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元以来四部目录及二级子目分类方法的变迁

2012-04-13盖佳择

关键词:子部集部四库

盖佳择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一、四部目录的缘起和概述

欲研究目录,先要明其词义。“目录”是一个复合词,目字的本义是眼目,用以标识复数。录的繁体字为“録”,原指刻木声,引申为记录。而在目录学中,目指一书篇名或者群书书名,录指叙录,内容提要[1]。通过对目录的比对研究,可知典籍历代的存佚状况。

在我国,目录有2000多年历史,早期代表如《七略》、《汉书·艺文志》、阮孝绪《七录》等皆六分法。四分之法始于晋朝荀勗《中经新簿》。此书分群书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古诸子等,丙部史记旧事等,丁部诗赋等。比之前法,则因《史记》之后,各种官私史书层出不穷,而六朝因国土分裂,诸国林立,各种正史、私史、霸史汗牛充栋,而又多半继承的是太史公的传统而非为儒家春秋,因而将之析出单分一类,而春秋则归入甲部六艺中。编者另一重大举措是将兵书、术数、方技与诸子统编为一部,不再单列。这是后世经史子集的雏形。其后李充《元帝四部书目》则对荀勗类目进行调序,丙部史记旧事类移至乙部诸子类前,自此以后,经史子集的排列次序就被固定下来,直到今日。

二十四史中第一部采用四部分类法的是《隋书·经籍志》,《隋志》明确将群书分为四部,但未列四部经史子集类名,而是总而分之55篇,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共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2]。

到《旧唐志》中,始有经史之目名,并为后代不断延续下去。在此之后,文献分经史子集四大类的形式便基本不再变化,但是下辖二级子目的分合,则仍在不断变化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样板。

备载中国古籍目录最为完善的,是《宋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以《千顷》为蓝本的《明史·艺文志》,历史上最大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提要《四库总目》以及反映有清一代学术成绩的《清史稿·艺文志》。下面我们就将以上著作经史子集分目仔细进行比对,再附之以官修《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等宋代三大私人目录及明初重要官方目录《文渊阁书目》,查其异同,知其分合,以便管中窥豹,略窥中古以来目录著作二级目录分类的变迁。

《宋志》即《宋史·艺文志》,编撰于元顺帝至正年间,共八卷四部四十四小类,其中经部十,史部十三,子部十七,集部四类。

《千顷志》,清初黄虞稷撰,凡32卷收书万八千种,分经史子集四部51小类,其中经部十二,史部十八,子部十三,集部八类。

《明志》,即《明史·艺文志》,成于乾隆四年,修撰凡历康雍乾三世,乃黄氏以其《千顷志》为蓝本,删削而先成《明史·艺文志稿》,史臣王鸿绪据此而成《明史稿·艺文志》,乾隆年间张廷玉等则依此撰成《明史·艺文志》。《志》凡四卷,35目,收书仅四千七百余种,为《千顷志》之三分之一。其中经部十类,史部十类,子类十二,集部三类。

《四库提要》为我国历史上最大类书《四库全书》的目录,约成书于乾隆五十四年后,亦即四库编成之后约九年。共200卷,著录书籍10 254种,172 860卷,其中存目6 793部,93 551卷。二级子目四十四类,其中经部十类,史部十五,子部十四,集部五类。

《清史稿·艺文志》。《清史稿》开撰于清朝既亡之初,赵尔巽等撰著,民国十七年乃成初稿。《清志》与《明志》类似,只收有清一代著述。凡依四部分四卷,小目四十五,其中经部十类,史部十六,子部十四,集部五类。

详目如下:

宋志

经部: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经解、小学

史部:正史、编年、别史、史抄、故事、职官、传记、仪注、刑法、目录、谱牒、地理、霸史

子部:儒、道(附释道)、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天文、五行、蓍龟、历算、兵书、杂艺、类事、医

集部:楚辞、别集、总集、文史

千顷志

经部:易、书、三礼、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孟子、经解、四书、小学(附算学)

