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掘和谐文化研究的新意蕴——读韩美群《和谐文化论》

2011-08-15贺祥林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祥林韩美湖北

贺祥林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书评

开掘和谐文化研究的新意蕴
——读韩美群《和谐文化论》

贺祥林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正如列宁所说的,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会提到理论前台,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也是这样。在革命和战争年代,为了服务于当时实践斗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更多强调的是它的革命性和斗争性,这在当时是十分必要的,即使在今天,我们也不能否定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特别是我们面临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多维任务,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之后,和谐文化被提到十分突出的位置,成其为当代中国继承优良传统文化与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正是在这样新的背景条件下,和谐文化成为当前理论界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

早在2005年,耳闻武汉大学同行提起他们的博士生韩美群,在其攻读博士期间已确定“和谐文化”为她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翌年,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部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党中央首次提出了“和谐文化”这一概念。由此而来,有关和谐文化的论著大量见之于报刊和书市。就这些论著的内容来看,学者们主要沿着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个维度来展开。所谓微观研究,就是从实证的角度,具体研究某一领域或某一部门的和谐文化建设,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等等;所谓宏观研究,则是从理论思维的角度,对和谐文化的本质内涵、思想渊源、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基本特征、构成要素、社会功能、实践理念、价值目标等展开总体性的探讨。就目前研究的状况来看,学界在微观方面研究的成果比较多,内容比较深入,而在宏观方面的研究则多为开题性、导论性、释义性的解说之作。如何把和谐文化的研究在内容上引向深入?这就需要学界从文化元理论以及哲学基础的高度,去透析和谐文化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读完《和谐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一书,其作的重点正在这里,其特点和亮点也蕴存其中,当为作者匠心独运之所在。

和谐文化之所以大受青睐,是因为其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反映了独具东方智慧的特质,因而发掘与研究本土和谐文化的学者居多且成果颇丰。在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无疑都蕴含着和谐文化的思想资源,学界有学者已经或正在加以发掘。《和谐文化论》第一个特点是对于中、西、马和谐思想作了全面分路梳理和考辨,不仅是系统的而且是深刻的。这需要研究中外思想史的大量文献,并由此以和谐思想为切点,着力于中、西、马和谐文化之会通。《和谐文化论》在这方面所作的研究无疑具有开创探索的意义。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活的灵魂”,是各种文化的内在精髓在思想上的最高度最集中的反映。《和谐文化论》的第二个特点是从哲学基理上揭示了和谐文化关于宇宙和谐、系统和谐、对立和谐的基本原则,以及共处和融通、变动与创新、开放与有序、中和与适度等的基本特征。同时,还具体地分析了和谐文化的主体、客体、介体、环境及其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和谐文化的基本原则,是对和谐文化中蕴含的和谐辩证思维方法的一种概括,但也不回避对立。我认为这种概括是客观的、准确的,它不仅鲜明地彰显了中华民族所独创而不同于西方偏重对立的辩证智慧,拓展了人类的辩证视野;而且有力地冲击了那种二值对立的僵化思维,有利于人们消除单一“斗争哲学”的遗弊。

和谐文化的建设在理论上需要探讨其社会功能、实践理念、价值目标以及从事实践构建的基本思路。《和谐文化论》的第三个特点是用较多篇幅论述了这些问题。作为一本学术著作,作者既深入到日常文化生活之中考察其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又通过对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分析,抽象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理论观念,提炼出对日常文化生活具有启示的一些建言。这种理论和实际的内在结合,是该书最可贵的特点。

2011-08-28

贺祥林(1954—),男,湖北咸宁人,湖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水 木

猜你喜欢

祥林韩美湖北
韩美今起大规模军演
The rise of China-Chic
韩美联合军演遭民众抗议
“四层”:引导数学高考的一面旗
驰援湖北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史上最大规模韩美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