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下高校体育课程特色化创新性研究
——以浙江海洋学院海岛野外生存课程为例
2012-11-25黄永良
黄永良,于 立
(浙江海洋学院 体育与艺术教育部,浙江 舟山 316000)
1 研究背景
后现代主义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在西方世界出现的社会文化思潮。给全球带来的巨大声势,引起了后现代教育的研究热潮,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更是后现代思潮不断发展和回应社会质疑的结果。所谓“后现代”是历史与逻辑发展进程中,针对“现代”而言的一种时代社会变化趋势的理论策略,它从思维方式、感知方式、认知框架和社会结构的维度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回顾我国高校体育的变迁过程,对其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进行分析,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野对我国高校体育的现状进行审视,为推动高校体育课程创新、可持续性的发展提供帮助。例如,海岛野外生存颠覆了传统体育课程的“等、靠、要”的观念,为体育课程创新开凿了先河。
野外生存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由二十一世纪初在我国超然兴起。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提出“四个拓宽”指在有关体育课程的时间空间、类型和组织形式、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评价等4个方面都大大地拓宽视野。为构建海岛野外生存特色课程体系奠定了政策导向,“国内最早起步是在2003年,一个是在厦门大学,一个是在地处浙江省舟山群岛新区的浙江海洋学院[1]”。
利用海岛地域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以海岛野外生存拓展课程为平台,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改变了以往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高分低能、生存生活能力低下、团队意识薄弱的现状。2003年开始探索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素质拓展训练教育,经历了酝酿准备、系统形成、全面实践三个阶段,2007年全面起动实践教学,逐渐形成海岛野外生存素质拓展训练的鲜明地域特色体育课程,至2011年,现在已经探索与实施五个轮次。
2 研究意义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相对于现代性的批判与否定而兴起的,现代性是作为一种许诺把人类从愚昧和非理性状态中解放出来的进步力量而进入历史的。后现代主义者主张打碎人们长期以来对于外在之客观性、确定性的认定,倡导人们将世界看作是一个不确定的、总是处在多元开放之中的不断演进变化的存在。所以,我们在进行课程创新研究时,依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拥有的各种物质资源与人文资源以及政策导向等中和因素,进行开发适合本校、本地区具有推广示范的体育课程体系。
就“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内涵的界定:“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野外生活生存训练的一个分支,指在远离居民点或无人或人烟稀少的孤岛、半岛、列岛、群岛等原生态海岛环境作为实践训练基地,在不完全依靠外部提供生存、生活的物质条件下,依靠个人、集体团队的力量完成课程目标的实践活动[1]。其意义所在立足海岛,充分结合了学校地处海岛的这一独特地域环境优势和鲜明的海洋办学特色,遵循教育客观规律,以体验式教学和实践为主要手段,以海岛野外生存活动项目群所共有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让学生走进海岛、海洋等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体验“天、地、人、风、海、浪、船、泥、沙”所赋予的困难和考验,在大自然的抗争中,使学生体验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增进健康、提高生存生活技能,从中获取生存的基本知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团结协作、勇于竞争的意识,形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创新进取精神,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目标。积淀成为具有地方鲜明特色,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3 研究过程与实施
3.1 课题研究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自然而然地出现一些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脚步,体育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运动技能的竞技性与传授知识的系统化,教学评价考核成绩的运动成绩化,没有积极地拓宽项目、创造项目,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就提出了如何解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素质教育问题。海岛野外生存、生活的课程目标是以“海岛”为主轴,以“渔”和“船”为两翼,分层次推进海岛野外生存的发展,逐步积淀与完善海岛野外生存课程体系。以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体质,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这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3.1.1 体育课程内容创新。在体育课程内容创新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时间序列中的体育课程内容之间总是相互发生作用,“教与学人群搜集各需信息,在教与学均衡达到以前完成[2]”。立意创建更加完善的一套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是一个社会的博弈分段目标,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为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海岛野外生存课程体系在实践中遵循“做中学、学中建、建中精”的准则。从实际情况出发,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形成相对稳定有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增加经费投入,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在体育硬件设施上有目的、有计划、针对性地完善;特别加强建设一支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从人员数量、质量、专业特长、性别比例等满足课程建设要求;积极组织与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个小时的体育健身活动等。只要我们积极开拓,与时俱进,就一定可以实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赋予高校体育的历史使命。
