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祜族传统宗教生活中的生态利用

2011-11-15朱力平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拉祜族树花神灵

朱力平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系,云南普洱665000)

拉祜族传统宗教生活中的生态利用

朱力平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系,云南普洱665000)

拉祜族是一个受传统社会生活影响很深的民族,至今其现代化的发展并不明显,在漫长的迁徙历史过程中主要是靠不断适应生存环境而延续至今,其生存和发展受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使他们对生态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形成崇拜自然的观念,其中传统的宗教生活中就有着丰富的生态观念和生态利用的知识。

拉祜族; 传统宗教; 生态

“生态”一般指的是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环境状态。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状况、气候、物产、资源等客观存在,正是这些客观存在决定了不同地域环境之下的文化差异。人类社会在创造历史、文化的自我发展过程中,依赖、适应自然的同时也在影响和改造着自然(即生态环境),这种改造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积极的方面也有破坏的方面,例如城市扩建、围海造田、森林砍伐、道路铺设、工业布局、垃圾堆放等等都会影响生态环境,造成环境的变化。人类在形成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一直从生态环境中攫取生存的物资,从而创造出灿烂多彩的文化,在民族文化的探讨中,传统的生态观念很值得我们研究的。拉祜族是一个受传统社会生活影响很深的民族,至今其现代化的发展并不明显,在漫长的迁徙历史过程中主要是靠不断适应生存环境而延续至今,其生存和发展受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使他们对生态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形成崇拜自然的观念,这些观念使他们非常崇拜和珍视他们赖于生存的环境。

西双版纳拉祜族主要分布在勐海县。县内拉祜族主要聚居在勐阿镇、勐满镇、勐海镇、勐宋乡,部分散居在勐混、勐遮、勐往、布朗山、西定、格朗和、打洛等乡镇。多数拉祜族村寨与哈尼族、布朗族、傣族、汉族等民族交错分布。2009年7月至2011年2月,笔者多次到田野点勐阿镇南朗河村和勐混镇曼迈村进行调查,并走访了与南朗河临近的纳京寨、那丙寨、阿克西腊寨,还有与曼迈相邻的曼弄老寨、邦盆老寨等等,在西双版纳勐海县拉祜族的社会调查中,了解到他们的自然生态观念在他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反映,其中传统的宗教生活中就有着丰富的生态观念和生态利用的知识。

一、天神崇拜

西双版纳拉祜族的现代生活中原始宗教的影响依然很大,在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下,宗教信仰中多神崇拜和灵魂崇拜的痕迹都很浓重。在众多的神灵中已经有了最高神——天神厄沙的崇拜,他们认为是厄沙在混沌的宇宙诞生后,历经千辛万苦造出天地及人类万物,不仅给人类规定了一切规范、章程、年节、礼法及婚姻、家庭制度,还教会人们播种、打铁等谋生手段,因此拉祜族对厄沙神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敬畏之情,厄沙在其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天神厄沙的崇拜是拉祜族崇拜自然的一种反映,将自然崇拜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遵循厄沙的意志即是遵循了自然的意志,就会得到天神的保佑,这种保佑主要表现在人们可以免受天灾人祸的惩罚。对厄沙的崇拜使拉祜族非常重视对厄沙的祭祀,祭祀可以是在寨庙中,也可以在山头上的山神庙中,有时还可以以森林中的一棵大树作为标志来祭祀,神圣的祭祀活动使拉祜族对山地、森林等这些厄沙有可能显灵的区域也严加保护,因此在拉祜山寨附近一般都有茂密的森林,人们视这些地方为“神区”,一草一木皆神圣,牲口和闲人一般不得随意进入和践踏,这一习俗保护了世代生活的环境。勐混镇贺开的曼迈在村寨的最高处修建专门供奉“厄沙巴”的寺庙“贺页”(“贺页”是拉祜语,是拉祜族的寨庙或缅寺,祭祀厄沙的地方),庙房里面没有供奉具体的偶像,只是在缅寺的中间搭一个梯形灵台,叫“帕萨”(如图1),分成三台。第一台叫“颠地”是贡水的地方,上面摆放两个黑色水瓶,叫“南董”;第二台叫“依玛必哈木西”摆放四个小篾箩,贡竹花(用竹签子削成,表示不灭的烛火)(如图2);第三台是“帕萨”的位置,是厄沙所在的位置,顶部有塔状木柱一根,直指屋顶,表示极为尊贵的意思。每天各家的女人都要到缅寺滴水敬神,每年的拉祜扩节就是为报答天神保佑而过的节日,所有祭祀活动都是为“厄沙巴”准备的。

