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口译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

2012-04-24

外国语文 2012年1期
关键词:译员口译跨文化

秦 勤

(四川外语学院 翻译学院,重庆 400031)

1.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口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口译越来越被认为是口译员在交际场景下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很多口译理论家和实践者将口译描述为一项结合听说以实现成功交际为目的复杂动态的过程。著名的口译理论家和实践家丹尼尔吉尔,将口译定义为具有交际功能的服务活动。口译的特点使得口译员不仅承担着语言转换者的角色,而且也担任着交际的任务。口译员在交际过程中的角色凸显了其在交际场景下的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而这必然涉及到系统的训练和实践。国内外众多口译理论家和实践家都曾从不同角度提出过一些著名的模式来阐述他们对口译员训练的理解。笔者试从口译跨交际功能的角度来探讨口译员的训练,以期通过具体的训练模块来丰富当前口译培训对译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2.口译训练的著名模式

2.1 IT 模式

IT模式,即释义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涌现出来的口译模式。该模式的倡导者坚持翻译不是一个单向的解码过程,而是一个译员理解原语言并且以目标与重组信息的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该模式,翻译涵盖了三个层面,即语言翻译、文章翻译和交际翻译。成功的翻译应该是建立在以交际为最终目的对全文的理解的基础上的。在该模式下,译员产出达意的目的语要经历三个过程。首先,译员要理解讲话者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的意思。其次,译员要脱离语言符号记忆讲话内容的意思。最后,译员使用目的语通过信息重组来将讲话内容重现出来。达妮卡·塞莱斯科维奇,巴黎学派先驱及释意理论的创始人,将这个过程通过著名的三角模式表现出来。(如图1)

图1

该模式,将口译视为一个理解源语言并以目的语重新构建意思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从源语言到目的语的单向解码过程。

2.2 厦大模式

厦大模式是由厦门大学的林郁如教授等根据厦门大学与威斯敏斯特大学的“中英英语合作小组”的项目的工作经验提出来的。这一模式是其口译课程和译员培训的理论支柱。该模式反映了口译过程中的若干要素的相互作用。从该模式看,译员的表现是涉及语篇分析跨文化交际的要素,对源语言的理解,源语言的语言外知识,再结合译员的口译技巧和他的专业水平。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图2表现出来。

图2

Notes:

C=Comprehension;

R=Reconstruction;

S=Skills;

P=Professionalism;

A=Analysis;

D=Discourse;

CC=Cross-Cultural Awareness;

K=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TL=Target Language;

SL=Source Language;

I=Interpretation.

厦大模式强调了口译过程中影响译员表现的若干重要因素,因此被广泛地被应用于口译培训的课程设置。在该模式下,除了原语和目的语的掌握,语言外知识、跨文化交际、口译技巧和译员的表现水平等因素都显示了其在口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设计提高译员素质的的训练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考启发。

2.3 两种模式的对比

不难看出,两种模式都指出了理解、交际因素在口译过程中的重要性。IT模式强调了译员的认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译员需要超越源语言在字面意思上的限制。塞莱斯科维奇的三角模式要求译员要具备处理句子深层结构和含义的能力。从这方面讲,更适用于指导同声传译的培训。厦大模式宏观地描述了口译的过程,作为一项广泛认可的课程设计纲领。它强调了译员技能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跨文化交际和语言外知识的基础性作用。这两种模式都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可以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去提高译员的口译质量。

