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看释义理论
2011-08-15于洋
于 洋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从文化视角看释义理论
于 洋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口译理论;文化视角;释意派理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对口译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释意派理论曾一度成为口译界的主导性理论,迄今仍受到口译教学的重视与遵循。本文以释意派理论为基础,从文化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文化因素对该理论每一环节的作用,阐明口译是翻译文化而不单是语言的观点,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重视能更好的将该理论应用到口译实践中去并使其在具体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对口译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法国著名口译理论家达妮卡·赛莱斯科维奇在谈到口译的性质时说,口译就是交流。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准确、得体、流利地为听众揭示和说明讲话人的意思。但是,帮助谈话双方顺利地完成交流任务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译员在口译的过程中还要在现场克服许多障碍。这其中之一便是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而产生的文化障碍。释意派理论曾一度成为口译界的主导性理论,迄今仍受到口译教学的重视与遵循。本文以释意派理论为基础,从文化视角出发,通过文化因素对该理论每一环节的积极作用,阐明了口译是翻译文化而不单是语言的观点,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重视能更好的将该理论应用到口译实践中去并使其在具体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 释义派翻译理论
法国翻译理论家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于 20世纪 70年代初提出释意派理论。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曾长期在很多国际机构和组织中担任翻译,有丰富的口译经验,并担任过巴黎高等翻译学校校长,对口译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她以自己丰富的口译实践为基础,创立了释意理论,成为释意理论的创始人。后来塞莱丝柯维奇和她的弟子勒代雷又把这一理论扩展到了笔译领域,并对翻译教学提出了独创的观点,是实用主义翻译观的产物,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他们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出了众多高质量的口译人才。
“进行口译,永远不要忘记其目的是传达意思,永远不要过分去迁就原文短语结构和短句字词,不要按照原文字词和结构去翻译,因为字词结构都只是些符号,这些符号指明了道路,但却不是道路本身”[1]4227。塞莱丝科维奇在释义理论创立之初就强调翻译是交际行为,而非单纯的语言行为,她称,释义理论更确切的说应该叫做“交际和释义理论”[2]9213。因此,翻译的任务是转达交际意义,而语言只是理解意义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若想正确理解意义,译者不仅仅要拥有语言知识,还应有足够的主题知识、百科知识,总之,需要有广泛的语言外的知识。在塞莱丝柯维奇的领导下,释意学派的理论研究人员最终提出了三角形翻译过程的假设,即在理解和表达中间增加了“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这一意义产生的阶段,因而释意学派的翻译程序是:理解源语,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用译语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
释意派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口译训练中,要求学员在参加训练前就完全掌握工作语言,训练中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和翻译,排除语言因素的干扰,因此这对口译训练有着积极的影响。笔者从文化视角出发,通过文化因素对该理论每一环节的积极作用,证明了对文化差异的重视和研究能更好的将该理论应用到口译实践中去,从而使其更具有实践意义。
二 文化视角对释意派理论的影响
1 口译与跨文化交际
“对于口译者来讲,跨文化意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所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认识标准和调节方法,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3]31。口译跨文化意识有助于译员在即席的口译中辨别出哪些内容是听众不能理解的 从而对该内容进行处理,表达出更能为受众所接受的目标语。从本质上讲,口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交际行为,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在这一过程中,译员交替或分别使用源语和目的语两套信息系统帮助双方进行沟通和交流。源语和目的语承载着各自特有的文化印记,其间的种种差异对口译影响很大。因此,译员不仅要精通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而且还要通晓涉及的两种文化,了解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反映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如果译员平时对这些文化差异不熟悉,只注意语言形式的对等,忽略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有目的的理论分析和相应的对策研究,口译过程中一旦讲话人使用了成语典故、习语套话或一种语言中特有的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短语,译员便会由于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而出现“卡壳”的尴尬场面,造成双方交际的失利或受阻;或出现对这类文化概念翻译得“文不对题”的情况,使交际双方不能达到有效沟通,有时还会使交谈双方感到莫名其妙,甚至会产生误解。因此,结合口译的具体特点来研究口译过程中的文化翻译对策以便更好地传译源语的思想文化内容而不仅仅拘泥于两种语言形式的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文化视角对源语理解的影响
理解源语是释意派理论翻译程序的首要环节。透彻的语言理解能力有赖于不同因素的交互作用,而文化因素则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口译员而言,口译的难度莫过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困难。口译工作中,除了语言之外他们还时时面对语言背后复杂的文化背景,因此,需要理解的不仅是语言,更多的是文化特色,并把该特色在理解的同时表达给听众,至此他们的跨文化交际作用才得以实现。只有具有跨文化意识,才能在理解阶段对文化因素和文化差异具有高度敏感性,口译员才可以通过各种翻译手段和翻译方法,把握翻译标准不受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从而更好地驾驭目的语,使语言真正做到得体和准确。以朱镕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为例:
朱总理在回答记者提出有关“美国指控中国盗窃美国核技术”的问题时,陈述了一系列理由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冒政治上的风险去盗窃什么人的军事机密呢?所以,所谓中国盗窃美国军事机密的问题可以认为是一种天方夜谭。”最后一句译员的译文是:“So,the alleged Chinese theftofU.S.m ilitary technology isonly a fiction”[4]57.这里“天方夜谭”没有被直译成“The A rabian N ights”,在中国文化中,当人们提及一种荒谬,无事实根据的现象或说法时常常会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在西方文化中,“The A rabian N ights”并不是“ridiculous”或“absurd”的同义词。因此 ,天方夜谭这个词在中文里的内涵比英语中同一个词的内涵要丰富得多。这说明译员在理解时充分意识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而采取了意译的方法,从而灵活、准确地把发言者的意思用目的语传递给了听众。
