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央视新闻频道“问天”专题报道探析媒体形象创新

2011-08-15田秋霞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问天新闻频道专题报道

田秋霞

(华南农业大学 珠江学院,广州 从化 510900)

从央视新闻频道“问天”专题报道探析媒体形象创新

田秋霞

(华南农业大学 珠江学院,广州 从化 510900)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神七”、“神八”问天专题报道与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的报道是我国新闻传播界的三大事件,堪称中国新闻传播新格局形成的重要标识。我们可从媒介事件的策划、节目运作的编码、媒体姿态的转型与其新闻价值意义三个层面对这一电视新闻专题报道予以分析、解读并予以借鉴。

电视新闻;专题报道;媒体形象;创新与价值

“神八”问天既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骄傲,也是整个国际传媒界备受瞩目的媒介事件。央视作为我国官方主流媒体的象征,新闻频道更是其自身形象的代表,继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强势报道后,该频道延续“神七”问天又推出 “神八”问天专题报道节目。此次专题报道,依然倾全频道之力,采用现场直播和专题节目穿插,新闻报道和观众互动作为主要报道模式,对“神八”问天的整个过程从不同角度做了全方位的报道和解读。

所谓“专题报道”是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具有典型意义和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人物、事件、问题、社会现象等,进行记录、调查、分析、解释、评述等,深入系统而又生动反映其发生发展和结果及影响的全过程,揭示主题的深刻意义[1]。这一频道化运作的专题节目不仅显现了一个国家权威媒体的前进姿态,也向世界输出了一个正在崛起的和谐大国形象,其媒体传播特征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闻报道的阶段性运筹

电视新闻专题报道在设置上往往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顺应时间推移进行阶段性统筹。为了全方位及时地报道“神七”、“神八”准备、发射、运行的全过程,新闻频道提前做好了专题报道的特别策划,都以《神七问天》、《神八问天》直播特别节目为支柱,在时间上共分为三个阶段。期间的报道分工清晰,功能各异,又相互衔接,层层递进,实现了专题报道的阶段性传播效应以及资讯优势相整合的传播理念,满足了受众不同层面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预热阶段

从早上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首次连线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直播发射准备情况,这标志着新闻频道专题报道正式启动。同时,在发射前夕的每天10点至11点,20点至21点两个时段开启直播窗口,对发射进行报道预热,披露各项准备工作,将受众的关注点逐步转移到报道上来。这一阶段从技术改进,报道形式创新及受众需求测定上都为之后的各项报道做好了铺垫。

(二)直播阶段

以“神七”而言,新闻频道从9月24日开始对“神七”发射的各个关键节点进行全天候直播,主要以国人的角度围绕“神七”发射、运行以及太空漫步的方方面面进行报道、分析和解读。此阶段共持续一周,将“神七”太空之旅的各个层面向观众做了全方位的报道,新闻频道派出了关涉航天发射史上最大规模的报道团队——260多名编导、技术人员,16个直播点,多地记者站,七大系统要害点上布设直播设备。这一阶段的强势出击让观众目不暇接,总体的直播报道让观众对“神七”发射、运行的各个阶段有了及时、全面、深入的了解,打造出奥运报道后屏幕的最大新闻亮点,实现了本次“神七”报道的最高潮。

(三)后续收尾阶段

新闻频道在“神七”、“神八”发射成功后都进行了后续报道。这一阶段主要以一种全球性的眼光对人类航天事业进行回顾、展望和新角度解读,尤其是“神八”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报道,又成为新一轮的重要新闻专题;突显了中国作为又一航天大国亮相于世界的崛起过程和辉煌成就;而且这一阶段也是对直播阶段的一种衔接和回温,是节目样态模式化运作的成功创新,为整个专题报道画上了完整的句号。

二、节目元素的编码与创新

电视节目元素是构成电视节目形态的基本单位。不同的电视节目元素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不同的电视节目形态。做好电视节目的形态创新,需要探索和把握好模仿、借鉴、嫁接、孵化等一些电视节目基本规律[2]。为使电视新闻节目永远保持生命活力就必须在节目元素的排列编码上下功夫。新闻频道的“神七”、“神八”专题报道不仅在专题报道节目形态上进行一定的延续性变革,并在不同节目元素的编码上也有了较大的创新与突破。

