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图”(人教版)教学解读

2012-03-22山东省沂南县湖头中学276302郭全其

地理教学 2012年18期
关键词:等高线正文课程标准

山东省沂南县湖头中学(276302) 郭全其

山东省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276000) 卞学昌

“地图”(人教版)教学解读

山东省沂南县湖头中学(276302) 郭全其

山东省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276000) 卞学昌

一、课程标准要求解读

1.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断经纬度、量算距离是地图学习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辨别方向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能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包括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和无特殊方向标志的地图;二是能在地图上辨别两点之间的相对方位。这里要求学生能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日常需要,在此最好不要让学生在极地投影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纬度”是“在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这一条课程标准要求的拓展和深化,是对学生在掌握经纬度分布规律基础上的具体应用,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在此最好也不要涉及极地投影图上的经纬度判读。

对于量算距离,考虑到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需要去量算距离的地图,多数是大比例尺地图或平面图,况且,小比例尺的地图多数存在变形。所以,一开始最好让学生在平面图上量算距离,这样因比较接近实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条“标准”要求掌握的这些基本方法,需要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实际和实践活动中逐渐训练,才能熟练掌握这些技能。同时,在上述三项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学生会理解图例和注记的重要性。

2.课程标准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本条“标准”第一个要求是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虽然“标准” 中只列出了三个地形部位,但其它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否则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难一些。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与山谷部位、陡坡与缓坡的等高线特点。

本条“标准”第二个要求是在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关键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则要看明白高度表。

3.课程标准要求:“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对于这五种地形,学生已或多或少有些认识,并且作为常识,没有必要介绍它们的概念,而它们的特点、分布等内容更无必要去讲述,只要学生通过读图找出五种地形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地形图上的表现就可以了。一般而言,可以让学生在地形图上分别比较山地与盆地、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4.课程标准要求:“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本条“标准”包含的信息比较多,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第一,了解不同比例尺地图所承载信息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根据所要查找的地理信息的性质,选取适当比例尺的地图,并学会在图上查找地理信息。第二,需要学生熟悉常用的导游图、交通线路图等地图的内容特点和阅读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以便于顺利地从这些图上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第三,强化学生的用图意识,使他们在遇到有关的地理问题时,会主动地到地图上查找,并逐渐养成用图的习惯。

要达到上述要求,需要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常做的用图、读图训练。例如,去公园游玩,怎样根据导游图寻找景点;到外地出差,怎样根据交通线路图设计最佳出行线路等。

5.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本条“标准”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知道列举电子地图光盘或互联网的电子地图系统、公共场所所设置的电子查询系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卫星云图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对于本条“标准”,把握的要点也就是“列举”实例。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它是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是学生终身能够用到的一项生活和生存技能。因此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地图,是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地理素质,也为将来更好地学习地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由“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三目内容组成,三部分内容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如下图)。

第一目“地图的基本要素”介绍了构成地图的三大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主要落实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这一条课程标准要求。

本目教材包括四段正文、三幅图、三个“活动”。第一段正文介绍地图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简述了地图的绘制及地图的基本要素;第二至第四段正文分别具体讲述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图1.22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地图基本要素的含义,图1.23帮助认识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图1.24则展示一些常用的基本图例符号。“活动1”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识别方向的方法。“活动2”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如何在地图上识别方向、量算距离。“活动3”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航片。

第二目“地形图的判读”是在学习地图三要素的基础上,在地图上辨识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为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以后学习世界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其它等值线(如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学习打下基础。本目内容主要包括高度表示方法、等高线及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图的判读(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及五种基本地形区)、地形剖面图等四个部分,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内容由浅渐深,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模块,主要落实“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和“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这两条课程标准要求。

本目教材包括五段正文、四幅图、三个“活动”。第一段正文简要说明地图上常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第二段正文简要说明海拔高度和等高线。第三段正文简介等深线。第四段正文简要说明等高线的疏密与地形坡度的关系。第五段正文简介分层设色地形图。图1.27以图释文说明海拔和相对高度及计算方法。图1.28帮助认识等高线的概念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图1.29介绍等高线所表示的不同地形类型。图1.30介绍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表示地形的。“活动1”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五种基本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形态特点。“活动2”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制等高线地形模型,加深对等高线的认识。“活动3”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并认识等高线的疏密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第三目“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主要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地图的分类及其选取与使用。这一部分主要落实“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和“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这两条课程标准要求。

本目教材包括三段正文、两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三个“活动”。第一、二两段正文,简要说明地图的种类很多,同一类地图因比例尺的不同,表示内容的详略也不一样,应根据不同的需要,选用不同的地图,以获取准确的信息。第三段正文简介现代技术的应用与新型地图。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简介了地图的发展及种类,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图1.33 通过对比的方式说明地图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内容详略的关系。图1.34介绍现代高科技地图的应用。“活动1”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根据不同需要如何选用不同的地图。“活动2”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如何运用地图选择出行交通线路。“活动3”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在地图上量算距离及不同比例尺与表示范围的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三、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利用比例尺根据地图上距离计算出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举例说出比例尺三种表示方法,并能比较其大小;明确地图上辨别方向的三种方法,在地图上利用经纬网或指向标等判断两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会利用有经纬网的地图判断经纬度;会阅读地图上的图例,根据需要设计图例。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和不同内容类型的地图。

