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2-01-27杨欣海严小虎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锻炼者有氧幸福感

杨欣海,马 申,严小虎

(1.浙江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 体军部,浙江 杭州310018;2.浙江工商大学 体育部,浙江 杭州310018)

0 前 言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身体锻炼作为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其预防和治疗方面的药理性作用也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国内外众多研究报告显示:身体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该领域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等因素的影响,致使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性,同时也引起广大民众对身体锻炼理解的不一致性甚至困惑。因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于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效应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为普通民众和一线健康促进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主观幸福感效应

早期,大量的锻炼心理学文献报道了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正性作用。这些报道多为锻炼对临床病人积极情绪改善效应的研究。其中,McAuley[1]考虑到了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正性和负性关系,这与其它研究相一致,McAuley提到了锻炼与自尊、自我效能感、主观健康、认知功能的正相关,与焦虑、压力和抑郁的负相关。而这种信息只用于一般的锻炼效应,缺乏如何通过锻炼减轻参加者症状的实践性指南,于是多数综述对锻炼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进行了批评[3]。

最近,Aphrodite[3]的横向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身体锻炼确实对老年人幸福感有积极作用。

Schnohr[4]对1 208名中的20~79岁的被试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利用闲暇进行慢跑的身体锻炼者的生活满意度高于不参与锻炼的人,而且锻炼量与锻炼者的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

我国有学者研究发现:长期的中等运动量的身体锻炼会提高参加者的主观幸福感[5],还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有规律的气功练习可以缓解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并提高其幸福感[6]。

2 抗抑郁效应

早起大多数的研究文献强调使用有氧锻炼对治疗临床抑郁患者的作用非常显著,但是 Martinsen[7]通过研究发现无氧锻炼对治疗抑郁与有氧锻炼有着同样的效果,病人与正常人相比有久坐缺乏锻炼的特点,终止一年后继续有规律的运动比久坐者的抑郁水平还低。1990年,North等人[8]对前20年间进行的80项有关身体锻炼治疗抑郁的290个效果大小进行了元分析研究,对于身体锻炼与抑郁的关系提供了正性结论,并且提到了慢性和比较剧烈的锻炼均可以减缓抑郁,这些研究对锻炼抗抑郁的效果进行了检验,并诠释了病人锻炼的心理效应。同时在研究中还显示了有氧和无氧锻炼对抗抑郁有同样的效果。但也有学者的综述批评了North[9]等元分析家们的研究方法,争论的焦点是他们的结论没有很好地表述其因果关系。

有研究对11项针对抑郁患者的实验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研究显示:锻炼对抑郁的效果量达到了“大”的水平[11]。这些研究同时显示:无论长短时间的身体锻炼都与抑郁的显著降低有关。来自哈佛大学的一项对心境和血液循环的研究表明,身体锻炼可以降低有抑郁病史女性的血管收缩症状[11]。这些研究为身体锻炼的抗抑郁作用提供了证据。

此外,我国学者也有研究显示,有计划、有目的的身体锻炼能使参与者的抑郁水平降低,不同的锻炼项目和锻炼量与抗抑郁有关,Body-esteem是身体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心理中介变量[12,13]。

3 降低焦虑的效应

力量、柔韧训练会轻微地增加焦虑,有氧锻炼对减缓焦虑是最有益的。有研究显示,一次短时间的5min锻炼就可以起到抗焦虑效果[14]。锻炼计划持续时间超过10周长的运动计划,对焦虑患者和正常人群都具有显著的抗焦虑效果,而小于9周的持续锻炼计划产生的抗焦虑效果较小。

目前,国际上已有多项关于身体锻炼与缓解焦虑的元分析研究,所有的原创研究都一致认为身体锻炼与缓解焦虑显著相关[15]。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身体锻炼对焦虑的缓解比控制组、娱乐活动及冥想都要好。虽然身体锻炼降低焦虑的作用没有心理治疗好,但是效果量和其他心理或药物的干预是一样的[16,17]。

