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1-08-15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孙中山资本主义革命

於 猛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於 猛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虽然不同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但也不是所谓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它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是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形态,他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思想和主张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孙中山 社会主义 民生主义 社会主义中国化

由于中国的政治现实的原因,一直以来我们强调的是孙中山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而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没有得到重视,甚至一部分研究者由于信仰马克思主义,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正统,而不承认“资产阶级革命家”能有社会主义思想。因此在评价孙中山时尽量避而不谈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即使在谈到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时,也认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一种资本主义思想或资产阶级观点,是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服务的,是政治策略上的考虑。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他们对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定性基本上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列宁的《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等著作中寻找“理论依据”的。但我们知道,《共产党宣言》是对欧洲冒牌的社会主义给以无情鞭挞,像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或企图维护现状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但这些却被套用到了孙中山身上。至于《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该评论针对的只不过是一篇经过多次转译、不能充分反映孙中山思想的短文,所以其评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都要大打折扣。这篇评论虽在很多方面给予孙中山以高度的评价,但同时又对孙中山的思想作出了许多批判,如“主观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空想”、“极其反动的空想”、“反动的经济理论”、“学理上……是小资产阶级”、“民粹主义色彩”[1](P426)等等。不难看出,在这些评论中包含有不少缺乏事实根据的见解,而且该评论是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前的1912年作出的,只能反映当时列宁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认识。然而至今仍有不少研究者把这些见解作为对于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立论基础和标准表述。这种情形,显然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符合。

实际上孙中山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并不奇怪。他生活其间的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是西方各国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的时代,旅居欧美的孙中山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考察以后,认识到了西方社会里资本家同工人的尖锐矛盾,认为造成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十分高涨的深刻原因,是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垄断,使财富积聚在少数大资产阶级手里,以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为了避免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以后产生像当时欧洲那样高涨激烈的工人运动,决定在中国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同时,也将社会问题一并解决,即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于是他便在民族、民权主义的革命纲领之外,又提出了“民生主义”的革命主张。而且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中国人民饱尝落后就挨打之痛,极其渴望的是中国的独立富强。

在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两年前,虽然正值孙先生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处于紧要关头,但他仍想“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致函第二国际并请其转告“各国的社会主义领袖”,期望能协助他实现“我的宏伟事业”。函中还说:“我坚信,只有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人民才能更幸福,他们的痛苦也才能减轻。社会主义将治愈中国的疾苦。”[2](P183-186)由此可知,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和追求是极其热切和真诚的,在其长达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一直把自己的主要学说与实践活动同社会主义紧密相连。虽然在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上存在着某些不够确切的地方,但他怀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观点和主张,却是一个无可怀疑的事实。

对于社会主义,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3](P355)。他很早就将社会主义称作“民生主义”,十月革命后更是经常把自己的民生主义等同于社会主义。他还把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相联系起来。他指出,如果一定要将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加以区别的话,那么,“可以说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区别,要分别还在办法”[4](P192)。“民生主义究竟是甚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4](P198)而戴季陶也曾说:“先生一生的精神全部注在民生主义……先生领导的国民革命,最初的动因,最后的目的,全部注在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实在是三民主义的主体,三民主义并不是三个组成部分,就大体而言,只有一个民生主义。”[5](P406-407)所以,要客观而又科学地认识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要客观而又科学地认识他的民生主义。

对于实现民生主义,最开始孙中山定了两个办法:“第一个是平均地权,第二个是节制资本。”[3](P377)在孙中山看来,中国的民生问题,首先是农民的民生问题,即实现“耕者有其田”。之所以要提出平均地权,孙中山解释说,目的在于解决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富不均,因为“设革命成功,而犹袭欧美日本之故辙,最大多数人仍受痛苦,非吾人革命之目的也”。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意义在于:一是解救中国大多数农民免受痛苦,实现耕者有其田;二是避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弊端,力主实行社会主义。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阐述:“这个共和国将采取某种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关系,把土地变成农民的私产。农村的富农经济,也是容许其存在的。这就是‘平均地权’的方针。这个方针的正确的口号,就是‘耕者有其田’。在这个阶段上,一般地还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但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合作经济,也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6](P689)

