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格律诗汉译
2011-08-15顾森
顾森
(黄淮学院 外语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格律诗汉译
顾森
(黄淮学院 外语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英语格律诗的汉译,百年来就其翻译思想和翻译方法一直存在着争议。文章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现有的三条翻译道路共存的原因进行了阐释,认为这是由诗歌丰富的文体特征、诗歌的多重功能、和译者的不同翻译目的三者所共同决定的。
英语格律诗;诗歌翻译;功能翻译理论
英语格律诗是英美文学宝库中的珍葩,几百年来产生了许多充满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诗篇,在英美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世界诗歌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世界各国都广为译介。通过了解外国优秀诗作,我们可以观察其民族之特性,看到世界之丰富多彩、人类之伟大崇高,升华个人人格,陶冶大众情操。英语格律诗的汉译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对汉语诗歌的发展、新诗体的产生,都有着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百年来,中国译者对英语格律诗的汉译,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做了很多探索,但仍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一、英诗汉译的争议
诗歌翻译被公认为是一项极具挑战性、艰巨性的任务,对于其讨论要远远多于散文、戏剧的翻译。不同语言之间,在语音、词法、句法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尤其是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差异更大,所以英语格律诗的汉译,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可译成份,这也是诗歌翻译家们的一致观点。然而,英语格律诗的汉译,又是一个中国译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国内译者普遍认为诗歌翻译的理想标准应当是“形神兼备”,然而在具体的操作中,不同译者做出了不同的取舍。部分译者认为,形神兼备是一种理想,在具体的翻译操作中,其精髓在于传“神”,译诗不必刻意模仿原式的“形”。还有部分译者认为,诗歌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翻译中失其形即意味着失其神,英诗汉译应当是通过“形似”达到“神似”,必须在形式上尽量模仿原诗。我们可以看出,国内英诗译者的争论多集中在“形”和“神”两个概念上。那么什么是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所谓形,在诗歌翻译领域,主要是指诗节的安排、诗行的长短、词序、韵律、韵式等。所谓神,对其界定一直比较模糊,许钧对前人的研究做了总结和梳理,认为“神”不仅包括译者常谈到的“神韵”、“情调”、“气势”、“风格”等,还包括通常所说的“意义”、“精神”和“内容”[1]。
由于诗歌文体的特殊性,译者对形与神孰重孰轻认识不同,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主要采取下面几种译诗形式:采用中国传统诗体形式,如五、七言、词曲体等;译为散文、自由诗、半自由诗;译为白话格律诗,模仿原诗格律。这三种译法,体现了英诗汉译的三种道路,“民族化”、“自由化”和“诗体移植”[2]。这三条道路产生有先后,但后起者并未取代前者,每种翻译方法都有自己的实践者和支持者。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这三条翻译道路共存的原因作出新的理论阐释。
功能翻译理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它标志着翻译研究逐渐摆脱了静态的语言学分类,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核心是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它主要包括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霍尔兹曼塔利提出的翻译行为理论,和维米尔的目的论。
赖斯将文本分为了三大类:信息型文本,单纯地交流各种信息、知识、观点等;表情型文本,即文本包含了语言的美学特点,文本的形式十分重要;操作型文本,引起行为反应的吁请功能是此类文本的重要特征[3]。赖斯将文本类型、功能和翻译方法相联系,认为功能和翻译方法之间存在着对应。芒迪在肯定了赖斯文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文本的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商业报告虽被赖斯划分为信息型文本,但可能同时被看作其它类型的文本,对于公司的董事来说,其可能是信息型文本,也可以作为操作型文本,用来说服股东和市场分析人员,证明公司在有效的运转[3]。
翻译行为理论借用了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概念,把翻译看作是由目的所驱动、以结果为中心的交际活动,该理论关注翻译的过程,认为翻译并不是简单地翻译词、句或文本,而是引导潜在的合作,跨越文化障碍,促进功能性的交际。翻译行为十分注重为接受者提供一个功能性的交际文本,这就意味着目的语文本的形式和文体应该取决于其在目的语文化中是否“功能上合适”,而不是复制原文本的各种特征;而什么是“功能上合适”,应该由译者定夺,因为他在翻译行为方面是专家,他的角色就是要确保文化转换顺利进行;在翻译过程中,分析原文本,纯粹是为了厘清其构造与功能特征[4]。
目的论的提出要早于翻译行为理论,但可视作该理论的一部分,因为目的论关注的是以原文为基础的翻译行为,这一行为需要经过协商及实行,并兼备目的和结果。目的论首要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才能产生功能上可满足需要的结果,这项结果就是我们所说的译文[5]。
二、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英诗汉译
传统译论认为原文至高无上,译文尽可能在各方面接近原作。功能译论颠覆了译文对原文的绝对从属,转而以译文、目的语文化为中心,这种理念赋予了译者更大的抉择权,肯定了译者在翻译上的主导作用。功能译论主要适用于实用翻译领域,但同样适用于文学翻译领域[6],这当然包括诗歌的翻译。诗歌翻译研究正经历着从“源语中心”向“目的语中心”的转变,从追求形神兼备、译诗读者与原诗读者同等感受的翻译观,转向在目的语文化中利用原诗达到预定目的的翻译观。诗歌翻译不再只是一种“求真”与“求美”之间的协调艺术,而是一种基于文化抉择,译者操纵译文成功进入目的语文化系统的选择性艺术[7]。
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交际功能,译者的翻译目的,都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诗歌一般具有五大功能:纯审美功能、娱乐功能、教谕功能、认知功能、实用功能[8]。纯审美功能侧重指诗歌的形式诸因素,如语言技巧、格律、意象、文体等在审美主体头脑中唤起美感的功能。娱乐功能主要强调诗歌给鉴赏者带来的快感的功能。教谕功能强调诗歌内容所产生的伦理道德感,如善、恶、好、坏等。认知功能指诗歌有助于鉴赏者获得知识、真理或提高认识能力的功能。实用功能则指诗歌所具有的实际用处。
国内译者对英语格律诗汉译思想和汉译方法的分歧,可以从诗歌的交际功能和译者翻译目的的角度来阐释。以拜伦的The Isles of Greece为例,原诗共有十六节,每节六行,四音步抑扬格,韵式ababcc,格律严谨,具的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篇幅所限,仅列出第一节):
The isles ofGreece!The isles ofGreece!
