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猝死患者早期心肺复苏和护理体会
2011-08-15李艳梅万会丽
李艳梅 万会丽
河南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 漯河 462000
由于受抢救场所、条件和时间的限制,猝死的病死率居高不下,如何提高院内、外猝死的抢救成功率、如何提高医护之间的配合,越来越受到重视。2004-12~2010-12我院共接受院内、外发生猝死30例患者,现对早期复苏成功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其中院内猝死8例,院外22例,平均年龄61.2岁(26~86岁)。
1.2 判断标准 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24 h以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称为猝死。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 h以内。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发病后6 h以内死亡者为猝死。特点:(1)死亡急骤。(2)死亡出人意料。(3)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猝死的临床特征主要是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复苏效果判定[1]:(1)复苏有效:恢复自主循环。(2)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或意识基本恢复。
1.3 猝死急救及护理措施
1.3.1 早期有效心肺复苏:猝死一经出现,即可就地抢救,医护相互配合,迅速开始单人或双人心肺复苏。对于院外发生者,可在前往抢救途中通过有效联系方式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并根据初步判断指导家属进行简单辅助急救措施,如“心前区叩击术”等。
1.3.2 迅速开放静脉通路:静脉是复苏最佳的给药途径。首选上肢静脉,因复苏患者远端肢体血流减慢,不宜选用远端静脉给药,尤其是下肢。护士必须在3 min内开放2条静脉通道。静脉给予肾上腺素1 mg/(3~5)min。必要时可重复给药。
1.3.3 及时有效除颤:可根据心电图情况,尽早正确使用除颤器进行除颤。
2 结果
8例院内发生的猝死患者,从猝死发生到开始心肺复苏抢救不超过5 min,初步复苏成功为5例,其中4例早期心电图记录为室颤,1例为心室停搏(心电图为直线)。院外发生猝死22例,开始心肺复苏时间从猝死发生后15~60 min,早期复苏成功仅1例。
3 讨论
院内、外猝死患者早期复苏的成功率差别很大,院内早期复苏成功率大于院外早期复苏成功率,原因主要有:(1)院外猝死患者开始复苏的时间要远远长于院内猝死患者。(2)早期复苏患者中绝大部分心电图早期记录为室颤。其发生原因均为心肌梗死引起室颤。因此复苏是否成功与对室颤患者进行早期除颤及患者的原发病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2],心搏骤停1 min内给予电击,复苏存活率可达90%,每延迟1 min,复苏成功率下降7% ~10%。
护士处于医疗服务的最前沿,往往是院内猝死的最早发现者,因而有必要掌握最新的急救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业务水平以确保患者在出现心搏骤停时,能够获得高素质的急救,提高猝死的早期复苏成功率。另外医护人力资源配备也很重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合理排班,把好各个工作环节,为猝死的急救创造良好的护理条件。
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鼓励定期检查身体,可以早期发现某些潜在的疾病。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正确治疗基础病,注意留心某些疾病的先兆,如感觉身体有异常征象,尽快及时就诊。积极普及急救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心肺复苏技能与意识。心脏除颤技术由专业人员掌握,除颤器放置在医院内的急诊室、监护病房、导管室及手术室等专业科室,由医师或有资格的护士使用。由于心脏骤停多数发生在院外,对此,我们认为应吸取国外先进急救医疗经验,逐步对某些非医疗行业的特殊救助人群开展心脏除颤技术培训,如警察、消防、保安人员、游轮船员和航班工作人员等。可有效争取抢救时间,提高院外猝死复苏成功率。
[1]张军根,宋因力.512例猝死院外急救及效果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1):785.
[2]沈洪,何忠杰.心搏骤停的最有效治疗-早期电除颤[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7):501 -502.
(收稿 201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