多数学者研究发现,身体锻炼能够降低参与者的焦虑水平[18],而且对于降低女性焦虑患者的效果更为明显。在研究降低焦虑水平的运动处方时更多学者发现,太极拳、易筋经[19]、乒乓球和羽毛球、健美操、有氧健身操、跳绳等项目都有明显降低焦虑的作用,同时显示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于减低焦虑来说是最适宜的锻炼形式[20]。

4 减缓应激反应的效应

有研究显示:身体锻炼可以缓解应激,身体锻炼在增加体适能改善的同时,可以帮助提高抵抗应激的能力。一些研究显示有氧锻炼影响应激反应[21]。这些研究都涉及到了有氧与无氧的力量练习,进行12周中等强度每周至少3次的持续性锻炼效果非常明显。

最近,Edwaeds[22]的研究观察了26名锻炼者2~6个月的锻炼与其幸福感的关系,幸福感中包括应激反应的变化。结果显示,有规律的锻炼可以显著提高锻炼者的应激能力。其中一项研究[23]结果显示:以70%最大吸氧量的强度进行40min骑自行车锻炼后,处于应激刺激之下时的心脏舒张压和平均动脉血压都降低了。然而持续10~25min的骑自行车锻炼并没有出现应激反应效果。

我国学者研究发现,适当的体力活动能减缓心理应激,降低心理应激反应;健美操锻炼效应更为明显[24,25]。

5 改善心境状态的作用

早些时候,Lennox等人[26]的研究显示:身体锻炼对情绪的改善具有正性作用。另有人研究发现身体锻炼对女性的情绪改善有着较大的作用[27]。此后Lennox等人在没有考虑锻炼强度降低的情况下对长期慢性的锻炼作用进行了检验。这些研究的重要部分可能是通过体适能来改变情绪,然而,它也可能在情绪缺乏效应时获得体能变化。相互对比,高强度的有氧锻炼对情绪状态积极改善有很大的作用[28]。可见这一时期的研究结果还存在很多的不一致性。

近期,身体锻炼与提高积极心境这一研究领域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Arent等人[29]进行了关于身体锻炼与中老年人的心境状态的元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身体锻炼与中老年人积极心境的显著增加及消极心境的大幅度减少有关。

多种形式的锻炼无论是有氧还是无氧均对提升情绪状态有显著的作用、对于临床病人,效果比所提及的药物治疗还好。此外,这些机理的自然属性是否是心理、生理、精神,还是药理的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我国学者研究显示,持续、合理的参与身体锻炼对改善心境状态有着显著地作用;参与不同项目、不同强度的身体锻炼具有不同的心境效应,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对心境状态的积极性影响要明显优于健身慢跑、健身走等锻炼方法;适量、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能够改善人们的睡眠质量[30-32]。

6 对自尊的影响

早期的文献综述中,锻炼的类型是改善自尊的主要因素。而元分析主要聚焦于有氧锻炼对年轻人自尊所起得作用。文献综述更多地叙述了方法学和概念的关系,而且发生在身体活动与自尊之间的关系是正性的。后来,研究关于效度方面的结果也非常支持这一观点。即体力活动与年轻人、老年男、女的高水平自尊有关。虽然人们对这些关系非常感兴趣,但锻炼类型对自尊有益的相关研究很少,它们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探索。

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自尊在描述运动能力、身体条件、身体魅力时,力量可能与运动行为的各种不同变化有关。Sonstroem[33]等人的综述报告了有氧舞蹈对成年女性的身体条件评价起着正性的作用,对她们的身体形象评价起着负性作用。但是,对发展自尊或其部分方面一致变化的运动处方很少。

目前,多项有关于身体自尊或身体自我观念的元分析研究一致显示:身体锻炼对身体自我观念或自尊分数的提高有显著影响。

国内锻炼心理学对自尊的研究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积极的身体锻炼对提高人的自尊心有着明显的作用,并且,锻炼量、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是自尊心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身体锻炼对心境效应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34]。

