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傩愿音乐表演之艺术特征探析
——以沅陵大坪头村为例

2011-11-15莫祥章张云娥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法事守业锣鼓

莫祥章, 张云娥

(湖南省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还傩愿音乐表演之艺术特征探析
——以沅陵大坪头村为例

莫祥章, 张云娥

(湖南省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唐守业作为沅陵县傩文化传承人之一,其傩法事的程式、内容及生存状态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下傩文化艺术形态的现状。就其还傩愿法事的音乐及表演上看,其唱腔的调式单一古朴、节奏自由多样、旋律简洁流畅以及伴奏的明快和表演的本真,无不彰显沅湘傩文化艺术形态的“化石性”特征。

还傩愿; 音乐表演; 艺术特征

2009年暑假,笔者因课题需要对沅凌县大坪头村的唐守业傩坛法师的傩事活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梳理,尤其是唐法师还傩愿中音乐及表演的艺术性、地域性、朴实性、本真性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傩师唐守业

唐守业,男,1934年生,湖南省沅陵县筲箕湾乡大坪头村周家冲组人。从事傩堂法事近五十年,是筲箕湾乡及周边地区傩事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同时也是主要的执坛法师。为人忠厚朴实、性情温和、思想豁达,不守旧,不封建。近二十年,其主要傩事为还傩愿。从其还傩愿的法事过程来看,其流派应属于沅陵两大傩流派(上岗教、河边教)中的上岗教。[1](P217)正宗上岗教的法事共三十七场,唐法师的还傩愿法事的大部分内容请师、呈牲、上香、送神、申发、传茶劝酒、判三牲、回牲、开财门、下马告、和会、舞土地、解愿等与上岗教基本相似。唐法师家中现存法事经文大约十本,多有残破。尤为宝贵的是其家中存有高标准的木刻(经文、傩符)雕版大小二十几块,虽有残破,但刻文规范,文符漂亮,虽然有些文字因多年多次拓印,墨汁深厚,但只要稍经修理,即可再现出当年雕刻师的高超水平。唐法师曾对笔者谈过,当年有人出三万购其刻版,其不为所动:“我虽缺钱,但我要上对得起神,中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百姓……”,足见其对本身职业的信仰和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唐法师近年来执坛法事并不多,文革期间中断了十来年,改革开放后,其法事活动才慢慢有所恢复。近年来,由于社会科学文化的进步,人们已经很少把灾痛理解为神灵鬼怪降罪了,因此,也就少有人请他酬神还愿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行(其所在的沅陵是沅湘傩保存较好的地方,如七甲坪等地),他也经常性地参加一些乡里、县里的傩事表演活动。凡是此类活动,老先生总是乐此不疲。从与其半月相处、交流的种种事象不难看出,老先生最为担心的有如下两点:一是傩事已日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二是其傩事衣钵后继无人。

我们知道,科学文化的进步总会取代愚昧与落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革,淡化了人们对神鬼的敬仰和恐惧。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医学)医治了人们心灵和身体的疾痛,这样以来对于鬼神的信仰自然而然就会淡化。[2](P346)这就必然导致巫傩这种依附神鬼文化的社会事象日渐凋零,笔者曾问及唐法师的后继人选问题,他说自己的三个儿子都无承袭之意。究其因,儿子们认为,一是目前社会上法师们并无什么崇高地位;二是一年到头也没几场法事,挣不了几个钱。这种法师社会地位的低落及经济利益的减少是傩事传承中后继无人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笔者一行在唐法师家中半月的社会调查以及唐法师多次被邀表演,才使唐法师及其儿子们感到了傩文化遗产的价值。唐法师的二儿子也才表达了愿意继承其父衣钵的愿望。由此可见:文化遗产的传承,若是没有经济利益的支撑,至少也得有社会地位的认可和尊敬才能自然实现。因为法师也是人,不图利也得图个名。据笔者调查,现今许多法师的传承都是基于对于神灵的降罪恐惧而进行的(如果法师不往下传承,则家里必遭灾难……)。此传承,即使是传了,袭承者很被动,无主动性,加之活动又少,灭落自在情理之中。因此,对于像傩这种“化石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必须是学界、政府共同关注的。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挖掘、整理、张扬,其发展和传承才会成为可能。

