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儿童语言中的时量表达初探
2011-09-26黄春林
黄 荣,黄春林
(安徽师范大学a.文学院,b.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1~5岁儿童语言中的时量表达初探
黄 荣a,黄春林b
(安徽师范大学a.文学院,b.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从时量补语与时间副词两个角度对儿童语言中的时量表达进行初步的描述与探讨,揭示了儿童对时量表达的掌握情况,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确凿的语料。
儿童语言;时量;时量补语;时间副词
时量,即时间的长短,属语义范畴[1]。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认为时间量是与事物、事件、性状有关的量范畴。事件、性状在时间中存在和变化,事件在时间中发生、发展和结束[2]。因此,儿童要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就要从量的角度来计量时间。“时量”这个认知范畴投射到语言中,即通过“语言化”形成语言世界的时量范畴。
一、儿童语言中的时量补语
从认知角度来说,述补结构表现的是儿童对事物运动过程的认识。儿童语言中运用述补结构表示时量的最主要方式是“V+了1+C”格式。此格式始现于3∶0(本文使用的语料来自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和托儿所5岁以前的儿童,文中将1岁6个月年龄段记为1∶6,2岁记为2∶0,余可类推,故3∶0为三岁)。例如:
例1 小白兔采呀,采呀,采了好几天。(3∶0)
例2 一开始妈妈叫我拿喷水坦克给王琦玩,玩了一天。(3∶0)
以上2例中补语位于动词之后补充说明动作的时间量度,在语义结构上是非强制性的语义成分,其依附作用很强。这类补语由数量短语组成,主要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量。“好几天”表示“采”的持续时间;“一天”表示“玩”的持续时间。吕叔湘曾经指出:“动作的次数,一方面和‘量’的观念有关,一方面也和‘时’的观念有关。”[3]我们上面所说的时量补语突出时的观念,动量补语突出量的观念,大体上都与动作或状态的时间量度有关。
儿童中的时量补语是表示述语动作、状态的持续时间的,由时量短语和少数动量短语构成,如:一天、一上午、一个月、几天、一会(儿)、一下,等等。该类补语也能对动词起界化作用,即时量补语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起始点到终结点的量。但时量补语本身不能确定在时间轴上占据哪一部分,只能根据动词的语义特征确定在时间轴上占据的部分。根据动词的语义特征,时量补语可分为动词持续量和状态持续量。例如:
例3 我到那边玩,你们也到那边玩一会儿。(2∶6)
例4 猴子们练武,练了一上午武。还有棍子呀,刀呀,枪呀,他们全部拿光了。(3∶6)
例4中“玩”“练”出现在活动类情状句中,时量补语指的是动作自起始点后在时轴上的持续时间。这类述语由具有[+完成][+持续][-状态]语义特征的动词充当。再如:
例5 再过几天我就上一年级了。(3∶6)
例6 我爸爸还没回来,要过五十天才回来。(3∶6)
例7 蚌埠爹爹过了几天就走了。(4∶6)
上例中的述语“过”出现在状态类情状句中时,时量补语指示状态的持续时间。这类述语由具有[-完成][+持续]语义特征的动词充当。如:
例8 小鱼都养了一个月了还没死呢。(4∶6)
例9 我等一会儿拿机关枪。(2∶0)
例10 等一会儿再讲小熊故事。(3∶6)
例11 那你等会儿记不就记不完了吗?(4∶6)
上面述语中的“养”和“等”出现在状态类情状句中时,时量补语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这类述语中有[-完成][+持续]语义特征的动词。
“一会儿”用在动词或主语的前边作状语,指明动作发生的时间。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第二个义项,表示后边的动作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发生。它表示短时的概念,并不是一个明确固定的量。儿童对于“一会儿”的感知是模糊的,是相对于自身整体生命对时间的感知体验而言的。“一会儿”所表示的客观时间长短的意义与人们说话时感受的主观时间长短意义两者之间往往是不统一的。后边的动作可以是未然的,即尚未发生的动作;也可以是已然的,即已经发生的动作[4]。例10~例16都是表未然的。
少数动量词也兼表时间量,如“一下”表示不确定的短暂时间量,例如:
例12 再来玩一下石头,再玩一下,给我一个。(2∶6)
例13 等一下跟老师再见。(2∶6)
二、儿童语言时间副词中的时量表达
以[+时量]为语义基础的时间副词能够表达与动作行为或状态相关的时量。张谊生认为时间副词的时间义主要是表时量。表示时量时间义的副词包括三类:瞬时、短时、长时时间副词。在1~5岁儿童话语中,时间副词的始现时间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儿童语言中的时间副词及其始现时间
从表1中可以看出,1~5岁儿童语言中出现的时间副词并不多,只有11例。从始现时间看,表瞬时的时间副词出现最早(2∶0),表长时的时间副词次之(3∶6),表短时的时间副词出现得较晚(4∶6)。一般来说,出现较早的时间副词使用的频率也较高。因而,相对其他频率副词而言,表瞬时的时间副词在儿童语言中的使用次数是较多的。
1.表瞬时的时间副词
表瞬时的时间副词所限定的事件在时轴上所占位置的起点和终点距离非常接近,中间只有极短的时量或几乎凝成一点,即起点和终点几乎重合,有表示两件事之间紧密承接的副词如:刚、刚刚、立刻、立即、马上、立马、就、便、赶紧、赶忙、急忙、连忙、当即、顿时、登时、霎时、顷刻、旋即、一下(子),等等。在儿童语料中出现的有“马上、快要、刚、刚刚、才一下子、快要”。
“马上”所修饰限制的动作或状态,一般在说话之后或另一动作状态之后进行。它表示情况或动作出现得快,其所陈述的动作和行为的发生时间距离话语中另一时间参照点近,表示的时量较短,具有限定行动时间的作用,在儿童语言中始现于2∶0,例如:
例14 马上开船喽,呜呜!(2∶0)
例15 我马上回家画画。(2∶0)
“马上”具有表意模糊的特点,它究竟指多长时间,我们很难得到精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表示一个较短的时间量。儿童语言中还出现了“马上”与“一会儿”同时连用的现象,这可以看作儿童语言表达中的羡余现象,其违反了语言经济性的原则,如:
例16 我爸爸现在上课去了,马上一会儿就回来了。(5∶0)
“快要”表示时间上接近,很快就要出现某种情况[5]。例如:
例17 你快走吧,时间要到了。(2∶6)
例18 火车来了,火车快要下来喽!(2∶6)
“刚”在儿童语言中只见一例,见于3∶0,如:
例19 就那边一个猴子在爬,我刚看到的。(3∶0)
此处“刚”相当于“刚刚”,表示“看到猴子在爬”这一动作发生在说话前不久。儿童语言中还出现了“一……就……”的格式,这里的“一”和时间副词“刚”相当,在动词前修饰时间,表示动作行为持续时间的短暂。例如:
例20 爸爸为什么要抱我呀?他一回来就抱我了。(2∶6)
例21 一打破头就死喽!(2∶6)
“一……就……”格式表示先后事件逻辑、事理上的紧接,即因果、条件关联顺理成章,本身就含有一种当某种条件出现的时候,就会出现什么结果的没有例外的意思,包含的过程是一个很明显的异质过程,
“刚刚”“才”这类词具有主观评议性特点,一般要对动作行为或状态所占有的时量作出评议,或认为其占有的时量多,或认为其占有的时量少。在儿童语料中多为言其多的用例,如:
例22 刚刚新手绢掉到我膝盖上了。才买的都是香的。(3∶6)
例23 我看了电视,刚刚死了的人都不会报案的。(4∶6)
例23中“人死了”从发生到说话的时刻,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说话人主观认为这段时间是短时的。“刚刚”表示新手绢掉地的时候与儿童说话时间相距很短。
例24 这是才搞来的玩具,昨天才搞来的。(3∶6)
例25 人家睡觉了才有电视。(“人家”相当于“我”)(5∶0)
例24中“才”的存在表示从搞来玩具到说话时刻所经历的时量是一种主观上的少量,去掉“才”就没有强调时量少的意味。而例25中的“才”则指的是时量多。
儿童语言中还有表示情况发生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的“忽然”“突然”,“忽然”始见于3∶6,“突然”始见于4∶6。例如:
例26 大老虎出去砍柴,忽然碰见一个凶恶的大灰狼。(3∶6)
例27 到水底下去喝水,后来谁知道突然草地上有条蟒蛇。(4∶6)
“忽然”和“突然”一般可以互换,但“突然”比“忽然”所表述的情况更为急促和出乎意料。
2.表短时的时间副词
表短时的时间副词所限定的事件在时轴上占据位置的起点和终点之间有一段较短的距离。儿童语言中出现的有“暂时”,用例如下:
例28 我把剑(玩具)暂时放在这里。(4∶6)
例28中,“暂时”表示“把剑放在这里”这一状态在一个较短时间里基本没有变化,与表示非完整的“在”连用,体现一种静态。
3.表长时的时间副词
这类时间副词所限定的时间在时轴上所占据的距离较长,儿童语言中主要涉及“永远、一直、从来”这3个词。
“永远”本身就是对动作行为或状态所占有的时量的描写和陈述,它表示时间长久且动作、状态保持持续不变。例如:
例29 叔叔,一个门锁起来了,它永远也不开了。(3∶6)