史部:国史、正史、通史、编年、别史、霸史、史学、史抄、地理、职官、典故、时令、食货、仪注、政刑、传记、谱系、簿录

子部:儒、杂、农、兵、小说、天文、历数、五行、医、艺、类书、释、道

集部:别集、制诰、表奏、骚赋、总集、文史、制艺、词曲

明志

经部: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诸经、四书、小学

史部:正史(附编年)、杂史、史抄、故事、仪注、谱牒、职官、刑法、传记、地理

子部:儒、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含艺)、类书、释、道集部:别集、总集、文史

四库总目

经部: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

史部: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抄、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子部:儒、兵、法、农、医、天算、术数、艺术、谱录、杂、类书、小说、释、道

集部:楚辞、别集、总集、词曲、诗文评

清志

经部: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

史部: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抄、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金石

子部:儒、兵、法、农、医、天算、术数、艺术、谱录、杂、类书、小说、释、道

集部:楚辞、别集、总集、词曲、诗文评

《宋志》乃是中古时期现存的第一部大型目录,其所秉承为两宋几部重要目录。即《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和《崇文总目》。

《崇文总目》修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乃仿唐代《开元群书四部录》,编列书目。至庆历元年七月成书60卷,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家书目。《总目》同前《隋志》,亦是分经史子集四部45小类,收书30 669卷。《隋志》道经佛经两部并入子部,是为道书、释书两小类。集部无楚辞,凡多一文史类,以收历代诗文评论等。

《郡斋读书志》是有宋第一部私家书目。产生于南宋初,被认为受到《崇文目》的很大影响。我们也可以作一个比照,《读书志》同样是45小类,内容大体相同,唯,《崇文总目》中算术、卜筮、天文占术、历数等四小类被合并为天文、星历两类;史部增一史评,集部文史改称文说。

《直斋书录解题》则是又一部宋朝私家书录,为陈振孙撰。陈书共分四录五十三类,较前人有所变化的是将孟子析出子部儒家,升入经部,与《论语》合为语孟类。其目前解题曰:“……今国家设科取士,《语》、《孟》并列为经,而程氏诸儒训解二书常相表里,故今合为一类。”可以说孟子之升格为经,与南宋时期理学的兴盛是有着脱不开的关系的。

二、宋元以来经部目录的承继和变迁

(一)《宋志》经部分类的复古。

《宋史·艺文志》修撰于元末顺帝朝,大约为时一年。从分目上看,本志并未延续三私家目录,而是上承《隋志》及两唐志,其经部依旧剥落孟子,只有《论语》孤零一目。这体现了《宋志》编撰者学术上的保守。

元顺帝已然是大元的最后一个皇帝,宋史书成不久,他就被朱元璋的起义军推翻。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定元都,大将军收图籍致之南京,复诏求四方遗书,设秘书监丞,寻改翰林典籍以掌之。”后永乐帝即位,迁都北京,于是在永乐十九年诏将各书自南京取来,于左顺门北廊收贮,后又奉旨移贮文渊阁东阁,由馆阁重臣三杨等逐一打点清切,编置字号,写完一本,总名《文渊阁书目》。此书以《千字文》排次,自“天”字至“往”字,凡得二十号,五十橱。

《文渊阁书目》今厘定为四卷,为非四库编排法,但其各橱下分子目名称倒多与四库子类相同。共分38类,具体为:

国朝、易、诗、书、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礼书、乐书、经总、四书、性理、经济史、史附、史杂

子书、子杂、杂附

文集、诗词、类书、韵书、法帖、画谱诸谱附、政书、刑书、兵法、算法、阴阳、医书、农圃、道、佛、古今意杂志附、旧志、新志

可以看出,这个并未严格按照经史子集来区分。很多应归于子部或史部的都和集部内容混编在一起。《书目》的第一目国朝,其名自承尤袤,而尤袤国朝乃置入史类,所收本朝史事,而《文渊阁书目》则多收御制文集、诏诰等。难说属于经史子集哪类。三礼被细析为周礼、仪礼、礼记、礼书四类,多了性理一门,专收宋元著名理学家周程朱张诸人理学著作,如《性理大全》、《理学正宗》、《近思录》、《皇极经世》等,以及这些人的语录如《晦庵语录》《二程语录》《张子语录》等。此一类在历代官修书目中可谓独创,而后也再没有继者。

