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突破方法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1教材为例

2012-03-22江苏省苏州市昆山陆家高级中学215331张金城

地理教学 2012年18期
关键词:交角洋流人教版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陆家高级中学(215331) 张金城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突破方法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1教材为例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陆家高级中学(215331) 张金城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谈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有效突破的方法。

一、疏通思路

教学时像庖丁解牛一样,层层剥皮,步步深入,依照逻辑顺序,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思路清,学起来就轻松,可化难为易;思路乱,理解就困难,知识就混为一团,进而影响以后的进一步学习。

案例1: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难点之一是气候类型的确定。在地理教学中,气候类型的确定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在各种考查气候类型判断的习题和检测试题中,关于全球气候类型的较多,对学生而言,往往是无从下手,更说不上准确判断。其中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依据气温、年降水量等数值指标逐步判断气候类型。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降水柱状图与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根据气温的最热月和最冷月判断南北半球,以给出的气温资料确定其热量带,以提供的降水资料确定其具体的气候类型。即:以月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这样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化难为易,并以典型例题进行及时训练。

二、化整为零

把一个比较难懂难解的问题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先指导学生弄懂小问题。小问题弄懂以后,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在地理教学中,小到地理概念的理解、地图的阅读,大到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解读都可以用“化整为零”的方法。

案例2: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难点之一是风的形成原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可以设计三个小问题,引导学生逐层分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它们依次为: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气压梯度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有何区别?

2.逐层引导学生分析:一力、二力、三力作用下风向、风速的变化及判定(结合板图以及物理知识)。

3.讨论: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共有三种作用力,是否所有位置的风都受到这三种力的影响呢?

随着上述三个问题的逐一解决,学生便由浅入深地理解风的形成原理以及不同位置风向有所不同。然后再用以下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风的形成原理。

三、搭桥铺路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较难或者存在知识断层,可设计一些铺垫,降低“坡度”,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难点。

案例3: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难点是 “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的探究活动,适当降低“坡度”,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认知层次,有效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探究一:让学生观察自己所画的“洋流分布模式图”,用两个阿拉伯数字分别表示南、北半球的洋流分布状况(0和8),以深化学生对洋流总体分布情况的直观印象。

探究二:让学生将“8”分别代入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观察洋流的实际分布状况,找出与其不符的海区(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北印度洋),并启发学生将表示南半球洋流分布状况的数字改为“0”。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发现不同海区洋流分布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探究三:启发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北印度洋海域和南极周围洋流的分布规律,让学生自主对新学内容做出正确的概括和归纳。

探究四:让学生在洋流模式图上标明寒流和暖流,既验证和强化已学的寒、暖流概念,又使洋流模式图得以彻底完成。

这些学生亲身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既有直观的认识,又有理性的归纳,能引导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洋流模式图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当堂决定运用上述活动的全部还是部分,以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完成难点知识的学习。

四、直观教学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的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有关的感性认识,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有目的地运用板书、板画、挂图、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为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创造条件或组织学生参观或现场教学,在实际体验的基础上讲清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就能有效地突破难点。

案例4: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其中难点之一是“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概念以及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可通过直观图的设计步步推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最后的结论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动手而得出。这样既化解了难点,又强化了重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图1

1.“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概念”教学

由于“黄赤交角”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又涉及到学生到高二才学的二面角,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学导入后第一步先让学生观看“太阳直射点、黄赤交角三维视频”, 使学生获得感性直观的体验,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第二,看课本中的黄赤交角立体示意图,充分读图理解。然后师生一起画出黄赤交角的平面示意图(图1),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关系、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地轴与黄道面的关系(可由图上看出黄赤交角与地轴轨道倾角之间互余的关系,并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其交角为66°34′)等诸多关系的认识。

第三,作图2,解释太阳直射点。启发学生看图分析,让学生明确太阳直射点相当于经过地球球心的光线与球面的交点。它位于昼半球球面的中心,如图2中的P点。太阳光与P点球面垂直。太阳直射点在球面上是唯一的。通过这个直观图的分析,要求学生达到目的:只要给出一个球体,给出一条或一组太阳光线,同学们就应该会作太阳直射点。

图2

2.“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教学

(1)教师在黑板上作图3:四个地球球体位置互相垂直,中心作太阳,并画出公转方向。根据图2把四个球体的太阳直射点点出来。观察分析:直射点ABCD都在正对太阳面且位于图中虚线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虚线代表什么呢?——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

图3

(2)如果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则太阳直射点ABCD永远落在赤道上。作图4,启发思考:地轴是垂直于公转轨道面的吗?联系图1说明真实的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倾角为66°34′,且地轴北极指向北极星不变。

图4

图5

图6

(3)把图4地轴改为倾斜,如图5。

(4)在图4公转轨道面画上黄色,如图6。

(5)在图6上画出赤道,如图7。观察太阳直射点ABCD的纬度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图7,总结得出结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有时在赤道上B点和D点、有时在北半球A点、有时在南半球C点。

图7

(6)根据图7把四个图合到一个图上,如图8概括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图8

(7)观看地球公转三维视频(立体),巩固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应当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认知能力、学校所在环境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等而各有选择。选择难点教学方法总的原则是直观、形象、灵活和富有启发意义。要做到引而不牵,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自主地跨越教学难点这一学习上的障碍。

猜你喜欢

交角洋流人教版
跨断层埋地连续管道最佳管线-断层交角研究
“生生不息”的海洋循环运动——洋流
轴交角误差对内齿轮刮齿加工精度的影响分析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一类洋流运动方程的显示行波解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曲面上的一般变换与交角*
三维斜交角联锁织物结构的快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