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师范院校为例
2012-01-28刘颖
刘 颖
(周口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河南周口466001)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师范院校为例
刘 颖
(周口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河南周口466001)
研究师范院校大学毕业生存在的就业心理压力问题及影响因素,为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提供参考。抽取河南省3所师范类院校350名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可以看到,师范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心理压力及就业心理问题。社会、学校和个人应共同努力,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其顺利实现高效、优质就业。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社会保障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重大调整,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发生了重大转变。原先那种毕业就等于拥有“金饭碗”的情况已经被“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取代。竞争激烈、人才供求不平衡及高校培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加。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及就业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时会产生心理冲突、矛盾和问题,产生严重就业心理压力甚至是心理疾病。因此,处理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成为迫切需求。
一、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抽取河南省3所师范类院校350名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292份,回收率为83.43%。研究采用刘春雷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量表》[1],量表包括37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37个项目相加为总得分,总得分乘以1.85的倒数转化为标准分。以高于平均分为有压力感,低于平均分为无压力感。
研究结果表明,有228名师范类毕业生存在较明显的就业心理压力,约占总人数的79%。有41名毕业生认为就业心理压力较小,约占总人数的14%。有20名毕业生认为没有明显就业心理压力,仅占总人数的约7%。约62%的毕业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焦虑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39.10%,有抑郁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22.83%。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就业压力存在差异
结果显示,有158名女生存在就业心理压力或就业心理问题,约占女生总人数的85%,仅不到15%的女生就业心理问题不明显,认为压力较小或无压力;有70名男生存在就业心理压力或就业心理问题,约占男生总人数的68%。究其原因,一是师范类院校学生男女比例失衡,女生所占比例较大;二是由于身体因素女生的身体条件要比男生弱,使得一些用人单位和一些工作岗位都倾向于招聘男生,这使得女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因此女生感到的就业压力比男生要大[2]。
(二)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差异
以人均月收入低于700元为家庭经济状况差者,以人均月收入在700~3000元的为家庭经济状况良者,以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为家庭富裕者。结果显示,54名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毕业生中有49人存在就业压力,占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毕业生的90%;家庭经济状况中的170名毕业生中有131名存在就业压力,所占比例为77.05%;家庭经济状况良的68名毕业生中有51名存在就业压力,所占比例为75%,家庭经济状况差的毕业生明显高于中及良者,差异显著,家庭经济状况中与良的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差异不明显。可能是因为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没有能力继续深造,或无法承担其需要额外花费学费完善自我能力的机会;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者,迫切需要靠自己的收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因而工作对其是希望也是一种负担。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条件中、良的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出现的情况相对较少,可能是因为其对工作及经济收入需求不十分迫切,或可以选择考研或继续深造来改善目前的就业形势。
(三)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就业压力差异
研究显示,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压力感的有143人,占农村大学毕业生的82.18%,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的就业压力感,二者之间差异显著。由于生活环境、家庭影响、信息资源等因素的不同,出生于城镇的大学毕业生要优于农村的毕业生,就业稍微占优势;而农村毕业生对就业有较高的期望,想通过就业来改变命运。故来自城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农村的大学毕业生之间有显著差异。
(四)师范类毕业生和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压力差异
师范类毕业生与非师范类毕业生相比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原因是师范类专业大学毕业生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就业是以教育工作岗位为主,在大学期间课程学习和教学技能培训都是有针对性的,并且每年都有大量的就业岗位产生,国家也会出台针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政策,而且教师的职业越来越受到认可。非师范类学生相对来说专业方向也很清晰,但是相对应的就业岗位不够充足,并且缺少优惠政策,部分学生不愿意从事基础性工作。
二、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变化、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剧,并最终在大学生最关注的十大心理问题中高居榜首[3]。据了解,社会、家庭、个人是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之中最主要的三个因素[1]。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人才需求也产生了变化。以前传统产业所需人才逐步减少,而对技术创新、技术创造、服务管理等方面人才的需求量增加,但是高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创新意识都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所以大学生毕业时不能紧跟就业市场,造成就业压力。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60万人,“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人数的增加给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度。
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渠道是以从事教育工作为主,虽然国家近几年出台一些促进师范生的就业政策,但是就业岗位有限,并且没有限制非师范专业学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行业竞争人数增加和用人计划有限等情况的出现加大了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就业制度改革对一些大学生的父母的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并不大,他们认为十几年寒窗苦读和教育投入应该换来一个比较优越至少是稳定的工作,但是,教师这个行业每年的用人计划有限,并且是“逢进必考”。近几年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到贫困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但由于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不理想,许多家庭并不支持,这一点表现在城镇居民的学生家庭上比较明显。问卷调查中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很多家庭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上大学来改变命运,所以农村家庭的学生回农村就业的愿望也不强烈,并且他们的身上更是承载着一家人全部的希望[4]。据统计,在这个以农业为主的河南省,培养一个大学生会耗尽家里所有积蓄,甚至借贷,严重的会使家里返贫。这些情况让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压力很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忧虑和焦急,背负着沉重的就业负担。
(三)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自身因素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加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1.缺乏客观、全面、科学的自我认知和就业环境认知。现在的大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成长的过程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对自己具备的能力和外部就业环境非常陌生,而评价他们的能力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好坏,这就导致“唯成绩论”。但就业市场是“唯能力论”,所以有的学生选择工作时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往往把工作环境好坏、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是否有宽敞住房等作为主要选择标准,却不考虑自己能否胜任工作,能否给用人单位带来收益。还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愿主动出击、积极参与就业竞争、缺乏主动性,等靠现象严重使自己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还有的学生不愿从基层工作做起,害怕艰苦工作,一旦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就选择放弃。