更重要的是,在孙中山晚年,他把旧的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提出“以俄为师”、“联俄联共”,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首先是“联俄”,孙中山多次高度评价俄国十月革命及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他说:“近来人类要求社会上机会平均,贫富相等,便是民生革命……现在已经成功的只有俄国。”“俄国近来实行政治革命,同时又实行经济革命,一面把皇帝和贵族推翻,同时又把资本家推翻。”[7](P5)值得注意的是,他是以肯定的语气提到废除资本家专制和推翻资产阶级、反对一切资本主义制度等问题的。由此可见,孙中山晚年决定“联俄”并非纯粹出自策略的考虑,而是与他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孙中山在总结自己长期以来革命失败的教训和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后就果断地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此时的孙中山已经明确:“十月革命使人类产生了大希望,从今后只有沿着苏俄指出的道路,革命才能成功。”两国的“革命都是一条道路”。其次是“联共”,中国共产党要推翻“三座大山”,要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而在孙中山看来,社会主义就是他的民生主义,因此要实现民生主义,即社会主义,就必须同中国共产党结成革命同盟,这是三大政策的中心环节。最后是“扶助农工”,孙中山认为:“农民是我国人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8](P496)“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9](P157)这是联俄、联共的必然结果。有了“三大政策”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孙中山此时的民生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呢,正如毛泽东所言:“这种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是孙中山先生的大功劳,是在中国革命作为社会主义世界革命一部分的时代产生的。”毛泽东多次表示:“现代中国人……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并指出:“孙中山……只许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许为资产阶级所私有的国家制度,如果加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了。”[10](P1177-1178)

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100年前的先人,但孙中山关于社会主义的具体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看来仍有许多独到而值得借鉴的地方。

1、社会主义理论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社会主义理论在与各国实际相结合时,总是要具体化、多样化的。对此,孙中山的认识是清楚的。1924年他在广州关于民生主义的演讲时曾明确指出:中国的民生问题要用社会主义的办法解决。“至于世界各国,因为情形各不相同,资本发达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所以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各国也是不能相同。”正是因为实行社会主义不能脱离各国的实际,因而既便是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也还要视具体情况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必要的修正与创新。“这个理由很容易明白,就是俄国实行马克思的办法,革命以后行到今日,对于经济问题还是要改用新经济政策。俄国之所以要改用新经济政策,就是由于他们的社会经济程度还比不上英国、美国那样的发达,还是不够实行马克思的办法。俄国的社会经济程度尚且比不上英国、美国,我们中国的社会经济程度怎么能够比得上呢?”[3](P391)

2、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阶段

孙中山反对中国走先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之后再通过流血的社会革命把它推翻的道路,而是主张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国家社会主义”便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方法。早在1905年5月,孙中山便向第二国际领导人表达过这一主张,说在中国“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同年10月,他又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以及不使中国发生“第二次之革命”的观点。所谓“毕其功于一役”,也就是指在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同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使中国超越资本主义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在当时是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还不具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条件,面对这种情况,他第一个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萌芽时期的中国,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同时他也并不认为中国实行“国家社会主义”后便立即实现了共产主义,他认为在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演化的过程。他明确表示:“我们所主张的‘共产’,是‘共将来,不是共现在’。”[3](P383)也就是说在孙中山看来,生产力极度落后的近代中国,不能一步建成社会主义,而要实行民生主义,不能走欧美各国的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立即走上消灭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道路,更不能立即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制度,而只能实行“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而“国家社会主义”可说是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过渡阶段。孙中山逝世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主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可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后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正好暗合了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孙中山认为振兴实业,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迫在眉睫。在《建国方略》中他指出:“革命破坏告成之际……欲以予生平之抱负与积年研究之所得,定为建国计划,举而行之,以冀一跃而登中国富强隆胜之地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发展经济的迫切心情。为了发展经济,孙中山通过对我国仔细地考察、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建国方案和规划蓝图,拟定了《实业计划》,把发展工商业作为“振兴中华”的根本途径,认为发展工商业与实行“社会主义”并不矛盾,资本主义的罪恶在于分配不均,而不是发展工商业的必然结果。孙中山还强调,中国搞社会主义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外国之资本主义造就中国之社会主义”。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的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从中可以看出就整个国家来说,是一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经济结构。由此可知孙中山看到了中国的社会现状,没有照搬马克思生产资料全部公有的办法,“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而只“能够照自己的社会情形,迎合世界潮流做去,社会才可以改良,国家才可以进步”[3](P391-392)。对于私人资本,孙中山认为节制资本不是消灭私人资本,相反,在中国当时的情况下,私人资本的存在对经济的发展是有益处的。中国的主要问题是“穷”,私有资本有益于治穷。与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比,私人资本在当时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改造的政策,这与孙中山当年的主张非常相似。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多次引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关于“节制资本之要旨”的那段话,并表示:“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制度,尽管所处时代不同,但与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有内容上的继承性。这些事实有力地表明了孙中山的思想主张与中共制定的方针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继承关系。因此,当我们回过头来再认真地研究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时,不能不特别注意到它的时代性与中国特色,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评价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