3 文化视角对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影响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是释意派理论翻译程序的第二环节。短时记忆是口译中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唯一途径。短时记忆能力在口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观看译员工作的人觉得译员有超人的记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之所以能够短时记住源语意义的各种细微差别,并自如地将其用译语表达出来,是因为他们启用了一项基本能力,即在词语消失时记住理解了的内容,摆脱了源语语言外壳,进而把握了源语的话语意义。
知识丰富促进记忆,脱离源语语言外壳仅靠源语的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译员在记忆时并非仅仅启用其语言知识,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随即被调动,迅速在脑子里重新合成字词所含意义和说话者的言下之意。如:美国前总统里根访华时在欢迎宴上说道:“And as a saying from The Book of Changes goes,if two peop le are of the sam em ind,their sharp2 ness can cut throughm etal”[5]424.显然,如果口译员对古典书籍和经典诗句知之甚少的话,就很难把《易经》和“The Book of Changes”联系起来,更不用说快速记住并译出“二人同心,可以断金”的名句了,而这些名言佳句却往往是政府首脑和高级官员在接待或访问时经常引用的话语。
因此,除了深厚的语言知识能力之外,译员更要有庞大的知识储备;尤其是以源语和译语为代表的文化差异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使短时记忆能力进一步提高,顺利完成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这一阶段,从而成功进入口译程序的最终环节。
4 文化视角对译语表达的影响
用另一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即译语表达是释意学派翻译程序的最终环节。口译员对文化差异的充分了解和客观权衡并选择最适于交际的表述是这一环节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跨文化交际的困难在于交际双方对不同文化价值和信仰等方面意识的缺乏,在交际时会不自觉地以母语和本国文化为出发点进行思维和表达,从而产生交际冲突和障碍。口译员作为双文化者,他们应该凭借自己的语言知识看到两种不同语言背后的特定文化世界,进而采取种种手段和方法,消除文化隔阂,把源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译语文化的听者。如果信息发送者表达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在信息接收者的文化范围之内,译员就要尽可能地将源语文化转换成译语文化,他们可以使用各种方法使信息的文化内涵明朗化,或使用必要的语言形式描述目的语中不存在直接对应词的所指内容,以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讲话内容。
举例而言,不管是在宴会、大会上还是其它各种公共场合,一旦中国人发言,他们一般是先以称呼在座的领导人开始:“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晚上好!”确实,在我们的文化中,这种称呼用得很自然,因为我们崇尚集体主义。但在讲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找不到对等词,因为他们崇尚个人主义,一般是称呼某一个身居要职的人士,如“M r.President;M rChairm an;Your Excellency;M r Prim eM inister”等等。考虑到译文是给目的语听众听的,要符合他们的文化习俗,口译员在此情况下一般省略“Dear leaders”改译为“Good evening!D istinguished guests,ladies and gentlem en!”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三 总 结
口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交际,文化因素参与和渗透了释意派理论翻译程序的每一环节,对于源语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译语表达都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不难发现,从文化视角出发看口译研究,尤其是释意派理论研究,能够大大增强释意派理论在口译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在跨语言交际中,文化障碍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和沟通带来了困难。在口译时,译员必须充分考虑到双方语言的文化个性,注重文化差异,准确、流畅、及时地进行翻译,才能促成交谈双方达成跨文化交际的共识。因此作为优秀的口译员而言,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双语语言功底,更需要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在口译过程中对文化差异具有高度敏感性,能通过各种翻译手段和翻译方法,把握口译标准不受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并选择最适于交际的表述,从而更好地驾驭译语,把源语的文化特色表达给听众,使语言做到得体和准确,在增进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语言交际氛围。口译员只有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语言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才能在口译过程中得心应手,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1] 陈振东,张珊珊.释意理论关照下的口译与口译教学[J].上海科技翻译,2003,(1):31.
[2] 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口笔译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4227.
[3] 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24.
[4] 许钧.释义理论辩[J].中国翻译,(1):9213.
[5] 张燕.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2,(3):57.
On Theor ie du Sen s from Cu ltura l Perspective
YU Yang
(College of Fo reign Languages,Qufu NormalUniversity,Qufu Shandong 273165,China)
interp retation theory;culturalperspective;Theorie du Sens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China is becom ingmore international.Therefore,the dem and for interp reters is greater and greater.“Theorie du Sens”oncew as the leading theory of in2 terp reting research,and stillexerts its positive influence on interp reting p ractice now.Based on the“Theorie du Sens”,thispaper states the view that in terp reting no ton ly translates languages butalso transfers cu lture by analy2 zing the effec tsof culturalelem entson each p rocessof this theory.The theory can be betterutilized into interp reting p ractice through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into cultural differences.
H31519
A
167322804(2011)032017020003
2010208205