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图式理论研究综述

2011-11-13陈喜贝刘明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图式理论图式跨文化

陈喜贝,刘明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长沙410205)

文化图式理论研究综述

陈喜贝,刘明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长沙410205)

文化图式理论是基于图式理论的一个较新的理论,它的提出和发展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发达的今天,这一理论的实用性也越来越突出,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这些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文化图式的定义、特点以及文化图式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等方面,为今后更深入、广泛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图式理论;图式;解码;再编码

文化图式理论,作为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图式理论近些年来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被运用到包括语言学习的诸多领域,对于研究外语阅读理解、听力理解以及翻译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化图式理论的关注焦点是文化,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跨文化跨语言交流过程中,它的作用正在凸显,越来越引起业界的重视。本文多在总结和阐释文化图式理论研究者们的研究现状,以帮助对其形成一个相对较全面的认识。

一、图式的基本内涵

图式(schema)一词来自于一个希腊词汇,表示大体的形状或方案。图式这一概念可以追溯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但是伊曼努尔·肯特(1724-1804)通常被视为第一位把图式描述成我们看待和理解世界的组织结构块的哲学家。他认为图式是将某一纯粹的非实证的概念 (a pure,non-empirical concept)与对某个事物的大脑印象相结合的过程上的控制(the procedural rule)。它可能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想象产生的[1]。然而,心理学或者认知科学却对图式有着另一番解释:图式描述的是一种组织好的思想、行为模式,或者是一种由先前已形成的观点组成的组织结构块。英国心理学家Frederic Bartlett(1886-1969)最先将图式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将组织好的知识视为一个能代表对世界认知的由抽象心理结构(abstract mental structures)组成的复杂网络[2]。Jean

Piaget在1926年就使用了“图式”一词,在他的发展理论中,儿童使用一系列图式来认识世界。教育心理学家R.C.Anderson将其内涵进行了扩充。人们利用图式来组织现有的知识并为今后的理解提供框架。美国人工智能领域的认知科学家Marvin Lee Vinsky用“框架”(frame)一词来表述图式与原型(prototype)的概念。而Fiske&Linville给出了另外一种定义:图式是人们的认知结构,这一结构相当于关于某一概念或者某类外界刺激源(stimulus)的知识,包括它的特质及所有特质之间的联系[3]。Nishida持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图式是从过去经验归纳出来的一系列知识,他们被组织成为相关的知识群并指导我们在熟悉场景中的行为。”[4]由于视角和标准的差异,研究者们为这个概念或者术语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是,我们仍然能发现一些共识,那就是,图式作为在过去经验上积累并且更新的知识组,对于我们认知的提高和预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图式具有可修改性。图式与原型(stereotype)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就在于图式具有可变性、可以被修改,而原型却是强硬的。在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的修改可以采取两种途径:同化(assimilation)和异化(accommodation)。符合一个人已存图式的新信息将会被同化或纳入他的世界观。而且越接近某人已有图式的刺激源越容易被同化。相反,当新信息与他已有图式相冲突时,最常见的情况是,新信息直接被忽视。显然,根深蒂固的图式很难被改变。人们通常倾向于维持现状,而不太乐意改变他们已有的价值观或信念。然而,实际上,随着新信息的进入,人脑中的图式时刻都在发生改变。当新信息引起注意时,已存的相关图式将会被修改以便适应刺激源。这一过程被称作异化。同化是异化的基础,Piaget认为通过人类的进化,人脑已经具有通过同化和异化程序保持平衡状态的功能。智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它将引起图式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张、图式应用之间越来越频繁的协调和合作、越来越多的内化(interiorization)和抽象化(abstraction)。

图式通常被认为存在激活这一层面,并且它的激活能在相关图式中间扩散开来。例如,当我们提及鸡蛋时,很多相关的图式会在我们大脑中被激活,包括它的大小、颜色、营养等等。

图1 (Davis,P.1991)