(二)《文渊阁书目》中《四书》一类的正式确立。

下面重点来谈《四书》一目的正式确立。我们知道,南宋时大儒朱熹将《礼记》中《中庸》《大学》抽出和《语》《孟》合并做集解,是谓《四书集注》。四书因而得名。科举用朱注作为考试内容始于元仁宗重开科举之时(其编为《四书》,自宋淳熙始。其悬为令甲,则自元延祐复科举始。古来无是名也。元邱葵《周礼补亡序》称圣朝以“六经”取士,则当时固以《四书》为一经),而朱注真正被高度重视而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指定教材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而继任的成祖皇帝又在永乐十二年诏内阁杨荣等奉旨纂集《四书大全》三十六卷,自此四书学始而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脉络,从明到清源源不绝。《文渊阁书目》与《大全》编于同时期,因而这一小目的确立是很具有时效性的。目下所收诸书以《四书集注》为首,既网罗了朱熹以来诸人对四书的不同集释,又将之前历朝关于语孟的注疏等列之于下,如所收唐人《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孟子要义》《论语音义》等。

(三)《千顷堂书目》的经部分类法。

清初有影响力的文人多是前明旧民,他们有的耻食周粟,隐居深山,有的走上前台与当局合作。这是一个各种目录层出不迭的时代。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千顷堂书目》。

《千顷堂书目》堪称是明末清初第一大目录著作,作者利用官私藏书,编成此目,计收有明一代各类著述一万两千种,宋元旧著4 000余种。为《明史·艺文志》的蓝本。《千顷志》依四库分类,综上列出,共有51小类,其中经部十二类。其分类法大抵同于宋明旧目,当然也有少数相异处。

在《千顷志》中,延续《文渊阁目》,仍以“四书”为一类,而却又以《论语》、《孟子》各为一类;又将解说《大学》、《中庸》者并入《三礼类》中。对此,为《千顷志》撰提要的某学者评道:“经部分十一门,既以‘四书’为一类,又以《论语》、《孟子》各为一类;又以说《大学》、《中庸》者入于《三礼类》中,盖欲略存古例,用意颇深。然明人所说《大学》、《中庸》皆为‘四书’而解,非为《礼记》而解。即《论语》、《孟子》亦因‘四书’而说,非若古人之别为一经,专门授受。其分合殊为不当。”[3]798从所收具体书名来看,前者有些道理,《志》所收解说《学》《庸》之作大多为依程朱的做的章句,但后者说解孔孟之作则必因四书而说则未必然。如孟子类所收《孟子节文》独针对孟氏,而与其他三书未必相干,论语类收孔子世家考订、孔庙礼乐考订、孔子阙里考证等书,也与四书无涉。然这个分法也说明了至少在清初,作为一个集合的“四书”,其绝对独立地位并未完全确立。

后人为《千顷志》撰写提要时称“《乐经》虽亡,而不置此门,则律吕诸书无所附,其删除亦未允也”。此说法有误。事实上乐类并未删除,而是被合于礼乐一目中。一些解说丧葬、郊祀方法之实用礼书和有关于声乐的著述大多网罗在此。

《千顷志》比之《宋志》《文渊阁书目》等书,在经部的另一个拓展就是于小学类下设立了一个算学分部。我们知道,晚明是一个很开放的社会,大批天主教士来华,为中国带来了许多西方最先进的科学成果。这在《千顷志》里也有反映,本类中已列出李之藻同文算指通编八卷,又前编二卷、利玛窦几何原本六卷、郑世子载堉嘉量算经三卷、艾儒略几何要法四卷等几种西方算学书。但算学与小学应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虽然两者都属推理之学。今合为一类并列入经部实在有些不妥,按照旧例算作子部术数才是比较合适的。