Where burningSappholoved and sung.
Where grewthe arts ofwar and peace,
Where Delos rose,and Phoebus sprung!
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yet,
But all,except their sun,is set.
梁启超采用词曲体翻译了这首诗:
咳!希腊啊,希腊啊!
你本是和平时代的爱娇,
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
撒芷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
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荣光常照。
此地是艺文旧垒,技术中潮。
即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
万般没了。
胡适采用了离骚体:
嗟汝希腊之群岛兮,
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
诗媛沙浮尝咏歌于斯兮,
亦羲和、素娥之故里。
今惟长夏之骄阳兮,
纷灿烂其如初,
我徘徊以忧伤兮,
哀旧烈之无余!
梁启超、胡适采用“民族化”译法,把原诗更多的是当作操作型文本来对待,以引起读者的行为反应。两人生活在民族存亡的关头,翻译该诗的目的不是为了译介异国诗体,传播外国诗歌文化,而是看中该诗的思想性,利用其教谕功能,唤醒国人追求民族独立。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采用当时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诗体。两首译诗将原诗的一些隐含意义做了明示化的处理,如“此地是艺文旧垒,技术中潮”和“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这有利于引起中国读者产生共鸣,联想到中国辉煌的历史和当时的现状,激发其救国热情。这样的处理也是为其交际功能和翻译目的服务的。
现代作家、诗人朱维基用自由诗的形式翻译了该诗:
希腊的|群岛,|希腊的|群岛!
那里有|火热的|萨福|恋爱|和歌唱,
那里有|战争|与和平|的技艺|发扬光大,
那里 |涌出|提洛斯岛,|跃出|太阳神!
永恒的|夏天|还在把|它们|镀金,
但除了|它们的|太阳,|什么都|已下沉。
采用“自由化”的译者,更多的是把所译之诗看作是信息型文本,其传递的维度是内容、信息、知识。对比原诗,可以发现,该译诗在内容上紧贴原文,很好的传达了原文的意象。而且在十六节的译诗中,凡是涉及到希腊神话典故、人名、地名信息,译者都做了脚注,一一阐释。很明显,朱维基先生一个重要的翻译目的就是,使读者能通过译诗了解希腊文化,传达原诗的认知功能。另如,方重翻译Canterbury Tales和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的诗剧时,都采用的是“自由化”译法,其关注的维度都是内容与信息的传递。
黄杲炘使用了“诗体移植”法翻译了该诗:
希腊|群岛啊,|希腊的|群岛!
有过|火热的|萨福|唱恋歌,
孕育过|精妙的|文武|之道;
月神和|日神的|这处|故国
照旧被|长夏|镏得|光灿灿,
但除了|太阳,|一切|已暗淡。
该译诗既“以顿代步”也“字数相应”,兼顾了诗行顿数与字数的整齐,韵式也一如原作,准确地反应了原作格律。选择“诗体移植”道路的译者,把原诗作为典型的表情型文本来对待,更关注其美学特点,其翻译的目的更多的是要实现原诗的纯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通过形式上的亦步亦趋,再现原诗的格律美,使译诗读者获得类似于原诗读者的文学艺术享受。
三、结语
诗歌所具备的深刻艺术内涵、丰富文体特征,决定了其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难点。百余年来,英语格律诗的汉译一直存在着争议,结合当代译学理论对其进行研究,能够积极地推动英诗汉译事业的发展。本研究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英诗汉译的三条道路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译者对不同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的选择,是由诗歌丰富的文体特征、诗歌的多重功能、和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三者所共同决定的,每条道路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1]许钧.“形”与“神”辨[J].外国语,2003,(2):57-66.
[2]黄杲炘.诗体移植是合理而可行的追求——从胡适的一条译诗“语录”谈起[J].外语与翻译,2004,(2): 4-16.
[3]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1:74-76.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60.
[5]刘美华,贾玮品.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谈应用翻译[J].上海翻译,2009,(1):27-29.
[6]苏惠敏.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4):121-124.
[7]李海洁.功能翻译理论对于诗歌翻译的借鉴[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3):189-192.
[8]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68-70.
AStudyoftheChineseTranslation ofEnglish MetricalPoetry from thePerspectiveofFunctionalTheoriesofTranslation
GU Sen
(English Department,Huanghuai College,Zhumadian,Henan 463000)
There exists debate about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metrical poetry for over 100years.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explores the reason for the co-existence of the three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It holds that such co-existence is due to the diverse text types borne by English metrical poetry,the multiple functionsof English metrical poetry,and the translator'sskopos.
English metrical poetry;poetry translation;functional theoriesof translation.
H315.9
A
1674-831X(2011)06-0131-04
2011-10-08
顾森(1983-),男,河南正阳人,黄淮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英语翻译研究。
[责任编辑:涂兵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