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辛亥武昌起义为何称武昌首义

2011-08-15陈奇文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首义黎元洪兆麟

陈奇文

(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湖北 武汉 430071)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也谈辛亥武昌起义为何称武昌首义

陈奇文

(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湖北 武汉 430071)

本文作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考证,对辛亥武昌起义之所以称为武昌首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首义

根据史料记述,“武昌首义”的提法有一个过程:

第一,武昌起义成功前一般称为“起义”或“举义”、“义举”。

第二,武昌起义成功时称为“光复”或“首复”即“首先光复”。辛亥八月十九日颁发的武昌起义纪念币就称为“光复纪念”。当时全省各地响应而收复都称为“光复”,如“宜昌光复”、“黄州光复”等等。

至于“首义”提法的过程,最早是吴兆麟在日知会讨论战略时提到。即同盟会成立后,在日本讨论革命战略并秘密把这个战略函知武昌日知会,征求意思。孙中山的战略是,由各省同志分途在各省运动,首先联络军学界,一俟时机成熟,则命令同时起义。黄兴主张,先以广东为根据地,然后经广西、湖南、四川出河南、陕西,以北京为作战目标。宋教仁则主张,先以文字宣传在北京运动,效葡萄牙革命,在中央起义,成功迅速。以上三人革命战略之主张,到武昌日知会时,刘家运遂召开军界同志研究。会上,日知会骨干吴兆麟提出,“湖北军界表同情于革命者,占十之六七;军队训练程度较优,而且武汉供给军队需用之军资亦甚多。但军队最重要者:弹药、粮秣、被服耳。汉阳的兵工厂,弹药不可胜用也;汉口之大商埠、粮秣不可胜用也;武昌有各大工厂,被服不可胜用也。且按兵要(原文如此)地理之关系;以中国形势,占领扬子江,则可左右南北。况湖北居扬子江中心,即孙子所谓衢地是也。第衢地则交。我日知会所计划革命战略,要以湖北为根据地,竭力联络扬子江上下游各省同志,待时机一到,则由湖北首义。然后向北进展,以北京为作战目标。但孙、黄、宋三人之主张,皆有胜算,宜分途进行。总以合力推倒满清,达到革命目的为主”[1](P55-56)。其时,日知会同志都赞同吴的主张,即密函日本同盟会合力进行。同盟会得报极为赞赏。

虽然,日知会后来被破坏,几经易名但骨干和成员,在文学社、共进会成立时,又加入了这两个革命组织,仍然以军队会员为主体,按原计划操作。辛亥年一至八月,文学社、共进会联合共同策划起义。居正、杨玉如赴上海向同盟会主要负责人汇报,黄兴等极为高兴,并把武汉情势转报孙中山先生。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十月十日)工程八营首先起事,占领楚望台。并推举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在吴的率领下攻进督署,起义军成立了《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即起义军政府,发布《鄂州约法》,通电全国。这时全省响应,各地宣布光复,紧接着全国各省响应。起义布遍全国,直至民国成立,清帝退位。辛亥革命宣告成功。这个过程形成一条主线:武昌起义——湖北全省响应——各省响应——民国建立、革命成功。所谓“武昌首义”就是这条主线的起点。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在之前其他各地的起义都没有形成这样的主线,当然没有确定为“首义”之义。

“武昌首义”的殊荣实际上不是武汉辛亥志士自封的,而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和黄兴等领导层赐予的:

据李西屏《武昌首义纪事》辛亥年十一月十五日记述:《黎元洪当选为副总统》条“黄克强以政府成立,湖北为首义之区,而政府(民国一引者)无一人参与,啧有烦言,乃示意代表会选黎元洪为副总统,得同意。代表乃按照修正案开临时副总统选举会,到会代表十七省,共计十七票,结果黎元洪得十七票,全场一致,当选为临时副总统”[2](P81-82)。说明武汉为首义之区是全国公认的。正因为是“首义之区”的代表,黎元洪才当选副总统。

又据,1912年孙中山应黎元洪之请来汉视察,全程陪同的记者陈霁云当时的《中山先生驻鄂记》的报导讲到有关“首义”的几个情节:

第一个情节是,黎元洪欢迎词提到“我鄂曾首发大难,倘各省不闻风响应,孤城且覆,大敌益横,瓦解土崩,何堪设想。”我们“至今生存、享荣誉,蒙厚福,皆各省响应之赐。”

孙中山先生演说首先谈到“去岁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及各省响应,普天同仇,才造成目前之中华民国,并存留此宏阔壮丽之江边古时楼,使予亦得归而畅谈其间。抚今慨昔,岂非予莫大之幸福?”

这两段情节说明此时黎元洪等领导人还没有称“首义”的念头,而感谢各省的响应;孙先生的讲话,全面概括了辛亥革命成功的过程。即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普天同仇——推翻清朝——建立民国。首功在于“武昌起义”,起点也在于“武昌起义”。这里确立了武昌“首义”说法的基础。

之后,几天里,孙中山先生的讲话即多次提到“武汉首义”之荣称。

一是谈到今后重在建设时,孙先生说“武汉首义,阳夏鏖兵,诸君子惨淡经营,既已推倒满清,达平时种族、政治均待革命之目的。”“惟初当建设,无赖维持。”

二是谈到今后应注重民生时,孙先生说,“去秋武昌首建义旗,各省相应,不数月而满清已覆,民国以成。”“民族、民权之目的,已庶几达其八九。”民生问题“种种繁难”,应齐心协力,“急起直追。”三是谈到武汉人民齐心于赴时,孙中山先生讲,“至于人心之巩固,俗尚劲悍,即首义一节论,已足觇众志之成城。”

四是孙中山先生与报界联合会的书中提到“文于武汉首义之地,心驰已久,故中道来鄂,既得承黎副总统之大教,且与我鄂中父老昆弟周旋于一堂。”“慰百战之辛劳,谋建设之端绪,”实为欣慰。

同时,与孙中山先生同来的民国要员也声声谈到“武汉首义”之功。[3]综上所见,‘首义’之意是专指辛亥革命成功全程的起点,而且此结论是孙中山、黄兴等辛亥领袖人物作出的。

[1]吴兆麟.辛亥武昌革命工程营第八营始末记[A].吴德志.吴兆麟传[C].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2]李西屏.辛亥首义回忆录:第四辑[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3]陈霁云.孙中山先生驻鄂记[Z].湖北文史资料(总第四十八辑).

K257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2803(2011)05-0003-02

2011-05-16

陈奇文,男,原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理 言

猜你喜欢

首义黎元洪兆麟
“云”游兆麟公园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
黎元洪关怀下级
新媒体语境下辛亥首义文化的影像传播研究
两个含余弦函数的三角母不等式及其推论
「纯德」黎元洪
理财大亨黎元洪
痞少的吉祥物
黎元洪剪辫子
责立首义 任当人生
——武汉市武昌首义中学校本课程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