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农村宗教信仰状况与精神文明的建构

2011-08-15王令云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信教宗教信仰建构

王令云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当前农村宗教信仰状况与精神文明的建构

王令云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建构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宗教信仰是其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宗教的长期存在,决定了新形势下建构农村精神文明一定要做好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农村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

宗教信仰 农村 精神文明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的建构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的内容广泛,宗教信仰是其组成部分之一。宗教的本质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一种虚幻和颠倒的反映,属于唯心论的意识形态。[1]“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2](P354)而自从宗教迈入文明社会的门槛,几千年来,它广泛渗透于哲学、文学、艺术、伦理、政治、法律等领域,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当今社会,宗教的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决定了宗教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但不会自行消亡,而且还会有所发展。在我国特别是在我国的农村,宗教的传播呈持续升温的态势,针对宗教长期存在的现状,建构农村精神文明就一定要做好宗教工作,构建文明宗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

一、当前农村的宗教信仰状况

宗教信仰,是“对于生活之终极意义和目的的集体关切和献身”。[3](P1)自它诞生那一天起就抚慰着人们的灵魂,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奴隶时期的氏族部落因相信图腾的保佑而食人以祭祀神明;中国传统的道教因相信人的肉身能长生不老而炼丹修道;西方的基督教因相信死后能魂归天国而唱诗祷告……宗教信仰深深扎根于现实世界,是人类对日常生活的身心感受的另一种映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我国的宗教文化具有久远的历史,在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宗教文化的一系列内在因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在我国农村存在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以及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者数以亿计。这些宗教中的五大宗教都有自己的经典,建有独立的教团组织,传播不同的教理教义,寺观教堂散布于全国各地,定期举行道场、礼拜等宗教仪式活动。宗教已成为我国上亿农村群众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4](P1)有人说,今天的农民也许是中国历史上生活最好的农民,然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幸福感的增加绝对是两回事,生活负担的日益沉重使农民在寻求幸福的道路上步履艰难。他们越发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现实感到无助,对未来日益迷茫;另一方面,宗教在中国农村大地逐渐复苏并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在教堂里和经书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信仰已成为农民心灵的“避难所”。

当前,我国农村整体的宗教生态无论从信众数量,还是从发展速度和趋势来看,佛、道教信仰的空间较改革前有所复苏,民间传统的信仰形式在细枝末节上也有了“复兴”迹象,但无法在体系上重构,总体状况是逐渐萎缩。而西方宗教都保持着一枝独秀的局面,其中基督教又占据独大的角色。就国家承认的五大宗教而言,基督教信徒高居首位,在不少地方占宗教信徒的95%以上。[5]

从西方宗教传播在南北农村的差异,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地区宗教生态的总体特征是:西方宗教遍布北方农村,在南方农村缺少根基。北方农村的传统信仰形式已接近衰靡,留存的枝节性信仰也已经形式化和去神圣化,趋向功利化,且被冠之以“封建迷信”而越来越为人所弃。西方宗教中基督教在北方农村发展迅猛,教徒数量庞大;天主教信众也在稳步发展,但总体人数增长的不是很快。南方农村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的信仰体系尚保存完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予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行为、事件、变化等现象有一套相对圆满的解释,使人们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变化形势。南北方农村基督教发展的差异与各自社会内部对基督教的需求有关。而需求又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当地信仰形式对人们的满足程度,二是当地乡村治理的状况。调查表明,北方农村传统信仰的完整体系已经基本上瓦解,难以满足人们信仰及日常功能的需求,而南方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信仰体系尚能为人们提供内部的解释资源[5]。并且,北方诸多农村的乡村治理状况差强人意,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基层政权进一步从乡村撤退,退出了农村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农村矛盾丛生,治理出现严重困境等。而南方农村多宗族性村落,社会结构相对较为传统,内生秩序还能整合村庄,为村庄提供公共服务和道德建构。因此,构成了对西方宗教的抗体,使后者无法顺利进入。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宗教信仰的基础将受到侵蚀,正在走向瓦解。

二、宗教信仰在农村存在的根源

宗教的存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有社会、种族方面的客观根源,而且还有人的主观心理和情感方面的根源,加上宗教文化自身的历史传承性,因此宗教在我国社会的存在将是一个相当长期的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历史阶段,宗教必将长期存在于这一社会阶段之中”。[6]它的存在与转型时期农民的心理状况和精神态势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农民的心理需求和宗教的价值功能是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

(一)农民信教的功利主义心态

追求利益是农民信教的动力。中国人的神明观是极其现实的,信与不信完全取决于能不能带给他好处,这种衡量原则体现在农民身上就更为明显,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教徒最初就是因此而加入教会的。