3.译员的交际能力

3.1 口译的基本特点

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将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语言交际行为。作为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有一些与笔译相同的特点,也有一些笔译所不能体现的特点。首先,口译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在口译的特殊交际场景中,译员只有一次机会传达信息,在讲话人发言结束后,译员要立即将讲话人的意图传达出来,没有机会检查。并且,讲话人在发言过程中可能会用到一些特殊表达、专业词汇、成语,有时候甚至是谚语。这使译员完成忠实地传达讲话人的意图这一任务更加艰巨,而且译员一旦开口了,就几乎没有修正的机会了。第二,口译要求译员对源语言和目的语都具有全面的掌握能力。口译是一个涉及看、听、记忆、写和说的复杂的动态过程,为了能够正确处理口译交际,译员需要掌握包括交际策略,听力理解,笔记技巧,记忆和演讲在内的一系列综合的语言能力。此外,作为信息和交际的一个部分,我们很难在讲话者讲话的话题和其可能会涉及到的话题之间画出明显界限,因此,译员要具备百科全书一般的知识。第三,口译交际过程涉及到跨文化交际。口译是发生在不同语言间的交际活动。语言反映了文化,文化也是语言的一种反映。因此,译员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传递者,也是两种语言间的传递者。由于文化的差异,在口译过程中必然出现词汇空缺的现象。在字面上对等的内容实际上在内涵上所表达的意义并不相同。因此,译员在口译过程中有责任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第四,口译过程中,译员要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口译就像是一次没有排练机会的演出。讲话人的语速、讲话内容的专业性、现场的气氛等都可能使译员更加紧张。所有这些因素都会使得译员的工作更加具有挑战性。因此,对源语言和目的语的良好掌握,合格的交际能力及百科全书般的知识对于一个合格的译员来说都是必要的。

3.2 口译场景下的交际的基本特点

口译在本质上是一种交际活动。在口译场景下,这样的交际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就像一般的人际交际,口译的整个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的。第二,在口译场景中,负责传达信息的是译员而不是讲话人或听众。译员在交际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作用。译员能否准确及时地传达讲话人的信息是口译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整个口译交际过程中。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与参加这个过程中的每个人都有关,因此译员必须要能处理影响有效理解和信息传达的种种因素。第三,由于译员服务的对象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些非语言性的信息可以在交际场景中得到,这就要求了译员能够在口译场景中获取信息,并且能够适当地处理一些无法预期的因素,实现有效地交际。第四,由于译员工作在场景下相对独立,使其不能在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向他人寻求帮助。因此,译员必须要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准备。这意味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系统全面的百科知识对于口译场景下的交际是非常必要的。

3.3 口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了语言知识,源语言和目的语社会的了解,认知能力,文化的知识和语体等因素。也就是说译员要具备相应语言主要的文化知识并根据不同的文化场景调节相应的口译策略。参考贾玉新在《跨文化交际学》里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译员的在口译场景下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概括为译员基本的交际能力体系,译员的情感和关联能力体系,译员的策略能力体系。其中,译员基本的交际能力体系包括译员的语言与非语言能力、文化能力、互动能力和认知能力。

4.口译员跨文化交际训练的策略

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了语言能力,相关背景知识到跨文化意识的方方面面。Stern将策略能力理解为语言运用的创造性。它包括译员利用交际策略来避免交际过程中的失败和障碍。交际策略包括了语言交际策略,如转码策略,合作策略和非语言的交际策略。如果译员能够具备良好的策略能力就能够弥补其在交际过程中由于实际交际能力的限制从而更有效地完成交际任务。基于此,训练译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探讨可以以策略能力的培养作为训练的主线。首先,由于交际能力和译员跨文化交际能力涵盖内容方方面面,训练应该多样化以从不同方面实现译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其次,译员在整个交际场景下扮演着积极活跃的角色,在训练过程中,应该给译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有较高语言能力的讲话者的交际活动中,以调动译员在口译场景下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主动性。第三,在整个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会涉及到众多主题,因此基本的交际策略包括足够的信息量、练习等应被纳入到训练体系中。最后,除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战略以外,处理一些现场出现的平常知识储备无法完成的交际障碍的策略也应该有所体现,从而使译员能够较灵活地处理好现场不期而遇的问题。

Landis和Brislin提出过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六条途径:信息导向型,归因,文化意识,认知行为和修正。基于上述训练指导思想和原则和六条途径,笔者提出了以下关于训练译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六个训练模块。