例30 我以后永远永远永远永远也不理你了。(4∶0)
儿童语言中出现“永远”的只有上述两例,都是以某一个时间点或事件为标志,起点明确,动作或状态持续存在,直到将来。
“一直”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强调长时间内动作行为状态等的不间断的持续量。例如:
例31 他现在是长头发呀,他不一直都是长头发吗?(4∶6)
例32 你看,我一直在掀着。(4∶6)
“从来”强调从过去到现在,情况没有改变,它所表示的时间往往没有明确具体的起点,这个“起点”,即行为性状形成之时或某一事件的产生时间,是隐含的。它还侧重表示行为在一段历程中的出现频率,在下例中,“妈妈带我去上海”在被试有记忆的时间段中频率为零。“从来”包含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语气,在肯定句中多与“就是”“都是”“是”连用,在否定句中则多与“就”“都”连用。例如:
例33 上海我妈妈从来都没带我去过的,……上海我妈妈没带我去过的。(“的”应删除)(5∶0)
“一直”和“从来”一般都在句中作状语,但二者与动态助词“着”“了”“过”的搭配频次有差异。“一直”多与“着”和“了”搭配,而“从来”多与“过”搭配。“一直”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都很常用,而“从来”则多用于否定句中。
这类表示长时段、长时量的副词所限定的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内部一般都是均质的,恒定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基本没有变化,也可以表示一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贯常、恒常的动作。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儿童话语中的时间副词大都可以表时量,这个量可大可小,但表示时量的方式并不一样,可以限定事件本身在时轴上占据的时间距离,也可以限定两个事件亦即两个时间之间的时间距离[6]。儿童优先习得表瞬时的时间副词,这可能与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以及儿童倾向于以说话时刻为参照点的话语表达有关,这可以说是儿童习得时间副词的偏向性策略。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3.
[2]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2.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32.
[4]刘长征.“一会儿”和“不一会儿”[J].世界汉语教学,2006 (3):49.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339.
[6]袁莉容.现代汉语句子时间语义范畴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4:44.
【责任编辑 刘晓鸥】
A Prelim inary Study on Language Time Quantity Expression of Children Aged 1~5
HUANG Ronga,HUANG Chun2linb
(a.Schoolof Literature,b.Schoolof Society,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China)
The exp ression of time quantity in the language of children aged 1~5 is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from quantitative complement and time adverbs.The mastery situation of children on time quantity is revealed and solid corpus for related research p rojects are p rovided.
child language;time quantity;quantitative complement;time adverb
H 03
A
100823863(2011)0220091204
2010-11-13
黄 荣(1986-),女,安徽肥东人,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