精神,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相关职能部门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支持。
(五)加强与社会的协作,为学校公民素养的提升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中学生公民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学校教育和相应的社会实践训练,更需要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中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公民的道德行为直接影响他们的道德状况。因此,学生公民素质培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等各方面要协调配合,形成全民参与公民教育的合力。政府也应当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加强舆论宣传,崇尚文明新风,为中学生社会公德素质的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13重庆市教科院重庆4000152重庆市教委基教处重庆400012)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