2.过程与方法

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地图资料,思考、探究、合作学习,能够从相关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纳、条理化;在小组讨论交流中,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并能够学会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评估和借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绘制简单平面图及各种地图实用案例分析,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使用地图技能是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与技能,从而对地图产生亲切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主动使用地图。

四、教学建议

地图本身就是一种工具,既然是工具,就应该让学生去学会如何使用它。因此,要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把真实的地图摆在学生面前,联系学生的生活,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辨方向、算距离”,直接体现学习地图的实用价值,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据本节内容的实际,建议安排3课时。

1.新课引入

新课引入的方式多样,可根据情况灵活选用或设计:

(1)迷语导入:“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或“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分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迷底:地图)

(2)探究导入:请同学们观察我们的校园,尝试画一幅校园平面图。(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增强动手能力,为学习地图的三要素做铺垫。)

2.地图的基本要素

对于本目内容的教学,应采取“问题→活动”式教学——带着问题,通过尝试(地理实践),自主学习。首先通过图1.22中台湾岛的卫星影像图和台湾岛地图作对比,结合P15“活动3”,形象直观地说明照片与地图的差异。然后通过“绘制学校平面图”活动的展开对地图三要素的学习。第一步,让学生动手画学校平面图。第二步,学生讨论、汇集在画平面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出现的问题讨论学习地图要素:告知学生校园大致的大小(长、宽距离),讨论怎样把校园平面图绘制在一张16开大小的纸上——引出比例尺的概念。结合图1.22中比例尺的介绍及P14第一自然段正文,指导学生认识比例尺的含义、常用的表示方式;告知学生校园中有各种地形物如教室、操场、道路……等等。讨论这些地物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引出图例的概念。利用图1.22中图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图例的含义。利用图1.24知道一些常用的图例。通过提问“如何正确表示校园内各种地形物的方向,各种地形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出方向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利用第二自然段正文,结合图1.22和图1.23介绍在不同类型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第四步,让学生重复第一步,同时利用“活动2、3”的训练例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在地图上判别方向及使用比例尺量算距离的基本技能。最后,让学生交流感受和经验。

3.地形图的判读

对于本目内容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地图及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特点,形成初步的判读技能。

教学时,首先利用图1.27,结合相应的正文,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第二,在此基础上,利用图1.28及相应的正文,理解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通过P17“活动2”进行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活动,进一步加深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地形关系的认识。第三,利用图1.29及相应的正文,引导学生认识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地形部位的形态特征,初步学会判读方法。为了使学生进一步领会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可让学生伸出左手形象演示(如下图)。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这样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坡、缓坡等都能一目了然,加深学生对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第四,利用图1.30及相应的正文,知道分层设色地形图。结合“活动1”,认识五种基本地形区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形态特征,从而学会初步的识别方法。第五,利用“活动3”,让学生通过绘制地形剖面图练习,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及绘制方法。

对于本目内容的教学,也可重新整合教材,根据下列步骤组织教学:第一步,让学生认识地形图家族的成员(展示地形素描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让学生找出最接近实际地形的地形图——地形素描图。第二步,利用地形素描图和地形模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认识地表的五种基本地形和山地地形不同部位的地形名称。第三步,引导学生认识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又可分为四个小步骤:①引导学习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②认识等高线与等深线;③绘制等高线地形图;④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地形部位及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第四步,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第五步,引导学习地形剖面图。

4.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对于本目内容的教学,重在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使用相关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技能。

教学中,可通过虚拟旅游活动这条线,把相关内容串联起来:第一步,设置旅游情景,提供图幅相同、范围不同、比例尺不同、内容不同的三幅地图(如全国交通图、北京城区图、北京动物园导游图),通过对三幅图内容不同的设问,结合第一段正文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从内容角度了解不同类型的地图,第二步,设置旅游问题(如可利用哪一幅地图选择去北京的乘车路线?在全国交通图上能否找到北京动物园的准确位置?等等),引入对不同比例尺地图的学习,结合第二段正文及图1.33从比例尺角度分析地图类型,利用“活动3”引导学生归纳两类不同比例尺地图的特点。利用“活动1、2”的具体实例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使用目的进行选择不同内容地图的训练。第三步,利用相应的过渡语(如去北京动物园旅游需要翻看这样多的地图,太麻烦了,使用电子地图可以省去这些麻烦)过渡到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的学习,利用第三段正文结合图1.34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高科技地图的应用,可根据前面情景设置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最后,结合“活动4”,指导学生绘制一幅学校平面图,回扣“教学引入”内容,进行反馈训练。

猜你喜欢

等高线正文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更正声明
更正启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地形图的阅读
Solution of the Dipoles in Noncommutative Space with Minimal Length∗
一种基于Fréchet距离的断裂等高线内插算法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专题测试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