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在体制机制创新
2012-04-29叶卫东
摘 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提供有效的激励。当务之急是要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协调推动作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金融支持;加快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着力强化产业培育与人才储备体系上下功夫。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体制机制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52-02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提供有效的激励。
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大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前提。产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包括研究与开发、中间实验、产业化、实现创新成果价值和不断循环反馈的过程,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主要是企业、大学、研究院所等。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一要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联盟。按照“产权明晰、利益纽带、优势互补、多方共赢”的原则,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高标准、高起点布局建设一批共享协作的集成行业资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创新基地等创新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试验检测、人才培训、技术转移等创新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机构向中小企业开放,选择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开展联合研发,建立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联动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共性技术的投入和供给,构建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高效的技术转移通道。
二要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开放式创新体系。自主创新不排斥开放和集成,不是放弃技术引进,而是要强化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相对独立的技术体系与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承接发达国家的研发产业转移,鼓励跨国科技合作,共同创造和分享国际创新成果。
三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建立实时高效的知识产权侵权预警和风险防范机制,及时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外知识产权动态,进行知识产权预警,指导企业研发和创新。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培训,引导企业提高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引导企业开展研究开发项目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掌握主导性知识产权。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等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加快知识产权审查,及时确定知识产权权属。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标准专项,带动该领域技术研究开发和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宣传,缩短侵权诉讼的周期,提高侵权赔偿额度,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名义而对他人知识产权进行侵犯的行为。
二、加强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协调推动作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金融支持
1.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观引导。政府各部门要切实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实际研究和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促进技术创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谋划产业布局,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突出重点和特色,避免一哄而起,盲目发展。建立健全有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按照建立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的要求,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加强对技术创新政策、目标和任务落实情况的督察,定期分析和评价政策措施的执行效果。
2.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税支持。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高、发展初期新技术和新产品进入市场困难等特点,建立健全财税政策支持体系,创新支持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研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二是给予税收优惠。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资本、研发费用比例较高、产品发展初期进入市场难度较大的特征,要结合税制改革方向,从激励自主创新、引导消费的角度,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率先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改革,所有研发费用准予税前列支,对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科研用房等固定资产允许加速折旧,减税鼓励风险投资,对科技投入亏损可以允许一定期限的前转,退还部分以前年度已纳所得税款。三是实施政府采购。及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和技术纳入国家和地方《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和技术实行政府采购,引导全社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通过首购、订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推广应用等政府采购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行较为灵活的高技术产品价格政策,用法律保障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占有一定比例,可以考虑两种办法,一是搁置购买,让中小企业投标;二是拆散购买,把一个大项目分散开,让中小企业参与进来。
3.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金融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的特点和要求,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以创业投资、政策性贷款、场外交易、创业板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多层次投融资体系。一是要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规模,建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扶持和引导社会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二是要加快完善创业板、场外交易在内的资本市场,加快建立场外交易市场及其与创业板的转板机制。三是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发展固定收益类债券等债券品种。四是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信贷方式创新,加大力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五是积极推进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鼓励民间资本设立科技担保机构,加快科技保险试点进程,增加科技保险险种,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融资租赁、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机制,促进风险投资发展。
三、加快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着力强化产业培育与人才储备体系
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高效率利用宝贵的科技创新资源,在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时,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计划和科技专项、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建设一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科技示范工程和科技研发基地,加快形成竞争优势。
1.推进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新兴产业的核心是新技术,只有技术的创新突破,才能催生、支撑新兴产业的发展。当前必须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且能够实现突破的若干重点领域,加快突破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技术;“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网络增值服务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芯片、高端服务器技术;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太阳能、风电、新一代核能、智能电网技术;生物医药、生物育种、海洋生物技术;智能制造、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服务机器人、高速列车、新能源汽车技术等。
2.着力强化产业培育体系。顺畅的产业体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各数技术创新主体研发的技术不能束之高阁,而应迅速转化成产品、产业,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强化产业培育体系:
一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成为新兴产业的承载体和辐射源,推动基地成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先行区,使国家高新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载体。在每个国家高新区选择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中试转化基地,支持国家高新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和专业园建设,集聚创业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相关产业促进组织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化生态体系。
二要促进技术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支持和鼓励企业创造符合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组织模式。有新技术未必能形成大产业,有好技术未必能成长为大企业。由于商业模式的不成功,很有可能使得一些依靠技术起家的公司从“先驱”变成“先烈”。要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市场开发应用配套体系,为新兴产业的产业化、商用化搭建平台、开拓渠道。
三要推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集中度高的产业集群,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既要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领域,更要明确具体产业链的体系和构造,加快新兴产业的产业化步伐。要下大力气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跨国经营能力和规模经济优势的高技术企业,突破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壁垒,带动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提高。推动相关企业在研发、生产、市场、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战略联盟,充分发挥优势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3.大力培养和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良好的人才储备体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人才资源存在强烈的依赖性,需要强有力、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机制予以支持,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已刻不容缓。协调运用高等教育、职业培训、企业培养、国际交流等途径,构筑相互协作的多级培养体系,逐步形成基础、骨干、战略梯队人才协同培养和锤炼体系。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的条件下,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既要加大自主开发人才的力度,又要加大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要抓住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人才流动与重组的有利时机,制定特殊政策,采取特殊措施,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鼓励高科技人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增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能力;坚持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以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科学和重点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形成一边出成果、一边出人才的良好局面。在人才使用方面,大力支持创新,鼓励竞争,努力营造敢为人先,争创一流、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创新环境。积极探索技术要素资本化,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的劳动价值,激励他们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改革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办法,开展以岗位要求为基础、社会化的科技人才评价工作,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工程技术开发的不同领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加快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分配、产权、社会价值激励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天舒,张天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域选择和政策取向.特区经济,2010(10)
2.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0(9)
3.冯春林.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综述.经济纵横,2011(1)
4.叶卫东.对促进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当代经济,2008(8)
5.张志宏.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中国高新区,2010(11)
6.叶卫东.深化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机制与途径.经济师,2011(4)
(作者简介:叶卫东,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武汉行政学院经济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全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委员会委员,享有武汉市政府专家津贴,主要研究宏观经济 湖北武汉430023)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