表1 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课程内容“向群”体系框架
3.1.2 体育课程内部创新途径。后现代教育首先是对现代教育的颠覆,现代教育既是时序性概念,指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教育传统,也是个内涵性概念,指与世界现代化运动相应即服务于现代化运动的系统教育方式。对此,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我们运用后现代知识观,对现代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创新与实践的愿景设计途径、决策与分析。(其途径如图1)
在人们一向认为教育就是为了传播知识和发展能力,而知识不外是关于事物的经验和认识时,为高校体育课程创新提供了温床,在软件建设上提供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文件、教学体系的建设论证;硬件上投入了相当可观的资金与物力[3]。基地投入近100万元,初步建成类型齐全、设施完备、效果明显、特色鲜明的陆上拓展基地、水上拓展基地、高空拓展基地、心理拓展基地和体质测试中心,并不断完善和补充基地的一些设施,于2008年6月建设成为“中国学校海岛野外生存实验基地”,并且进行了连续五年的“基地”教学实践,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与喜爱。2010年4月被浙江省体育局评为省非奥项目培训基地以及体育社会指导员培训基地(游泳救生培训项目),承担浙江省的游泳救生员培训和考证工作等服务性工作。
3.1.3 体育课程外部创新。课程通常被认为是学校校内的活动,如何在校内与校外的资源、技术、文化、社会联系起来,开创新型的特色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外部创新的决策所在。
图1 体育课程内部创新途径图
体育课程外部创新,主要是从获取课程内容的不同途径与方法。在指定的课程内容下,选择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实施流程与计划流程。下面将讨论不同的方法会在哪些地方对计划的流程产生影响。
3.2 创新案例
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精神,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强省决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新要求,以人为本,以学校海岛野外生存特色课程建设为主线,以先行先试的改革创新理念,围绕强化野外生存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重点,以创新为动力,积极拓展海岛野外生存特色体育课程工作思路,把握我国教育改革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机,提出“在大同的世界里,创造大不同”的课程建设理念和“做中学”、“学中建”、“建中升华”的课程建设路径。对学校海岛野外生存特色校本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发展进行创新与挑战。
“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是以教学和实践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从中获取生存的基本知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竞争的意识,形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创新进取精神,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4]。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如何拓展体育课程,挖掘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开发体育课程内容,激发学生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身心、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及如何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与空间,以满足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已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课程内容选取创新上,根据教师多年的项目开发和教学经验,选取一些同学校专业相近的具有海洋特色的项目,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安全知识与注意事项;二是原生态海岛深度体验内容;三是基地拓展体验内容。
表2 课程内容选取创新
在校内海岛拓展场地中进行的项目如:操艇、划船、海上泅渡、溯海漂流、攀登海岩、海岛定向、海岛穿越、浪木、转轮等项目,在理论上坚持实用的原则,将相关野外生存知识点分解到实际项目和本专业中,让学生通过对海岛野外生存项目体验,来分析和实现掌握相关野外生存理论知识与本专业结合点。
4 建 议
4.1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后现代解构课程过程中,开发创新校本课程,应结合学校所在的地域环境、学校专业特点以及所具备的各种资源相结合。
4.2 从案例中看,应该突破外引人才,实施内部培养的途径,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树立创新教学新理念。
4.3 在课程操作过程中,对传统教学结构优化,在创新中继承,从而更好地对课程更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推进创新高校体育课程。
[1]黄永良.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研究综述[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6(3):117-123.
[2]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
[3]于立,黄永良,等,高校体育社会化研究——以海岛野外生存实验基地建设为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7(4):103-107.
[4]于立.沿海地区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