7 减缓经前综合征的效果

早期对经前综合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锻炼改善症状的生理和心理的预防效果方面。Choi等人[35]监测研究了关于不同锻炼频率对处在月经期经前综合征的作用。结果显示,低强度、不常运动组在症状方面没有改善,而锻炼组经历这种症状非常小,有趣的是从事竞争项目的锻炼者显示没有改善。大运动量的锻炼可能产生功能性障碍,这一点与早期的关于竞争性锻炼产生消极的焦虑和情绪状态的观点相一致[36]。

关于哪种锻炼类型最有益,在一项研究[37]中,受测者参加一周3次、每次1h的有氧和无氧锻炼,在运动一周结束时利用月经症状文卷对其身体所含的黄体酮进行测试,有氧锻炼对更年期抑郁的改善效果较明显。当然,现在争论最多的观点是锻炼是减缓经期综合征的主要原因,这可能与锻炼改善体适能造成生理发生变化所致有关。如:体内雌激素的变化、黄体酮比率的变化、葡萄糖的缺乏征状、体内的内啡肽水平变化等有关。虽然锻炼对减缓经前综合征有一定的作用,但在竞争性锻炼效应、锻炼类型、持续时间和锻炼期的长短对改善经前综合征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鲜见,有的只是描述性研究,缺乏理论和实践的实证性研究。

8 提升身体意象的效果

早期的研究表明身体意象对女性来说趋于消极作用,而女性的总体自尊要好于男性[38]。美国有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女性不喜欢对她的身体进行评估并否认对减肥热衷。女性尽管被认为能够积极参与身体锻炼,但有关女性苗条和魅力的调查项目并不能得到与参与度统一的结论。Franzoi[39]综述了女性对体形艺术方面的锻炼较热衷,男性则热衷于身体肌肉方面的锻炼。在身体和锻炼能力方面女性的自信要强于男性[40]。Biddle等人[41]研究显示:可以考虑采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创造丰富的锻炼条件等,使女性在锻炼中获得舒适的身体意象。

该领域的研究有望成为新的学术热点,但由于概念界定含混,在研究设计方面有相当的难度[42]。身体锻炼和自我意象在研究结果上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解决这一问题,今后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研究探索。

我国的学者也已经开始从事此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身体锻炼同自我意象的关系和身体自我意象的测量方法上[43,44]。

9 锻炼成瘾

有研究表明锻炼成瘾与饮食紊乱联系密切。例如Davis等人[45]发现在饮食失调的女性中有强迫性神经症的个体特点与锻炼否定减体重之间的关系非常显著。另一项研究显示在没有饮食紊乱的坚持锻炼较强的女性中,体力活动与强迫性神经症的关系也非常显著。

Morgan &colleagues[46]推测无休止的身体活动能够引起烦躁不安的状况,如:增加焦虑、抑郁和偏执、内疚。因为运动能促进人体内啡肽和多巴胺的产生,而这些化学物质能产生愉悦感,使人在运动后达到兴奋状态。消极锻炼发展到高峰就是锻炼成瘾,就像对酒精、药物或赌博成瘾一样,会让锻炼者对身体活动产生精神依赖并难以摆脱。虽然从心理和生理机制来看支持锻炼成瘾,但身体锻炼和锻炼成瘾之间的相互影响还需进一步澄清。

10 与心理健康效应有关的运动处方

目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探索运动处方的心理效应,但是准确的揭示却不多。有研究显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短期有氧锻炼,对锻炼者心理健康都产生相同的影响[47]。Raglin[48]研究显示,锻炼促进主观幸福感应该考虑以下因素:锻炼的兴趣、方式、频率、强度和时间,而锻炼兴趣还会影响其它因素。关于锻炼方式的分类并不一致,但有氧锻炼比无氧锻炼能更有效地促进锻炼者的主观幸福感,这在很多的研究中都得到了验证。

Berger等人[49]研究进一步提示,有氧运动有规律的腹式呼吸才是锻炼产生心理效应的真正原因。关于锻炼强度,有研究显示,每周3次中等强度的锻炼不会影响锻炼者的积极性而且不易产生伤病,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50]。

Netz等人对36篇相关研究进行了元分析表明,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更有利于促进锻炼者的幸福感。关于锻炼的时间,研究显示,不同时间对锻炼者幸福感产生的作用不同。如10min的锻炼已降低紧张感,120min的锻炼会产出巅峰体验。