5、防止社会贫富分化、反对资本家专制

孙中山指出,社会主义是为了解决贫富不均和社会不平等而提出来的,孙中山历来对工人运动深表同情,曾说过:“工人受资本家之苛遇而思反抗,此不能为咎也……罢工之事,工人之不得已也,世界上最惨、最苦之事也。”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孙中山更相信欧美各国“富者遇烈,循此而往”的话,“社会之大革命”将难以避免。孙中山认为,中国的国情虽有所不同,但是贫富不均现象的性质与西方却没有区别。他说:“吾国经济组织,持较欧美,虽贫富不均之现象无是剧烈,然特分量之差,初非性质之殊也。”因此,解决贫富不均问题是孙中山最重要的革命目的之一。他对民生主义作过这些表述:“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说到民生主义的事实,最重紧的是均贫富。”“民生主义则排斥少数资本家,使人民共享生产上之自由”、“民生主义是对谁去打不平呢?是对资本家打不平的……为贫富的不平等要把他们打到平等”,中国到了“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以社会主义为归宿”之时,便可使“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这些均贫富的主张无疑是孙中山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重要体现。从以上孙中山的言论可得出,其主张基本是:在不具备消灭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国家必须根据社会主义的思想原则,在振兴经济的同时采取非暴力式的政策措施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严加限制,以避免中国走上垄断资本统治、两极分化、资本家专制的欧美式发展道路。这种主张,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充满创造性的构想。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他的许多社会主义思想显示了其生命力甚至变成了现实,从而奠定它应有的历史地位。例如:社会主义理论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超越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过渡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防止社会贫富分化等等。同时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其一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非常接近。从马克思主义所阐释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客观地、具体地考察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可以得出他的以“三大政策”以及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业建国为内容的民生主义,实际上是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思想形态,既表现出了孙中山作为革命家的务实主义,又体现出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所以简单地说孙中山的社会主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是不客观的,把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划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社会主义”也不公正。因为,我们既不应该用今天的标准与水平去苛求本世纪前期的孙中山先生,也不能离开当时社会主义的传播程度及中国的实际去认识与评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基于对中国实际的社会发展道路的考虑,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比较而做出的探索。

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建立了稳固的社会主义制度,孙中山梦寐以求的国家理想终于得以实现。今日中国虽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逢勃发展,都大大超出了孙中山当年的设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这些成就,不能不归功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得益于像孙中山这样的思想先驱所作的理论探索。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主张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的有关思想主张仍将可以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孙中山集外集补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三民主义[M].湖南:岳麓书社,2000.

[5]高军.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胡汉民.总理全集[M].上海民智书局,1930.

[9]田源.孙中山思想研究[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

[1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D693.0

A

1671-2803(2011)05-0014-05

2011-05-15

於猛(1986—),男,湖北黄冈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相红

猜你喜欢

孙中山资本主义革命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