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治疗直肠脱垂50例
2012-04-13董立军牟洪超
董立军,牟洪超
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垂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2008~2009年笔者所在科采用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5~70岁;病程3个月至10年。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全国统一的直肠脱垂诊断标准,Ⅱ度直肠脱垂35例,Ⅲ度脱垂15例。本组均有不同程度肛门括约肌松驰。手术方法:骶尾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左侧卧位,1%利多卡因10 ml+01375%布比卡因10 ml做肛周浸润麻醉 (少年儿童按千克体重计算麻醉剂量给药),充分扩肛。直肠还纳状态下,用鼠齿钳向肛门外牵拉直肠黏膜,用2-0可吸收肠线,从齿状线上约0.5~1.0 cm起做柱状间断8字横向结扎缝合,缝合宽度约2 cm,针距2 cm,进针深度达黏膜下层,缝合高度约为7~10 cm,一般于3、7、11点缝合3个黏膜柱。术后禁食1 d,半流质2 d,抗生素治疗3~5 d,每日清创换药,3 d后借助药物排便。本组50例全部治愈,疗程7~14 d,随访半年无复发,无一例发生后遗症及并发症。
直肠脱垂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有1912年Moschwitz提出的滑动性疝学说及1968年瑞典Broden肠套叠学说。直肠脱垂是一个慢性发展的病理过程,多因小儿时期盆腔支持组织发育不完善或久病体弱支持直肠组织软弱;妇女多次分娩导致盆底肌或直肠支持组织松弛,不能支持直肠于正常位置引起直肠脱垂;或重度痔核、息肉、肛乳头瘤反复脱出肛外,将直肠黏膜向下向外牵拉引起黏膜脱垂,直肠黏膜向下脱垂又牵拉直肠致使直肠周围上提肌松弛无力,引起直肠脱垂。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国外以开腹悬吊固定、直肠骶骨组合固定等术式为主。由于手术复杂,广泛剥离,组织损伤较重,所以并发症较多。
笔者多年来运用对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具有手术视野清晰,直视下直肠黏膜结扎充分,不会导致肠腔狭窄的优点。而且其治疗重点:连续的柱状结扎缝合,缩小和固定直肠上端入口径,缩窄已膨大的直肠壶腹,支持固定盆腔底部滑脱的直肠壁;直肠远端黏膜固定于肠壁,缩小已松弛的肛门口径,防止其向肛门外滑动脱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