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配合管石解脱法治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012-03-31崔雅斌赵德喜
崔雅斌,赵德喜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脑病科,吉林 长春 13002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耳石解脱法是其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但在实施耳石解脱法操作时患者常常不能耐受体位变化带来的剧烈眩晕而无法正常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对此类患者具有很强的优势。现将中医辨证配合管石解脱法治疗的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1 病案举例
高某,男,39岁,因发作性眩晕10 h,于2010年3月26日收入院。该患于当日早6点起床时突然出现剧烈头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不能进食,焦虑,口苦,纳呆。入院时查体:强迫左侧卧位,双眼向右侧水平眼震,Dix-Hallpike试验(+),余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头部MRI检查无异常。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眩晕,证属痰热上扰;西医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因患者头部处于强烈自我保护状态,不能进行管石解脱法治疗,先以中药辨证治疗以减轻症状。以清热化痰开窍为法,予温胆汤和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姜半夏10 g,柴胡10 g,牛膝15 g,茯苓20 g,枳实10 g,木通10 g,黄芩10 g,栀子10 g,石菖蒲20 g,代赭石20 g,鸡血藤10 g,炙甘草5 g。水煎服,每日1剂。
4月2日患者症状略缓解,焦虑、口苦均减轻,饮食改善,可以勉强坐直,但向右转头时仍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患者因恐惧眩晕而拒绝改变体位,前方去枳实继服。
4月4日患者眩晕症状减轻,能够短时间保持坐位,因此,尝试管石解脱法治疗,但由于体位变换时患者出现剧烈恶心、呕吐而被迫中止,前方继服。
4月6日早晨,患者自觉眩晕感进一步减轻,嘱其早、午禁食,下午进行手法治疗。采用Semont管石解脱法:1)先令患者端坐于病床上,从背后扶住患者头部,帮助患者迅速卧向右侧,头转向左侧45 °,肩平床沿,头垂于床沿外,并与床面呈45 °。此时患者再次出现剧烈恶心,未吐出,伴随眼震,观察约5 min,眼震消失。2)保持头与躯干角度,帮助患者迅速坐直并转向左侧卧位,仍使头部垂于床沿外,此时再次出现眼震,观察至眼震消失,扶患者坐直,此时患者立即表示:“不晕了。”令患者仰卧,缓慢向右侧翻身,能诱发恶心,但程度明显减轻。重复上述步骤1次,症状大部分消失,中药仍用前方继服。4月9日查房,患者向右转头时有轻度眩晕、恶心,向右水平眼震。为巩固疗效,再行管石解脱法操作1次,症状全部消失,于当日下午出院,随访至2011年9月尚未复发。
2 讨论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周围性眩晕,是由一定的头位诱发的、持续时间短于30 s的剧烈眩晕,多伴有眼球震颤,但无耳聋、耳鸣和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每年发病率64/10万[1]。本例患者头部向右转时即引起剧烈恶心、呕吐,入院时呈强迫左侧卧位,不能起床,诊断为BPPV。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Schuknecht和Hall分别提出了壶腹嵴顶耳石症学说和管石症学说。
本例患者发病时辨证为痰热上扰,经中药治疗后眩晕、恶心、呕吐等核心症状减轻,可以保持坐位,舌苔黄腻、脉弦滑是痰热上扰的重要辨证要素,经治疗都有改善,说明中药治疗取得了疗效。在眩晕严重,无法进行管石解脱治疗的阶段,中药辨证治疗显示了极大的优势,减轻了患者的眩晕程度,为实施管石解脱法提供了可能性,中医辨证治疗和管耳解脱法的良好衔接与配合,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笔者体会,1)由于在应用Semont管石解脱法过程中可诱发眩晕、恶心和呕吐,需在操作前将可能出现的情况告知患者和家属,以期取得合作。2)早期应用中药辨证施治,减轻患者眩晕症状,缓解紧张焦躁情绪,可以为手法复位提供保障。3)要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适时进行复位,切不可强行操作,以免造成误吸等不良事件。4)在每个步骤操作完成后,一般应维持至眼震消失或旋转感消失后再保持1 min。5)管石解脱手法治疗后嘱患者在3 d内尽量保持直立头位,避免抬头、低头和弯腰等动作。6)睡眠时采取半卧仰卧位(30~45 °),连续2~3 d;对仍有眩晕发作的患者可再次行手法复位治疗。
[1]张素珍.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