图1

图2

此外还有图腾崇拜,在拉祜族的图腾中葫芦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葫芦本身就是自然生态中的一个物种,拉祜族将自身的起源和发展与生态环境中的一种物种联系在一起,本身就表现了他们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崇拜自然的理念。在关于自身民族的起源和发展的认识中,拉祜族创造了厄沙和葫芦的崇拜,是拉祜族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思想体现。

二、山林崇拜

在拉祜族传统宗教信仰中还有突出的山林崇拜的特点,长期在森林中的游猎生活,使他们熟悉森林、热爱森林,也保护森林,他们把水看最生命之源,把树看作万物之源,熟悉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拉祜族靠动植物为生,也与动植物为伴,他们利用森林,但是也保护森林、崇拜森林。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1](P141-284)里记述:厄沙天神的代表天神札多娜多经历千辛万苦来种树,种出青树结满金银果,他们摘下成熟的果子晒干,扎多吹气,气变成风,风吹树叶,落进水塘,树叶变成了白鸟、黄鸟、绿鸟、鸭子、白鹤、老鹰、乌鸦、龙、野猪、黑熊、马鹿、麂子、老虎、野牛、象、猪、狗、鸡、蛇、猫、孔雀、白鹇、麻鸡、鹌鹑、独鼠、松树、反手鼠、白肚鼠、花鼠、黄鼠、飞鼠、黑鼠、田鼠、猫头鹰、喜鹊、瓦雀、岩羊、豹子、小兔、野猫、马、羊、水牛、黄牛、布谷鸟、画眉鸟、蚂蚁、蟋蟀、麻雀、吡里雀、黄鱼、红鱼、草鱼、白鱼、河虾、青鱼等等各种动物;青树的种子落在地上,长出了很多树林,有蕨蕨林、白花林、多依林、麻栗树林、黄竹林、青竹林、金竹林、茨竹林、蒿子树林、冬瓜树林、扫把树林、松树林、红毛树林、马登树林、橄榄树林、黄毛树林、红叶树林、桃树林、李树林牛筋巴树林、细米果树林、芦苇林、青树林、紫檀木树林、花枝树林、青藤林、黄藤林、炮筒树林、七星花树林、干天果树林、红果树林、琵琶果树林、无花果树林、桑叶树林、蜜糖树林、黄树林、绿树林、奶浆草林、马尾草林、茅草林、姜苗草林、大菊草林、苦籽草林、海船树林、野宗树林等等各种树林。可见拉祜族对森林是非常熟悉的,知道许多里面的动植物,有着丰富的森林知识,在他们居住的寨子周围,有浓密的树林,被看作具有保护寨子平安的神林。

勐混贺开曼迈寨后山上有一片茂密的树林,林中长得很大的红毛树(拉祜族语叫“阿约结”)被敬为“神树”,村民们称它为“角莫角杜木”。它红红的树叶被认为是像阳光一样光芒四射、欣欣向荣,村民们认为这种树具有避邪、驱魔的作用,不好的鬼怪都很怕它,因此具有保护村寨和平、幸福和人畜健康的神力,逢年过节村民都要带上香火、祭品去向树神祈祷平安和幸福。如果村民要出远门,会摘几片这种树叶揣在兜里,据说这样可以保佑一路平安,不好的东西不敢近身。如果家中有人病重,还可以到“角莫角都结”神树下祭祀祈祷病人身体康复。方法是:家中成年男子,一般是老人去做,祭品是竹花、蜡条、米放在树下,双手合十向天神祈祷,保佑家中的病人快快好转,并从树干上划一小片树皮,这是给神灵的通知和信息,由于经常有人去做这样的仪式,神树已经形成明显的两节,树干1米以下变得光滑,这样明显的划分,村民们解释下半段划过树皮的是通地下的鬼,上半段没有划皮的是通向天上神灵,这样上下两界的鬼神都会来保佑病人。

曼迈的拉祜族除了祭神树,他们也祭树花,每年的大年、小年,都要用开放的桃花、李花作为祭品来祭献厄沙巴,花既是一种让人可以欣赏,使人赏心悦目的物品,又是人们心中欣欣向荣,不断发展的象征物。因此每年春天万物复苏的时节,贺开曼迈的拉祜族要选一个属狗或属虎的日子,举行“斯薇结赕”(“斯薇结赕”就是祭祀树花,祈求打猎和采集获得丰收)仪式。当山上一种叫做“瓦尔得结斯薇薇阿他格斯薇”(如图3所示)的树开花时,村民们将会在安章的带领下来举行“斯薇结赕”的仪式,目的是向天神厄沙和山神、树神等各种神灵祈祷,使庄稼长得好,人们打猎、采集获丰收。