4.1 信息导向型训练模块

信息导向型训练是若干训练建议中最容易入手的一条,旨在通过大量的文化信息的输入使学生具备一定量的目的语文化知识,以应对口译场景下的一般性跨文化交际障碍。在该项训练模块下,教师着重给学生提供大量阅读材料,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习俗等各方面。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将相关的信息呈现给学生,例如作讲座、做专题调查、讨论等。同时,教师也要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例如请学生就某文化现象进行小组讨论和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等。这一模块的训练信息量多,工作量大,但是对于译员训练的初级阶段来说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化话题的研究讨论,学生可以有机会了解到不同的文化,为之后进一步的口译学习奠定基础。

4.2 互动式训练模块

在经过第一个信息导向型的训练后,学生具备了一定量的文化知识的基础,这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必要前提。然而,由于交际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意义产生并通过符号在人们的互动活动中反映出来。因此,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文化知识,还需要通过一些互动式的活动来强化已有的文化知识。在该训练模块下,教师可以请来自目的语文化背景的人们开展访谈、讲座等活动,还可以请一些从事文化交流事务的人士或资深的译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和来自目的语文化的人们交流,学生可以最直接地体会到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语言,思维习惯和做事的方式,对目的语文化产生最直观的映像。通过和从事文化事务的人们和资深的译员交流,学生们可以得到这些人们在从事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成功或不成功的生动的例子。这些直接或间接的跨文化交际经历可以有力地证明学生们在第一个阶段中获取的文化知识,并得到强化。同时,该模块的学习还可以作为第一个阶段学习的一个补充,往往现实中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比书本上的单纯的信息来得更加生动和更加具有时效性。

4.3 归因训练模块

在培养跨文化意识方面,广泛认为有两种方式,即由内至外式和由外至内式。由内至外式主要是指在学生形成对于他们自己所属文化的理解和其对该群体的影响的时候,他们也同时检查这些影响对于他们自己的行为和偏好的影响。归因训练就是属于由内至外式的训练模式。在该训练模块下,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系列以单项选择题目为主的试题。学生要求在阅读一个篇章后,总结出篇章中所涉及到跨文化交际问题。并且需要用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来给出单项选择题的答案。这些答案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只有一个答案是从目标文化的角度分析的正确答案。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进行评讲,并请做错的同学分析他们错误的原因,最后教师通过引导式分析和学生们一同得出正确答案。通过对篇章的理解和所涉及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分析,学生们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一些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场景的理解。

4.4 实验型训练模块

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中实验对于学生获取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一种策略了。在此交际场景中,学生们可以将在先前几个训练模块中获取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自觉应用,并检测所掌握的跨文化交际常识。在该模块下,教师可以组织模拟会议,由学生担任大会译员,外语母语人士担任讲话人。会议的主题可以涉及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教师可以提前告知学生会议主题,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相关方面的知识内容。模拟会议一开始,学生就立刻担任起大会译员的脚色,帮助发言人完成整个交际过程。发言结束后,还可以设计一个问答环节,观众可以就涉及话题对讲话人提问,从而实现一个以译员为主导的双向跨文化交际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该模块的训练可以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分别多次进行,具体涉及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口译技巧掌握的不同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在模拟会议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就会议中译员的表现和交际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讨论,以期总结在仿真场景下学生出现的问题和经验。

4.5 跨文化意识训练

学生通过学习目的语文化人们的共同行为,价值观,信念和思维模式来使自己具备跨文化意识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方式。该模式下,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含有文化内涵词汇的积累,成语和谚语的积累及听力理解能力的训练三个方面实现提高。

词汇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员的口译表现。而在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训练的词汇积累并不等同于普通意义的词汇积累。而是那些含有文化内涵的词汇的积累。学生需要掌握到这些词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才能在口译过程中判断讲话人的感情色彩,从而选择合适的词汇来传达讲话人的意图。

