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县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成功模式

2011-09-22苏日娅

当代经济管理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

苏日娅

摘要:本章阐述了县域经济的基本涵义,重点是探讨了县域经济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和成功模式,为解决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转型寻找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县域经济;一般规律;成功模式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旗县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通过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成功模式的分析,将对我国在县域经济在发展方式和路径选择上作出战略性调整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所论及的县域经济指以我国的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县级财政为标志,以县城、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问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县域经济区分工阶梯规律

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各地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等基础条件不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规模和结构就必然存在差异,使各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分别处在高层次与低层次、主动与被动、有利与不利的位置上。在以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县域与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县域的区际分工中,以及初级产业为主的县域与加工业为主的县域的区际分工中,前者一般居于劣势,后者居于优势。它们的地位好像分别处在一座阶梯的上下方,这就是区际分工阶梯。区际分工阶梯反映出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区域空间分工阶梯中实现“梯度转移”。比如有资源优势但缺技术、缺资金的县,可以通过加快对外开放,引进资金和技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区域分工阶梯的升级。

(二)县域经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规律

县域经济之间具有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不断被创造出来又不断消失,呈动态变化趋势。导致县域之间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技术创新与扩散的空间不平衡性使县域之间在技术水平方面的比较优势不断发生变化。技术创新与扩散趋向于经济实力雄厚、能承受高昂科技开发费用,以及经济环境优越、聚集有大批科研人员和企业家的县市。因此,在经济、技术上对创新吸收能力较强的县市往往能较早、较快地接受创新技术的扩散。这对县域经济之间形成技术差异有重要影响。但任何具体技术都有创新、采用、增长、成熟、下降乃至过时的过程。由于技术生命周期的存在,创新区域原有的优势会随着创新的扩散而逐步消失,而更新的发明会使这一地区产生新的优势。二是技术进步对自然资源优势有很大影响。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广度在不断发展,技术程度越高,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程度越低,技术进步在很多方面弱化了自然资源的优势。因为技术进步中产生的大量新材料、新能源不断替代着自然材料的自然资源,降低了运输成本,加大和加快了自然资源流动的范围与速度,进一步改变产业的原料指向,从而使资源产地的相对优势逐步下降。随着技术进步,机器越来越多地替代了人力,科技的发展要求从业的劳动力素质越来越高,这将使劳动力多的优势逐渐向其反面转化,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优势变劣势。一个地区固定资产规模越大,淘汰更新的任务及由此遭受的损失也越大,而后进地区可直接购买更先进的设备,不仅缩短了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而且可以避免因淘汰设备而遭受的损失。三是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县域间比较优势具有直接影响。如发达地区在落后地区投资可弥补落后地区资金缺口,如果落后地区人才流向发达地区,则进一步恶化落后地区的发展条件。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规律要求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县市要抓住机会充分发挥优势,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使较小的优势变为较大优势,使低层次优势变为高层次优势。没有比较优势的县市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引进资金、技术,靠技术扩散和创新、靠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来不断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从而有效地利用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机会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依靠经济增长点和隆起带拉动发展规律

对地域系统而言,经济带是一个地域经济系统,对大的地域系统而言,经济带又是一个地域单元,由于线状基础设施本身具有带状特征,所以,经济带的性质就是一个以多个大城市为核心的、与周围中小城市或集镇组成网络的带状的经济地域系统。经济空间是非均衡的,且存在于极化过程中,经济单元之间存在支配效应,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单元具有带动效应,称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增长点产业的扩散效应带动邻近产业、邻近地区共同发展,从而形成经济发展的隆起带。在由二元化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时期,经济增长点和隆起带可能在少数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区域生长发育,成为“点”和“带”。

二、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

(一)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可以概括为依靠乡镇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在中国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的农民抢占改革开放的先机,发挥地域优势,用资本原始積累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一种富有地方色彩的乡镇集体经济,并以此推进非农化和小城镇化的发展,从中探索出一条中国农村工业化的道路。江苏乡镇企业产值最高时曾占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5和全省工业总产值2/3。苏南模式也有其对环境破坏等较大负面效应,同时面临着与大中城市经济连接、与大企业合作及如何将自身做强做大的挑战。

(二)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指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而带动县(市)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温州模式”代表了中国农民在条件落后、交通闭塞、缺乏城市带动和辐射的地区,通过自发发展商品经济,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路子,它反映了以个体私营企业,资本原始积累为主的经济逐步壮大的发展轨迹。其负面效应是在发展的早期,即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经济信誉度低,一度曾影响温州模式的形象和温州经济的发展。

(三)珠江模式

珠江模式是指依托“三资企业”的发展而带动县(市)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县域发展模式,以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地区为代表。珠江模式形成的主要条件:一是毗邻港、澳、台等地区,与这些地区开展经贸关系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二是拥有大量的侨胞,吸收他们到家乡投资,有特殊的“人缘”关系;三是享受国家特殊的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由于珠江模式的前提条件较强,难以在内陆相对落后的县域推广。

(四)济源模式

济源模式是指通过抓好县属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县(市)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河南省的济源市、山东省的高唐县等均属此种类型。该模式形成的主要条件:一是县属工业有较好的基础;二是抓县属工业发展的思路对头;三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县级领导班子。济源模式也面临着加强区域间合作,或同大中城市经济联合,加入大企业联盟,或将自身做强做大的挑战。

(五)晋城模式

晋城模式是指通过开发当地的矿产资源而带动县域经济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以山西晋城为代表,全国相当多的矿产资源大县如河北省灵寿县、广西南丹县均属于此种模式。这种模式形成的主要条件是:第一,当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较好的销路;第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技术要求不高,个体、乡镇企业均能进入。以矿产资源带动的晋城模式受矿产资源的富裕程度、开发成本和矿产资源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还需考虑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代际平衡的问题。

(六)兖州模式

兖州是典型的“资源县”,但他们依托资源而不仅仅依赖于资源。通过大开放、大招商、大投入,一二三产业全面开发,外资内资民资全方位开放,先后吸引了意大利倍耐力公司、美国国际纸业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来兖州投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社会事业、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也都发展很快,81.6%的农民加入了医疗保险。兖州模式是集资源优势、地域优势、良好的引资机制为一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朱舜.县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七大报告)[J].2007.10.17

[3]杨小川.县域经济问题研究评述述[J].南方农村.2005(6)

[4]周金堂.国家背景下的工业化与县域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
郑州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外向型县域经济的跨境电商模式研究
“营改增”全面实施后对进贤县地税收入的影响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