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诗总集丛考
——以《道南集》等为中心

2012-04-13朱则杰徐苗苗

关键词:总集

朱则杰, 徐苗苗

(1.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8; 2.浙江工商大学 外国语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清诗总集丛考
——以《道南集》等为中心

朱则杰1, 徐苗苗2

(1.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8; 2.浙江工商大学 外国语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清代诗歌总集研究较少,存在的各种问题很多,而读者一般不大注意。本文对涉及《道南集》、《诗慰》、《国朝名家诗待》、《焦山纪游集》、《林屋唱酬录》、《撷芳集》、《两浙輶轩录》、《来紫堂合集》、《甲乙消寒集》等总集的若干问题予以考证,供有关读者参考。

清诗;总集;考证

清代诗歌文献,最主要的自然是别集、总集这两类。别集自邓之诚先生《清诗纪事初编》以来,先后已经出过好几项重大的成果。而总集研究,近些年才逐渐开始。因此,清诗总集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几乎随处可见,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现就平日发现的若干零散问题,以《道南集》等为中心,作一些考察和订正。

一、《道南集》补考

拙作《〈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待访书目”补遗》第七条“其他”,曾提到谢正光、佘汝丰两位先生共同编著的《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其正文所录程棅、施諲《鼓吹新编·凡例》第二款列举的一种《道南集》,应该可作补遗,不过具体情况不大清楚[1]。顷读邓晓东先生《拯救与宣泄:魏耕诸友入清后的文学活动及其意义》一文,见其第一部分《魏耕诸友的社集酬唱暨选诗之举》对该集做了不少的考证工作,认为其性质“似亦为当代诗选”,而且很可能系魏耕、朱士稚两人“同选”[2]。现在在这个基础上,再补充一则同治《苏州府志》卷一百三十九《艺文·四》“流寓·国朝”的相关记载:“朱士稚:《道南集》十卷、《贞毅先生集》(字朗诣,山阴人)。”[3]这里关于《道南集》的著录,比《贞毅先生集》反而具体,可以推想该府志的纂修者或所据其前相关文献的编撰者一定见过《道南集》原书。这样,《道南集》的编者就可以确定为朱士稚一人,并且可以知道其卷数为十卷。

另外正如邓晓东先生该处所指出,魏耕从弟魏霞在为魏耕而撰的《明处士雪窦先生传》中称其“著述甚多,有《道南集》、《息贤堂初、后集》、《吴越诗选》,今皆仅有存者”云云*原文见魏耕《雪翁诗集》卷十七《附录·下》,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第196页。,乃是“著、选不分”。这说明魏霞对《道南集》,看似见过“存者”而其实却并没有真正见过,所以才导致了“该集的性质一时难辨”。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卷五“魏耕”条,最末谓“魏霞所撰传,称其又有《道南集》,今未见存”[4]97,这就是误把该集当做魏耕自撰别集来看待了。

至于历史上其他多种或传或佚的同名《道南集》,则与此集无涉。

二、《诗慰》作者统计

清初陈允衡辑《诗慰》,兼收明清两代诗人,包括《初集》、《二集》、《续集》凡三集,内部再以作者领小集,不标卷次。卷首《诗慰总目》[5],列有作者及其小集的目录。但其中《二集》,自“武林严印持《作朋集》”至“南昌释等可《枣堂集》”,该《总目》中仅出现十位作家十个小集;而第一家所属《作朋集》,实际上其本身就是一种小型的总集,作者为严调御(印持其字)、严武顺、严勅兄弟三人,并称“三严”。《诗慰》正文对应的此种《作朋集选》,即依次选有三人的诗歌。因此,《二集》所收作者,实际为十二家。

然而,后世学者在叙及《诗慰·二集》的作者人数时,每每受《总目》的误导而径认作十家。例如已故郑振铎先生《西谛书话·西谛题跋(摘录)》“诗慰”条,即称“《二集》十家”(另外称“《续集》八家”亦与实际四家不符,则不知何故)[6]。又前及谢正光、佘汝丰两位先生共同编著的《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在著录《诗慰》之际,于按语中也称“二集十家”[7]。此后有关著作,仍然有沿袭该说者。

《诗慰》中《二集》作者统计的错误,自然还会连带影响到全书作者的统计,这一点就不必多说了。而读者如需确切了解该书的作者及其小集,最便捷的方法是参看《中国丛书综录》[8]856-857。

