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乳腺导管内癌中的价值
2012-01-26朴雪松吉林省人民医院电诊科吉林长春130021
朴雪松 (吉林省人民医院电诊科,吉林 长春 130021)
近年来,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发展,超声在乳腺导管内癌(DCIS)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重视〔1〕。DCIS受累乳腺导管上皮恶性增生,并沿导管系统广泛蔓延,但病变未突破导管上皮基底膜,属早期原位癌,缺乏转移能力,治疗预后较理想。随着超声仪器分辨力的提高,高频超声易于显示小病灶及扩张导管内的细微结构,极大地提高了DCIS的检出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4~2011年在我院经超声诊断为DCIS并手术治疗的患者46例,均为单发癌结节,均经病理证实。年龄35~76岁,平均(48±2.7)岁,均为女性。有哺乳史38例,无哺乳史8例。临床触及肿块11例,乳头溢液10例,以乳腺不适就诊9例,体检检出16例。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Logic 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0 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乳腺,从12点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做放射性连续扫查,超声显示有病灶区时,观察导管有无扩张。如发现扩张,沿导管方向仔细查找有无肿块,并记录导管扩张程度、部位。如发现肿块,则对肿块进行纵横多方向扫查,详细记录肿块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导管改变、后方回声、局部结构紊乱以及微钙化表现,同时记录病灶内部血供情况。
2 结果
本组46例DCIS患者中肿块型25例(其中实性20例、囊实性3例、囊性2例),导管扩张型10例伴均低回声病灶,乳腺增生型8例,单纯微钙化型为3例。本组46例DCIS患者中共计35个结节性病灶(包括肿块型及扩张导管型中伴发低回声结节者),其超声图像特征为:结节:实性30例(85.71%),囊性2例(5.72%),囊实性3例(8.57%);形态:椭圆形/圆形13例(37.14%),不规则 22例(62.86%);边界:清晰 5例(14.28%),小分叶5例(14.28%),模糊18例(51.44%),毛刺7例(20%);内部回声:低回声22例(62.86%),等回声8例(22.86%),低无混合/无回声5例(14.28%);后方回声:无变化14例(40%),增强2例(5.72%),减低19例(54.28%);导管改变:扩张10例(28.57%),无扩张25例(71.43%);微钙化:结节内18例(51.44%),导管内4例(11.43%);血流信号:有30例(85.71%),无5例(14.29%);阻力指数:≥0.7者 29例(82.86%),<0.7者 1例(2.86%)。
本组中,乳腺增生型及单纯微钙化型未见明确结节回声,仔细扫查,其超声图像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乳腺增生型DCIS表现为局部腺体层增厚、回声减低不均、结构紊乱,部分增厚的腺体层内可见乳腺导管扩张,其中4例伴簇状钙化,1例伴弥漫性分布的星点状钙化,8例可见不同程度的血流信号,RI>0.7。单纯微钙化型在腺体组织中可见钙化呈簇状分布,其中2例钙化周围未见明确的血流信号,1例可见少许星点状血流,RI>0.7。
3 讨论
长期以来,钼靶一直是DCIS的主要诊断方法,约70%DCIS的检出归功于钼靶片上微钙化的发现〔2〕。随着超声仪器的发展和高频探头的应用,超声对微钙化的检出率不断提高,微钙化已成为DCIS的主要征象。恶性程度与微钙化的数量呈正比,故既往研究将钙化数量>20粒/cm2作为诊断恶性病变的指标之一〔3〕。
笔者对46例DCIS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归纳分析后发现,35例结节中的30例结节具有2个以上声像图特征,多可见实性、低回声、不规则、边界不清以及微钙化,无后方回声增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扩张导管型可见孤立的结节位于扩张的导管内,走行方向与乳头后的导管走行一致,结节形态多呈椭圆形,纵横比多<1,与恶性肿瘤纵横比多为>1的一般规律不符合。
本组诊断 DSIS准确率为69.57%(32/46),误诊率为30.43%(14/46)。除3例单纯微钙化型,根据图像内微钙化特征得以正确诊断外,其余3型中均有误诊病例。回顾性分析肿块型中误诊的3例结节,其中1例为囊实混合性结节,超声下见其形态规整,边界较清晰,以无回声为主;附壁可见实性乳头状突起,内无钙化,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显示,超声下与良性病变不易鉴别而误诊为良性病变。笔者认为此种情况可行超声引导下活检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本型中另2例囊性结节超声所见结节边界清晰,但采用局部放大功能观察到囊壁厚薄不均,并有较厚分隔,囊内无回声较单纯囊肿透声差,且病变局部乳腺无红、肿、热、痛症状,由此可与囊肿合并感染鉴别。仔细分析对比发现囊性良性结节囊壁薄,部分虽可见分隔,但分隔薄,囊内无回声多与单纯囊肿类似,透声性好。可见仔细分析囊性结节的囊壁、分隔、囊内有无回声等特征,有助于囊性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本组导管扩张型误诊5例,其中3例见结节位于扩张导管内,瘤体表面不光滑,内无明显血流信号,当时超声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回顾性复习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声像图可见其局部乳腺导管扩张,于扩张的导管近端接近乳晕处见实质性低弱回声,有时可见瘤体充满管腔,乳头状实体及非瘤区管壁纤细、光滑〔4〕,上述特点可作为两者鉴别诊断的标准。此型中另2例误诊的结节位于分支状扩张的导管旁,其一可见星点状血流信号,RI为0.59;另一无明显血流信号,二者均无钙化,被误诊为乳腺导管扩张伴纤维瘤。而小的纤维瘤(最大直径<20 mm)很少出现血流信号,而且其周边极少出现分支状扩张的导管,上述改变即可作为二者鉴别的参考。本组乳腺增生型中除2例弥漫性分布的微钙化诊断正确外,其余6例超声均误诊为乳腺增生。笔者认为此型根据单纯声像图与乳腺增生不易鉴别,而与乳腺增生相比,其临床体征可有所不同。病灶区无明显胀痛,其腺体层厚度不随月经周期改变,部分可有乳头溢液,应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建议患者短期内复查,必要时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本研究发现,肿块型DCIS因其较典型声像图特征,超声诊断率较高。单纯微钙化型DCIS因具有微钙化特征性表现使超声诊断率达100%。而导管扩张型和乳腺增生型DCIS诊断率较低,原因可能是乳腺增生多表现为局部腺体回声减低,且常伴乳腺管扩张,若腺病组织与癌组织并存时,因两者声阻抗差小,故易漏诊。
综上所述,因DCIS在声像图上不具备大多数典型乳腺癌的特征,致诊断率不高,应仔细分析图像特征,并结合临床体征,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超声诊断率,必要时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1 Nagashima T,Hashimoto H,Oshida K,et al.Ultrasound demonstration of mammographically detected microcalcif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ductal carcinoma insitu of the breast〔J〕.Breast cancer,2005;12(3):216-20.
2 许 萍,王 怡,单洁玲,等.乳腺原位癌的高频超声诊断评价〔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24(6):29-31.
3 郁 武,股国玮,范晓域,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早期X线诊断〔J〕. 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3(9):543-5.
4 崔甦夫.彩超诊断乳腺导管内原位癌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10):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