二、唐守业还傩愿音乐表演之艺术特征

唐法师还傩愿的过程几乎就是音乐表演的过程,其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唱腔、伴奏和表演三个部分。

1.唱腔

唱腔是还傩愿活动中经文表达的主要方式,几乎所有傩事的经文都是通过演唱这种形式渲染给听众的。唐法师还傩愿的唱腔丰富多彩,其调式、节奏、旋律以及伴奏都有其较为鲜明的艺术特征。

(1)调式单一古朴

唐法师唱腔以宫、徵、商三种调式为主,多为五声性,比较单一古朴。宫调式常以5、2、1三音为骨干运用(见谱例1)。徵调式以2、5两音为中心发展(见谱例2)。而商调式则以2、6、1三音为框架构成(见谱例3)。其中商调式唱腔在法事中的多次出现,在民间音乐中还是较为罕见的。在其十余种唱腔中,宫、徵调式约占七成,是唐法师唱腔调式的主体,也是沅湘傩唱腔的调式特色之一。

图1

图2

(2)节奏自由多样

唐法师的唱腔节奏自由、变化多样,既有较为规范的朗读式节奏,如《传茶劝酒》(例3)(全曲经文朗读部分就只有XX;XXX两 种节奏型,规范统一,朗朗上口),也有很多自由多变的随意发挥性节奏,如《下马歌》(全曲唱腔自由,前倚音、后倚音都是自由发挥)。主体唱腔中XX;X·X;XX·;X XX;XXXX;XXX以 及休止、任意延长号都有体现,可谓随性而动、自由洒脱。这种节奏的规整与自由是与其法事经文的诵读及其气氛渲染以及法事章节的唱腔变化密不可分的。

图3

(3)旋律简洁流畅

唐法师的唱腔旋律以简洁、自由、对仗为特征。旋律发展手法不多,少有起承转合之感。从旋法上看,唱腔开始部分多以滑音、倚音体现出起腔的任意性和口语性。进入唢呐帮腔部分后方才节奏分明、旋律清晰。唐法师唱腔的旋律起伏不大、平实流畅、音域不宽,主腔音域常在八度以内,若有音域加宽部分也很少突破十度(见例4)。旋律进行以五声性为主,少有偏音出现,这与当地民歌及沅水流域(如麻阳等地)的花灯调多有相仿。这种旋律平实与简洁是傩事活动的实质所决定的,因为傩堂法事的主体是经文的阐述,唱腔只是一种表达手段。

2.伴奏

同沅湘大部分地区傩堂法事一样,唐法师的还傩过程中的演唱自始至终贯穿多种不同的伴奏。伴奏可在唱腔表演的前段也可在中间和句后,它起到一种渲染、推动、润色的作用。唐法师法事过程的唱腔伴奏以锣鼓、唢呐和牛角号为主。

(1)锣鼓闹场

锣鼓在唐法师的法事过程中起作非常重要的渲染作用,主要由鼓、大锣、包锣、头钹、二钹组成。由于锣鼓是打击乐器,无固定音高,其作为伴奏乐器主要是渲染气氛,衬托唱腔的作用。一般用在开场(闹台)、中场、结尾部分出现。其中,锣鼓也可以单独在法事某个单元中运用,如在其《绕堂》法事中,就只有锣与鼓“仓、仓、仓、仓……”在堂屋里伴随法师的步伐来回走动。锣鼓配上头钹、二钹后与土家族打镏子同出一辙,既有伴奏功能、也有表演功能。唐法师的还傩愿锣鼓打法简单直接,其节奏型以XX;X XX;XXXX为主,花式不多。典型曲牌样式为:七卜七卜|匡七卜七卜|匡七卜七卜七卜|七卜七卜匡‖(“七”为头钹,“卜”为二钹,“匡”为锣)。鼓点随节拍而动,常在强拍上敲打,如《呈牲》(例5)。唐法师的还傩愿锣鼓与土家族打镏子虽然锣、钹形式差不多,但不像土家族打镏子那样极具表演性、叙事性和形象性:土家族打镏子的打法千变万化,单是由于钹的打法不同所形成的音色不同就让人眼花缭乱:“七、卜、合、丁、才、朵、可、当……”多姿多彩。而唐法师的还傩愿锣鼓只是作为衬托唱腔和渲染气氛之用,没有非常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因此,打法也就更加简单明快。

