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网瘾成因及防御对策
2012-12-07张国红胡国胜
张国红,胡国胜
高职学生网瘾成因及防御对策
张国红,胡国胜
互联网迅速扩张,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网络游戏,而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从而引发厌学、游戏狂、孤独抑郁、色情癖、网恋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因此,研究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危害、心理原因及对策,对高职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学生;网瘾;成因;防御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高职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帮助。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多数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聊天、游戏,而不是为了学习,甚至有些学生沉迷于游戏网络,导致身体心理及家庭社会问题不断突现。[1]本文主要以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现象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对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现状的描述,分析网络成瘾的原因和危害,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出改善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的方法,以期将教书育人的职责更深入地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
一、高职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现状
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走访了3所上海市高职院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将42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获得有效问卷361份,有效率为86%,其中男生195人,女生166人,一年级131人,二年级143人,三年级87人,平均年龄19.12。
(一)调查形式
采用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专业、每周上网时间、每天上网时间段、每周上网次数、上网时主要做的事情、上网地点(网吧、宿舍、电子阅览室等)、可以离开网络而生活吗?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目前的主要目标、自己的职业理想、上网时自己的状态、父母对上网的态度、自己觉得网络的作用等。
(二)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1)高职学生中网络成瘾的比例为26%,男生比女生网瘾人数约高出2.8%;(2)上网时主要做的事情是网络游戏(占52.7%),其次是网络聊天、交友(占21.6%),再次是看电影、电视剧、视频(占8.6%),还有网上购物、查资料等(占17.1%)。(见图1)(3)网瘾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平均高达184.5分钟,而高职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58分钟;(4)网瘾学生学习成绩自我评价不好的比例高达59.2%,中等占32.8%,比较好和很好的分别各占4%。(见图2)(5)上网地点宿舍、网吧、电子阅览室、其它各占的百分比分别为49、27、16、8;(6)62%的学生目前的主要目标是好好学习,38%的学生回答是不清楚;74%的学生职业理想是做高级技师、技师、技术工人,19%的学生想做管理人员、经理人,7%的学生想继续深造。
图1 学生利用网络主要从事事务
图2 网瘾学生自我成绩评价
二、网瘾的危害
(一)损害身心健康
部分高职学生一玩起游戏就忘记了吃饭、睡觉,在宿舍里通宵达旦,势必影响室友的学习和休息,时间长了,必然不利于宿舍的和谐;在网吧上网,网吧人多,环境不好,有损身体健康;高职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长时间上网对眼睛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有报道高职学生长时间上网引起猝死并非道听途说。另外,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严重者致使心理扭曲、心理变态,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与网络虚拟空间的强烈差异导致高职学生双重人格形成的倾向。[2]
(二)影响学业发展
从调查中得知,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他们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游戏上,长期以来会导致精神疲惫、四肢乏力、头晕脑胀,很少有心思和时间用来学习和休息,有些学生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留级的现象,这也意味着对人生追求的放弃。当然也有不少学生是知道网络的危害,认识到染上网瘾后自己变得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也想从网络中走出来,但缺少的是那种抵制力、克制力、自控力和坚强的意志。
(三)人际关系恶化
高职学生大多数为住校生,离开了家、父母,好多事需要自己独立地决策、处理,许多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不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借助网络的双向交流功能来达到沟通的目的,好多学生因虚拟而带来的美好的人际关系,更加深了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漠视,有些几乎完全脱离现实的人际交往,实际人际交往的挫折际遇使其更全身心地投入到网络交往中,脱离现实的人际交往环境,转而形成了人际交往的恶化。
(四)安全隐患
高职学生是没有任何收入的,家庭承担着他们的在校开支,而玩游戏需要的钱绝大多数学生不敢如实告知家长,长时间的网络游戏会使他们经济拮据,又不能控制自己不去玩游戏,为了弄到玩游戏的钱,大多数会向同学、朋友、熟人借,甚至会出现盗窃、敲诈、抢劫和欺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这些都给校园、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