图3

图4

举行仪式的早上,先请寨子里会做木活的人,一般以老人为主砍两棵大竹子,每棵竹子留三节,每一个节上砍出孔以备插树花。竹子砍好后,将各家采摘来的树花插在竹节的孔中,越往上插得越多,意味着庄稼和村民的生活象这个树花一样越来越发、越来越旺(如图4所示),然后将竹子栽在寨庙左边的沙地上,并用沙子将竹子的根部堆出一个土包,在土包上点上蜡条、插上竹花,还在土包上各挖出一个小坑,各家各户来祭树花,都要在小坑中轮流滴水,两棵竹子一个代表天、一个代表地。整个祭树花的过程都是在宗教头人安章带领下进行,他要将各家凑来的米拿到寨庙中供奉给厄沙巴,并向厄沙巴及各路神灵念诵祈祷的经文,告知神灵今天是祭树花的日子,全寨子的百姓都来祭拜大神,希望厄沙巴、山神等神灵保佑寨子平安、村民健康、风调雨顺、得到丰收。这个祭祀活动女性是必须到场的,男性也可以来,在拉祜族看来这是一个非常美好而浪漫的活动,希望女性通过参加祭祀活动,能如花般美丽,并从神灵那里获得更强的生育力量,使村寨更加人丁兴旺。据村民们说,祭树花的仪式做完以后,不论是狩猎还是出外采集都会获得大丰收。祭树花的仪式反映了拉祜族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自然理念,而且其目的又有祈祷丰收的美好愿望,实际上也属于农耕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

三、农耕祭祀

农耕祭祀是云南很多少数民族在生产力不发展,靠天吃饭的农耕方式中最常见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拉祜族在漫长的迁徙中不断的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尤其进入云南以后从游猎转向了游耕,迁入西双版纳的拉祜族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以游耕生产为主的,游耕生产最突出的耕作方式就是“刀耕火种”。拉祜族的农耕方式使他们具有了对生态的认知观念,就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由于不明白生态环境的真相,因此产生畏惧自然的心理,人们只好敬天拜神,崇拜自然。为了获得谷物的丰收,拉祜族要举行开垦土地时的驱鬼仪式、庄稼生长过程中的祈祷仪式、丰收时的叫谷魂仪式,还有新米节时的祭祖仪式等等,取悦神灵、祈祷神灵,把神灵看作和人一样有感情,拉祜族的各种神灵,其实就是他们不能完全认识的自然,他们把自然看作是一个有超能力的人,人们必须按照这个具有超能力的神灵(或自然)的意志办事,生活才能顺利、幸福,人畜才能安康,充分体现了拉祜族自然生态观。

开垦土地时的驱鬼仪式:是在选好地砍树时来做的仪式,拿一碗米、两对蜡条,到地中插一棵小树,一边撒米一边念驱鬼的咒语,意思是“我们要种这块地了,各种鬼神快走开,请天神保佑我们种少得多。”一天过后如果地里的小树不倒就可以开垦种地了,如果小树倒了预示着不吉利,须重新找地开垦。当下种完后还要用一个装着蜡条、花朵的小篾箩和木棍架子插在地中央,周围插一圈竹花进行祷告,“从今后谷子要茁壮成长,要像盛开的花朵一样旺盛,老鼠小雀不要来吃,保佑我们收成好。”

庄稼生长过程中的祈祷仪式:种子下种后,如果遇到雷雨天将树枝劈倒或者是无雨土地干旱龟裂,他们则要做祭祀“姆天尼”(“姆天尼”即祭祀“霹雷鬼”,是拉祜族为了祈祷风调雨顺而祭祀的大鬼,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雷电打到地、房子或家畜,往往也会祭“霹雷鬼”)的仪式。方法是选一个属马的日子,到地里杀一头小猪、一只鸡,还要献一瓶酒、一碗米、一筒水和一块盐巴,他们认为这样贿赂了雷神,谷子就会出穗并长得结实。等谷子出穗了他们还用白纸剪成各种图案,栓在原来插在地中的小篾箩的棍子上,再次祈祷祭祀,请求天神保佑不要降霜、不要下冰雹,让谷子长的好。

