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晚清《申报》刊登京剧广告的史料价值
2011-09-22杨娟
杨娟
摘要:我国近代最早的报刊戏曲广告出现于《申报》,戏曲广告于今而言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近代戏曲广告对于上海市民戏剧欣赏习俗的养成产生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申报》;广告;上海;戏剧欣赏
《申报》,初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是我国近现代第一张出版历时最久(1872—1949)、影响最大的报纸,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而我国近代最早的报刊戏曲广告,就出现在这份商业性报纸上。本文从广告的角度分析近代上海人京剧欣赏习俗养成的简单历程,由此证明广告在研究近代上海文化中的重要史料价值。
一、《申报》的广告
《申报》刚一开始的广告称为告白,“那时的广告的排列和新闻一样单调,排列形式是一皮一拦的既没有显著的标题,也没有动人的词句来吸引读者”,近乎写实。
广告的作用是逐渐被华商所认识的。《申报》创刊号上只有13则广告,多是外商的广告。此后,广告的数量却在稳步上升。1872年,除创刊号外,《申报》广告数量稳定在25则左右。1873年,广告增加到每天28则左右。1874年,更增加到35则。随着上海经济的繁荣和华商广告意识的增强,《申报》广告增加的幅度大为提高。1875年为51则,1879年达到90则,1881年达到148则。广告的稳定持续的增加,给报馆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广告数量最少的1872年,每天25则左右,如果每则广告都以收费最低的50字计算,《申报》馆一日的广告收入就有625文,单就这个数字已超过了报纸销售本身的收入。而事实上广告每日收入的数字远不止这些。因为登在《申报》上的广告,50字以内的为数极少,绝大部分都超过50字。有些广告长达400多字。如第2号《申报》上所登的“造铁路告白”,正文长达456字,而且是西人广告,按《申报》馆对西人广告收费标准每50字收洋1元,50字外每字取洋5厘计算,这则广告的收入即达3元多,相当于报纸收入的一半以上。故姚松鹤在他的《上海报纸小史》中说:“报馆于售报之外,其宗收入,本以广告为首。……报馆营业之盈细,实以广告多少为衡”。报馆于1874年就开始盈利了。广告让《申报》不仅在艰难的处境中生存了下来,而且获得发展。今天我们看到数量繁多的广告就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特别是上海的发展历程。
二、《申报》广告的史料价值
《申报》问世后,以广大的群众为读者对象,开始冲破“宫门抄”“辕门抄”及政治公报的樊篱,重视对国内外大事的采访和记载,也逐渐关注意市井琐闻和社会变化,第一次形成一张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申报》标榜其宗旨为:“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小毕载务求其翔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在办报的实际中,《申报》不惜本钱,采用当时还十分昂贵的电报传递新闻,井在各地聘请记者和通讯员此外,它还公开征求新闻稿件,由于《申报》在新闻报导上比较准确,信誉大增,“销数益畅吐,求登广告者,户限几为之穿”。通过广告《申报》表达自己的声音。
报纸所记载和反映的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状况,这些资料,在今天看来来是很有价值的文献。从中国近代史资料的角度来看,《申报》有很大的价值它在1872年发刊后比较注重招延“访事”(记者或通讯员),到1875年,它就在北京、南京、苏州、武昌、汉口、宁波、扬州等26个省会和重要城市聘请特约记者,专事报道当地的有关新闻同时,当一些重大事情发生时,《申报》还派出记者现场采访例如,1874年,日本借口台湾“生番”杀琉球人,乃发兵进攻台湾,《申报》就派员赴台湾采访,发表了有关消息。又如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政变”,中日两国都派兵入朝。《申报》即派驻横滨和烟台的记者各一人,赶往朝鲜采访,就此事发表过一系列的连续报道。其它如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辛亥革命时期的民军进攻、武昌失守军日清帝逊位等,《申报》都作过详细报道。在今天看来,这些报道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申报》记录了清末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它对近代各专史,如经济史、新闻发展史乃至广告史的研究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申报》广告从不同的侧面反映近代来的文化艺术、教育、社会习俗情况,它依附于从传统到近代转型的中国社会,同时它又多向度、多层面的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影响,故而它的史料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三、《申报》京剧广告与流行习俗的传播
《申报》第一次刊登戏曲广告是在清同治壬申年即1872年阴历5月13日。此时,《申报》刚刚创刊不到两个月。该日第七页刊登“各戏园戏目告白”,预告上海几家戏园将要上演的京剧剧目,如下:丹桂茶园,十二日演:《虎囊弹》、《洒金桥》、《大卖艺》、《击掌》、《打龙袍》、《金水桥》、《胭脂虎》、《拿谢虎》、《通天河》。金桂轩,十三夜演:《雁门关》、《芦花河》、《山海关》、《玉兰记》、《丑配》、《飞坡岛》、《卖身》、《丁甲山》、《青石岭》。九乐戏园,十三日演:《风云会》、《占北原》、《三上吊》、《迥龙阁》、《一匹布》、《黑沙洞》、《义虎报》、《闹花灯》。这则广告是我国报业史上的第一个戏曲广告,开创了我国报纸戏曲广告的先河,是我们研究近代戏曲在上海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申报》之所以出现戏曲广告,这与京剧在上海的流行密切相关。“1867年,英籍华人罗逸卿在宝善街(今广东路)开了最早的京式戏馆‘满庭芳,首邀京角来沪演出,盛况空前。”这是京戏最早从北方传到上海。“以后,丹桂、金桂、天仙、大观等茶园,被称为‘清末上海四大京班。”“京剧一经传人上海,便迅即风靡上海滩,上海人起初称之为‘京班戏。一种新兴艺术形式总是会引起众人的好奇心的,加上当时的上海已是外国冒险家、封建官绅、洋奴买办的乐园,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浓厚。于是,沪上之人初见‘京班戏,便趋之若狂。”而且《申报》广告对梅兰芳演出的报道具有连续性,能够为研究者提供重大事件之由来及其发展的完整信息,也具有细致性,大量的纪实性广告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复原历史的真实。据统计,1872年至1874年两年间,《申报》戏曲广告所载的演出剧目就达八百个左右。
从《申报》最早刊登的“各戏园戏目告白”到梅兰芳在上海的五次演出戏园所做的戏曲广告,可以看出,一方面,京剧艺术在上海从扎根落户到繁荣发展,离不开大众媒介的传播效应。戏园经营者通过《申报》这一大众媒介来刊登广告,使广大受众能够方便、快捷的获取相关戏曲信息。此外,“广告还可以创造流行、造成时尚,提倡和推动新的生活方式”。所以,在《申报》戏曲广告的影响下,京剧艺术在和其它剧种的竞争中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当时上海舞台演出的主要剧种,也培养了一大批热爱京剧艺术的上海戏迷;另一方面,《申报》戏曲广告随着京剧在上海的兴盛,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这里广告成为社会风俗研究的重要佐证。
可见,《申报》广告作为一种商业性行为,从“俗”的层面推动了京剧欣赏这一“雅”行为的传播,而且对后世艺术推广事业也有不小的启发。
参考文献:
[1]徐载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中报史料[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
[2]本馆告白[N].申报,1872—4—30.
[3]上海研究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700年(1291—1991)[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倪宁.广告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李伶伶.梅兰芳全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