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中“小东西”请求言语行为的转喻分析
2011-11-15刘明艳阮礼斌
刘明艳, 阮礼斌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系,广西桂林541006)
《日出》中“小东西”请求言语行为的转喻分析
刘明艳, 阮礼斌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系,广西桂林541006)
以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和语用结合的角度分析《日出》中“小东西”这一角色的请求言语行为的转喻现象以及会话中所体现的转喻思维中所涉及的认知和语用因素,同时期望为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请求; 言语行为转喻; 转喻推理
一、请求言语行为概述
自从Austin(1962)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以来,这一理论就备受语言学家的关注。在其理论发展的初期,Austin将句子分为陈述句和施为句,在施为句中含有明显的施为动词,在英语中常见的表示请求的动词有:request,beg,insist,demand等,如I request you to open the door中,request是一个明显带有请求以为的施为动词,因此这个句子表达了一个请求言语行为。Searle在奥斯汀对言语行为分类的基础上,将句子分为五种类型:表述类(representatives),指令类(directives),承诺类(commisives),表情类(expressives)和宣告类(declaratives)。“请求”属于指令类言语行为,表示说话人试图让听话人做某事,其所要表达的心理状态是希望或者愿望。在Searle的基础上,Driven&Versper(1998:164-167)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类:信息性言语行为(informative speech acts),强制性言语行为(obligative speech acts),建构性言语行为(constructive speech acts)。“请求”属于强制性言语行为,表示说话人想听话人或者他自己承诺一个未来的行为。Thomas(1995:44)指出“只有施为动词才能实施言语行为的观点是有局限性的”,有些句子即使没有施为动词,也可以明确的表示一个请求:如
(1)It is hot here.
(2)I'm thirsty.
在(1)、(2)句中,没有出现常见的表示请求的施为动词,但是却非常明显的分别表述了“请开窗或开空调”和“请给我倒杯水喝”的请求。
二、言语行为转喻理论简介
言语行为转喻理论由Panther&Thornburg两位学者在1997年首次提出,为转喻的认知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使得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的结合找到了接口。[1](P175)根据Panther&Thornburg分别用框架(frane)和情景(scenario)两个概念描述临近网络。[2]根据Panther&Thornburg的场景理论,言语行为,尤其是间接言语行为要遵循一种转喻规则,言语行为时一个有结构的脚本,一个行为由三部分组成,即行为的前段(Before),核心及结果段(Core),行为的后段(After)。[1]行为的前段(Before)是指行为的准备阶段,即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行为发生的条件和动机。行为的核心的结果段(Core)是指行为的区别特征,即行为的特点及成功完成意向行为的即时结果,行为的后段(After)是指行为所带来的语气和非预期的结果,即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这些阶段便构成了一个言语行为脚本,某个脚本是交际者所经历的无数个类似具体场景抽象概括的结果。行为脚本的段内存在着相互借代的关系,脚本内的任何一部分都可根据交际的需要用来借代整个言语行为。如Panther&Thornburg(1997)描述了请求言语行为脚本:
Before:H(听话人)有能力做某事S(说话人)想要H做某事;
Core&Result:S使得H有义务做某事;H有义务去做某事;
After:H会去做某事。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实施某请求言语行为时,并不会按部就班的按照言语行为脚本的各个阶段顺序来实施请求,而是通过实施脚本的某一阶段来激活整个脚本,最终实现脚本所负载的言语行为。[3]如:
(3)Can you open the window?
(4)I order you to open the window.
(5)Will you open the window?