三、《国朝名家诗待》钩沉

清初郑熙绩《含英阁诗草》卷六《挽王仔园孝廉三律》,其三尾联“诗篇未竣名山业,好待金昆续枣梨”,自注说:“时选《诗待》未成,故云。”[9]77这里的《诗待》,是一种当代全国类清诗总集。

关于编者“王仔园”,汪懋麟《百尺梧桐阁集·文集》卷五《仔园王君墓志铭》记载甚悉,大略为:王宾,字宾王,仔园其号。祖籍陕西泾阳,“中盐于扬,遂为扬州人”。康熙二年癸卯(1663),与汪懋麟“同举省试”。以后屡试进士不第。康熙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日(公历1682年3月29日),以父丧哀毁卒于京师,“得年五十五”。[10]417-418逆推其生年,则为明崇祯元年戊辰(1628)。

该墓志铭中间,还曾特别叙及:

及公车屡放,齿益加长,金亦尽,屏居僻园,构草亭,编篱莳药,集海内名素之诗,低眉论次,期以行远而传后也。计偕时,尚抱卷帙累累,论议不少倦。其将死时,忽起捉笔,取败纸细书哀毁之情,又云:“余生本关门,仆仆与四方名贤相接,投赠遂多,捡校奇矫之作以付杀青,皆本乎夙嗜,非托声誉。”其字略可辨者如此;后数行倾欹有无,不可复识。是则君之绝笔也。[10]419

这里所说“集海内名素之诗”云云,应该就是指《诗待》。其编纂基础,为“四方名贤”“投赠”之作,这也正是当代人选当代诗的一种普遍方式。而王宾在临终之际,仍然念念不忘“以付杀青”,这一方面说明此集确实迄未成书,另一方面也见出他对此集重视的程度。可惜其“绝笔”的“后数行”“不可复识”,不然有关此集的情况还能够了解得更多一些。

又郑熙绩《含英阁诗草》卷首,附有“《含英阁诗草》诸家选评”。其中第五则,题作“《国朝名家诗待》选评”,内容如下:

王仔园曰:吾友郑子懋嘉,水部士介公之文孙、侍御晦中公之令子也。士介先生解组归里,创休园,以诗文自娱,课令嗣晦中公成进士,为名御史。两公皆以文行高天下。后两公相继即世,时懋嘉孤幼,园亭竹树,几鞠为茂草。懋嘉成名后,手加整葺,更从而恢扩之,同人叹其孝思能继前人之志。余为论次其诗若干首,以《休园三友图》及《读侍御谏草》二篇冠冕其集端,正以见懋嘉光大式廓之功为不可及也。其他一吟一咏,皆温厚和平,缠绵悱恻,时有忧时悯俗之意溢于言外,非赋性忠孝、以天下为己任者不能。余故乐为之表彰焉。[9]9

从这里,一是可以知道《诗待》的全称乃《国朝名家诗待》,二是可以窥见王宾对郑熙绩(懋嘉其字)诗歌的评价以及此集的体例之一端。而这段评语本身,则可以视为此集佚文的一个片段。

附带关于嘉庆年间阮元辑《淮海英灵集》,丁集卷二王宾小传据“汪懋麟撰墓志铭”抄撮而成,但称其“号係园”[11];这个“係”字,应属“仔”字形近而误。前及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卷八“王宾”条[4]195,称其“一字仔园,号係园”,并著录其自撰诗歌别集为《係园遗稿》,恐怕也都不准确。又该处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六十二补充一种王宾佚著《一草亭集》*该府志原文载本卷《艺文志·一》“集部别集类·国朝”,可见《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42册,第406页。;这里的“一草亭”,据前及郑熙绩《挽王仔园孝廉三律》之二颈联“桐舫不闻新著作,草亭谁集旧朋俦”相关自注“‘桐舫’、‘又一草亭’,俱仔园别业斋名”云云(此处标点,“又”字似不能独立,不然作者可以去掉此字,以免引发歧义)[9]76,似乎应作“又一草亭”。

此外关于《含英阁诗草》卷首“《含英阁诗草》诸家选评”第二则“《天下名家诗成》选评”提到的宗元鼎辑《天下名家诗成》,拟另外补入拙作对应之处,这里从略。

四、《焦山纪游集》与《林屋唱酬录》先后

清代中叶马曰琯(字秋玉,号嶰谷)等辑《焦山纪游集》、《林屋唱酬录》,分别系诸人焦山之游、林屋之游的作品合集。关于这两次游历的时间,《焦山纪游集》卷首厉鹗序明确提到:“今年戊辰冬仲。”[12]1又《林屋唱酬录》卷首沈德潜序说:

马君嶰谷,雅嗜山水。今春偕昆弟、友生,自扬入吴……探石公、包山、林屋、缥缈峰、消夏湾诸胜,饮明月坡而返……予于丁巳岁,游石公、包山,得交嶰谷,相订重游。十五年来,尘世纷扰,爽约山灵。读诸君子诗,神往于幽虚左神间矣。壬申秋日,长洲同学弟沈德潛撰。[13]1

由此可知,前者在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冬,后者在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春*序中“丁巳岁”为乾隆二年(1737);下数“十五年”,与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正合。。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伍崇曜曾将两集一并刻入《粤雅堂丛书》初编第九集,并分别添有跋语。其《林屋唱酬录》跋语,撰于“端阳令节”[13]41;而《焦山纪游集》跋语,撰于“端阳后二日”,开头说:

右《焦山纪游集》一卷,亦国朝马曰琯等编。盖秋玉昆仲,偕其友厉鹗樊榭、杭世骏堇浦、陈章竹町、楼錡于湘、方士广疌西畴、闵华玉井、陆钟辉南圻,同游焦山之诗,属樊榭老人序而刊之者也,越林屋之游七年矣。[12]1

这里以《林屋唱酬录》居前,又称焦山之游“越林屋之游七年矣”,似乎将两次游历的先后次序给颠倒了。至其原因,则很可能是把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春误解作了乾隆七年壬戌(1742)春。

后来《丛书集成初编》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该两集,以《焦山纪游集》收入第1793册,《林屋唱酬录》收入第1794册,在次序的处理上即十分得当。

五、《撷芳集》作者人数

乾隆年间汪启淑辑《撷芳集》,是最早一种规模宏大的清代闺秀类诗歌总集。据卷首沈初乾隆五十年(1785)“乙巳新正”所撰序引汪启淑自述语,“所选国朝名媛诗”,凡“作者二千家有奇”[14]。这个数字虽然不很精确,但大抵还是可以相信的。

顷见法式善《梧门诗话》,有两处提到此集的作者人数:

《撷芳集》者,民部[汪启淑]所辑本朝闺秀诗,多至二千余家,可谓勤矣。

——卷十三第二则[15]371

本朝闺秀之盛,前代不及。汪纫[讱]庵驾部(启淑)所纂《撷芳集》,一千七百余家,人各系以小传,真大观也。

——卷十六第四十二则[15]461

这里前一个说法,与汪启淑自述相合;而后一个说法,却明显自相抵牾,并且数字要小得多。

类似的还有前及沈初,所说该序曾收入其《兰韵堂文集》卷二,“作者二千家有奇”原文作“作者一千五百家有奇”[16]。不过这个情况,估计是后来汪启淑在《撷芳集》正式付刻时根据实际变化而代为更改的,与法式善则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六、胡敬诗歌记《两浙輶轩录》体例

阮元官浙江学政期间,于嘉庆三年戊午(1798)辑成浙江省级清诗总集《两浙輶轩录》初集,当时未刻。三年后升任浙江巡抚,乃“重加编定,序而行之”,同时“别为条例,以志其详”,其自序即撰于“嘉庆六年”辛酉(1801)“夏六月甲子”[17]第1683册:109。全书据卷首《总目》,所收作家“共三千一百三十三人”[17]第1683册:112,不但超过《全唐诗》,而且超过此前各种诗歌总集。它的出现,还引发了清代此后地方类诗歌总集编纂的热潮。因此,此集在众多的清诗总集之中,自然受到格外的重视。

清末陆以湉《冷庐杂识》卷四“两浙輶轩录”条,曾提及杭州“胡书农学士之尊人葑唐上舍涛《古欢书屋诗》,亦采入《录》中。学士赋诗以志”云云[18]。所引胡敬(书农其号)诗,原见其《崇雅堂诗钞》卷二,题作《两浙輶轩录题词》,凡二首,正文如下:

天教浙水启龙门,文士泉台尽感恩。

一代登楼操选柄,千秋覆瓿慰吟魂。

家无专集名难假,才偶同时例不存。

甲乙编排微意在,续修留待后贤论。

(其一)

国风从此补三吴,尚有羲娥未摭无?

