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的教育的偏离与匡正

2012-01-28黄建春

职教通讯 2012年17期
关键词:偏离爱的教育策略

黄建春

爱的教育的偏离与匡正

黄建春

爱的教育注重教育爱的付出,注重以培养受教育者爱的情感为价值追求;爱的教育发生偏离常常表现在无私的、无差等的和恒常性等方面的偏离上,错爱、偏爱、溺爱都是腐蚀孩子心灵的错误思想,必须予以匡正。关键词:爱的教育;教育爱;偏离;策略

一、爱的教育概念界定

“爱的教育”最早出现是在18世纪末,意大利作家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创作了一部小说,书名即为《爱的教育》。这是亚米契斯怀着一棵孩子般纯真的爱心写成的一部得意之作。在该书中,他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体的形式,描写了很多小故事,将师生之情、父子之爱、同伴之友谊展现在读者面前,主张通过“爱的教育”培养年轻一代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师爱生、体贴父母等人类美好的精神和思想情操,该作品表达了亚米契斯倡导“爱的教育”的思想。[1]

笔者认为,在理论上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界定“爱的教育”这一概念。就狭义而言,爱的教育就是指充满感情的教育,指教育者用爱心关注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就广义而言,爱的教育则是一种情感教育思想,它主要包涵两个要义:一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育者教育爱的付出;另一是在教育目标上,追求受教育者爱的情感的生成。

首先,爱的教育强调教育者必须付出爱,教育工作者的爱心成为教育爱。朱小曼教授指出:“教育爱是指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学生和自我的尊重、关爱、信任与平等的态度”。教育爱区别于其他普通形式的爱,其给予的对象既包括受教群体(学生),也包括教育任务(教育事业),同时,教育爱具有无私性、无差等和恒常性等基本特征。所谓无私性就意味着它是一种真正的不求索取的全身心的投入;所谓无差等性,就意味着这种爱是面向全体学生和与人的发展、与教育有关的全部事务,突出表现为一种有教无类的爱。不管学生的天资如何、学业如何、家庭背景如何,都以学生原有的起点为起点,帮助他们成人、成才;所谓恒常性就是指这种爱既是伴随教育者的全部职业生涯,也是伴随着受教育者的全部学习过程。[2]

其次,爱的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群体爱的情感和能力为价值追求。情感教育追求感情和认知的协调发展,追求理性和非理性的和谐结合。爱的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不像唯理智教育那样只注重受教群体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它重视受教育者情感的培养。“爱,就是以自己的生命力去激发对方的生命力,以自己全身心的爱的能力去引发另一个人的爱的能力”[3],爱的教育便是要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社会,爱民族,爱国家。

二、爱的教育的偏离

有一项对100名教师的调查显示:有81.1和17.9%的老师认为,总体说来老师是“爱”和“较爱”学生的,只有1%的老师认为,老师对学生“缺少爱”。另一项对100名中学生的调查显示,34%和7%的学生认为,老师给予学生的爱“较少”和“很少”,只有4%的学生认为,老师给予学生的爱“很多”。一边是教育者确信自己付出了爱,另一边是受教育者却肯定自己很少体验到爱;而现实中,青少年情感淡漠的现象仍有增无减,朱小蔓教授曾深情的指出: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虽然在知识上较前辈同龄期要丰富,但缺少感动之心、感谢之心、同情之心、仁爱之心、宽容之心和责任之心。”“一些人甚至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负性情绪反应,如自卑、忧郁、淡漠、孤独、焦虑、甚至仇视、敌意……”。反思可见,是爱的教育发生了严重偏离。

(一)偏离了无私性的不科学的爱——错爱

教育爱具有无私性,它是一种不求索取的全身心的投入。教育的真爱是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是一种纯粹的爱、科学的爱。可是现实中,人们常常偏离了它。他们忽略孩子主体的存在,不顾孩子的意愿,主观的为孩子设计前程、安排活动。[4]

北京青年李兵已经考上了大学,可是,他在一天之内,分别将身为教授的父母杀害了。并将尸体切掉头颅装箱后扔到了大街。李兵讲起在杀死父亲之前,父亲讲的最后一句话:“你有什么要求、需要可以对爸爸讲嘛,何必走此下策!”同样,当李兵下午用皮带结成一个环套住母亲的脖子时,母亲用很少有的平静口吻对儿子说:“你有什么要求,需要什么,完全可以向我们提呀!”儿子却回答:“晚了,妈妈,你们要早这样和我谈话,听我的意见,我也不会走这一步。但是,现在说什么也没有用了。”当李兵讲完这段令人恐怖的凶杀过程,说:“他们都死到临头了,还在问我需要什么,好像我只是因为物质上的要求得不到,才去杀他们的。他们一点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儿子需要的是精神上的东西——平等、自主。”