(一)节目元素的有效组合

1.直播平台的延续

新闻频道自开播以来,就以整点新闻+现场直播+字幕新闻的节目形式为基础[3],期待以观众喜闻乐见的低视角报道形式制作全方位的、更贴近性的新闻报道。我们看到,新闻频道在汶川地震及奥运会的报道中,提升和完善了国家媒体的传播实力,“神七”、“神八”报道不仅将一些成熟的理念及节目样式延续下来,还加入特别的策划与创新,形成了一种节目样态的良好衔接。

总体上,新闻频道延续了以往的节目样式——搭建了开放自如的直播平台和24小时的资讯平台,并实现了多地点、长周期、全覆盖直播。国外记者站的实时连线也让观众及时了解国外关注状态。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了观看发射的完整视角。

2.不同大牌主播的风格成为节目的标识

央视新闻频道在以往节目设置中,注重将主持人的个人特点与节目特色联系起来,既形成了节目的独特风格,使主持人在观众中的可识别性愈加明显。《神七问天》特别节目中,专门派遣了知名主持人到前方担任出镜记者,并量身定制了《岩松访谈》、《泉灵逛城》等特别板块。

《泉灵逛城》的演播室设置在北京航天城,张泉灵以游历的方式全方位介绍、采访、体验航天,依然延续了张泉灵的独特风格——知性而亲和的形象,深入新闻事件现场,发现新闻细节。《小萌探营》延续了李小萌的记者本色,以记者的敏锐视角进行纪实性报道,涉足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各个角落。

3.大小节目版块的有效整合

一方面表现为常规节目的特别策划,新闻频道很多常规节目在以前的积累中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拥有了固定的观众群体。这次在《神七问天》特别节目中进行了新的包装和策划,为整个“神七”特别节目服务。比如《新闻1+1》,改成了《新闻1+1特别节目:“神七”观察——太空中的“中国脚印”》,不仅重现当天直播的精彩内容,主持人董倩和新闻观察员白岩松还从各自的视角对于“神七”的热点问题进行心得的交换。另一方面表现为整点播报小栏目版块的精心设置:像《“问天”词典》,主要解释在“神七”问天报道过程中比较重要的词语,如“航天服”、“舱外服”等;又如《“神七”动态》主要为观众传递实时的信息,让观众第一时间知道“神七”的动态。

“神八”专题报道中也不仅延续了一些相关的节目形态组合,并且在后期对“神八”与“天宫一号”的两次对接都进行了不同的延续播报。

(二)频道内容的创新性

央视新闻频道可谓中国频道专业化进程中的一座风向标,自开播以来就以打造权威的资讯频道为目标,在5年的磨炼以及4次改版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魅力。此次对“神七”、“神八”的报道也尽显其独到之处,以不断创新的理念对整个频道的节目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设置、改版。

1.联合跨地域平台丰富报道内涵

为了让全球华人更直接、详尽地目睹“神七”盛况,央视新闻中心继续沿用了2005年与台港澳电视媒体合作拍摄《神州看神舟》的成功经验,邀请台湾TVBS电视台、香港无线电视TVB以及澳门澳广视联合制作《中华看神舟》大型直播节目。节目每晚23:00——24:00直播,由四台主持人共同主持。资讯板块《“神七”现在时》以连线的方式报道台、港、澳及全球华人关注“神七”;互动板块《“神七”星观察》邀请了台、港明星名流为特别观察员,从不同视角谈论“神七”;《问“神七”》中,两岸四地的儿童提问有关“神七”和航天的话题。相比于其他频道的单打独斗,这一强强联手的举动不仅让整个报道呈现出不同的观察视角,让观众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也让报道更加公正、丰富、完整。