(2)土唢呐定调

唢呐作为唐法师还傩愿法事上固定的伴奏乐器,其与法师的吟唱相互配合,既可在演唱的开始、中间和结尾处使用,也可以在演唱的同时使用。唢呐一般为土唢呐,定调单一,六、七孔,音色较为深厚。吹奏的水平高低及唢呐的音高音准视唢呐艺人和制作工匠的技艺高低而决定。作为一种固定音高的伴奏器乐,它的出现往往起到固定唱腔、规范调式的作用,是唱腔起腔、过渡、完善和补充的重要手段,如《呈牲》(例5)。

(3)牛角号施令

牛角号在唐法师的还愿过程中,既可作为一种伴奏乐器,也可作为一种法器出现,是具有双重功能的音响器具。牛角号由于其发音的粗犷悠远、古老质朴而成为湘西大部分地区祭祀活动的通灵法器。其发音常只有“乌”、“吭”两音,主要在法事的头尾(并不是所有法事章节)使用。在唐法师的还傩愿章节《呈牲》中就只有牛角号加入,似乎是引领众神一起来享受人们的供奉和祭拜的号角。

3.表演

表演是傩坛法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傩师作为通神之人,既是神的使者,也是凡人的心愿代表,身居两职,仅凭言语、吟唱是不能完全演绎这个角色的,必须是手舞足蹈方能“哗众取宠”、“推波助澜”的。[3](P542)唐法师的表演与众多傩师一样,其衣冠法器自然是一件都不会少的。由于唐法师身材瘦小加之身体又不大好,因此从其表演上来看,并无多少过人之处:动作弧度不大、舞步不宽、脸部表情也不是很丰富,常显出本真、庄严之色。由此,笔者总是想,如果法师的表演有东北二人转的神采风韵,又何愁观者寥寥、气氛萧然?(笔者在凤凰腊尔山曾见一个傩师,三十几岁,身体伟岸,唱腔洪亮,尤其是他的傩事表演富有生气:“转堂”之时法袍生风、步声铿锵、动作舒展有力,脸部表情夸张丰富,常常引起人们啧啧称赞或哄堂大笑!因此,每每他的法事总是观者众多。正是由于他表演的可欣赏性,在当地客观上很好地起到了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作为千古“化石”的傩,虽然在当今社会中的“神”功日渐衰退,但其“娱”功还是可以通过傩师们的表演修为而使傩文化事项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内容的。

图4

图5

结语

通观唐守业法师的生平和其傩事活动,我们不难感到“化石”文化事项——“傩”不仅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征,也有其宝贵的现实意义。从唐法师的傩事活动现状,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到傩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急迫和重要。对唐法师还傩愿过程中的文化艺术特征的归纳与总结,是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当务之急。唐法师已经高龄,其若有个好歹,则傩坛一脉也许就此灭绝。

[1]刘冰清,王文明.金承乾.辰州傩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2]孙文辉.巫傩之祭[M].长沙:岳麓书社,2006.

[3]林河.中国巫傩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On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Folk Opera of Votive Nuoxi——A Case Study of Dapingtou Village of Yuanling County

MO Xiang-zhang, ZHANGYun-e
(College of Music and Dance,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

Tang Shouye is one of the successors of Nuoxi,a form of folk opera in Yuanling County.The process and content in his votive Nuo Rite reflects the present artistic status of the Nuo Culture.In terms of music and performance,the tune of Nuoxi is single and simple,the rhythm free and multiple,and the melody brief and smooth,with lively accompaniment and natural performance.All these represent the fossil features of the Nuo Culture.

votive Nuoxi; music performance; artistic features

C95

A

1671-9743(2011)10-0010-04

2011-09-28

2009年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沅湘巫傩艺术形态当代遗存情况的普查”,项目编号:09A074。

莫祥章(1965-),男,湖南麻阳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从事民族音乐方面的研究。张云娥(1963-),女,湖南沅陵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从事民族音乐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法事守业锣鼓
邵伯锣鼓小牌子
苗族东部方言民间信仰“巴狄扎”研究
台青“登陆”不止于守业,大爱无疆共谱新篇章——记无锡台青会会长谢铭璟
地铁盾构施工中的钢套筒接收技术探讨与分析
日本“网购法事”受欢迎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苗族“巴岱”吃猪祀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
企业家的创业心:守业,也是一种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