根据我们个体的知识储备和进一步图式激活的状态,我们会选择其中的一些图式来帮助我们理解或者帮助我们在拓宽对于鸡蛋的了解之前成功地修改已存图式。

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大脑会经历一系列图式的活动,包括激活、同化和异化等。以下这一图示描述了一条新的信息经过处理后形

成新图式的过程(图2)。

图2

二、文化图式的基本内容

文化图式理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但它绝对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文化图式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一概念并不是直接与“他人”相关,而是“我们”自己共同拥有的东西。因此,如果我们要研究一群人在另外一个群体眼中是什么形象的话,使用一个能囊括其他文化群体所共有或特殊的框架是很重要的。这一框架就是跨文化图式[1]。如果不具备正确的文化图式,可能就无法理解不熟悉的文化环境。Nishida(1999)简单地解释说经历就是创建文化图式的动力。随着人们拥有的经历越多,他们不断发展的文化图式就会组织得更加紧密,信息不仅仅变得更加复杂,而且不管是在相似或不同的文化群体成员中变得更加有用。有一大部分学习困难现象都可以追究于一般知识(尤其是跨文化环境中的)的不足。因此,帮助目的语读者建立和加强观点之间的联系并且构建文化图式是有重要意义的。

在那些研究文化图式理论的学者中,有很多给出了自己对于文化图式以及这一套理论的定义。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得出结论:文化图式是关于某个特定文化的风俗、习惯和传统并储存于人脑中的已存在的知识结构,它可以通过过去的经历获得。

不同于其他类别的图式,文化图式具有其明显的特征:首先,不同民族的文化图式是不同的。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个民族衍生出了多样的文化,比如古罗马文明、古埃及文明和中华文明等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使得各个民族对世界形成了相对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说,不同民族的文化图式各异。因此,即便是就同一个事物,不同民族可能会有着差异巨大的文化图式。其次,不同民族的文化图式是相似的。虽然文化图式存在着民族性,但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大相径庭。人类对于自然界中的很多事物有着一致的认识,比如江、河、湖、海、植物、动物等等。至少,这些事物所激活的表层文化图式诸如形态、颜色、气味以及其他主要特征都会是类似的。否则,跨文化交际就会无所依托。再次,文化图式是包容的。也就是说,文化图式不是僵化、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逐渐频繁,各个文化会引入和吸收不同文化图式的内涵以便扩充自己。比如,玫瑰代表爱情这一观点被中外文化所广泛接受,但是很少人知道事实上这个说法实际上起源于一个希腊神话。最后,文化图式是开放的。任何民族的文化图式体系都是从零开始,并且都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阶段的转变。文化图式体系是一个民族各种已经存在的文化概念的总和,它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文化图式是建立在总结归纳同一个民族先辈们的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他们像生物学中的基因一样世代相传,成为了文化基因。因此,文化图式是连贯的,即使不是同一个朝代的人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认识可能是相似的,甚至可以说我们能够通过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化形式与祖先们进行交流沟通[11]。

文化图式在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交流双方所共有的文化图式被称为重合的文化图式,它的存在有利于成功的交流。相反,不同的文化图式或文化图式的缺失会在某种程度上引起文化意象的缺省甚至是扭曲,这样一来,不同文化之间的错位或者信息不对等就会发生,交流也就会因此而中断。Chomsky说过所有的人类语言都有着共同的特点。Eugene A.Nida也说过“全世界的语言和文化都惊人地相似”。他还解释说所有语言的基本结构中有90%是相似的,只有10%的不同。因为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英语和中文在表达上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对于一些常见的经历,这两个民族会不约而同地运用相同的文化意象,比如“坐井观天”(the frog in the well rnowa nothing of the ocean.)、“水滴石穿”(Constant dripping wears away a stone.)等等。这些重合的文化图式能帮助双方感知对方的思维模式、情感反映以及认知途径,从而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流。生活成长在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人类的言行必定带有各自文化的印记。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生活区域、自然环境、信念、生活方式和习惯等等,人类关于自我情感、思想和行动的表达具有强烈的民族多样性,带有各自文化特征的图式认知结构也因此而形成。不同的语言接受和认识世界的途径是不同的。文化图式的不同会导致沟通双方按照自己的习惯理解话语,这也将会带来语言表达和理解上的信息不平衡。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图式认知网络结构中,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思维模式,沟通的一方可能不会拥有对方语言中的某些文化图式,这被成为文化图式缺省。它会导致沟通的一方在认知推断过程中无法寻找到或激活相关的文化图式,最终将导致不完全理解或理解的失败。

