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下肢全长摄影的可行性研究
2012-04-14苏国强刘伟丽
苏国强,刘伟丽,刘 腾
为了研究利用DR设备完成全下肢成像的可行性,自2009-03笔者所在医院引进DR设备后,对全下肢摄影进行了实验研究,并获得了优质的全下肢拼接图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身骨骼标本一副,摄片使用Kodak Direct View DR 7500,探测器43 cm×43 cm,图像拼接处理软件采用 Adobe 公司 Photoshop CS3 (10.0 版本),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为立捷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处理完的全长图像由PACS传送到AGFA LR3300打印机打印胶片。
1.2 摄片方法 以不同中心点投照,分两组进行分段摄影,采用三段摄影法,每两段之间重叠曝光部分5 cm以上,骨骼标本直立于探测器前方,将自制长100 cm带金属标记直尺立于下肢骨左侧,使之包括在探测器范围内。将下肢骨骼自上而下分3段进行摄片。3次摄片的曝光参数自第1张到第3 张分别为 60 kv、20 mAs;55 kv、16 mAs;50 kv、12 mAs,滤线器栅比为 10∶1;FFD 为 210 cm。
1.3 拼接方法 将3张DICOM格式图像转换为JPEG格式图像并进行图像拼接。拼接处理过程如下:使用Photoshop软件打开3幅图像;新建106 cm×310 cm大小画布;3幅图像按生理顺序分别移动到画布内;图层2→窗口→图层→“正片叠底”;图层2与图层1根据标记尺拼接好→窗口→图层→“正常”,窗口→工具→橡皮擦工具;图层2与图层1连接处用橡皮擦工具擦拭掉,此时图层2丢失的图像部分会被图层1补充,图层2与图层1之间明显的连接缝隙消失,图像平滑衔接;相同方法完成图层2与图层3的拼接。完成拼接之后,进行图像对比度的调节,图层1→图像→“曲线”和“亮度/对比度”,图层2与图层3依据图层1的调节达到图像对比度的一致性;对图像进行裁减→窗口→工具→裁减工具,保存→JPEG格式→图像品质12;最后将图像通过PACS导入,通过AGFA LR3300打印机打印出胶片。
2 结 果
两组下肢全长摄影均一次摄片成功并完成图像拼接,标记尺点对点重合,各段摄影图像合成后对比度过渡自然,无接缝现象,图像质量满意。
3 讨 论
近年来,利用CR、DR等数字化影像设备完成下肢全长投照的报道较多,部分设备生产商配备专用IP板或立式IP板架及全下肢全脊柱图像拼接软件,完成图像合成[1,2]。利用Adobe公司 Photoshop CS3(10.0版本)进行图像合成已有报道[3],笔者所在医院利用Kodak DirectView DR 7500系统完成图像拍摄,在PACS工作站上利用标记尺上的标记点完成图像合成,使图像真实再现未见报道,本实验表明,该方法合成图像是可行的。
3.1 拼接要点 全下肢图像拼接有两个要点,即轴线与缝线。图像轴线要对齐且不能成角,图像的衔接处不能分离且重叠较少,才能保证图像不变形,使测量更加准确[4]。
3.2 下肢检查方法 笔者自行设计的下肢全长检查方法,将标记尺置于肢体一侧,只要标记尺上标记点重叠,即可保证轴线与缝线完全重叠。该实验方法采取分段摄片,摄片距离210 cm,保证了射线平行投照,减少图像两端的放大率;根据组织不同厚度选择不同摄影条件,使合成图像的对比度更加一致;按照标记尺标记点进行拼接,避免长度及轴线失真;标记尺上的刻度准确直观,可精确测量肢体长度,避免了投照时因放大造成的错误判断。
3.3 拍片要点 ①探测器上下移动过程中,患者及标记尺应保持不动,避免图像不能完全重合;②相邻部位2次曝光,组织重叠曝光部分应在5 cm以上,以利于图像合成;③标记尺与肢体骨骼位于同一冠状面上,图像合成后,可使标记尺达到点对点重叠;④肢体保持直立位,关节处不能弯曲,否则会造成图像失真。
总之,实验显示,通过DR摄影,利用Photoshop软件,可以使医院在不增加费用的情况下,获得优质的无缝拼接全下肢影像。
[1]陈志辉,金德勤.CR全腿全脊柱X线摄影技术[J].医疗设备信息,2005,20(9):75-77.
[2]自亚妮,贺洪德,邓振牛.CR在双下肢全长投照技术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6,22(9):1141-1142.
[3]张子齐,王龙华,桂鉴超,等.Photoshop在数字化全下肢X线摄影图像后处理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2):1326-1329.
[4]凌寿仕,黄仲夺,龙莉玲,等.全脊柱CR单次曝光与多次曝光成像的比较[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10):1285-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