(四)《明志》对《千顷志》的删减与《四库》的因袭。

《明志》即《明史·艺文志》,修成于乾隆四年,是在黄氏以《千顷志》为蓝本所修《明史·艺文志稿》的基础上大幅度删削而成的,《千顷志》中所收多达一万二千种明人著述被删为4 000多种,即三分之一,合并为经史子集四卷,同时对四部下子目亦有大的合并归类。

我们看到《千顷志》的51个小目被合并为35目,少去三分之一多,具体来看,经部十二类变成十类,表现为语孟两类因与《四书》类外延多有重叠而被《明史》史臣取缔,经解类换名称诸经,三礼还简约称礼,礼乐还复称乐,然其内涵外延、所收书籍类型并未有太大变化。

《四库全书》与《明志》同为乾隆年间撰成,然而《四库总目》成于五十四年,距《明史》尘埃落定,已有足足50年。整个乾隆一朝,是经子学术极盛的时期,历史上有名的乾嘉学派在此时代达到巅峰。各种小学、经学、史学著作汗牛充栋。因而,《四库全书》这样一部具有总结意义的大型类书可说是呼之欲出。《四库》凡收书3 000余种,包括存目则有9 000多种,三万六千册,字数可以亿来计。《四库总目提要》为四库总纂官纪昀编成,共200卷,分目情况以上已述。经部一类仍分十部,子目名称亦无改变,只是诸经类被更名为五经总义,这个概类名称更详明,因众所周知历人治经,名曰十三,实详治者,有五而已。

《四库总目》堪称历代目录著作的范本暨集大成之作,成于民国初的《清史稿·艺文志》,其类目划分亦基本全盘继承了《四库》的体系,没有明显变动,具体在经部上,还是只分十类,其具体名称也未有一字改变。

三、宋元以来史部目录的继承和变迁

(一)《千顷堂书目》史部的子目的增添。

相较过去目录而言,《千顷志》的史部变动较大,比之《宋志》凡多开辟了国史、通史、时令、史学、食货五目。

国史类,乃沿袭《文渊阁书目》,将明史相关的书目单辟一类,以备本朝修史之用。这一目中所收书不多,以明朝诸帝实录为主。内容大体同于前《读书志》《解题》《总目》中的实录,起居注一类,只是将之前移为史部第一类再另增帝王圣训等书而已。

通史类,顾名思义,是时间上跨越数个朝代的史书,如《史记》,乃与断代史相对。自《汉书》开辟了断代史的传统后,历朝历代官私史书皆以纪一朝一代为己任,如《资治通鉴》等通史则可知寥寥。《千顷志》里通史一目也只收录了有明一代十二部书,且未收宋元旧史。所收有唐顺之《史纂左编》、邵经邦《宏简录》及《学史会同》,郑郊《史统》、杨寅冬《历代史汇》等书。其中邵氏《简录》乃继郑樵《通志》之后,起唐五代迄宋辽金合五史为一,正前史之踳驳,删其繁芜而作,这些书大多成就平庸,很多在作者那个时代就有了残缺,今日更大多已不得见。

史学类,列明及宋元对《通鉴纲目》等史著的阐释发微及一些史考史解等。同于前《郡斋》等之史评类。

时令类,乃多因《礼记·月令》而作阐释,例月令通纂、月令通考等。

食货类,与历史食货志含义范畴大同小异,食者,百姓之所食,货者,宝物,器用。因有明一代盐业盛极一时,在这个皇朝的经济与文化上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因而本类详列各时盐政通例、办法及盐运通志等。器物类则列花谱石谱砚谱印章剑器等。

(三)《明志》对《千顷目》史部子目的大幅度删削。

前面已述,《明志》大量删削了《千顷志》的二级子目,其中尤以史家类为最,由18个门类只剩下10个,少了将近一半:国史(实录)、编年、通史统归于正史;别史、霸史并入杂史;史学并入史抄;时令食货取消,典故恢复为故事,谱系、簿录并为谱牒。