成语和谚语是语言文化的结晶也是讲话人在交际过程中常常使用的修辞方式。不了解目的语文化中的成语或谚语,就会在口译过程中遇到障碍。有的成语和谚语在两种文化语言中都有对应的表达,例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Strike whil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有的成语和谚语就很难在主体文化中找到对应的表达。例如:We should bury the hatchet.从字面的意思讲就是“我们应该把斧头埋起来”。但是显然这样的表达并不能实现真正的交际目的。这句话是讲话人想表达寻求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的意思,所以在中文中,我们常常说“铸剑为犁”。还有一些成语和谚语,在两种语言中都有对应的表达,但是含义却完全不一样,例如:Don’t pull my leg在中文中我们也有“别拖我后腿”的表达。但在英语表达中,pull one’s leg的意思是开某人玩笑。如果译员不具备这个知识的话,就会将讲话人的意思完全传达错误。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和文化涵义丰富的成语和谚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包括了听懂讲话人的语音,理解其所使用的不同地区的习惯表达的能力。不仅包括了标准的英国英语、美国英语,还包括澳大利亚英语、加拿大英语。不仅包括英语母语人士还包括了非英语母语人士的地方口音,例如印度英语、日本英语等。这些不同地区国家的英语从语音到词汇的使用都会受到一定程度不同文化的影响,因此对于合格的译员来说,要实现顺利的跨文化交际也要加强听力理解能力方面的训练。在该模块下,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英语电台节目进行收听,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的录音或者视频资料。例如联合国大会现场录音,世界经济论坛视频等。这些材料在网络上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通过大量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说的英语,学生可以熟悉不同语音语调和不同的英语表达,逐渐地培养出对各种英语的接受能力,快速地在口译场景下适应不同的讲话者的英语语音语调和表达。这一能力的形成可大大增加译员在跨文化交际场景下的工作信心并提高其工作质量。

4.6 规避策略训练

上述五条训练策略为译员实现成功的跨文交际奠定了知识方面基础。然而,交际场景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译员完全可能遇到不期而遇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这时就需要译员能够灵活地采取一些规避策略来最小化跨文化交际难题形成的障碍。在该模块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paraphrase”练习,对一些有文化涵义的句子,篇章根据上下文或实际交际场景进行理解和推断。此外,合作策略和非语言性策略也可以被引入到该训练模块下。因为交际作为一个动态和灵活的过程,在条件的允许下,例如小型谈判,陪同口译中,译员是可以通过和讲话者交流来确认某些无法理解的涉及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内涵的。而一些非语言性策略,如目光交流,肢体语言等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方式来规避译员遇到的难以应对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5.小结

口译是跨语言的活动,也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译员在口译时不可避免会面对各种跨文化交际障碍和冲突。如果译员对目的语文化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都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口译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严重者甚至会影响整个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笔者希望通过提出的六个训练模块,给当前的口译培训项目一个新的培训视角,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有更多的学者、从业者来研究口译员的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作为一个与其他口译技巧训练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断落实,并在实践中不断探寻培养及提高口译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1]Canale,M.and M.Swain.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t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

[2]Gile,Daniel.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3]Hymes,D.On Comunicative Competence[J].Sociolinguistics,1972,21(2).

[4] Landis,D.and R.Brislin.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Training[M].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3.

[5]Kim,Young Yun.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An Integrative Theory[M].UK:Multilingual Matters,1988.

[6]Pochhacker,Franz.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New York: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2004.

[7]Samovar,Larry A.and Porter,Richard 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8]Stern,H.H.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2,31(1).

[9]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0]蔡小红.口译评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11]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口笔译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12]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与教育出版社,1997.

[1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选读[Z].长沙:湖南教育出版,1990.

[1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5]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6]李芳琴.口译交际的基本特点与口译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3):116 -119.

[17]林郁如.新编英汉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与教育出版社,1999.

[18]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89.

[19]徐东风.英语口译实战技巧与训练[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0]钟述孔.实用口译手册[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1]仲伟合.英语口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口译中的“陷阱”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