2.通过多媒介融合实现受众互动

新闻频道奥运期间推出的直播互动节目《我的今日之最》,曾创造直播一小时超过200万页面访问量的佳绩。“神七”期间,该频道延续了这一节目品牌,推出《我的今日之最》“神七”特别节目——《我为天狂》。相较CCTV—4《太空漫步》直播专题中的互动节目《网友看神七》,显现了以下两方面的优势:

首先,节目形式上,延续了谈话语态愉悦轻松、互动方式丰富多彩的节目风格,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即时留言、即时短信、视频参与、图片参与以及现场连线等多种方式,24小时与主持人、专家、航天员互动。其节目样态和解读新闻的方式让新闻更加生动,富有人情味,体现一种真实的来自老百姓的新闻表情。

其次,节目的时间安排上,《我为天狂》在每天18:00——19:00固定播出,选择这一晚餐时段,不仅能满足因为工作错过直播节目的受众之需,更成为了一条链接国家重大事件与普通百姓的纽带,让“神七”深度置于人们的生活。而《网友看神七》没有固定的播出时间,只是穿插在直播节目中,以填充没有精彩直播节目的时段。因为影响了观众的固定关注,互动也就变得名不副实。

3.针对主持人风格进行精准定位

央视新闻频道问天特别节目由记者出身的主持人白岩松担当,而CCTV-4特别节目的总主持则由国际频道当家小生鲁健担任,两人在各自的节目中展现了不同的个人魅力,也上演了一场“引导”与“跟随”的传播效应较量。

首先在语言表达上,鲁健声音雄厚,主持节目严肃而权威;白岩松则声音知性,语言表达更显口语化,用词多从观众角度出发,充满了亲切感和可识别感。

其次在统领节目的技巧上,鲁健主要是跟随新闻事件,用解说的方式为观众展现零零总总,既缺乏新意,也不能提供给观众更多想要的背后故事;而白岩松则积极引导新闻事件,带领观众,不仅提前解读下一个新闻事件,还在事件发生后进行独特地评论,提供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频道理念上,权威、严肃的鲁健所在的国际频道旨在建设、展示大国气质的精英气象,亲切、智慧的白岩松所在的新闻频道则倾情打造广大百姓喜爱的资讯频道。二人结合让世人看到一个强大而又人性化的中国与传媒,可谓相得益彰。

三、媒体姿态与新闻价值的增值

作为国家媒体,央视新闻频道的信息传播必然以一种权威性、全局性、引导性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传播的发展进路中,又需以一种前瞻性、主流性、引领性成为媒介传播进步的先锋;在全球化的传播中,更要以一种世界性、全球性、普适性成为整个国家和民族之真实形象的输出者。新闻频道的两次问天专题报道在较大程度上可谓这种追求的现实反映,充分体现出其传播姿态进一步巩固和丰富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报道带给中国新闻传媒界的喜悦与成就。

1.媒介融合的进步

问天专题报道充分实现了媒介传播渠道的融合,体现为三网合一[4]:电视传播网,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其中,电视和互联网在新闻采集与新闻播发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最有效地报道新闻,移动通讯网则更多的通过受众短信、电话平台发挥互动效应。

以《我为天狂》、《直播特别节目》等为例,以电视为主要的声像传播,同时开通央视国际网“我的今日之最”主页和观众短信平台。观众既可以通过电视观看直播,感受第一现场的精彩,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工作人员以及航天员等进行互动提问,还能通过手机直接参与节目的问答。可以说,央视不同媒介的传播手段在一个大平台上进行整合,实现了这些媒介之间的内容和资源共享。

2.生命美学的追求

人性化、生命感是这次《神七问天》专题报道的一大亮点,也成为更多受众心灵的感染源。往日以严肃面孔说教的节目减少,且关于航天员的报道也不再仅仅是使命和责任,更延伸报道他们的普通生活、家乡习俗等花絮,未曾亮相媒体的背后宇航员们也开始走向了荧屏。