篇幅所限,很多收书很少的子目确应删除,有些相互之间多有包含的小目也是应归并一类。比如将国史、编年、通史合并入正史,既然早已改朝换代,又已修完前朝史,那么国史这一目也就没有了保留的意义,编年等很多也是官史,故也应列入正史。别史霸史都是野史,归并一类理所当然,史学史抄内涵互相包含,故合之一类,时令食货收书寥寥,且不重要,故也可以删去。

(四)《四库总目》的史部分类。

史部则有十五目,比《明志》多出5目,比《千顷志》则少了3目。编年析出正史,又多了纪事本末一目,诏令奏议合为一目,自集部移入本部,别史、时令恢复,簿录更名目录,史学改称史评,霸史改称载记。

其所增所改诸目,其中纪事本末一类,四库提要如此叙其名称来由:

古之史策,编年而已,周以前无异轨也。司马迁作《史记》,遂有纪传一体,唐以前亦无异轨也。至宋袁枢,以《通鉴》旧文,每事为篇,各排比其次第,而详叙其始终,命曰《纪事本末》,史遂又有此一体……遂于二体之外,别立一家。今亦以类区分,使自为门目。凡一书备诸事之本末,与一书具一事之本末者,总汇于此。

纪事本末是结合了纪传体和编年体的优点而避开了它们的缺点,顾名思义,纪事,即是以历史大事为经纬,原其本,叙其终。①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十九,史部五。

宋代凡收《通鉴纪事本末》等四部,余皆为明清两代人所为。代表为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多述临近朝代,亦有述上古如《左传纪事本末》等。

载记,此名源于《晋书》,记录五胡十六国各国一代史事,与《国语》类,以往目录多称之曰霸史,霸者,一方之霸主也。提要中详尽解释了命名缘由:

五马南浮,中原纷扰。偏方割据,各设史官。其事迹亦不容泯灭,故阮孝绪作《七录》,“伪史”立焉。《隋志》改称“霸史”,《文献通考》则兼用二名。然年祀绵邈,文籍散佚,当时僭撰,久已无存。存于今者,大抵后人追记而已。曰“霸”曰“伪”,皆非其实也。案《后汉书·班固传》,称撰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为《载记》。《史通》亦称平林、下江诸人,《东观》列为《载记》。又《晋书》附叙十六国,亦云《载记》。是实立乎中朝,以叙述列国之名。今采录《吴越春秋》以下,述偏方僭乱遗迹者,准《东观汉记》、《晋书》之例,总题曰《载记》,于义为允。②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六,史部第二十二。

史评,即史传点评、考辩、注疏等。提要云:

《春秋》笔削,议而不辨。其后三传异词。《史记》自为序赞,以著本旨。而先黄老,后六经,退处士,进奸雄,班固复异议焉。此史论所以繁也。其中考辨史体,如刘知几、倪思诸书,非博览精思,不能成帙,故作者差稀。至于品骘旧闻,抨弹往迹,则才番史略,即可成文。此是彼非,互滋簧鼓,故其书动至汗牛……故瑕类丛生,亦惟此一类为甚……以古来著录,旧有此门,择其笃实近理者,酌录数家,用备体裁云尔。③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八十八,史部第四十四。

此前已有述。其后《清志》沿袭本书十五类分法,无变更。

四、宋元以来子部目录的继承和变迁

(一)《宋志》、《千顷堂书目》与《明志》中诸子百家的归并。

在《宋史·艺文志》中,整理者将佛经与道藏悉数归于子部道家类。这是个极其荒谬的举措。首先先秦道家和东汉始开创的道教并不是一码事,道教实际上只是借用了几部道家的经典,其实整个思想体系是完全不同于先秦的。比如说先秦道家主张消极遁世,清静无为,无欲无求。而道教则提出肉身成仙,认为教徒可以享受人间富贵,只要一心向道。因而断不应将两者混为一谈。至于佛家,与道家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安能合为一类?