目前,我国学者也开始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身体锻炼心理效应,如实验发现,不同强度、项目的身体锻炼对男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同影响[51]。不同锻炼方式有助于提高人的自我观念和生活满意度、增进心理健康[52]。

11 结论与展望

近些年,有关身体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较多,但是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论研究还有待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这一领域在实践操作方面更显滞后,因此,今后的研究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①继续提高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同时加强促进心理健康锻炼剂量的研究。

②着重对身体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性效应进行研究,同时加强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第三变量作用的研究

③加速构建更适合我国国民的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工具,并期待在实验的设计方法学方面有所突破,出现更多适合本土的运动处方。

④外在实践操作方面应加强从生理指标和心里指标相结合的研究。

[1]Bouchard C,Shephard RJ,Stephens T,eds.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social outcomes.Physical Activity,Fitness,and Health[J].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1994:551-568.

[2]Bouchard C,Shephard RJ,Stephens T,eds.Response issues from a psychosocial perspective.Physical Activity,Fitness,and Health[J].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1994:1040-1055.

[3]Aprodite S,Kenneth R F,James Mck.Physical Activi

ty and dimension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older adults[J].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2002,10:76-92.

[4]Schnohr P,Kristensen T S,Presctt E,etal.Stress and life dissatisfaction are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jogging and other type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leisure time 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2005,15:107-112.

[5]陈作松.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6]Tsang,H.W.H.,Fung,K.M.T,Chan,A.S.M.Effect of a Qigong exercise programme on elderly with depres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06,21(9):890-897.

[7]Martinsen EW.Benefits of exercise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J].Sports Med,1990,9:380-390.

[8]North TC,Mc Cullagh P,Vu Tran,Z.Effect of exercise on depression[J].Exerc Sport Sci Rev 1990,18:379-415.

[9]Morgan WP.Physical activity,fitness and depression.In:Bouchard C,Shephard RJ,Stephens T,eds.Physical activity,fitness,and health.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1994:851-67.

[10]Stathopoulou,G.,Powers,M.B.,Berry,A.C.Exercise interventions for mental health:a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view[J].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2006,13(2):179-193.

[11]Thurston,R.C.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vasomotor symptoms in women with and without a history of depression:results from the Harvard study of moods and cycles[J].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2006,3(4):553-560.

[12]崔冬雪,刘希佳,何涛.高师女大学生身体锻炼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抑郁倾向的相关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19(4):66-68.

[13]何颖,季浏.身体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中介变量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1):6-8.

[14]Tate AK,Petruzzello SJ.Varying the intensity of acute exercise:implications for changes in affect[J].Sports Med Phys Fitness,1995,35:1-8.

[15]Taylor,A.Physical activity,anxiety,and stress.In S.J.H.Biddle,R.Fox,&S.H.Boutcher(Eds.).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2000.

[16]Nordhus,I.H.,Pallesen,S.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f late-life anxiety:an empirical review[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iatry,2003,71:643-651.

[17]Westen,D.,Morrison,K.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reatments for depression,panic,and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status of empiricallysupported the rapies[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iatry,2001,69:875-899.

[18]胡望洋,赵军,谢卫忠,等.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焦虑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4,24(2):61-62,69.

[19]章崇会,宋爱桥,邱宜均,等.简编易筋经12式锻炼对老年人焦虑自评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3):340-342.

[20]刘春梅.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女大学生状态焦虑及心率、血压影响的实验[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1):66-68.

[21]Blumenthal JA,Fredrikson M,Kuhn CM,et al.Aerobic exercise reduces levels of cardiovascular and sympathoadrenal responses to mental stress in subjects without prior evidence of myocardial ischemia[J].Am J Cardiol,1990,65:93-98.

[22]Edwards,S.Physical exercis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6,36(2):357-373.

[23]Lindwall,M.,Lindgren,E.C.The effects of a 6-month exercise intervention programme on physical self-perceptions and social physique anxiety in nonphysically active adolescent Swedish girls[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5,6(6):643-658.