三、文化图式理论的应用

(一)图式理论的应用

图式理论吸引了来自哲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学者们的关注,并且显示出重要的意义。Hudson将它运用在外语阅读理解方面,他的实验证明图式是阅读理解中的关键因素,比读者的外语能力起到的作用还要大。他的发现意味着一旦读者的背景知识被激活,它将起到比读者本身的外语能力大得多的作用,并且读者外语能力的不足还可以因此得到补充。另一方面,图式理论已经被用于提高个体的外语听力理解能力。刘绍龙就背景知识对于听者理解的影响所做的实验表明所有那些在进行听力测试前被提供相关背景知识的测试者都比那些没有获得背景知识的测试者表现要好,尤其是在中期和后期测试阶段,因为在这两个阶段测试者们要更加频繁地运用到背景知识来进行预测以帮助理解。

中国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图式研究的焦点是分析语言学习者的理解过程,尤其是在接受性语言技巧方面,例如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最近这些年,图式理论也从诸如心理学、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等不同角度被运用到翻译研究领域。在描述文学翻译的转换时,Holmes(1978)提出了一个“二图”翻译模式 (“two-map”translation model)。译者首先建立一个“源语语篇图”(Map Tsl:text of source language),然后构建一个“目的语语篇图”(Map Ttl: text of target language)。最后,译者再创目的语文本。虽然相对来说是一个新的主题,国内很多学者如刘明东、王立弟、周笃宝、张梅岗和周红明等一直致力于图式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周红明(2003)认为翻译是一个译者利用语言图式来理解源语语篇意义并形成概念,然后用目的语图式介入目的语语篇表达的过程[12]。刘明东(2004)提出翻译实际是图式翻译的概念,并解释图式翻译过程包括对源语语篇图式进行解码和对目的语语篇图式进行再编码。王克友和王宏印(2005)认为作为一种隐性信息,图式和作为一种主要信息的原文构成翻译的对象[13]。

(二)文化图式理论与翻译研究现状

作为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文化图式理论也曾应用于接受性语言技巧的学习研究过程中,但更多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一理论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自从1998年彭开明第一次将图式引入翻译研究,已经有越来越多关于这个话题的学术文章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杂志上。刘明东教授认为文化图式具有可译性,三种途径可以实现文化图式的有效传译:A-A对应法(一一对应法)、A-B对应法(交叉对应法)和A-Zero对应法(零对应法或创新对应法)。前两种途径利用了目的语读者已有的文化图式,通过这一途径,目的语读者能即刻接受新进入的文化图式,第三种途径丰富并发展了目的语的文化图式,通过这一途径,目的语读者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接受新进入的文化图式。

A-A对应法指的是利用目的语中已存在的文化图式准确且全面地表达源语中的文化信息,以达到翻译源语文化图式的目的。这种方法能使目的语读者轻易地理解文本。但是它的使用却不得不受限于两个不同民族文化中表达相同至少是类似文化认知的语言材料的数量。

有时,虽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思想上存在着一些默契,但毕竟表达他们的方式却常常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译文需要进行调整,方法就是利用能够表达源语文化信息的不同的目的语文化图式来进行传译。这种方法被称作是A-B对应法,它具有绝对的适用性,只需要译者准确地对源语文化图式进行解码并且拥有对应的目的语文化图式即可。另外,通过这种方式传译的译文会导致目的语读者理解困难的几率几乎为零。