集结人际网络是农民信教的愿望。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农民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系”和“金钱”成为当今农民公认的两大权威,而“关系”似乎比“金钱”更为经济和方便。从人民公社解体以来,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村民之间日益疏远,加之血缘关系的局限性,使农民常常感到“人力资源”的匮乏。而与之相对的却是宗教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组织能力,有宗教信仰的教徒要比其他村民表现出了更强的沟通能力。他们善于言谈,随和开朗的性格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教徒之间除了是精神上的盟友,更是世俗生活中的朋友,大家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宗教的社会性在教徒参与教会活动和维持教会交往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二)农民信教是对公平和欲望的追求

首先是公平的追求。作为中国最庞大的弱势群体,农民对公平的渴望是最为广泛和迫切的。宗教只是农民潜意识地为减轻紧张心理、平衡不满情绪以及为人生给出一个统一意义所做的一种努力,它是用来填补人的公平感、是非感的心理以及需求于实际所得二者之间的空白的,是人的愿望和信念在人的感官之外所允许的延伸。

其次是欲望的追求。挫败感和失落感是摆在宗教面前的首要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宗教仅仅是对现实苦难和挫折遭遇的一种安慰,它不仅对社会的不公正、不完善作出解释,更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人的知足与感恩的心态也在这种约束中得到滋养和培育。追求精神的愉悦,崇尚简朴、宁静、稳固的家庭安逸是当代中国农民的一种理想,宗教恰好可以成为这一精神的寄托。

总之,宗教心理的形成,不但有认识方面的原因,还有人的情感需要方面的原因。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指出:“情感是宗教的基本工具”。人类为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延续,遂产生了多方面的需要。其中情感的需要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人人都追求幸福,但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有人得到了满足,有人却无法实现,于是后者往往在精神上产生对超自然的神的依赖,寻求精神的寄托,以取得心理平衡,来填补现实的有限与不足。

三、对农村宗教信仰的引导与精神文明的建构

宗教虽然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但实质上却是人类现实社会的产物。宗教“根本不是令人愉悦之冥想或逻辑的产物,而是人们借以实现自我认同的理智的与精神的取向”[7](P297),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物质和精神的基本需要以及这种需要的实际满足程度。不管动机如何,宗教所表现出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天然的亲和力却是勿庸置疑的,无论是神圣对象的自身魅力还是人性化的组织形式,宗教都能使人们产生心灵上强烈的共鸣和深切的感恩,以积极的心态经营自己的生活。同时,宗教对于改善家庭关系、维护公序良俗等起到了相当有效的作用,这些对于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相当有利。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对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虽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最终得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科学论断,这既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卓有成效的实践创举。

在农村精神文明的建构中,农民的宗教信仰应积极引导。首先要保持宗教生态的和谐均衡,满足农民多种不同信仰的需要,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实现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同化;其次,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使农民摆脱对宗教信仰精神方面的过度依附。2007来,国家相继实施了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等基层文化建设工程,为农民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互动分享的公共空间,有利于使农民个体的感情冷漠、认同衰弱等精神空虚得到填补,并且由生产生活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紧张抱怨、焦虑失落也会从公共文化活动之中寻找心理调节剂和平衡器,弥合他们在物质世界中的匮乏和精神上的需求。具体的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正确对待信教群众,诚心诚意团结和服务信教群众。信教群众是我们党所依靠的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教群众既是特殊群体,又是普通群众。宗教信仰本身并不足以说明人群的先进和落后,不能将信教群众等同于落后群众。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中就包括代表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他们是我们党的依靠力量和服务对象。“心诚则灵”,只要我们能够按照“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诚心诚意地关心爱护信教群众,维护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就一定能够把他们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上来。

2、积极引导信教群众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积极为加快发展和维护稳定作贡献。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引导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引导并支持宗教界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的阐释。还要在他们中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引导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多做贡献。

3、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使宗教活动规范化、正常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十六字方针,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制止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宗教活动,使宗教活动走上规范化、正常化轨道。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村精神文明的建构中应引导信教农民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教育和引导广大信教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落后传统观念束缚,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积极引导农村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构建农村宗教信仰文明,发扬宗教文化和宗教道德中的一切积极精神,发挥宗教的凝聚力,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乡风文明做贡献。

[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罗竹风.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5]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6]王令云.当代中国宗教长期存在的原因探析[J].泰山学院学报,2007,(4).

[7]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M].金泽,何其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B9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2803(2011)05-0023-04

2011-06-21

王令云(1969—),女,河南永城人,商丘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部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洋 洋

猜你喜欢

信教宗教信仰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建构游戏玩不够
“ 90后”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