Searle(1975)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的实施某一种行为。例(3)和例(5)都是不含有施为动词的间接请求句,也是在日常对话中经常使用的请求句式。说话者实际上是使用询问听话人的能力和意愿来分别实施请求言语行为,而例(4)中我们可以看到是一个含有施为动词“order”的显性施为句,也表达了一个请求,但如此直接的请求我们在生活中并不常见。根据言语行为转喻理论,句(3)询问听话人做某事的能力,运用了脚本的前段(Before)部分,句(4)体现了脚本核心(Core)部分,句(5)询问听话人将来的意愿,体现了脚本的后段部分。在这三个例子中,说话人都是仅仅使用了脚本的某一成分来表达自己的请求意愿,利用部分代整体的转喻关系,实施了某一部分成分所负载的脚本程序。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讲,听话人脑中的请求脚本被某一请求语激活,听话人在理解话语的过程中也投入了转喻思维,从而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三、对“小东西”的请求言语行为的转喻分析
《日出》是曹禺先生的第二部四幕剧剧本。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给我们完美地展示出一个社会的详细缩影。此剧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不同社会背景、不同阶层、不同身份却又似乎拥有同样悲剧命运的社会人物形象,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旅馆里的行为活动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当时大时代背景下大部分人民群众真实的生存处境。剧中“小东西”这一角色代表了被剥削最严重的下层人物,“小东西”可怜的身世、幼小的年纪就注定她无法在这个糜烂的大都市生存下去,她的命运是真正可以被任何人所左右的,当小东西不堪忍受暴力和折磨,愤而出逃,为了让陈白露救她而使用了一系列的请求言语行为。
如:陈白露:哦!(她回过身去)——可是你怎么跑到我这里来?他们很容易找着你的。
小东西:(恐惧到了极点)不,不,不!(跪下)小姐,您修个好吧,千万不要叫。他们找着我,那他们会打死我的。(拉着小姐的手)小姐,小姐,您修个好吧!(叩头)
陈白露:你起来,(把她拉起来)我没有说把你送回去,你先坐着,让我们想个法子。
小东西:谢谢您,谢谢您,小姐。(她忽然跑到门前,把门关好)[4](P64)
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小东西为了不让陈白露把她送出去,使用了感情强烈的请求句“您修个好吧,千万不要叫”。小东西所要表达的请求言语行为的脚本在此具体化为:
Before:陈可以不把小交出去,小想要陈保护她
Core:小使得陈不要把她交出去
After:陈没有把小交出去
请求言语行为使用的目的一般是为了让听话者按照说话这的意愿行事,请求行为的受益者一般为说话者,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说话大多会使用礼貌程度高的间接言语性为,而避免使用礼貌程度低的体现脚Core的直接言语行为。但是在这里,老三等地痞正在外面查找小东西的下落,眼看就找到陈白露这里来,小东西心理非常清楚,一旦陈白露将自己赶出去,她将无处可逃,等待她的只有死路一条,陈白露是她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小东西为了不让陈白露将她送出去,使用了一个直接请求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是用脚本中的Core部分来转喻性的代替整个言语行为。Panther&Thornburg(1998)认为,“言语行为脚本的成分离核心部分越远,它转喻性地激活脚本的能力就越弱。换句话说,言语行为脚本的成分离核心部分越远,该成分与整个脚本的替代或转喻关系就越不可能。”如果转喻能力减小,H的推理量相应增加”(熊学亮,2001),因此,言语行为脚本的成分与核心部分的距离与转喻力度成正相关的关系。在这个请求脚本中,小东西使用了转喻力度最强的脚本核心成分,使陈不必进行复杂的推理过程便可快速准确的理解小东西的真实意图,从而达到让陈白露保护她的目的。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不是坦直的去说自己想说的话,而是往往通过某种方式间接的去表达自己。下面这个例子便体现了语言的间接性:
陈白露:(向小东西)吃好了没有?
小东西:才吃了两块。
陈白露:怎么?