丰收时的叫谷魂仪式:每年收完谷子以后要举行一个“叫谷魂”(“叫谷魂”拉祜语叫“甲哈夸”)的仪式,在田地边用鸡叫,必须是大公鸡,祭祀人用鸡脚抓一些秕谷放入口袋中,从地里回家的途中要边撒谷子边念咒语,意思是把打谷时惊走的谷魂叫回来,“谷子好,谷子不要去别家,我的谷子回来,回到我家来,谷子回来!回来!”回到家中将所有的谷子放入仓中,最后还要抱着公鸡用鸡脚不断地向仓房中扒,意思是要所有的谷子进仓。大公鸡不能用刀杀,而是将其闷死,祭献神灵以后看鸡卦,如果鸡卦不吉利还要继续杀鸡问卦直到显示吉利为止。然后将鸡脚和米谷数粒缝在一个小袋子中挂在仓库里,这样能使谷仓里的谷子不受猪鸡老鼠的损耗,谷子可以耐吃经用,来年再有好收成。

新米节时要举行感谢祖先神灵保佑的祭祀仪式,仪式举行之后才能正式开镰割谷。新米节是拉祜族除扩年以外最为隆重的节日了,节日的日子根据谷穗成熟的情况来确定,各家所定的日子不一定一样,前后会在一个月内都有人家过节。在新米节前拉祜族往往还有一个“沙马斯赕”(“沙马斯赕”是勐混贺开一带的拉祜族新米节前举行祭祀包谷的仪式,祈祷丰收,这是当地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的仪式活动,就是祭包谷。其仪式目的和新米节祭谷神是一样,都是希望祭祀神灵之后,来年风调雨顺依然能获得好丰收。过节时寨子里要杀猪烤酒,如果不能杀猪的也会杀鸡祭祀。先到地里摘一点成熟的谷穗回来舂好,过节那天清早做好早饭先要祭祀家神“页尼”(“页尼”是拉祜语称呼家神,即祭祀自家去世的亲人,他们有护佑家人的作用),为家神点蜡条、献米饭、酒和茶水,让家族的祖先神灵回来和大家一起过年,分享丰收的喜悦。节日期间摆宴招待各方亲朋好友,贺开曼迈的村民还会聚集在安章家吃团结饭,安章要感谢厄沙和神灵保佑寨子平安、人畜健康、谷物丰收,并祝愿村民:“今年有新米,大家今后还要努力,来年再获大丰收,不疼不病节日快乐……”祭祀祖先之后各家要到缅寺滴水、献新米饭(一般是用新米与老米一起煮的米饭),将收成的喜讯传达给厄沙和其他神灵,感谢神灵保佑让大家获得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谷物丰收、寨子兴旺、人畜安康。

四、传统宗教信仰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力量统摄万物,拥有绝对权威,主宰着自然的进化和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及崇拜心理,并引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尤其是原始宗教是人们在同大自然斗争过程中软弱无力是的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一种对自然和现实社会歪曲、错误和虚幻的反映,拉祜族现代社会中还存在的传统宗教,事实上就包含着这种意识的存在,这种意识一方面限制着拉祜族人对世界的真正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则客观上保护了他们赖于生存的环境。正是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使得他们无比珍惜和保护着这片净土,无论是天神的崇拜还是图腾崇拜、山林崇拜和农耕祭祀活动,都饱含着拉祜族人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关爱,因此,我们对拉祜族及其其他信仰着自己民族传统宗教的各少数民族,要多一些理解和宽容,不能粗暴的将他们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宗教生活看作是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行为,应该正视宗教在少数民族生活中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以及由宗教信仰而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正确引导拉祜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正确看待自己的宗教信仰,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使传统与现在能够在文化的传承中保持协调性。

[1]娜朵.民间文学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Ecological Utilization in Traditional Religious Living of Lahu Nationality

ZHU Li-ping
(The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 of Simao Teachers'College,Puer,Yunnan 665000)

Lahu nationality is such a kind of people that is deeply affected by traditional social life.Up to the present,their modern development is not so evident during their long migration history.They mainly depend on adapting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Their life and development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o they have the dependency to the nature.That is why they form the concept of nature worship.And their traditional religion living is full of ecological ideas and ecological utilization.

Lahu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religion; ecological

C95

A

1671-9743(2011)10-0004-04

2011-09-20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西双版纳拉祜族生态利用的传统知识研究”,项目编号:09C0235。

朱力平(1970-),女,云南普洱人,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从事生态人类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拉祜族树花神灵
感恩生活,给生命一树花开——读《花田半亩》有感
从“嘎么阔”到“歌”——拉祜族音乐概念系统的变迁
送你一树花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陌上花开文学社:播撒文学之种,静待一树花开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56 个民族56 枝花拉祜族
神灵迷宫
边疆行( 之三):拉祜族原生乡村音乐的新生
边疆行(之二):拉祜族葫芦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