不同语言表达的文化是相对不同的。有时候某种语言中传递的文化图式在另一种语言中完全不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运用A-Zero对应法来进行翻译。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翻译在某个层面上来说是更有意义的,因为它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为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各文化的共同发展和融合贡献极大。这种方法要求在目的语中创造新的图式。首先,我们通过直译的方式将源语图式直接引入目的语中;其次,我们可以通过直译加注的方式在引入的同时进行补充说明。当源语的文化图式第一次接受翻译或缺省的文化图式没有被目的语读者广泛接受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我们还可以采取音译和移译(即直接将源语中表达某些文化图式的词汇移植入目的语)[14]。

(三)文化图式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翻译的过程包含两个重要的步骤:理解和表达。理解指的是掌握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含义。Peter Newmark认为,原文的解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写作风格、语法、由主题和时代背景决定的语言使用、独特的表达源语和文化的词汇、篇章体裁、原文所述的观点以及民族、政治、道德、宗教、社会和性别各方面的倾向[15]。这是第一次转换,即理解。表达指的是译者转移在对原文信息进行协调、筛选和处理的解码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套图式、随后根据他/她的理解生成目的语文本的过程。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根据自己已有的图式储备对原文进行解码,然后对目的语文本图式进行再编码,最后生成在功能上相对对等的目的语文本。这是第二次转换。每一个步骤都无法避免地与译者和目的语读者相关。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解码和再编码这两个过程通常不会分界明显地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16]。

1.文化图式的解码

在翻译这个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文化图式在译者对原文进行解码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在翻译文化图式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理解源语图式,将它输入大脑记忆中储存然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因此,提高文化图式的理解能力对于译者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根据当代接受美学的理论,在翻译中文本并不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焦点,在文本和译者之间存在着对话关系。仅仅以文本为中心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翻译是文本和译者之间的交流,对于译者而言,翻译的核心任务应该是构建一个“图式文本”,也就意味着准确地对源语文本进行解码。正如一些心理学实验所证明的那样,在理解过程中应该具备正确的图式。因此,为了理解某个文本,译者必须建立必要的图式(尤其是文化图式)并且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对其进行激活[16]。

没有正确的图式,一个人无法准确解码文本。如果译者没能够抓住源于文本中的信息,那么他/她又怎么能成功地完成这次翻译?关于为什么在理解过程中图式会出现运用错误的现象,Rumelhart(1980)解释了以下原因:首先,译者并不知晓某个正确的图式也无法轻易地构建这样的图式。事实上,将一系列正确的图式输入人的大脑是很耗时的,这也是译者通常需要充足的翻译培训和练习的原因。其次,译者具备一个正确的图式,但没有给他/她提供一个伴有足够线索的场景以诱发出他/她的图式。如果译者没有诱发出有用的图式或者无法学习一个正确的图式的话,他们对于材料的理解将以失败告终。再次,译者运用的是与作者意图相背离的图式。对于某个文本,译者偶尔会理解错误,因为激活的是错误的图式。这样,译本将不会实现沟通的目的。

2.文化图式的再编码

对目的语文本的有效再编码是创造出上乘翻译之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译者文化图式再编码是否有效取决于译文是否能帮助目的语读者获取源语文本中的文化信息。要避免编码的失效译者必须在译文中尽可能提供充足的线索以激活目的语读者相关的文化图式。显然,这和翻译策略有很大关系。在文化图式的再编码过程中有很多种翻译策略,以下笔者介绍其中的一对来分析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翻译的重要性。