一品集繁存爵里,四灵家小辑江湖。

艺林采备他年志,诗派分添此日图。

感极樗材荷培养,更蒙捃拾到潜夫。

(其二)[19]

又第一首的第三联,第二首的第三句、第八句,各有自注。其中最末一处“先人《古欢堂诗集》,业采入《录》中”,即指“尊人”胡涛诗入选《两浙輶轩录》(卷三十五)[17]第1684册:334-337。而前两处依次为:“条例:凡诗无专集及生存者不入选。”“条例:凡名公巨卿集足单行者,只选有关出处数诗,以存梗概。”则是记叙《两浙輶轩录》的有关体例。

按胡敬这里所记体例,核之《两浙輶轩录》卷首《凡例》[17]第1683册:110,以及选录实际,有合有不合。合者一是“生存者不入选”,即《凡例》第一款所说“皆取其人已往、可以论定者录之”;二是“凡名公巨卿”云云,为《凡例》第九款“诸大家宏编巨集行世已久者,略采数篇,以备一家”之意。而所谓“凡诗无专集”“者不入选”,则与实际情况并不吻合。全书入选作家,按照《凡例》第六款规定,小传“首列姓名,下注……诗文集名”;然而事实上,大量作家名下并没有注出诗集名称,这就是当时没有见到其诗“专集”,更何况即使注有诗集名称的,当时也未必都有流传。又《凡例》第十四款提及“是编所采诸书”,所列诸书本身就是诗歌总集,其中入选的作家同样大量没有诗歌“专集”留存。只是由于这一点本来即为诗歌总集编纂的通例,所以《两浙輶轩录》没有专门、明确地将它写进《凡例》。倒是《凡例》第四款回忆当初采访过程时,曾提到某些原来“诗名甚盛,全稿已亡,仅得一二首者”拟“待后人续补”,这也许导致了胡敬的误解。

考胡敬于嘉庆六年辛酉(1801)中举人,称阮元为“师”。上引该组诗歌,据集内作品编排次序,大约即作于该年《两浙輶轩录》“重加编定”之际。诗中的误记,不排除胡敬当时得之听闻的可能。问题是他后来诗集付刻,这个明显的错误包括正文诗句“家无专集名难假”一直没有予以更正,这就令人不解了。

七、《来紫堂合集》非李天秀别集

前及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卷二十三[4]588,以及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20],均著录有一种咸丰二年壬子(1852)止足园刻本《来紫堂合集》,凡三卷(前者误作“八卷”),作者作李天秀,收藏单位有山西大学、南京、南京大学三家图书馆。

按笔者所在学校浙江大学图书馆西溪分馆(原杭州大学图书馆)也藏有此集,扉页右侧题“咸丰壬子冬日镌”,左侧题“止足园藏板”,可知版本完全相同。但内部三卷,分别署为“太华李天秀子俊甫著”、“太华李汝楠木伯甫著”、“太华李汝榛仲山甫著”,另外最末还附有李汝枟文一篇。这也就是说,此集实际上是李天秀父子诸人合撰的总集,而并非李天秀一人独撰的别集。民国时期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卷六十八李天秀小传,称其“有《来紫堂合集》”[21],很可能就是这个错误的诱因。

另外关于李天秀,上述两种书目文献均缺少生卒年。考今人张江涛先生编著《华山碑石》清代部分,录有王士棻撰《李天秀魏氏合葬墓志铭并盖》(完整标题为《皇清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山东济南府历城县知县焦娄先生李公暨配孺人魏氏合葬墓志铭》),有关叙述说:

先生讳天秀,字子俊……号焦娄……孺人先卒于东阿官署,[乾隆]甲申十一月十一日也。次年乙酉二月,先生舆疾归里,四月二十六日亦卒。俱享年七十有一……男六:汝楠……汝榛……汝桐……汝梅、汝枟、汝檀。[22]360-361

据此可知,李天秀卒于乾隆三十年“乙酉”“四月二十六日”,亦即公元1765年6月14日;其生年据享年逆推,则为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

又该篇稍后,还录有王士棻撰《焦娄李公传》,其中叙及:

康熙四[五]十九年庚子[1720],以第一人举于乡……时方二十六岁也……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妻魏孺人卒。榛扶榇道途,子楠等随左右,乘肩舆而归。越两月而亦卒,年七十一。[22]423-424