在一期专访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将军的节目中,他的诗也成为节目议程设置的主旋律,不仅人,甚至天与地、发射仪器设备等所有航天相关的事物都具有了生命的情感,并将工作看成“艺术”;“神舟”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也在专访中谈到“思想能跑多远,火箭飞船就能飞多远,它们都是有生命的……”,体现了科学家浪漫的一面,折射出航天科技与哲学交融的传播理念。这种具有哲学意味上的“诗意栖居”,“万物皆有生命”的叙事编码,使科技新闻报道叙事平添了浪漫与哲思之维。中国的新闻传播不再仅仅是新闻事件的“工程力学”,更显示出事件背后的“生命美学”的追求。

3.公民社会的体现

一直以来,我国国家媒体多以政府的宣传渠道和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双重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5],新闻频道“神七”问天专题报道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公共舆论空间缔造者”这一新的身份。这一身份建立在公民新闻报道和媒介融合的基础上,一方面,专题节目都侧重于关注观众所关心、感兴趣的话题,更多地从民生角度去报道;另一方面,以《我为天狂》为代表的节目互动,为受众创造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公共舆论空间”。另外,全频道全天候直播报道将媒介议程和观众视点统一在这一新闻事件之下,不仅升级了国人的爱国之心,也有效保持了“和谐社会”的稳定性。三者整合既体现出我国公民社会的逐步形成与发展,也为这种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4.国家形象的塑造

问天专题报道承载了受众的无限需求与期待,也承载了在这一全球化愈演愈烈的过渡期,向世人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的潜在课题。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地位不断提高的当下,“中国威胁论”被一些西方人士凭空制造并迅速传播,“神七”、“神八”发射也被他们无形夸张为“军事战略扩张”。问天专题以一种全人类性、非军事化的眼光,将“神七”、“神八”与世界科技进步、人类的求知与想象力、民生发展联系起来。比如说国外记者站的反馈报道都普遍反映各地的“祝贺、期盼”、“合作需求”等。同时,与港、澳、台主持人同台主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统一决心,并以整体议程设置和正面报道为主的模式维护“和谐社会”的舆论统一,保持社会稳定。总体上,新闻频道问天专题报道以国家主流媒体的姿态和世界性的眼光向世人突显一个“和平崛起的负责任大国”的中国形象。

虽然两次“问天”专题报道由于体制和制作方面的固有问题或疏忽存在一些不足,但是仍然堪称我国电视新闻专题报道的“飞天”之作。它以一种世界性新闻媒体的开放姿态,向亿万观众呈现了一个内涵人性化、人文化、公民性特征及个性化叙事极强的媒体符号印象,也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和谐大国的正面形象,更体现了中国新闻传媒界在经历了由新闻“材料学”到新闻“工程力学”的阶段后,新闻“美学”追求的时代已然来临!

[1]吴玉玲.广播电视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孙宝国.关于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J].现代传播,2007,(2).

[3]孟建.央视新闻频道传播理念与传播机制的理论阐释[J].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2004,(9).

[4]鲁明月.三网融合的经济学分析[J].新闻与传播,2008,(10).

[5]谢杰.论独立纪录片《姐妹》的成功之道[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4).

An Exploration on theInnovation ofNewsImagefrom thePerspective oftheSpecialReport in CCTVNewsChannel

TIAN Qiu-xia
(Zhujiang College,Agricuture University ofSouth China,Conghua,Guangdong 510900)

The news reports in CCTV News Channel of the earthquake in Wenchuan,Beijing Olympic Games and the launching of the rocket Shenzhou No.7 and Shenzhou No.8 have marked th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pattern in Chinese Press.Thispaper analyzesand elucidatesthese repor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lanning of the events,the coding of the programe,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smedia and the value of the news.

TV news;special report;pressimage;innovation and value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31X(2011)06-0135-04

2011-10-08

田秋霞(1984—),女,湖南湘潭人,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艺术与人文系新闻学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研究。

[责任编辑:胡 伟]

猜你喜欢

问天新闻频道专题报道
图片报道
中国空间站首个实验舱——“问天”来了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从设计规划到室内装修全程把控 英国天空新闻频道北京站直播间
问天
专题报道
浅谈省级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发展困境与突破
央视新闻频道与电视新闻影响力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