三、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自卑感导致破罐子破摔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无缘于本科院校,也就是说他们是高考的失败者,无论是社会还是学生本人都默认高职院校比本科院校学校层次低,这无形中给高职学生心理造成一种失落感和无奈感;这个年龄段特别有一种强烈的被认可感,想被人赏识、被人赞扬,想取得成就、获得成功,想做领袖人物、团队核心,可这些在现实中一时难以得到,加上高中期间大多数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钻研精神、知难而上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于是网络游戏恰好提供了一种虚拟的平台,他们可以在网络游戏中成为领袖、叱咤风云、取得成功和满足,在游戏中寻找心灵的慰籍、自信和快乐;于是他们与现实生活不断背离,越走越远,不与人打交道,不参与活动,不学习书本知识,长此以往,连个人生活自理都有困难,与周围更加格格不入,最后只能破罐子破摔。
(二)各种矛盾的交织导致不适应
1.好奇感与失落感的矛盾。未进入大学之前,高职学生对即将来临的大学生活充满好奇,进入大学一段时间后,刚进入大学时对周围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的好奇感和新鲜感消失,随之而来的不适应不断出现,有的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有的自我料理能力不足,有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有的离乡背井想念家乡,于是怀念中学生活和以前的生活环境;轻松感与被动感的矛盾,高中之前,老师盯着学、家长管着学,而大学是自主学习,作业少、考试少、管得少,这种学习模式的转变,使好多学生有了一种轻松感,轻松感让人产生了放松和懈怠,随着课程的深入、学习程度的提高,好多人有了跟不上的感觉,跟不上不去刻苦攻关、自我调整,而是听之任之,结果恶性循环。
2.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高职生这个年龄段,对同性和异性都充满了好奇,喜欢有三五知己,喜欢呼朋引伴,喜欢自己是领袖,但同时成人感、自由感和独立感强烈,要求独立自主,过分相信自己,过高估计自己,听不进批评意见,对他人的评价很敏感,自我评价还不客观,情绪情感还不稳定,容易冲动,这些年龄段的特点和交往经验的缺乏导致好多高职学生交往困难,进而产生孤独感。
3.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与就业压力的交织。一些用人单位对学历的高要求导致高职学生就业劣势的社会现实,是高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以来心理就有的阴影和担心,对未来没有信心,大多数学生又不愿受纪律约束,不愿意听从老师、家长的管教,不会把压力转化为驱动力,转而沉迷于网络游戏,选择了逃避,而长时间的虚度光阴和荒废学业使内心更加空虚、更加不知所措,自我的不断迷失,通过游戏来宣泄、来麻醉。
四、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
(一)加强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
荀子认为,只有“知明”、“识道”,才能确保“行无过”,知明、识道、思过兼为思想品德的修养即德育,德育的提高可以使学生意志坚强,不易受各种低级情趣和不良倾向的影响,德育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古贤先哲强调通过艰苦的磨练来锤炼道德意志和品质,因而道德意识的培养和道德规范的实践是每一个高职学生不可缺失的必修课,反思和自我更新要伴随整个德育教育过程。[3]
(二)正确调节高职学生的自我意识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认知体系,确立积极的人生观和适当的奋斗目标,学会自我分析、自我认可和接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珍惜自己的荣誉和品德;开展各种管理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如何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做到健康交往,培养奉献的社会义务感、相互协作的友谊感和为国为民的责任感;培养坚强的意志、强烈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求知欲、兴趣、自学能力和百折不回的意志是自我提高学识、自我长进的法宝,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也是独立自强、毕业后前进的后盾,
(三)强化网络道德意识
培养学生重视自身修养和抵御垃圾信息的能力,倡议“文明上网”,宣传网络道德规范,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强化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大力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网络道德的实质;发挥传统道德的积极作用,提升高职学生的道德境界,将网络主体的自我道德约束和网络社会的外部制裁紧密结合起来。
(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工作,通过讲座、媒体(如黑板报、校报、校园网、校内广播站等)宣传,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学生,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支持,减少和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发挥家长的作用,和家长紧密联系,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和教育观的引导,使之配合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家庭环境;组织学生心理咨询社团,对品学兼优、乐于助人的学生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成为小咨询员协助专业咨询员的工作,由于年龄的相近、地位的无差异能产生更好的理解、沟通和交流;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校内和校外活动,通过活动体验,发掘潜能,挑战自我,增强自信心,提高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心理素质。
让网瘾学生从网瘾中走出来,任重而道远,需要多种工作和技术手段来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高职院校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良好的人格塑造和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相结合更是不可或缺的。
[1]陈侠,黄希庭.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
[2]孙青.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由、危害与防治[J].理论观察,2010(3).
[3]魏庆安.学校心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张国红,女,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胡国胜,男,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信号处理、物联网技术、职业教育。
G715
A 文献标识码:1674-7747(2012)17-0055-03
[责任编辑 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