这与墓志铭所述,实际同样相吻合*李天秀乡试获解年份,可参法式善《清秘述闻》卷四,《清秘述闻三种》本,中华书局1982年5月第1版,上册第123页。。此外即使另有异说,也可以置之不论。《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该卷将李天秀大致归入“生于康熙四十年至四十四年(1701—1705)”者,误差倒并不是太大。

附带关于此集的编者,卷首第二篇“咸丰壬子”许乃普序谓:“《来紫堂合集》者,华阴李焦娄、莲峰、小泉三先生所著,今吉人大中丞所敬辑也。”(“莲峰”、“小泉”当分别系李汝楠、李汝榛别号)[23]3a但内部各卷,作者之外均题“曾孙[后二卷分别作“侄孙”、“孙”]祖望少宗录辑”,“孙[后二卷作“侄”]僡吉人参订”,“曾孙[后二卷作“侄孙”]启让晋三、启讷缄三、启恩锡三校字”;又卷首第一篇“道光辛丑”亦即二十一年(1841)李元春序,也称“少宗此集之刻”云云[23]2a。由此可见,编者实际应该是李祖望,而非李僡。

八、《甲乙消寒集》自序及书名

民国初周庆云辑《甲乙消寒集》,自序开头释“消寒”说:

《开元遗事》,王仁裕每值大雪,扫径延宾,为“暖寒”之会。后之朝士大夫,率于岁晚务闲,更番醵饮,易其名曰“消寒”。[24]

按这里所说的“暖寒”云云,本于五代王仁裕所撰《开元天宝遗事》卷一“扫雪迎宾”条,原文如下:

巨豪王元宝,毎至冬月大雪之际,令仆夫自本家坊巷口扫雪为径路,躬亲立于坊巷前迎揖宾客,就本家具酒炙宴乐之,为“暖寒”之会。[25]

由此可知,周庆云盖将《开元天宝遗事》所写历史人物误作了该书的作者,“王仁裕”应当改为“王元宝”。

附带关于《中国丛书综录》著录《甲乙消寒集》,书名“消寒”误作“消夏”[8]583。

[1]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前沿.第十二辑[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87-88.

[2] 邓晓东.拯救与宣泄:魏耕诸友入清后的文学活动及其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2010(5):115-121.

[3] 李明皖,谭钧培,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10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582.

[4] 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上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5] 陈允衡.诗慰[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5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16.

[6] 郑振铎.西谛书话[M].北京:三联书店,1998:475.

[7] 谢正光,佘汝丰.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86.

[8] 上海图书馆.中国丛书综录:第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 郑熙绩.含英阁诗草[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7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216.

[10] 汪懋麟.百尺梧桐阁集: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1] 阮元.淮海英灵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168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 马曰琯,等.焦山纪游集[M]//丛书集成初编:第179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3] 马曰琯,等.林屋唱酬录[M]//丛书集成初编:第1794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4] 汪启淑.撷芳集[M].乾隆飞鸿堂刻本:1b.

[15] 法式善,张寅彭,强迪艺.梧门诗话合校[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16] 沈初.兰韵堂文集[M]//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十辑第2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232.

[17] 阮元.两浙輶轩录[M]//续修四库全书:第1683-16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8] 陆以湉.冷庐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84:217.

[19] 胡敬.崇雅堂诗钞[M]//续修四库全书:第149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5.

[20] 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第1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763.

[21]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2822.

[22] 张江涛.华山碑石[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

[23] 李祖望.来紫堂合集[M].咸丰二年壬子(1852)止足园刻本.

[24] 周庆云.甲乙消寒集[M].民国六年(1917)吴兴周氏梦坡室刻《晨风庐丛刊》本:1a.

[25]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5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845.

I207.22

A

1007-8444(2012)01-0105-05

2011-11-06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项目“清史·典志·文学艺术志·诗词篇”(200410220204001)。

朱则杰(1956-),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清代诗歌研究。

责任编辑:刘海宁

猜你喜欢

总集
明中后期总集编纂研究
一部清诗研究的力作*——评夏勇《清诗总集通论》
目录学视域下的地域总集范畴辨析
近十年来清诗总集研究述评
——以现代清诗总集研究的整体历程为背景
《清人别集总目》 误收总集考辨
《全元文》失收郑东佚文二十篇辑补
《全元文》误收作家考甄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与文体生成*——关于叙事诸文体录入总集的讨论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唐宋元人总集考辨
云南诗歌总集范畴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