小东西:我…我……没有吃饱。
陈白露:你尽量地吃吧。[4](P66)
在这段对话中,显然陈白露处于对话的上风,小东西仍然扮演着请求者的角色。小东西的目的是让陈白露允许她多吃一些,开始小东西通过说“才吃了两块”这一离请求脚本的核心成分较远的表述来传达自己的意思,这就需要陈白露要付出较多的努力,并进行复杂的推理过程才能明白其真正的含义,因为“才吃了两块”这一言语行为既可以激活一个抱怨脚本—东西很难吃。也可以激活一个请求脚本—想再吃点,或者也可以暗示自己身体不舒服等,其转喻力度较弱,并没有明显的指向一个请求言语行为。很显然,在此处,陈无法确定小东西要表达的意思是哪一个,所以她需要进一步追问来确定小东西的真正意图,因此此时小东西用了一个离请求脚本的核心成分稍近的“我没有吃饱”来婉转的让陈明白她的意图。此时的请求脚本可具体化为:
Before:小想要陈让她多吃点
Core&Result:小使陈有义务让她多吃点
After:陈让小多吃点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小东西尽管非常想吃东西,但却并没有直接表明,而是运用了离脚本的核心成分较远的边缘成分来激活整个脚本,非常婉转的表达了自己的意图。
我们可以看出,小东西,从小被卖到妓院,从来不曾享受过被父母宠爱,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每天受尽凌辱,仅有的可吃的稀饭也是用受尽毒打换来的,她只是权贵们发泄兽欲,地痞们发泄愤怒,老鸨用来赚钱的工具,没有任何尊严,更谈不上自由的表达愿望和感受的权利。所以当陈白露非常不经意,看似正常的用一句“吃好了没有”问她的时候,她甚至不敢直接回答她的提问,生怕回答错了,不但没有东西吃,而且又会被赶走,所以只用了一句指向非常模糊的“才吃了两块”来回应,既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又不敢问陈的问话是什么意思,试探性的将一个模糊的答案抛给陈,以此来看陈的反应。当陈进一步想她发问时,她也只是使用了脚本的边缘成分非常婉转的告诉陈想再吃一些,而不是使用离核心成分较近的脚本内的成分或者使用核心成分告诉陈她的想法。
虽然小东西不是本剧的主要角色,但是她所使用的请求言语行为却非常典型的体现出了其人物性格和社会地位。通过对《日出》中小东西的请求言语行为进行统计我们发现,小东西所使用的请求言语行为一共有8处,其中3处为直接请求,5处为间接请求。T omas(1995:124)归纳了影响语言间接程度的四点因素:首先: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相对权势;其次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相对社会距离;再次,在特定的文化中,所涉及的行为的强加程度;最后,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相对的权利和义务。按照以上四点,小东西应该多使用间接请求策略才更有利于其目的的实现,因此小东西的请求言语行为中大部分为间接请求。通过结合文章的语境,小东西的三处直接请求的出现仍然是非常合理的,因为这三处的语境都是陈白露表达出要将小东西送出去的意愿后,小东西在极度恐惧和慌张的状态下不得已使用了直接请求言语行为。对于她来说,在性命攸关的时刻,她只有破釜沉舟,不给自己留退路,直接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帮助的愿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直接请求还是间接请求,交际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都是由于说者和听者都投入了转喻思维的结果。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转喻力度的强弱,也就是交际是否成功受到言者所使用脚本成分与核心成分的距离的影响;请求语在脚本中处什么样的位置,除了受到礼貌因素,面子因素等的影响外,也受到说话者所处的社会地位,语境因素,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分析,本文也希望为文学作品的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从另一种角度加深对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的理解。
[1]孙亚.语用和认知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崔丽娟,陈建生.概念转喻的本质、认知原则和认知运作机制[J].怀化学院学报,2007,(10):100-103.
[3]李勇忠.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国语言文学,2003,(4):14-17.
[4]曹禺著.巴恩斯译.日出[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An Analysis on Request Speech Act of Shrimp in Sunri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 Metonymy
LIU Ming-yan, RUAN Li-bi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6)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pply Speech act metonymy proposed by Thornburg&Panther to analysis the speech act of request in the drama Sunrise.Based on a brief account of SAM Theory and“Request”,we analyze the positionof the request utterance in the scenario.We hope that this research could throw some lights on finding communication purpose and the study on character in literature works.
request; speech act metonymy; metonymic reasoning
H313
A
1671-9743(2011)10-0091-03
2011-09-16
刘明艳(1986-),女,山西临汾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从事语用学方面的研究。阮礼斌(1986-),男,湖南邵阳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从事语用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