[24]马申,王白山,朱伟.体力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10,26(1):50-51.

[25]王萍丽.关于健美操运动对女大学生心理应激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2,6(4):29-32.

[26]Lennox SS,Bedell JR,Stone AA.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normal mood[J].Psychosom Med,1990,34:629-636.

[27]Agaroff JA,Boyle GJ.Aerobic exercise,mood states and menstrual cycle symptoms[J].Psychosom Res 1994,38:183-192.

[28]Maroulakis M,Zervas Y.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on mood of adult women[J].Percept Mot Skills 1993,76:795-801.

[29]Arent,S.M.,Landers,D.M.,Etnier,J.L.The effects of exercise mood in older adults:a meta-analytic review[J].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2000,8:416-439.

[30]谭燕秋,沈鹤军,徐清.身体锻炼对老年人心境影响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报,2002,16(6):92-93.

[31]曹国民,曹晖.身体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1):131-146.

[32]郑建盛,杨丽全,陈清,等.医学专科学生身体锻炼对睡眠质量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3):290-291.

[33]Sonstroem RJ,Harlow LL,Josephs,L.Exercise and self-esteem:validityof model expansion and exerciseassociation[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4,16:29-42.

[34]何颖,季浏.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对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及验证中介模型[J].体育与科学,2003,24(4):58-61.

[35]Choi PYL,Salmon P.Symptom changes across the menstrual cycle in competitive sports women,exercisers and sedentary women[J].Brit J Clin Psychol,1995,34:447-460.

[36]Steptoe A,Bolton J.The short-term influence of high and low physical exercise on mood[J].Psychological Health,1988,2:91-106.

[37]Steege JF,Blumenthal JA.The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on PMS in middle-aged women:apreliminary study[J].Psychosom Res,1993,37:127-133.

[38]Koff E,Bauman C.Effects of wellness,fitness and sport skills programs on body image and lifestyle behaviours[J].Percept Mot Skills,1997,84:555-562.

[39]Franzoi SL.The body-as-object versus the body-asprocess:gender differences and gender considerations[J].Sex Roles,1995,33:417-437.

[40]Sonstroem RJ,Potts SA.Life adjustment correlates of physical self-concepts[J].Med Sci Sports Exerc,1996,28:619-625.

[41]Biddle S,Goudas BA,Page BA.Social-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self report actual and intended physical activity in a university workforce sample[J].Br J Sports Med,1997,28:160-163.

[42]毛志雄,付舒,高亚娟.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69-75.

[43]何玲,张力为.抽象及其具体身体自尊评价方式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320-323.

[44]张力为,陈荔.优点与不足:六种身体自我测量方法的比较[J].体育科学,2005,25(1):74-79.

[45]Davis C,Kennedy SH,Ralevske E,et al.Obsessive compulsiveness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anorexia nervosa and high-level exercising[J].Psychosom Res 1995,39:967-976.

[46]Mondin GW,Morgan WP,Piering PN,et al.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exercise deprivation in habitual exercisers[J].Med Sci Sports Exerc,1996,28:199-203.

[47]Cash TF,Henry PE.Women’s body images:the results of a national survey in the U.S.A.Sex Roles 1995;33:19-28.

[48]Raglin JS.Anxiolytic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M].Washington D C:Taylou,Francis,1977:105-126.

[49]Berger B G,Pargman D,Weinbeerg R.Foundations of exercise psychology[M].Morgantown W V: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2.

[50]Berger B C ,Motl R W.Exercise and mood:a selective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employing the profile of mood states[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00,12:69-92.

[51]翟芳,童昭岗,颜军,等.不同强度、项目的身体锻炼对男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维度若干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1):49-50.

[52]张立敏,张力为.不同锻炼方式对自我观念和生活满意感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4,24(12):54-60.

猜你喜欢

锻炼者有氧幸福感
老人锻炼,力量、有氧、平衡都需要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有氧运动
关于赛艇训练中的有氧训练探究
浅谈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如何通过心理辅导提升健身健美训练的效果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每天慢跑可延缓细胞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