而《千顷堂书目》在子部分类上,也有大的举措:其中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在于诸子中名家墨家法家纵横家悉数被归入杂家类,盖因其传述者稀,遗编无几,故作者以为并之可也。这样分类自是精简,但是却模糊了诸子百家的脉络源头,历观诸藏书志,即使单类所收著述再少,也要各分一类,不做合并。这无疑比《千顷志》要科学。《宋志》的蓍龟类在这里亦被取消,蓍龟,即卜筮,乃迷信之流,历代书志皆有此目,《百川书志》甚至要称之为卜筮家。佛道本是水火不容的,《宋志》分为一类,并附先秦道家之下实不科学,因而备受争议。前面我已述之甚备故此不需多赘。佛道在本志中被重新析成两门,此分法为后代所延续。

在《明志》中,子部分类仍沿《千顷志》体系,有所不同的是医书与艺术合二为一。这真是继《宋志》合并佛道之后又一个十足愚蠢的分类举措。这两者并无一点同类项可合并,不知史臣何以强行归并?

(二)《四库总目》对前人分类方法的纠偏。

《总目》中子部移《千顷》史部谱系为谱录,艺术、法家分别从医书、杂家类中分出,并去除了五行类——这是继《千顷志》删除蓍龟类后又一个科学举措。详细道之,子部中诸子家学说,名家无人问津,墨家间有《间诂》之作,已绝难独撑一目,故而沿袭旧法,并入杂家,而法家尚有少数读解《商》《管》《韩子》之作,为作注疏等解,因而独列一类,不与其他混一。法家类包括存目收书共27种,除了读解以上经典之外,宋人宋慈的《洗冤集录》等断狱刑法之书亦附焉。

医家附于艺术类本就不成体统,正当析出,五行之说本尽荒诞,又有伪书混杂,虽然是自汉以来就为人偏重,集集皆有此目,但随时代发展,也渐渐趋于消无。因而删去此目,是也。

(三)《清史·艺文志》的增目。

《清志》全沿《四库》法,唯子部凡多金石一目耳。清朝乾嘉间,诸学派复兴,金石学乃其中一门重要学问,上承宋人赵明诚《金石录》而又多有建树。所考主要为历朝碑帖、钟鼎、器物、石刻等,晚期又兼及甲骨。是乃学者踏遍四方甚至远之域外寻到,萃编成目录以志。较有代表性的,金石总类,有毕沅的《关中金石记》八卷、《中州金石志》五卷、洪亮吉《登封金石志》、陆心源《吴兴金石志》、翁方纲《两汉金石志》;碑帖类,有钱大昕编《天一阁碑目》十卷、孙星衍《寰宇访碑录》等。

五、宋元以来集部目录的继承和变迁

(一)《千顷堂书目》在集部上的创新。

《千顷目》中集部凡增制诰、表奏、制艺、词曲四类。制诰即《直斋书录解题》史部诏令一类,为皇帝的诏书等,表奏为大臣的奏稿,此前书目大多未收此类。这里增制诰和表奏,和史部增国史一目其目的类似,是为了编修史书的方便,当然,也是因为有明一代制诰和奏章中也确实有些较有特色、出类拔萃的文章,制诰类有名的比如朱元璋之大诰,比如夏言高拱申时行诸位首辅的代圣诰文,表奏类比如明朝名臣于谦、杨一清、沈一贯、李三才、王锡爵等人的尺牍、奏疏等,或文采飞扬,或言辞恳切,各具一格,因而悉数网罗入内。

制艺类。制艺是明朝独创的一种文体,所谓八比之文,亦称时文,就是通俗所称的八股文。八股文规定于洪武初,成化年间正式定型,作为科举考试的必测文体延续了近500年,直到清末方才废除。清初八比之文盛极一时,因而作者将制艺第一次作为一个新的门类,纳入了《千顷志》中。这也是整个目录史上的独一份——至少是四部分类目录史上。此后可见的任何官私书目中,都再不见有录。后人对黄氏此举也颇有批评,比如为本志作序的清儒杭世骏就认为:

《制举》一门可以不立。明以八比取士,工是技者隶首不能穷其数。即一日之中,伸纸搦管而作者,不知其几亿万篇。其不久而化为故纸败烬者,又不知其几亿万篇。其生其灭,如烟云之变现、泡沫之聚散。虞稷乃徒据所见而列之,不亦傎耶?[3]797

应该说,这种批评是很中肯,很一针见血的。八股不过是试举的一块敲门砖,就是在它风靡一朝的时候,也是不该登上大雅之堂,与名贤诗文并列的。很多著名时文家在此上也颇有自知之明,如清人方苞。

八股文对于明清二朝的危害想必大家都是知悉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概抹杀它的价值。实际上八股文不只是些僵硬死板的东西,其中也有少数优秀之作,比如选入本集的明大学士于谦、高拱、张居正等的时文,如唐宋派代表人物茅坤、归有光等人的作品就堪称上乘之作,其出言鞭辟入里,与他们文集中的正经文章相比也并不逊色。而且,作为特定时代的可参史料,这一门类还是颇有存在的价值的。

词曲类所收为宋元明词集和小令集,亦有九宫曲谱等。前者代表如宋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姜夔等人词集乐府集,明朝杨基、高启、李开先、杨慎等人词集,三朝一些有名的词选如周密《绝妙好词》、毛晋《六十家词》、顾从敬《草堂诗余》等,曲类所收相对较少,有词曲合集《阳春白雪集》,元代散曲家仅有乔吉、张可久两人入选,他如关马郑白皆无集录;明人散曲入选较多,如王九思、康海、李开先、梁辰鱼等家。声谱类则有《南吕九宫谱》《太和正音谱》等。历代文人都以为词曲乃小道,不登大雅,曲类尤其等而下之,为下里巴人之作耳。作者能够对此足够重视以至编入书目,确是难能可贵的。

(三)《明志》对集部的大删减。

在《明志》四部中,集部被删得最多,八目被删了五目。楚骚乃文体名词,依理当附总集别集之下,然而自《隋书·经籍志》以来,历代皆即将之别分一目,后之《四库》也是如此,明史将其分类取消明显是欠缺对于学术脉络延续的考虑。制艺、表奏、制诰属新分类,将其列名颇有争议,存目且不多,删之也可也,唯词曲一门历来目为小道,黄氏慧眼存之于集部,堪称学术一巨大进步,而《明志》删却之,则又回归《宋志》旧路了,此是其保守之处。

(四)《四库总目》的复旧。

在《四库总目》中集部共分五目,其变文史名为诗文评、楚辞,词曲两目还复《千顷》之旧类。

诗文评,即《崇文总目》文史类,《读书志》文说类,其意概皆不甚明,今改称诗文评,正能囊括目录下之书也。

其后《清志》分目亦全盘沿用四库,可见其分类方法对后世学人的重大影响。

总体来看,中国的图书典籍分类自秦汉至今,走过了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六朝隋唐之际四分法兴起则是最重要的一次大变革。在此之后从宋元到明清,大类不稍变,唯有二类细目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较大。这体现在一些类目的合并,比如《千顷志》《明志》中名墨法诸子合为杂家;还体现在一些类目的新增,如创始于宋朝的纪事本末;创始在宋朝,大成于明朝的四书研究;直到明朝才引起重视的词曲;有明一代独创的文体八股时文,甚至直到近代才引起文人真正注意的戏曲、小说等。在这里我们已经都进行了深入透辟的分析。

[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M].济南:齐鲁书社,1988.

[2] 隋书卷三十一:志第二十七:隋书经籍志[M]//简体字本二十六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3] [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刘海宁

猜你喜欢

子部集部四库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天文演算法、術數類提要獻疑
《隋书·经籍志》与《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比较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从《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到《隋书·经籍志》“集部”看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
整理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儒家类标点志误
《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渊源与归类调整
四库学研究专辑
從《四庫全書》對《青溪寇軌》和《泊宅編》的分類看四庫館臣分類的智慧
《郡斋读书志》子部与集部类目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