可以肯定,这位家长是爱子女的,却为什么会有悲剧的发生?因为,他们的爱偏离了教育爱的“无私性”要求,隐藏着私欲之利:家长指望通过教育,促成子女成龙成凤,光耀门楣;教师希望通过教育,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创出名牌。他们的爱是有共同条件的,即是用爱交换孩子的好成绩。以至于为了这种“爱”,家长、教师都可以不顾孩子的感受——他们需要还是不需要,只一味地按成人的设计去给予,对他们提出要求、下达命令、甚至施与打骂。更令人担忧的是,面对孩子受屈的心灵和受伤的身体,教育者大多以“打是疼,骂是爱”聊以自慰,很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不妥,而这才是最大的隐患。据了解,在基础教育中,不尊重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多是发生在所谓“最负责的老师”和“责任心最强的老师”身上,这正是教育中错爱的典型表现

(二)偏离了无差等性的不公正的爱——偏爱

教育爱具有无差等性,这种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一种有教无类的爱,这实际上是教育公正的要求。教育公正是教师伦理生活的重要原则,公正的对待学生是教师公正的重点,它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教师威信的提高。上海师大曾有一次对450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有84%的被试认为,“偏私和不公正”是“最不能原谅的教师品质缺陷”。尤其在学生的道德成长上,教师公正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往往是公正、无私、善良、正义的代表,对教师有非常美好的期待。这一美好的期待决定着当教师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做到公正办事时,他们就会感觉到公正的美好和必要,从而奠定了他们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努力追求道德公正的心理基础。反之,当他们原本有着美好期待的老师不能公正无私时,不仅会伤害他们对于老师的美好的情感,而且会让他们怀疑显性道德教育课程所教授的公正本身的合理性,从而妨碍了他们的道德成长。[5]

教师对学生的公正主要指在教育活动中坚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性别、年龄、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好恶作标准。然而,在现实中,往往有教师出于虚荣或其他利害关系有意无意偏爱一些学业成绩好的学生,而相对歧视或忽视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偏爱现象还十分严重,不仅是成绩好的学生,而且相貌好的、家庭经济富裕的、家长官爵显赫的学生,都会招来老师的偏爱,学生中,既有三六九等之分,也有贵族贫民之别,教师爱的天平有时失去平衡,偏向了其中的一方。俄罗斯有句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小孩才是真正的爱”。教育需要公正,教育爱更不是对某一些人的偏爱,公正的爱才是教育的真爱。

(三)偏离了原则性的不理智的爱——溺爱

教育学将“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定为德育的基本原则,要求教师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人格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认为尊重学生就是对学生力量的信任,是对学生的真正关怀与爱护;严格要求学生,也是对学生未来的高度信赖,更体现了对学生的高度尊重。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是相统一的,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就很难实现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反之,没有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谈不上尊重和信任学生。[6]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既要爱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教育者能否正确处理“严”与“爱”的关系,与教育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联系。如果严与爱结合得当、宽严有度,实际上就是理智的教育爱,它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严与爱结合得不得当、宽严失度,则将导致不良后果。在我国现代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爱”多于“严”的失调现象,那便是家庭教育中的溺爱。[7]

中国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宠爱大都缺乏理智,给予得既多又过分,有人戏称中国家长患了“关怀强迫症”,明明给孩子的关怀已经够多了,他们仍感觉不够,还坚持不顾一切的奉献。有些父母,在关心、爱护孩子方面甚至走向了极端。一是给孩子吃“偏饭”。这些父母怕孩子竞争不过别人,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弱小被人欺负,怕孩子生活能力差麻烦多,等等。他们有的打通关节,讨好老师,有的利用工作之便或手中的权力给老师办事、送礼,让孩子获得优越感。二是为孩子高消费。家长们都在所不惜地为孩子请保姆、聘家教、买玩具、给零花钱、办生日庆典。三是当孩子的保育员,包办了孩子的日常生活乃至学习。即使是中小学生了,依然还要帮他们洗衣服、叠被子、背书包、系鞋带。有调查显示,60%的独生子女从来或很少做洗碗、洗衣服和做饭等家务,独生子女每天劳动时间为11.32分钟。这与西方国家父母对子女每天劳动30-50分钟相距甚远。家长不鼓励孩子做家务的理由是:45.3%认为“孩子学习太紧张,没有时间做家务”,38.8%认为“只要学习好,孩子的一切我全包了”,36.4%的家长“陪着孩子做功课”。有的家长甚至爱过了头,帮孩子整理书包文具,还帮孩子抄写作业。[8]