2.综合能力准备不充足。师范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往往注重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缺少技能的培养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导致知识结构不健全,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创新能力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导致就业渠道不够宽,就业竞争能力弱。
3.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现在的大学生早熟度都远远超过父辈,他们个性独立,视野开阔,容易接受新事物并且渠道多元化。但是,由于是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协作精神,情绪不够稳定,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路之中在人际交往中不善沟通,从而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还有的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造成心理困惑,有的对情感问题把握不好,造成情感危机。这些心理问题在大学生毕业求职的过程中会集中爆发。由于缺少挫折教育,自我调节能力差,造成心理压力过大。
三、缓解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1.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完成素质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国家和政府要积极完成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和宏观指导,创造良好的就业市场及就业环境[5]。加强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就业市场机制,拓宽就业领域,调整就业结构,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
2.出台更多促进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政策。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促进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如《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要求确保每一位到中小学任教的免费师范生有编有岗。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这些政策的出台大大促进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
3.加强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毕业生后顾之忧。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的民办教育发展迅速,规模数量不低于公办学校,同时国家也出台支持到艰苦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的优惠政策,这样给师范类学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就增加了。但是,相对于公办学校和发达地区的学校而言,民办学校和贫困地区缺少健全的人事制度,激励晋升制度,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因此,建立健全公平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消除差距才能解决师范类毕业生到民办学校和贫困地区就业的后顾之忧,能解决民办学校和贫困地区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又推动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积极性。
(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办学思路
1.学校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方案。供需结构性矛盾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据悉,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的高级技术人才近40%是大学毕业生,而我国只有4%。因此,推动第二产业转型升级能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如果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高,同样的经济增长率也会创造更多的适合大学生就业岗位。因此,学校人才培养不能单一化,要培养适应不同领域的人才队伍,包括技术领域人才、经济社会型人才、各行各业应用型人才,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另外,学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应体现高等教育和人才市场之间的联系,使学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与市场需求接轨,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6],使其培养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注重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学生既能够从事教育工作又能够做其他工作,同时学校应将毕业生就业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就业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同时,推行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制,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提高毕业生满意度。
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目前我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包括:“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私营企业和民办学校也发展得非常迅速,这就为大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岗位。
学校的就业指导教学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3.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咨询服务。为使毕业生找工作时不再迷茫、不再恐慌,学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7]。首先要做好求职前的心理准备,帮助他们认清自己以及在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同时,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职业生涯设计规划活动、创业设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拓展训练,以此缓解他们就业前的心理压力。针对心理问题特别严重的学生进行特别心理帮辅,指导他们正确认识危机,从容面对挑战。
4.突出师范院校特点,提升毕业生竞争能力。师范院校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一定要有针对性、突出特色,在对师范类毕业生的培养模式上一定要在实践教学和教学技能环节上下工夫,从素质培养出发,树立责任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此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三)学生加强自我完善,增强综合素质
1.认清自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现实职业领域的重要准备阶段,从学生到职场的过程中角色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要客观公正认清自己和现实工作环境。大学生理性分析自我、认清自我非常重要,正确了解自己的价值观、能力特长、人格特征以及弱点和不足,才能作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合理规划职业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点进行设计,切勿好高骛远,每一时段设计清晰,认真实施,条件出现变化时及时地调整改进。合理地规划职业人生能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理解与分析能力,可以更好地以理性的思维来进行生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
2.提高综合能力,注意素质培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但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更要培养综合素质。现在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除了看重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更加看重学生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综合能力等。因此,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要主动地、自觉地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更要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立足于实际,从自己的特长出发,按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结合当前社会趋势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政策找出符合自己的合适位置,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开展自己的事业,早日促进自身与社会的融合,使自身所学真正用到社会之中。
综上所述,师范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心理压力,而且就业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很大。师范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应该引起大家高度重视,从政府、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努力,协同合作,妥善处理,保证他们顺利、成功地完成就业。
[1]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丁爱霞,彭雪贵,肖碧海.金融危机环境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149-151.
[3]王季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4):478-480.
[4]陈荔.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191-194.
[5]李惠媛.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研究的综述[J].中国地质教育,2006(1):153-156.
[6]郑聪,霞陈晏,叶益珍.师范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1):46.
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2)04-0122-03
2011-12-07;
2012-03-21
2012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焦虑状况及应对方法的研究”(JYB2012131)。
刘 颖(1970-),男,江西吉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