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美国翻译理论家Venuti(2004)提出了一对相互关联的概念——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20世纪70年代,当文学翻译开始转向的时候,这一概念逐渐成为翻译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他们可以被视作是直译意译概念的延伸,并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文化甚至是政治内涵。如果说直译意译被认为是语言层面的讨论的话,归化异化应该可以理解为将讨论提升至文化、诗歌和政治层面(王东风,2002)。他们作为一个能实现成功翻译的重要策略被翻译界所普遍接受[17]。归化翻译通过使外语文本符合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将原文作者带到目的语文化中。相比其他策略,通过这一策略实现的翻译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因为它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观和思维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引入新的表达和文化内涵,异化翻译对于丰富不同语言的文化图式意义重大。事实上,这个策略更常被译者使用来传递文化图式以帮助目的语读者全面了解另一种文化。

还有一个影响文化图式翻译的特殊因素值得一提。刘明东教授(2010)认为翻译远远不是一个简单的语义替换,而应该体现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某些特征。两种文化的自我形象都试图在翻译中得以体现而因此互相斗争(Alvarez&Vidal 2007:ix)。正是因为这样的斗争,译者不得不在充分考虑政治因素的前提下来选择各自的翻译方法、材料和语言。也就是说,如果要将弱势文化的文学作品传播至强势文化民族,译者就应该选择能迅速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的形式和内容,否则作品的传播将不太可能实现[18]。

四、结语

文化图式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理论,对跨文化交际尤其是翻译实践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这一理论的核心——文化,既是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也是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难题。因此,对于它的研究意义重大,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深度和广度仍有待进一步的拓展。

[1]Ehsan Shaghasemi&D.Ray Heisey.The Cross-Cultural Schemata ofIranian-American People Toward Each Other: A Qualitative Approach[J].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Studies,2009,(1):143-146.

[2]Bartlett,F.C.(1932).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Fiske,S.T.,&Linville,P.W.(1980).What doesthe schema concept buy u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6,543-557.

[4]Nishida,H.(1999).A Cognitive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Schema Theo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Intercultural Relations,23(5),577.

[5]Rumelhart,D.E.(1980).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of Cognition.In TheoreticalIssuesin ReadingComprehension, Spiro,R.J.,Bruce,B.C.and Brewer,W.E.,(ed.).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6]Yule,George.(2000).Pragmatic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7]Bedir,Hansan.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with Special Emphasis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rough Cultural Schema[D].Adana: Cukurova University,1992.

[8]刘明东,刘宽平.图式翻译漫谈[J].外语教学,2004,(4):50-52.

[9]周笃宝.图式理论对理解翻译的解释力[J].南华大学学报,2002,(4):86-89.

[10]章放维.文化图式视角下的文化空缺及其在翻译中的应对[D].湘潭:湘潭大学,2006.

[11]周文伟.论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主体意识[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1):125-128.

[12]周红民.翻译图式解析[J].上海科技翻译,2003,(3).

[13]王克友,王宏印.图式——信息理论观照下的文本翻译[J].山东大学学报,2005,(3).

[14]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2):28-31.

[15]Newmark,P.A Textbook on Translation[M].London: Prentive Hall,1988.

[16]魏薇.图式理论在中国诗词翻译中的应用[D].衡阳:南华大学,2007.

[17]刘艳芳.文化翻译与归化异化策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6):112-114.

[18]刘明东.翻译选择的政治思辨[J].外语学刊,2010, (1):126-128.

AReviewon CulturalSchema Theory

CHEN Xi-bei,LIU Ming-dong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Cultural Schema Theory is a relatively new theory based on Schema Theory.Its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With more and mor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today,this theory’s practicality turns out to be more and more outstanding.Thus,it appeals to many scholars,whose current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finition and features of cultural schema,and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schema theory to translation process.These research achievements lay a soun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ies, which are bound to be more deep-going and wide-ranging.

cultural schema theory;schema;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ranslation;decoding;re-encoding

H0-05

A

1674-831X(2011)06-0125-06

2011-09-14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1-469);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院级课题(XYS11S10)

陈喜贝(1980—),女,湖南长沙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刘明东(1964—),男,湖南祁东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葛春蕃]

猜你喜欢

图式理论图式跨文化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图式理论与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词义传达
基于图式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