溺爱把孩子捧成了“小皇帝”、“小太阳”,但是“小皇帝”并不幸福。过分的关爱不仅让孩子缺少了生存能力,养成了不良品格,尤其使孩子没有机会和时间消化和理解父母的爱,久而久之的被动接受,使孩子情感的神经麻木了,很难拥有感动之心。没有感动,怎么能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三、爱的教育的策略

(一)注重理解尊重,以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的真爱讲究尊重、讲究信任。落实起来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认识到位。在思想上我们必须认识到受教育者有独立的与成年人平等的“人格尊严”,不容许他人歧视侮辱。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副主席汉姆柏格在解释《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时曾这样指出:过去人们关心儿童的基点是使脆弱的儿童免受伤害,人们还没有普遍认识到儿童是有自己的能力、观点和想法的,应该像所有的人一样受到尊重。[8]广大家长、教师必须认识到,子女、学生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教育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人格上的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自觉抛弃那种认为自己当然在人格上高于子女、学生,漠视他们独立存在的传统思想,将认识归依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二是做法得体,充分理解、尊重受教者。情感上的交往是最敏感的,最需要理解与尊重。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道德教育家阿瑟·多布林在论述如何“尊重孩子”时,反复强调:“如果你想要孩子尊重你和其他人,那么你也要尊重孩子”,他还提出了一条“金科玉律”:“想一下,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然后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显然,这是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进行平等的交往。当你尊重了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尊重你,也会尊重他自己,这样才能达到“以心换心”的效果。

(二)注重公正关怀,以人格塑造人格

教育爱要求教育者既要关心、爱护学生,同时,又要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偏爱、不溺爱。这也是教师公正的内涵之一,是指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正义。教师公正是爱的教育的属性,哪里有教育的真爱,哪里就有教师公正,而当教师做到了公正时,那便是爱的教育的最真实的实践。“真正的教育之魂必定是人格的教育。真正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人格之师,其次才是知识之师。”[9]爱的教育重视受教育者人格的塑造,并且讲究以人格塑造人格。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往往通过教师公正释放出来。

没有较高的教育修养或不具有仁慈,教师是不可能做到教育公正的。做到了教育公正的教师,他们往往有宽阔的胸怀和高度的使命感,有坚强的自制力和仁慈善良的品格。而当教师做到了教育公正时,他们的人格便释放出耀眼的魅力,被学生感动、崇拜,令学生趋向、认同。

(三)讲究宽严有度,以爱心交换爱心

教育爱是有理智的爱。不理智的爱是有危害的。卢梭曾告诫家长:“你们知道造成儿童不幸的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那就是他需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这种无原则的满足就是指溺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但会使孩子遭到毁灭。”[10]

南京师大朱曦老师认为,在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有可能形成两种难以适应社会的消极人格——骄横型人格和脆弱型人格。骄横型人格的人自私自利,游手好闲,挥霍无度,贪得无厌,蛮横霸道。[11]这种人大多不关心他人,并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这是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任孩子肆意妄为所造成的;脆弱型人格的人心理素质脆弱,他们一旦受到挫折就会惊慌失措,甚至由于承受不了挫折打击而轻生。北京市教育学会曾对170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当问到“遇到失败打击是否顶得住”时,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小学生和42.5%的大学生回答“一般”或“顶不住”。李镇西老师在研究“优生”问题时发现,“优生”往往有一些共同的毛病: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由于长期处于“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钩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

溺爱象细菌一样,会一点一点地吞噬孩子的爱心,使他们形成不良的个性和品格。“溺爱误子”的道理并不难懂,教师、家长们应该让自己的情感回到理性的轨道,做到爱有分寸、爱而不纵、严而不苛,宽严有度。只有这样,我们给孩子打造的爱心小屋才不再拥挤,不再令他们窒息,孩子可以在这里细细感受父母的拳拳爱心,慢慢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并逐渐懂得珍惜、懂得回报。

爱的教育本身是伟大的,教育爱如果不发生偏离,会爱的孩子将越来越多。

[1]李申著.论语精粹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

[3]劳德·史坦纳.别再闹情绪[M].李毓昭,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社,2001.

[4]巴斯克里.爱与被爱[M].古哑,吴契,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

[5]朱曦.美好情感培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9.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朱小蔓,梅仲荪.儿童情感发生与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8]许惠英.人格教育论——青少年的人格培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9]沭木宽.亲情失落SOS[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10]中国青年报.青少年暴力触目惊心[N].花季为何变成魔鬼.2002-6-27.

[11]当代商报.黑帮“帮主”14岁[N].2003-3-26.

[责任编辑 秦涛]

黄建春,女,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生工作处处长,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G710

A

1674-7747(2012)17-0048-04

猜你喜欢

偏离爱的教育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解读《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爱的教育》对中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走进陶行知 笃行爱的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爱在字里行间
图里的文学文本和译本对比模型
英文诗歌中的偏离与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